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兴汉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啪嗒’一物落在身后的桌上,宋都忽然惧怕的惊叫了一声。



    皇帝回过头看去,却见一只手指长的青绿蝗虫不知从何处蹦了进来,趴在水壶的把柄上,轻轻晃动着头上的两根触角,两只闪亮发光的眼睛紧盯着宋都。



    宋都半张着嘴,小脸被吓得煞白,两行泪痕还挂在脸颊上,她直愣愣的瞪着那只蝗虫,一副想放声尖叫又不敢的样子。



    突然

    然,那只蝗虫强健的后腿猛然一蹬,往宋都身上跳了过去。宋都立时‘哎呀!’的叫了一声,连忙一手用手绢遮住脸,另一手仍不停的往前挥打着。



    然而蝗虫并没有跳到自己身上来,宋都只觉身前光线一暗、似乎被什么挡住了。她悄悄将手绢露出一角,向外窥视着,却见皇帝弯着腰站在她身前,做出一副捕捉的姿势,伸出的右手正捏着那只蝗虫的翅膀。



    “好了。”皇帝将蝗虫捏在掌心,此时他那气盛的模样也消失不见,反是怜惜的伸出另一只手摸了摸宋都的发髻,缓和了语气“回头让人将门户都关严实,过会儿就没事了。”



    宋都惊魂甫定,连忙伸手捉住了皇帝的衣襟,楚楚可怜的说道“我怕……”



    “不要怕,一切有我在。”皇帝不得不又好言劝慰了几句,经过这突如其来的一遭,他面上的愤怒之色立时便荡然无存。皇帝脸上浮现温情的笑容,让宋都心安不少,全然未曾注意到皇帝捏着蝗虫的那只手握得紧紧地、将那只蝗虫生生捏死在手里“今天与你说的话,你都要记在心里,这次念你无知,下次可不许这样了。”



    “陛下……”宋都这才回过神来,正想借此机会求个饶、卖个可怜,让皇帝心软、收回早先的成命。



    然而皇帝说完那番话后便直起腰,挣开了宋都牵着他的手,还是转身走了。



    皇帝走后,郭采女才敢急急忙忙的带着人跑进来,一边指使着宫人关窗关门




第三百一十七章 胁肩低首
    “无味於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想免费看完整版请百度搜”――――――――送石处士序

    披香殿外。

    郭采女见两人不再说话,与随着伏寿过来的赵采女对视一眼,悄然退至殿外的庑廊之下。

    赵采女是伏寿身边最得力的宫人,性格跟伏寿一样稳重谨慎,但为人却比伏寿多了几分老练世故,也正是有她在伏寿身边,宫里的人才不敢随意糊弄性格好的伏寿。

    据说她家以前是雒阳本地的豪强,因为董卓抄掠河南豪富,家破人亡,被托付给了不其侯伏完。伏完虽然念在与赵氏的旧谊暂且收纳,但在那个人人自危的时候,伏完也时刻担心受到牵连。最后适逢伏寿被选入宫,这才将赵采女一并送进宫中,既能有个照应、又能隐藏行迹。

    赵采女自小受家世熏陶,兼之又年长,所以其城府、眼界比出身民间的郭采女还要深远。伏寿待她不薄,故而两人平时也视若姐妹,对宋都却是不喜欢对方小女儿的秉性,连带着也对宋都身边出身低微的郭采女也看不上眼,平时说话都是爱答不理。

    郭采女是凉州边陲人,家里在很久以前便因羌乱迁居内地,低微的出身让她素来自卑。何况赵采女很有气概,她向来敬畏对方,每每站在一起说话总感觉自己低人一头,此时想着伏寿念着情面赶来劝慰、搭救,心里也有意在对方面前讨个好,联络一下感情,于是讪讪的笑说道“贵人之间真是情谊深厚,这次若非伏贵人,我真不知该如何相劝了。”

    “有情谊的确可贵,但是……”赵采女面色冷漠的转过头看,淡淡的看了郭采女一眼“在这宫中,帮得了一时,谁又能帮得了一世总归还是要靠自己,若是有朝一日被人连累了,这区区情谊又算的了什么”

    郭采女表情僵硬、一时哑口无言,只见赵采女接着说道“我家贵人仁善宽厚,是最重情义的,但这也不是你时刻拿来利用的因由。适才来时若是陛下尚在,盛怒未消,就凭我家贵人不善辞令的性子,又怎能劝解的住到时候一带连累,谁也救不了谁,你就满意了无论你有没有想到这一出,单凭你只顾着你家贵人,而不想想别人,可见你眼里的情谊,也无甚可贵之处。”

