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大明不负卿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十光
吃完早饭,冯保静静地坐着,不想说话,也不想动弹。
徐爵有心,小心翼翼地问:“老爷还想着张先生呢”
冯保幽幽然地回道:“怎么能不想呢于私,我与他是至交好友;于公,他这一走,我接下来的好日子恐怕不多了呀!”
徐爵安慰道:“老爷,怎么会即便老爷哪天退下来,也会像张先生那样享受无的殊荣啊!”
冯保不过付之一笑,然后讳莫如深地摇了摇头,并没有像昨晚那样还特意解释两句。
沉默片许。
徐爵又问道:“老爷昨晚弹奏的那首曲子是由衷而发的吧”
“废话。”
“那老爷为何会发出靡靡之音”
“什么叫靡靡之音”冯保不以为然地反问。
“老爷昨晚弹奏的曲子,唱到`人心叵测世态炎凉`、`又何必在这尘嚣浊世争短长`,还唱到`凤凰在,天空毁;凤凰去,国有殇`。”
冯保微微一滞,矢口不认:“是吗我唱了那些没有吧”
“……”徐爵一愣,可分明听到了呀,还特意记在心里呢,睡一觉老爷竟然就不认了……让他还能说什么总不能逼问老爷吧
徐爵也只能就此作罢了,见老爷仍坐着一动不动,提醒道:“老爷去衙门的时间到了。”
“知道。”冯保回答两个字,只是仍坐着一动不动。
徐爵感觉得到老爷有心事,可他也知道老爷是个很有分寸的人,因此不好多说什么。
恰好这时朱翊镠来了。
他一吃完早饭便向冯保府里赶,想着一会儿还得去见李之怿呢。
因为刚被夺了潞王的封号,又被贬为庶人,所以这次出宫他谁也没带,就他一个人来,而且现在也不怕与冯保密切接触了。
“潞王爷来了,早!”徐爵忙笑呵呵地迎了去,习惯性的用老称呼。
朱翊镠一本正经地道:“我已经不是潞王了,只是普通人一个,不妨叫我小朱吧。”
“……”徐爵尬笑,无论如何,他也不敢这样叫啊!
冯保站起身来,朝朱翊镠深深鞠了一躬,说道:“无论您的封号是否被褫夺,但您永远是奴婢心目中的潞王爷。潞王爷早!”
在冯保面前,感觉都是自己人嘛,朱翊镠也懒得纠结不放,直言道:“伴伴,我有几句重要的话要与你交代。”
“好!”冯保连忙将朱翊镠引进他自己的书房。
两人坐定。
朱翊镠开门见山:“伴伴,如今张先生不在了,皇兄包括大内其他大珰或许会随时找你的茬儿,这半年内你需要小心。我已与娘亲说过,从今往后,每天你都要去慈宁宫见我娘亲一面,反正有事儿没事儿都要过去请安的,明白吗”
冯保神情一紧:“有这么严重”
朱翊镠道:“伴伴请相信我!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小心终究不是什么坏事儿。”
“嗯。”冯保点头答应了。
“还有一件事儿,也需要与伴伴说明下,待努尔哈赤进京,处理完那件事后,我便会马离开京城。下一任首辅会是申时行申阁老,你要与他多沟通多交流,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偏废张先生的改革。”
“明白。”
“伴伴还有什么需要问的吗”
冯保笑了笑说:“需要问的简直太多太多了,就不知潞王爷是否愿意为我解答呢。”
朱翊镠敏锐地先行堵住:“郑淑嫔除外。”
“那奴婢还是不问算了。”冯保摇头而笑,稍顿了顿,又问道:“但奴婢很想确认一下,潞王爷如果离京会选择去哪里”
“第一个目的地,伴伴还用问”
“潞王爷是打算一直住那里吗”
“现在还说不准,到时候再看形势吧。”朱翊镠道。
冯保忽然又想起哪一茬儿似的问道:“胡诚太医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
“潞王爷,胡诚一家子还在监视当中,如今张先生不幸过世,那是不是要召集胡诚回京”
“我看不必了吧。即便胡诚想回京,也得等见过我面之后。”
“哦。”冯保点点头便不再问了。
朱翊镠去了府学胡同。
……
因为廷议才刚刚结束,所以李家还不知道朱翊镠的遭遇。
当朱翊镠告诉李之怿时,李之怿瞪大亮眸,讶然中带着几分恍然顿悟般的感觉:“原来你……”
朱翊镠道:“你不是从一开始就担心我是潞王的身份吗现在好了,普通人一个,一身轻。”
李之怿打趣儿地道:“可你这么做,不会说是为了我吧”
朱翊镠微微一笑,没想到会问这个问题,当即反问:“怎么不会”
李之怿跟着浅浅一笑,道:“那我的罪可就大了,承受不起啊!”
