兴汉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次日一早,气温骤降。果然如皇帝昨夜所说的那般,下半夜的时候就开始落起了大雨,雨声搅人清静,夜里更加的寒彻。皇帝体念潘勖和射坚两人回去不便,特意让人在宣室找了个偏室供其休憩。直到清晨,雨势才渐渐的小了起来,但空气中仍飘洒着濛濛细雨。天色晦暗阴沉,未央宫前殿的台阶、广场都被雨水淋湿,铺砌的石板都变作了墨色。
汉制,无论大朝抑或常朝,百官都得先在殿前两侧的走廊上等待,三声钟响之后方可上殿。此时走廊上各站着一批身着朝服的官员,他们才来不久,但清早的细雨却很快浸湿了人们的朝服,甚至有些人的胡须和鬓角都被雨水沾湿一片,清风微凉,所有人都迫不及待的等候着上殿的钟声。
站在众人前列的有三个人,其中一名老者苍髯皓首,头戴三梁进贤冠,内着玄色朝服,外罩一件绛色纱袍,腰间佩戴着金印紫绶,此人正是三公之一,济南国人,司空淳于嘉。他微微睁开眯缝的双眼,对站在后面的一人说道;“已经去催了么”
那人年纪约莫四十多岁,穿着与淳于嘉相似,区别只在于他戴着二梁的进贤冠,腰间佩的是银印青绶。此人现官居九卿之一的卫尉,唤作张喜。他是汝南细阳人,先祖为赵王张敖,曾祖是孝和皇帝时大臣张酺,故司空张济是其兄。这个张济不是现在西凉军中的将军张济,而是孝灵皇帝的老师,为皇帝讲习儒学。中平年间,曾和刘宽、杨赐、刘陶等人共同上书请求治理太平道,被皇帝所看重。
单论官爵,卫尉张喜比不过司空淳于嘉,但若是论家世,出身汝南大族的张喜完全不是济南人淳于嘉可以比拟的。但在这公共场所,张喜还是没有拿大族的架子,对淳于嘉揖道:“已经去催了。说是陛下早起时偶感不适,先传了太医令过去,是故有些耽搁。”
淳于嘉眯着眼仰看数重台阶上的殿门,殿上整齐的站着一排虎贲,心里有些疑惑:“陛下的身体不是已经痊愈了么这几天甚至能躬亲批奏,与侍臣们议论经学,赴上林与将士们骑射,怎么病情又起了反复”
张喜却笑了,凑到淳于嘉身边小声说道:“这正说明这几日的事情都是虚言,陛下病情反复,如何能正常理政我等不如上书请陛下好生静养,这批奏之权,不就又能回归台阁了么”
真有如此简单淳于嘉沉吟不语,前几天皇帝从未宣召过任何一个公卿大臣,每日都只是与那些内朝侍臣们在一起。但在尚书台一事后,皇帝当即在柏梁台见了太尉马日磾,谁也不知道君臣几个讲了什么话。
淳于嘉老成持重,出身也不容小觑,虽然祖上未曾出过高官,但青州淳于氏,代代出儒生。以经学传家,在士人中颇有威望,虽不属于朝中关东士人的核心阶层,但也有着独特的地位:“批奏之权本非臣子所有,如今朝廷情况特异,国家又殊为英睿,收回去也并无不可,我等何必强求之强求而不得,徒为他人笑耳。”
张喜皱了皱眉头,显然是不认可淳于嘉的话,但他碍于身份、场合,不敢与其抬杠,只拱了拱手,便不再言语。
这时候,太尉马日磾也朝他看来,两人对视一眼,一时间都没有开口说话。他二人身后各自站着一批官员,籍贯以关东关西为界,中间是一条很宽的走道。在这两批人外,还站着以前将军赵谦为首的第三方势力,人数稀少,大都是曾经委身事董的。无论关西还是关东士人,都与其保持着若有若无的一段距离,隐隐有排斥之意。
