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不负大明不负卿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十光

    申时行不说话了。的确,王爷有王爷的好处与快乐,但王爷也有诸多的约束与不便,做一个凡人确实不见得就比做王爷开心,尤其是在永乐皇帝之后的大明王朝。

    “皇兄,反正我也不要朝廷的俸禄与各项奖赏与补给,那当王爷与做凡人有甚区别呢皇兄,你就满足我这个心愿吧”

    万历皇帝依然摇头不依,感觉脑子有点乱,嗡嗡作响似的。

    这时,冯保唯唯诺诺地进言道:“万岁爷,既然这是潞王爷的选择,他又断定太后娘娘会同意,那不妨让奴婢现在就去慈宁宫当面问问太后娘娘的主意吧”

    万历皇帝稍一沉吟,“好,大伴立马儿去慈宁宫。”

    冯保起身:“是,万岁爷。”

    当皇极殿门口的付大海听到万历皇帝说出一个“好”字时,连忙撒腿就跑,方向当然是慈宁宫。

    他比兔子跑得还快。

    ……

    慈宁宫。

    李太后心神不宁如坐针毡。

    正思忖着,未见付大海的人,却听见付大海要了命地嘶声竭力地喊道:“娘娘不好了,娘娘不好了。”

    李太后脸色陡然一变,豁然站起,问:“怎么了”

    只见付大海跌跌撞撞地跑进来,气不接下气地道:“娘娘,潞王爷,潞王爷逼迫万岁爷,收,收回`潞王`的封号,并贬他为庶人。”

    “你说什么”李太后一惊非小。

    没有跑,缓了一口气,付大海接下来的话要流利多了:“潞王爷不想当王爷了,他说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所以在廷议请求万岁爷贬他为庶人。”

    “又胡闹。”李太后没好气地道。

    “娘娘,奴婢可不是说着玩儿的啊,潞王爷是真的要这么做。他还信誓旦旦地说,娘娘一定会同意他的决定。娘娘宅心仁厚,又那么疼爱潞王爷,这怎么可能嘛”

    李太后神情忽然一紧,问:“他还说了什么”

    “潞王爷还说,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所以断定娘娘一定会尊重他的选择。”

    “哦,难怪,难怪……”李太后喃喃地道,这让她想起了为什么朱翊镠在她面前第一次不想说话,同时也想起了冯保的话,原来小儿子不想当王爷只想当一个普通人……

    可小儿子为何断定她一定会答应他的请求呢

    李太后思绪飞驰,她的重点原本是否定小儿子的想法,怎么可能答应小儿子被贬为庶人呢可此时此刻变成了她在揣摩:为什么小儿子断定她一定会答应……

    “娘娘,娘娘……”

    很快冯保也来了。他本来就紧随付大海之后。

    “冯公公来得正好!”

    李太后想着冯保与小儿子最近关系亲密,知道她许多不知道的秘密,且先听冯保怎么说。

    冯保当然没有付大海急迫,他早已知道朱翊镠的想法。

    付大海着急,一来是对朱翊镠的想法感到震惊,二来如果朱翊镠被贬为庶人,那承诺给他的将来潞王府的大总管不是泡汤了嘛

    冯保虽然仍不知道朱翊镠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但见朱翊镠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也只能赌一把了。

    “娘娘,潞王爷在廷议请求万岁爷收回他`潞王`的封号并贬他为庶人,万岁爷很为难……”

    “冯公公,不必多言,这个我知道了。”李太后迫不及待地打断,直截了当地问道:“你就说我能不能答应镠儿这个请求吧。”

    “……”冯保微微一滞,没想到李太后竟如此直接。

    “说吧,不用顾忌。”

    “好的,娘娘。”冯保谨小慎微地道,“虽然奴婢也不知道潞王爷到底想干嘛,但奴婢以为潞王爷最近的话咱都应该听,因为潞王爷最近看人看事之准,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别人看一步,他能看十步。况且,潞王爷在娘娘面前信誓旦旦地说过,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娘娘为了万岁爷为了大明着想。”

    “可贬镠儿为庶人……”李太后紧蹙双眉。

    冯保又分析道:“娘娘,奴婢说过,将潞王爷放在哪儿,他都会活得很好的,先头本来他就不要俸禄与朝廷的各种奖赏补给,那要不要潞王这封号好像对他影响也不大。相反,以潞王爷的能力,没有皇室的约束,他肯定过得还好,至少潞王爷可以经商挣好多好多的钱。如果他是王爷,便如同鸟困笼中。”