    “姐姐误会了。”郭采女暗暗叫苦,连忙解释道“我死也不敢存这般心思!当时确是一时情急,只想着找个分量足、平日还说得上话的人前来劝解几番,以前到还有长公主在,如今长公主远在宫外,来往不便,我想来想去便想到了鸳鸾殿……”她见赵采女面带轻蔑,知道对方是恨自己差点连累到伏寿,又怕这件事会影响到今后宋都与伏寿之间的情谊,语气愈发急了些“姐姐若还不信,我真不知该如何洗这冤屈了。”

    赵采女冷笑一声,她知道郭采女最是精明干练、饶有智计,若说对方想不到那么长远,她是一分也不信的。只是看在伏寿与宋都的面子上,赵采女如何也得保留一线颜面,是以告诫的语气说道“你为你家贵人奔走请援,我如何能怪你只是你要明白,宋贵人自入宫以来便得陛下宠爱,一时口角激恼,何须人劝,过后就好了。可我家贵人……”

    说着她无奈的摇了摇头,自嘲似得说道“以前的时候就谈不上有多少宠爱,自从皇后来了,便更说不上什么了。她若是受了冷遇,再想恢复,岂不比你家贵人要艰难百倍”

    郭采女此时隐然有些悔意,但并不服气,只是在赵采女面前极力表现得俯首帖耳的恭顺模样,一句话也不敢辩驳。

    赵采女见她此时乖觉,心里的一股气也随之消了去,口中最后叮嘱道“下次再有这事,我可是断不能依的。”

    依不依也由不得你说话。

    郭采女心里不忿的自言自语道,面上却是点头称是,这时一个身着宫装的女子在庑廊下款款走了过来,一头青丝绾在头上,不加钗钿,显得更加柔顺黑亮。



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贼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https//”――――――――诗经小雅大田



    马日等人又羞又愧,那句‘为天下计,为万民计’正是前些日他们恳请皇帝出面祈雨时的托辞,如今却被皇帝一字不落的还给了他们。



    见皇帝将责任推到自己这些宰辅的头上,意图借此发作,侍中、平尚书事杨琦心里不忿,直起身来,硬声硬气的说道“陛下容禀!臣等自奉诏以来,不敢懈怠,每日督劝各地搜捕虫卵,数月之间,便烧毁虫卵三四万石。倘或真是地方办事不力,三四月间便将有飞蝗残境,何至于到七月才有蝗群害民”



    太尉董承有意挑拨,故意说道“杨公,你的意思是陛下说错了”



    “臣只是不欲见陛下如此武断,蝗群一日可飞百里,今日在此,明日复在彼,如何说是关中蝗前日钟繇传奏,说是凉州飞蝗如云,风流过境,想来应是西来的蝗群。”杨琦本是刚介强硬的性子,此时有自谓占了理,冷眼看了董承一下,全然无惧“地方不乏良吏,终日为此奔波,劳苦尤甚,陛下所言,未免太让人寒心!”



    董承没想到杨琦还真敢说,一时噎住了,待回过神来,又急忙向皇帝稽首伏下身去,打算就此劾奏。



    皇帝这时回过神来,知道自己刚才失言,被杨琦抓住话头。他一开始本想趁机斥责一番、掌握主动,将这些人近日里占着有理、意图迫使自己服软的威风气势打尽,孰料杨琦心思敏锐,立即执言发难。这个时候皇帝自然不会说自己错了,他依旧寒着脸,冷笑道“朝廷要求搜捕虫卵的诏书难道就只传给三辅、弘农等郡么那雍凉诸州岂非汉土”



    一番话将杨琦有意混淆的概念重又厘清,朝廷下达给地方的诏书确实是发放给司隶、并、雍、凉等州,但由于目前朝廷的重心是放在关中,旱蝗的主要受灾地也是在关中,所以杨琦才借此有意发挥。若说关中各地郡府都尽心竭力,有效遏制住了蝗群的形成,那么这次蝗群的来源地雍州刺史钟繇岂不是难逃其咎