看着这对峙的三方,司空淳于嘉默然一叹,这时,他竟然看见王允对太尉马日磾打招呼:“马翁叔近日可还安好”
马日磾不矜不伐,冲王允回了一礼:“劳司徒挂念,朝中无大事,老朽近日能食能寝,一切安好。”
王允神色微微一动,像是没有察觉到对方话里有话:“陛下昨日手诏下发公卿,太尉应当知道了”
“老夫自然拜读过陛下手诏,以前批奏之权暂摄于台阁公府,那是因为国家年幼,故作权宜之计。如今陛下聪慧,朝野共知,由陛下批览奏事,老夫以为并无不可。我大汉如今便像是人染沉疴,非英主不能治之,天子明断,躬亲批奏,正是我汉室之福,王司徒应该也是乐见于此的”马日磾笑着反问道。
王允没有在这个明显不占理的地方纠缠,他心里虽然恼恨不悦,但还是大方的拥护了皇帝的举动:“自当如此,陛下年纪尚幼,虽然少年聪慧,但亲政还是太早了些,如今批阅奏疏,熟悉政事,倒也不晚。再有我等从旁辅佐,汉室再兴昭宣之治,指日可待。”
马日磾听出了王允话语中的暗示,知道他仍然不甘心将大权交还皇帝,想当初王允密谋诛董,是多么的大义凛然,到如今却不愿看清形势,走进了争权夺利、不听谏言的怪圈。他话里有刺,道:“陛下英睿,固然是昭宣之姿,但满朝公卿,却未见有如霍氏者。”
王允面色一僵,只得讪讪地住了嘴,虽然他早已自比霍光,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还不至于到那么狂妄的地步。
&
第四十五章丨赞拜稽首
“今世之官,自九卿、百执事,外至一郡县吏,非无贵官大职可以行其道也。”————————
大朝是皇帝先入殿等候群臣,常朝则是群臣先入殿等候皇帝。
三声钟响过后,路寝殿里便传出皇帝升座奏乐的声音,然后再是一声高声叫喊:“吉时到,陛下临朝。”
像是得到了信号一般,众人依次步入路寝殿,却发现皇帝已然在里面等着了。虽然有两名谒者早已放下帘子用来遮挡御容,但还是依稀可见皇帝样貌,他头戴通天冠,身穿上玄下纁的朝服,外罩绛纱袍,内着皂缘中衣,上衣以象天,下裳以象地。虽然身子单薄,但他正襟端坐在御榻之上,剑眉上扬,凤目微张,隐隐然透出一丝君王气象。
五个常侍谒者分别站在两旁及御前,负责监察朝会礼仪,他们齐声传道:“趋!”
这时侯官员们无论大小,都将两手下垂合拢,配合着旁边乐府官员敲击的音乐,低着头小跑至皇帝面前,然后依次下跪稽首,将冠冕靠在手掌上保持一会时间后,缓缓起身。谒者依次从大到小向皇帝高唱百官的名爵,比如‘司徒、录尚书事王允、太尉马日磾、司空淳于嘉叩见天子。’
这种朝觐礼节叫做赞拜宣名,皇帝坐在上面看着朝臣伏身稽首,声势恢弘,让皇帝心中油然而生一股豪气,为君者,便当如是!
趁着谒者赞礼的功夫,皇帝尽量把朝臣的名爵和样貌统统记在脑海里,以备问询。
在乐府和谒者的引导下,百官再次稽首伏地,一齐发出声如山呼般的唱颂作为朝会行礼的尾声:‘某官臣某叩见陛下,愿陛下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苗祀此时已走到皇帝身侧,见不是穆顺,皇帝略有惊异,知道出了事故,但他不能为了一个宦官而扰乱常朝秩序,于是冲中间一名常侍谒者点了点头,那谒者便向前高声宣道;“制曰:起!”