    “潞王爷骨子里终究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冯保又刻意补充道,“且不说潞王爷的决定对朝局的稳定有多重要。一旦他`潞王`的封号被收回且被贬为庶人,那朝中大臣就再也不会将注意力放在他身了。”

    “冯公公的意思是,我应该尊重镠儿的决定”

    “奴婢是这样认为的。这样既满足了潞王爷的心愿,又堵住了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以后还有谁敢说娘娘和万岁爷过分宠信潞王爷还有谁敢说潞王爷觊觎大统”

    李太后依然紧锁眉头,一时难以抉择,到底答应还是不答应冯公公的分析好像也很有道理。

    只是……

    正在这时,忽然又听见一阵慌里慌张的脚步声向这边跑来。

    “娘娘,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又怎么了”

    这回不仅李太后紧张兮兮,就连冯保和付大海的心跳陡然间都七八下地乱动起来。

    ……




第296章 噩耗传来 哀声一片
    当值的内侍急匆匆地跑进来,神色慌张地禀道:“娘娘,内阁来人传讯说,首辅他、他老人家走了。”

    “什么”

    李太后豁然站起,然后又颓然坐下,身子瞬间被抽干了似的,脸色惨白,感觉脑子嗡嗡作响一片混乱。

    冯保惊恐万状,连忙代李太后问道:“消息是否可靠”

    内侍回答:“冯公公,这种事儿难道谁还敢胡说不成”

    李太后目光呆滞地望着窗外,尽管感觉心中波澜壮阔有千言万语,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冯保和付大海面前,她倒是也没有流泪,只一个劲儿地发呆。

    看到李太后悲伤不已,付大海心里也不好受,但相对于张居正的噩耗,他似乎更关心朱翊镠的问题——毕竟那关系到他将来的命运。

    如果李太后真的答应朱翊镠褫夺“潞王”的封号,那他以后不仅潞王府的大总管泡汤了,而且真的要跟着朱翊镠喝西北风。

    所以,付大海小心翼翼地提醒道:“娘娘,节哀顺变!但眼下潞王爷的事儿刻不容缓。”

    李太后坐着一动不动,像是没听见似的也不吱声。

    “娘娘。”付大海又喊了一声。

    李太后轻启丹唇,感觉异常的慵懒与疲惫,有气无力地道:“冯公公,你来做决定吧。”

    付大海一愣。

    冯保也是,不曾想过李太后这样做,但他愣过之后连忙说道:“娘娘,奴婢还是觉得应该尊重潞王爷的选择吧,他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咱也不便干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与我们选择不同并不是反对的理由。如今潞王爷长大了,奴婢相信他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况且娘娘若不答应,以潞王爷的性子,他还会不断地生事。”

    “那就依了他。”李太后神情呆若木鸡,像是在说梦话一般。

    “娘娘……”付大海连忙喊道,迫切地想要劝阻。

    然而却被李太后抬手制止,“咱还是尊重镠儿的选择吧。”

    “可是,娘娘……”付大海生无可恋般地还想劝说。

    再次被李太后打断:“付公公,就这样吧,一个封号而已,能封亦能夺,能夺亦能封。即便褫夺了他的封号,将他贬为庶人,镠儿依然是本宫的儿子。”

    话已至此,付大海知道再劝也没有用了。

    他心里在滴血。

    其实早就应该想到,跟着潞王爷还指望有什么太平日子吗

    冯保吩咐道:“付公公,你陪伴娘娘,我即刻去皇极殿。”

    李太后又道:“冯公公,待廷议结束,让镠儿第一时间回来见我。”

    “好,奴婢明白。”

    冯保一阵风似的去了。

    当他抵达皇极殿时,皇极殿里比刚才付大海来时还要静寂得可怕。

    因为张居正的噩耗传来,这里已是哽咽一片。

    万历皇帝在悲伤落泪。

    朱翊镠黯然神伤。

    张鲸瘪着嘴,站在旁边也在不断地擦拭泪水,不管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反正看起来悲痛欲绝。

    申时行与王国光等大臣,他们不是张居正的门生,便是张居正的挚友,一个个掩面而泣。

    六科都给事中倒是稳如泰山地坐着,不过与刚才斗志昂扬的状态相比,情绪也是差了很多。

    说起来,六科对张居正的感情还十分微妙,也说不清楚到底是恨多一些还是爱多一些。

    但从后来张居正被清算,言官们的表现来看,好像恨更多一些。

    用六科稽查六部,落实考成法本来是张居正的独创,赋予六科极大的权力。

    从这点看,六科里的官员应该感谢张居正才是。

    但六科都给事中、给事中,也都属于言官,而张居正对言官一向比较有成见,甚至将他们归为清流。

    都知道张居正执政期间有一个重大的用人原则:重循吏,远清流。

    简单地说,就是喜欢那些做事的人,而讨厌那些逼逼的人。

    张居正气愤时甚至还说过这样的话:“国家以高爵厚禄畜养此辈,真犬马之不如也!”