    杨琦态度软了下来,开

    开脱道“年初朝廷南下讨伐张鲁,兵马军资皆经由雍州,上至刺史、下至郡守,无不为此费心操持,其中有些疏忽也是难免。此外……”他顿了顿,又说道“蝗群源自何处,本无迹可寻,既是自西而来,便是从凉州始发,也犹未可知。”



    “纵然是效力于前方军事,这辖内民政的本分职事,竟也可以凭此耽误了我记得此番大军过诸郡,沿途只叨扰了武都、汉阳这两个雍州郡府吧”董承忽然笑了一下,像是听见什么笑话了一样。



    马日也在一旁皱眉说道“别的不谈,单是这次听闻雍凉蝗群飞至,朝廷便另有诏书,责令各地扑灭蝗虫。如今其势不减,竟还愈演愈烈,飞到宫里来了,此事如何也得有个交代。”



    还能有什么交代



    未央宫不比其他地方,政治意义重大,当年孝灵皇帝在温德殿发现一条青蛇都能引起外间众说纷纭,何况是这一群飞蝗入宫



    但皇帝显然不欲在这个话题上继续掰扯下去,他岔开了话头,先提纲挈领,给事情定下基调“如今当务之急,首在于灭蝗!若是修德便能让蝗虫自去,那天下还要治民的大臣做什么”



    虽然皇帝改了规矩,以后凡遇到灾异都不会推卸给臣下,而是一力承受,但这并不代表他乐意会为了这些琐事频繁下罪己诏。



    赵温熟知皇帝心意,又明白皇帝眼下的难处都是由自己



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贼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https//”――――――――诗经小雅大田



    马日等人又羞又愧,那句‘为天下计,为万民计’正是前些日他们恳请皇帝出面祈雨时的托辞,如今却被皇帝一字不落的还给了他们。



    见皇帝将责任推到自己这些宰辅的头上,意图借此发作,侍中、平尚书事杨琦心里不忿,直起身来,硬声硬气的说道“陛下容禀!臣等自奉诏以来,不敢懈怠,每日督劝各地搜捕虫卵,数月之间,便烧毁虫卵三四万石。倘或真是地方办事不力,三四月间便将有飞蝗残境,何至于到七月才有蝗群害民”



    太尉董承有意挑拨,故意说道“杨公,你的意思是陛下说错了”



    “臣只是不欲见陛下如此武断,蝗群一日可飞百里,今日在此,明日复在彼,如何说是关中蝗前日钟繇传奏,说是凉州飞蝗如云,风流过境,想来应是西来的蝗群。”杨琦本是刚介强硬的性子,此时有自谓占了理,冷眼看了董承一下,全然无惧“地方不乏良吏,终日为此奔波,劳苦尤甚,陛下所言,未免太让人寒心!”



    董承没想到杨琦还真敢说,一时噎住了,待回过神来,又急忙向皇帝稽首伏下身去,打算就此劾奏。



    皇帝这时回过神来,知道自己刚才失言,被杨琦抓住话头。他一开始本想趁机斥责一番、掌握主动,将这些人近日里占着有理、意图迫使自己服软的威风气势打尽,孰料杨琦心思敏锐,立即执言发难。这个时候皇帝自然不会说自己错了,他依旧寒着脸,冷笑道“朝廷要求搜捕虫卵的诏书难道就只传给三辅、弘农等郡么那雍凉诸州岂非汉土”



    一番话将杨琦有意混淆的概念重又厘清,朝廷下达给地方的诏书确实是发放给司隶、并、雍、凉等州,但由于目前朝廷的重心是放在关中,旱蝗的主要受灾地也是在关中,所以杨琦才借此有意发挥。若说关中各地郡府都尽心竭力,有效遏制住了蝗群的形成,那么这次蝗群的来源地雍州刺史钟繇岂不是难逃其咎



    杨琦态度软了下来,开

    开脱道“年初朝廷南下讨伐张鲁,兵马军资皆经由雍州,上至刺史、下至郡守,无不为此费心操持,其中有些疏忽也是难免。此外……”他顿了顿,又说道“蝗群源自何处,本无迹可寻,既是自西而来,便是从凉州始发,也犹未可知。”



    “纵然是效力于前方军事,这辖内民政的本分职事,竟也可以凭此耽误了我记得此番大军过诸郡,沿途只叨扰了武都、汉阳这两个雍州郡府吧”董承忽然笑了一下,像是听见什么笑话了一样。