朱翊镠这才认真地解释道:“我还是实话实说吧。请求褫夺封号并贬为庶人,虽然不全是为了你,却是因为遇到你之后才让我想到的。于我而言,这是好事,不是坏事。你愿意做一个普通人的妻子吗”
“愿意。”李之怿毫不犹豫点头。
“对不起!”
“你说什么”朱翊镠突如其来的三个字让李之怿为之一愣。
“本来你该是潞王的正王妃,可惜现在被我折腾没了。”
“我早就说过了呀,我是不在乎那些所谓的名利的东西。”李之怿又言之凿凿地说道。
这已经是她不知道说过多少次了,而且语气一次比一次坚定。
这份坚定,通常是在遍体鳞伤甚至失去至多的亲朋好友之后,才逐步确立起来的。
“那你愿意随我一道离京吗”朱翊镠又认真地问道。
“你是不是一定要离开京城”
“是的,虽然我被贬为庶人,但依然是李太后娘娘的儿子,是皇帝的弟弟,所以不能滞留北京。”
李之怿听完,浅浅一笑:“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还有其它的选择吗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吧。”
好甜!
真香!
朱翊镠接着又问:“之怿,咱不在京城,而去外地成亲,行吗”
李之怿慷慨地道:“你觉得好就好,我无所谓啊!”
朱翊镠忽然觉得,哎呀这古代女子真的是好啊!说什么就是什么,如此贴心如此懂事!哪像一世那些自以为是自视甚高的女人,好像全世界都必须围绕她一个人转。
……
第302章 时局
万历皇帝两道谕旨降下,并第一时间刊登邸报,令天下哗然。水印广告测试水印广告测试
一道是潞王朱翊镠因插手朝中事务过多而被褫夺封号,贬为庶人。
一道是首辅张居正病逝,文武百官停止上朝一月,礼部设九坛制祭,赐官张居正上柱国,谥号文忠。
虽然两道都是超级劲爆消息,但人们的侧重点还是不一样。
显然张居正病逝的消息更让人悲痛、心酸、感怀、震撼
毕竟,朱翊镠被褫夺封号降为庶人只是皇室集团内部的事,与百姓生活关系并不大,而张居正情系天下苍生福祉。
所以,关于朱翊镠被贬这道谕旨无形中被缩小了很多。
人们将注意力更多的,也更愿意聚焦在张居正一事上。
这正合朱翊镠的心意。
很快,北京城中无论是高官大爵还是丁门小户都如丧考妣,纷纷在家门口如冯保那般设下香案制祭。
一时间,青烟氤氲祭器琳琅,千般祭仪万般哀思,祭诗祭文如潮如涌,素幛挽幛充斥街衢
当然,这其中固然有许多人是应景儿做给别人看的。
但大部分官员,尤其是那些平民百姓,确实是真心实意地表达对张居正的缅怀与哀思。
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家富裕了,虽然百姓仍然需要受苦,但受苦的程度指定有所减轻。
尤其是清田大计,平民百姓受益良多,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对张居正是真心实意的感激。
首辅乃文武百官之首,一日不可缺。虽然之前张居正人也不在京师不在内阁当值,但首辅的位子没空。
如今他人已走了,首辅的位子自然需要有人来承接。
万历皇帝遵从李太后之意,所以紧接着又降下一道谕旨并刊登邸报诏告天下:擢申时行为内阁首辅。
这本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内阁现在只有申时行他资格最老了。本来他就是临时代理首辅嘛。
首辅的位子顺势自然就是他。
对此,万历皇帝没什么反应,毕竟申时行是他的老师,而且还是平时六位老师中担任课时最多的,他也感觉最儒雅的老师。