这一声犹如洪钟大吕,响彻路寝殿,就连刚才五个谒者齐呼都未必有他一个人的大。别说底下的官员们,就连皇帝都为之动容,这一嗓子都快比上后世的高音喇叭了。
谒者本是国君左右掌传达政令的近侍,有奉使出行、监视等责。历来选拔谒者时除了品德学识以外,还要求个人仪容端正,说白了就是只有既长得帅同时又是学霸的人才能当谒者。
是故当那名谒者传旨完毕,转身稽首时,皇帝眼前顿时一亮。这人不仅声音清越,身材更是高大,而且形貌昳丽,实在是一个邹忌那样的美男子。
“他是谁”看着那名谒者转身走回了官员队伍,皇帝对苗祀悄悄问道。
“这是征西将军的从子,常侍谒者皇甫郦。”苗祀小声提醒道。
皇甫嵩的侄子皇帝点点头,默默将此人记了在心里。
稽首宣名之后,百官谢恩,按官职高低依次就坐于席上。最前面是三公的座席,太尉马日磾、司徒王允与司空淳于嘉并列而坐,王允肩负录尚书事、总朝政等实权,故坐于中间,坐席略微靠前。而在三公之后,九卿之前,则另有一排单独的座席。
汉时朝会,百官都是接席而坐,唯有尚书令、司隶校尉和御史中丞三人在朝会上享有单独的座席,号称‘三独坐’。不仅显示皇帝对他们的特殊礼遇,更是有在朝会时监察臣子、凌驾九卿百僚之上的权力。
此时尚书令由士孙瑞坐于中间,席上御史中丞桓典和司隶校尉黄琬对坐。余者九卿及下属臣僚、议郎、博士等官都列坐在后。
就如同后世开会一样,甫一开始,皇帝得先讲几句场面话:“昨夜不慎着凉,今天早上头脑昏沉,故请太医令前来诊断,耽误了常朝的时辰,让诸卿久等了。”
众人皆告罪不敢。
趁着底下臣子谦让的功夫,皇帝又道:“以往听近侍说起民生如何多艰,黔首饱受饥馑,常常易子而食,苟全性命于乱世而不可得。我还以为是夸大,直到近来看了奏疏,又召臣子问询,才知道果真如此。如今国事蜩螗,区区不贤之躯,难以济天下,还望诸卿勠力同心,矢志辅佐,兴祖业,除弊事,还百姓太平。”
这话说的冠冕堂皇,让人挑不出错来,皇帝把拿回批奏权的目的解释成了体察民生,要致天下太平。有些本不坚定的臣子顿时就动摇了,如果皇帝夺回批奏权是为了一己私欲,那誓死也要一争,可若是为了治理天下
难道臣子还想拦着皇帝治国不成
‘不贤之躯’什么的都是谦辞,因为这场面话放在以前,任何一个中人之资的皇帝都说得出来。但其可贵之处就在于这番话出自一个长于深宫之中,登基不过三年,无人教导学识和治国方略的小皇帝。小小年纪能有这种过人的见识,实在是让人惊叹。就连司空淳于嘉都不由的暗自点头,看来内朝官从宫里传出来的流言是确有其事,当今皇帝不仅聪慧早熟,还怜悯苍生疾苦。
有了皇帝这句话,再加上马日磾奉表称颂以示拥戴、王允暂且退让,批阅奏疏干预朝政的事很快便让大多数朝臣无话可说。
这时张喜出声道:“禀陛下,卫尉臣喜昧死进言。”
皇帝面色
第四十六章丨骑虎难下
“朝廷一黜陟不当,一政令未便,则正论辐凑,各效其忠。虽雷霆之威不避也。”————————
张喜以为自己鼓动同僚定能逼迫皇帝就范,没想到皇帝三言两语就解决了,还给王允带来了一个好大的难题。
想做帝师,就得面对权力缩水的困境,既想做帝师,又想牢牢把握权力,就得甘心让其余的帝师如马日磾等人与其平摊辅政的权力。
正当张喜左右为难,正想办法为自己开脱时。
王允适时解围道:“陛下,臣才德鄙陋,实在难以胜任帝师,还请另选名士大儒,教授圣躬。尚书令士孙瑞德才兼备,沉静有雅量,臣昧死举荐。”
皇帝知道王允是打算将有名无权的帝师位置给士孙瑞,好让尚书令这个重要的位置空出来留给关东士人,他自然不能让王允得逞:“卿等所举之人皆有可取之处,兹事体大,我得好生参详,仔细考虑一番才能下诏决定。今日朝会过后,诸位可上书进言,此事先暂且搁置,不要再提。”
一场由卫尉张喜引发的危机在皇帝与士孙瑞等人的配合下轻松化解,场面渐渐得以控制,朝会的主动权开始转移到皇帝手中。
王斌此时起身:“禀君上,北军中候臣斌昧死进言。”
这一声只有皇帝亲戚或元老大臣才能叫的‘君上’称呼,让旁观的淳于嘉心头一震,连道不好,知道皇帝这是要反击了!