    马日也在一旁皱眉说道“别的不谈,单是这次听闻雍凉蝗群飞至,朝廷便另有诏书,责令各地扑灭蝗虫。如今其势不减,竟还愈演愈烈,飞到宫里来了,此事如何也得有个交代。”



    还能有什么交代



    未央宫不比其他地方,政治意义重大,当年孝灵皇帝在温德殿发现一条青蛇都能引起外间众说纷纭,何况是这一群飞蝗入宫



    但皇帝显然不欲在这个话题上继续掰扯下去,他岔开了话头,先提纲挈领,给事情定下基调“如今当务之急,首在于灭蝗!若是修德便能让蝗虫自去,那天下还要治民的大臣做什么”



    虽然皇帝改了规矩,以后凡遇到灾异都不会推卸给臣下,而是一力承受,但这并不代表他乐意会为了这些琐事频繁下罪己诏。



    赵温熟知皇帝心意,又明白皇帝眼下的难处都是由自己



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术
    “秉畀炎火古有经,始不扑除继无及。想-免-费-看-完-整-版-请-百-度-搜-”――――――――捕蝗谣



    马日在皇帝这边吃了瘪,不敢再出头言语;董承也没什么好法子,坐在那里假装深思,不肯先发言。



    赵温一时也像是为此事难住,说来说去都只是古人用过的一套陈腔滥调“蝗虫本无可怕之处,只是往往集结成群,变化诡谲,方使人生惧而已。然而天下所有的虫都是一类物,譬如蚁、蜂,没有不畏人易驱的,蝗虫亦是如此。”



    董承像是很感兴趣,不由催问道“是这个道理,然则有何计可除之”



    “天下之田皆有其主,若使百姓黎庶自救其地,未有不尽力殚精的。我听说飞蛾赴火而亡、蜘蛛就灯而织,可使夜设篝火于沟坎旁,驱虫纷至,且焚且埋,如是可殄尽矣。”赵温缓缓说完,轻吐一气。



    利用生物趋光性来杀虫的法子古已有之,赵温说的这法子虽不新鲜,但经久耐用,也算是一个抛砖引玉的献芹之策。



    有了赵温起头,董承自不甘居于人后,他想的法子最为狠厉直接“蝗虫初生、飞落在地,皆小众而害轻,民多不以为意,及长,乃无以为力矣。愚臣浅见,当勒令各地百姓、黎庶,凡有见蝗群,务必报官扑杀。若地主邻人敢荫蔽不言,则杖之。人告其官若受而不理、或受理而不亲临扑除、扑除未尽而妄称已尽者,亦依律罚罪。”



    董承深谙皇帝‘治民先治吏’的意旨,不说如何灭蝗,单说如何督促负责灭蝗者,说的皇帝连连点头。



    尚书仆射吴硕见状,立即附和说道“臣昔年无知,依陛下圣明睿鉴,方明虫乃卵生,于今蝗虫正炽,不免有飞落遗卵、以待来年者。故在捕蝗使除蝗之余,亦要多加探询,凡飞蝗住落处,应差人取掘虫卵,若取之不尽而致来年复生者,则以罪论处。”



    董承与吴硕二人显露严苛本性,动辄杖责降罪,让马日、杨琦等士人大为皱眉,十分反感――偏偏皇帝又喜欢这一类的言论。



    杨琦知道皇帝好实务,不想说那些‘蝗虫是乃天咎,务以修德自省’、‘除天灾者当以德’之类的虚言,又不想在董承等人的高压之下,捕蝗使人心忐忑,不敢用心效命。于是在想好了一番措辞后,杨琦沉着的说道“罚使人畏过,赏使人悦命。太尉所言皆为惩处,未及地方用命捕蝗,如何封赏等事,臣以为不可。”



    皇帝也不想因此打击地方的积极性,刑罚的作用只是威吓,主要还是以利益驱使“赏与罚缺一不可,此次除蝗添入吏部年终考评,除此之外,也要有金帛等财物赐下。”



    说罢,他想了想,忽然有了个主意“官府催促,虽说是好事,但于黎庶来说,到底是件烦扰之事。何如诱之以利譬如以五斗蝗易一斗粟,时下黎庶深受旱情之苦,朝廷总是要以麦粟接济,倒不如以此诱使捕蝗,岂不一举两得”



    董承眼前一亮,深觉这是个两全的法子,兼之又是皇帝提起,如何不随声附和


1...149150151152153...2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