    在张居正的人生里,可以说这是很少有的爆粗口的一刻。

    在张居正心目中,到了“犬马不如”的畜生地步,居然正是号称正义感十足的明朝言官。

    明朝言官至少在两件事大大伤了张居正的心:一是夺情,一是隆庆和议。

    夺情事就不说了,对张居正造成了无与伦比的心理与道德压力。

    而关于“隆庆和议”一事,张居正对言官,说“深恶痛疾”也不为过。

    在隆庆年间,主持军务(当时兼任兵部尚书)的张居正终于取得了国防突破:长期侵扰明朝边陲的鞑靼可汗阿拉坦汗,即俺答汗(三娘子的第一任夫君),在明军多年的打击之下,外加“把汉那吉风波”的影响,终于决定向明朝臣服。

    可如此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传到朝中却引发轩然大波,许多言官义愤填膺,大骂张居正以及边境将领误国,扬言要把阿拉坦汗千刀万剐,各种慷慨激昂的表演,差点就把这桩国防大事活活给搅黄了。

    当时张居正非常气愤,虽然在他与高拱的斡旋下,这场“隆庆和议”终于功德圆满,大明西北国防换来了六十多年的长久和平。

    但明朝言官们的恶劣风气,却暴露无遗:这些把持舆论监督大权的官员们,好些人对国防其实一窍不通,有些人甚至连边疆都没胆量去,但每遇大事时,却一个个比将领还精神,唾沫星子横飞,不分青红皂白乱咬,就为了刷个存在感。

    而这乱刷存在感的后果,常常是国家大事被白白耽搁了。

    这才导致张居正发出了如此的感慨:“国家以高爵厚禄畜养此辈,真犬马之不如也!”

    所以,在张居正后来的十年改革期间,对这些“犬马不如”的言官他一直坚持重手整顿,以“省议论”为原则,极力扼杀言官们误国败事的歪风,也因此背了满身骂名。

    所以在张居正去世后,才会被一群言官们变着花样骂惨了。清算张居正的万历皇帝,更为个人面子,废掉张居正昔日钳制言官的手腕:骂张居正来,敞开了骂。

    当然,张居正身后的明王朝,也很快尝到了“言官误国”的苦头。

    如果说张居正改革时代的言官多少还有些国家责任心,那么晚明的言官,大多纯粹为了私人利益。

    崇祯时代的言官,已经号称“受贿之魁”,也就是到了收钱骂人的极端地步,还被戏称为“抹布”。

    内忧外患的国家局面下,前线将领浴血奋战,后方言官骂人捣乱更成了寻常事。甚至在明王朝大厦将倾的一刻,曾经满脸正义的言官们纷纷变节投敌。

    如果以这些丑态论,张居正这句粗口还真没骂错。

    ……



第297章 褫夺封号 贬为庶人
    就在大家悲痛之中。

    忽然,分掌兵部的都给事中站起来,义愤填膺地质问道:

    “潞王爷,你不是曾经夸下海口说,只要给首辅大人动完手术,切除他无法还纳的痔疮,便可以让他多活七八十来年的吗”

    朱翊镠尚未来得及搭话,又见分掌工部的都给事中站了起来,义正言辞地附和并质疑道:

    “就是,首辅大人动完手术才多久这么快便走了,那动手术切除痔疮到底是害他还是救他啊不动手术或许活得更加长久呢。”

    皇极殿里再次陷入沉寂。

    纷纷将目光投向朱翊镠,好像这才想起朱翊镠曾经似乎,确实说过那样的话。

    朱翊镠不慌不忙地道:“多活七八十来年那是胡庸医的判断,但那也只是一种预判,谁又真的能保证谁能活多久于世呢”

    朱翊镠指着分掌兵部的都给事中问:“你能吗”

    继而又指着分掌工部的都给事中问:“你又能吗”

    两位都不吭声。

    朱翊镠不紧不慢地道:“是人皆有一死,莫非你们还想将张先生的死归咎到我的头上不成”
1...136137138139140...1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