让申时行担任首辅,至少万历皇帝不会像张居正担任首辅时那样害怕、整日提心吊胆。
除了首辅,其他职位上的官员没有任何的变动。
这其实是一种预示。
因为平常换了首辅,手底下的官员一般都会有所变动,前几任徐阶、高拱、张居正莫不如是。
这也很好理解。
首辅是朝廷最高执行者,手下的人当然要听他的话。一朝天子一朝臣也是这个道理。
可这次官员没有任何的变动与调整,也就意味着申时行只能领着张居正的班子继续向前走。
当官儿的都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是李太后的特意安排。
万历皇帝得知民间那么多人自发祭拜张居正,也是大受感染。招来内阁几位阁臣与司礼监太监一起商议会商决定,派一位大珰带领一队人马代表万历皇帝与李太后,前往江陵祭悼并表示慰问。
冯保有心提议陈炬去。
万历皇帝没有反对,等于是大伙儿接受了,一致通过。
届时由陈炬代表前往江陵,并差遣吏部、礼部各出一名四品员外郎,再加十二名锦衣卫一道。
却说申时行奉旨,但也是循例迁登首辅之位。
阁臣还有几个月前增补的两位大学士许国和余有丁。
外加刚抵京不久的潘晟。
相当于四位阁臣,凑合着撑起内阁一台戏。
说是凑合,是因为四个人当中好像还没有一位主心骨。
虽然以申时行为首,他也已经担任了好几个月的临时代理首辅,但铁锅顶头当家做主的事儿,他还从来没有干过一件。
因他初入阁时,万历皇帝的批谕就是“随元辅入阁办事”四个字,后来接任临时代理首辅,李太后又明确指示,遇大事需要咨询。
申时行自己确实也没有信心,加上他温和的性子,如今虽然椽子出头,但“一枝动,百枝摇”的威风一时肯定还培植不起来。
就说拟票,过去张居正在时都是张居正一人说了算,后来他接任临时代理首辅,也需要与几位阁臣共同决议,遇大事还得请教李太后。
虽然在内阁有主次之分,但申时行觉得自己根基未稳,哪怕他现在正式担任首辅,也不敢擅权自用。
如此一来,一些习惯于在首辅更换之前观察动静窥测风向的官员,都无不感到奇怪,很快各衙门里私下便有一些议论。
有说申时行毕竟是张居正的门生,对张居正一手创立的万历新政,必定奉为轨而不致刊削。
有说他胸有城府大智若愚,目下表现,不过掩人耳目。
也有人讥笑他斗筲下才,虽荣登首辅之位,然性格温和八面玲珑缺乏魄力,终非济世之雄
总之,好一些浮谤訾言,当然能间或传到申时行的耳朵里,但他也只是一笑而过,每日仍准时准点来到内阁恭谨办事,对外头的各种评论似乎充耳不闻并未放在心上。
这天下午,申时行约来礼部右侍郎到他值房相见,为的是王恭妃即将临盆诞生龙子的事。
这件事可谓大事。
从王恭妃挺着肚子就开始积极准备。如果王恭妃真的替万历皇帝生下一个儿子,那就是太子了。
历朝历代,太子降世都是举国欢庆的大事,循国朝故事,凡太子出生,一般都会大赦天下,晋封皇亲国戚及主要大臣,以及减免各省赋税。
申时行找礼部右侍郎来,就是商讨由礼部负责的晋封之事。此次应该晋封的有十几个人,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王皇后的父亲王伟。
正说着,内阁中书进来禀报说司礼监掌印冯保来了。
这可是大稀罕事儿。
不仅因为大明内外相不能私会的规矩,而且冯保是什么身份居然主动来拜访!
申时行连忙向礼部右侍郎交代两句,便打发他走了,准备接见稀客冯保。
见冯保在内阁中书的引领下慢悠悠地进来,申时行一副讶然的神情,连忙起身让座,笑道:“冯公公,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