王斌是皇帝的舅父,此时他出声发言,便是皇帝的语气都温和了不少,他没有让苗祀代为垂询,亲自说道:“但讲无妨。”
“臣要劾奏卫尉张喜用人不当,办事不力。其属下两宫卫士令及左右都候自三天前奉诏搜捕宫中窃贼以来,查无所获,更使宫室不安,臣请朝臣会议卫尉等失职之罪。”
此言一出,舆情大哗。
几天前未央宫从民间新招入的一批宦官不守规矩,盗窃御物,虽然被巡视的卫士及时抓捕,但还是逃了一人,藏在宫中迟迟未被寻到。
这种消息群臣只是有所耳闻,但具体情况却少有人知,毕竟事涉皇室颜面,再加上时局纷乱,卫尉府便没有过于声张。
本以为皇帝会拿蔡邕一案大做文章的王允,顿时手脚大乱,因为宫中窃贼,他从张喜口中略有耳闻,但张喜只说是万事无虞,他便不放在心上,没料到张喜担心事情做大,对他极尽敷衍。
这一会被王斌在朝堂上捅了出来,以马日磾为首的朝臣顿时群情激愤。
“宫中出了窃贼这等大事,为何没有告知中台以及三府”尚书仆射杨瓒义正言辞道:“陛下,臣请治卫尉隐瞒不报之罪!”
很快,新任少府张昶、大司农周忠、侍中杨琦、黄门侍郎射坚等朝臣都一齐指责卫尉张喜办事无能。
“陛下,按北军中候所言,宫中窃贼已三日未曾捉获,可见卫尉府上下官员办事颟顸无用,实在是有负圣望,臣请下旨严议!”说话的正是侍中赵温,他先前一直缄默不语,就是为了等到现在,此时他的话无疑代表了前将军赵谦的态度。
口诛之辞,接二连三的如潮水般向张喜涌来。
皇帝在帘后轻咳一声,苗祀立即喝道:“朝堂之上不得喧哗,肃静!”
待众人静了一会儿后,皇帝带着胜利者的眼神打量着张喜良久,声音刻意保持着平静:“卫尉可要自辩么”
“陛下容禀!臣之所以隐瞒此事,完全是为了朝廷颜面!试想,若是此事传至民间,岂不是被百姓贻笑臣对陛下一片赤诚,未能及时捉获窃贼本就于心有愧,如今更是遭人谮毁,臣实在是无颜以见陛下!”张喜带着哭腔稽首叫屈,额头放置在交叠的手背上,迟迟没有抬起来。
皇帝像是认可了张喜的理由:“你说的对,此事干涉朝廷颜面,确实不宜声张。但一个窃贼这么多天都没能伏法,尚匿身宫中,让我寝食难安,这也是你不可推卸的罪过。”
“是……”张喜汗流浃背,知道自己酿成大错,伏地说道。
这时候司隶校尉黄琬及时应对道:“捉贼一事,主要是由卫尉手下南北两宫卫士令及左右都候负责,如今贼捉不到,多半要追究他们的罪责。卫尉虽难逃关系,但罪有可原。”
黄琬,字子琰,江夏安陆人,祖辈历仕公府。论才学,他聪慧善辩,不输赵岐,论正直敢言,他曾不惧权势选拔贤能,不逊王允,论政绩卓著,任豫州刺史时曾平定盗贼,威望胜于士孙瑞、马日磾等人,可谓是朝中举足轻重、在关东与关西士人两方皆有声望的名臣。
司隶校尉旧称卧虎,监察司隶各郡,三公以下,无所不纠,又可以参与司法,被誉为雄职。
所以黄琬的话让皇帝不敢小觑,再加上他有意分化王允的势力,知道王允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故而显得特为重视:“依黄公之见,这事该如何定论”
“臣以为,当下诏申饬,责令卫尉府上下限期缉捕,务求克成。”
皇帝自然不乐意就这么
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
“夫将不心制,卒不节动,虽胜,幸胜也,非攻权也。”————————
时间回到六天前,即初平三年五月初一。
奋武将军吕布与骑都尉李肃等人在董卓身死,安稳长安诸军之后,奉王允之命率军赶往弘农讨伐董卓之婿中郎将牛辅。
吕布等人在行军途中与原左将军董旻手下降将吴匡一同收纳诸县散卒,除了屯守华阴的中郎将段煨奉诏收兵回长安另有任命以外,在抵达弘农县时,吕布手下军队已近两万人。
抵达弘农之后,吕布先是派人说降驻扎在陕县的中郎将牛辅,然而先后派遣数位使者,如泥牛入海,皆得不到回应。吕布知道牛辅是绝无投诚之心,想负隅顽抗,他倒也不惧,修整一日后,亲领大军压后,遣立功心切的骑都尉李肃等人领兵三千充作前锋,率先向牛辅展开攻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