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唐晓非
赵桓派人去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在加固黄河南岸的堤坝。
赵桓走下马车,骑上马,放眼望去,只见黑夜中,火把如长龙,不知有多少人正在不知疲倦挖土。
有厢军士兵,有普通百姓。
“勇武侯,你去将郓州的知州司马青找来见朕。”
韩世忠一边答应着,心中也难免有些惊诧,皇帝居然能随口叫出一个州府的知州的名字,看来皇帝对各地的官员真的很上心。
不多时,韩世忠便回来了,但与他一同回来的却不是知州司马青,而是司马青的主簿的张康。
张康得知韩世忠的身份,被告知来的是皇帝,赶忙就跟着韩世忠快跑过来。
一个州的主簿,和知县一个级别,可能这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天子。
张康激动得跪拜下来,当然,他可以不用跪,但谁让赵桓是他心中的偶像呢
这是一位年轻的主簿,大概也就二十四五岁的样子,长得秀秀气气的。
“微臣张康叩拜天子!”
皇帝骑在马上,双眸被火光映照得炯炯有神:“你且起来说话。”
“谢天子。”
“你是何官职司马青何在”
“回禀天子,微臣是郓州主簿张康,情况危机,司马上官已经前往泰安城,听说那里是京东路最安全的地方。”
赵桓不由得皱起眉头来,沉声道:“他去了泰安城,你们又在此处作甚”
“回禀陛下,微臣正联合军民在加固郓州城北边的堤坝。”
“知州都走了,你为何不走”
“陛下,昨日黄河北岸的濮州被淹,水势少减,郓州可以保住!”
赵桓露出了欣赏的目光:“既然可以保住,为何司马青走了”
“陛下,司马上官是一州之知州,身系一州之安危,先且退避,待微臣将洪水挡住,司马上官再行回来。”
赵桓英挺的剑眉微微竖起来,脸上并无多少怒意,但心中却是愠怒起来,不过嘴上却温和道:“张康,朕记住你了,不过朕也要提醒你,身为一州之知州,当与州府共存亡,此为难之际,扔下郓州百姓东逃,在战场上便是逃兵!”
皇帝的语气虽然温和,却有一种高高在上,不可置疑的威严。
“是!微臣谨记陛下教诲!”
“走,朕随你一同去前面,去看看儿郎们。”
“天子圣体,不宜前往。”
赵桓脸上露出微笑:“朕可是在死人堆里杀过人的,走!”
他的眼睛就像黑玉一样流动着动人的光泽,他的声音也颇有磁性。
不得不感慨,经历了一百多年,赵家的基因已经到了非常好的地步。
赵桓原本相貌俊美,这几年又勤加锻炼,自有一种英气。
张康连忙道:“天子这边请。”
赵桓便在韩世忠等人的簇拥下,往北边走去。
那些军民都在忙碌,没有人关心是谁来了。
大家都只有一个理念:将堤坝堆起来,将洪水堵住,保住郓州城,保卫家园!
对于华夏人来说,家比什么都重要,背井离乡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
如果能保住自己的家,他们会拼尽全力。
赵桓看见有十岁的少年也在其中,他稚嫩的脸上布满了细汗。
原本张康要宣布天子到了,被赵桓拦住。
赵桓不想自己的到来,打乱这里的节奏。
赵桓小声问道:“粮食都够吗”
张康道:“尚有十日余粮。”
“十日太少。”
“十日之内,洪水必退。”
“若不退呢”
“微臣已经派人去找菏泽借粮。”
赵桓觉得这也不是办法,菏泽也在黄河边,也是随时可能溃堤的。
虽然因为濮州的溃堤,菏泽的压力也减小了,但是菏泽不也和如今的郓州一样么
想到这里,赵桓心中更是怒意勃发,早在半个多月前,朝廷就已经动员向这边运输粮食,民间尚有许多会社自发捐款运过来。
为何郓州只剩下十天的粮食了
赵桓又想到一件事,他道:“一路过来,我看见一些灾民南逃,有一些士兵再给那些灾民送粮食。”
张康道:“是微臣派过去的,那些灾民走得急,许多人都没有带干粮,根本不可能走到东京城。”
 
第三百四十四章暴乱(五千字大章)
黄河泛滥对大宋造成的危害是非常深的。
在大宋的历史上,有三次易河,一次次都在作死。
三次易河造成了京东与河北路交汇的地方,形成了黄泛区。
所谓的黄泛区是指黄河泛滥成灾的地区。
从宋代开始,主要是黄河中下游,最严重的是河北与京东路两地。
因为黄河的河道被人为在河北与京东路变来变去,又因河床不断升高,波及范围甚广。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千年来,黄河流域的植被被开发过度,沙化严重。
在先秦时代,黄河流域是绿葱葱的,植被完好,自然资源丰富。
但到宋代的时候,已经不行了。
这也是宋以后的明朝不愿意将都城定在中原的原因。
赵桓就驻扎在泰安城,因为皇帝的到来,整个京东路的人心稍定下来,河北路也受到了鼓舞。
就这样,赵桓就一直待在泰安,经常抬头仰望雄壮的泰山。
而各路的探子几乎每天都会给皇帝带来最新的消息。
濮州和齐州的溃堤,也让其他地方的洪水压力大大减小。
接到疏通汶水的建议后,徐处仁即刻派人,前往京东路,开始着手疏通汶水的准备。
徐处仁不敢有丝毫怠慢,毕竟连皇帝都去前线了,若是后方不给力,那真是要掉脑袋的,而且不是掉一两颗的问题。
从这一次的洪灾至少反应了一个问题:朝廷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变得以几年前要强许多倍。
这事若是放在靖康元年,各地的官员必然已经逃的逃,散的散,朝廷要组织救援和控制,是不可能的。
就连朝中的相公们也不得不承认,是皇帝让这一切都变得强力起来!
就说徐处仁派去的三个官员,分别在汶水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坐镇。
当地的知州接到消息后,立刻调动了驻扎的地方厢军,与此同时,大宋邸报在州府和村镇也全力动员当地的老百姓。
甚至出现深更半夜,全体县官下乡组织民夫队伍前往汶河挖河的局面。
据探子传回来的消息,最令赵桓感到欣慰的是,自处决了司马青后,粮草补给变得畅通了不少。
就说疏通汶河一事,计策是在汶河边上挖出一些支流来,疏通有些堵塞的汶河,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事。
但架不住人多,据初步统计,疏通汶河,朝廷在短短的十日之内,就动员了京东路的三十万军民!
为了能有多快就多快,朝廷的使者连吃饭都是在马背上吃的。
平日的农具全部派上了用场,而这三十万军民的后勤保障也全部供应上了。
在汶河边上一共挖出了六条支流,汶河上游的水分别流进这些支流,后又在下游汇聚流入大海。
十天后,宗颖在梁山伯用一百颗震天雷将堤坝炸开,滚滚黄河水涌入了梁山伯。
很快,梁山伯水势大涨,滚滚黄河水拍打两岸,狂涌入汶水。
站在高处看着黄河之水用进去,宗颖也大舒了一口气。
河东路汶水流经的两岸除了加高堤坝,所有的百姓都开始后撤。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几天后,黄河下游的水位开始往下落,京东路其他州府基本上都保住了。
探子飞快跑到泰安:“陛下,水退了,水退了!”
赵桓正在喝茶,他面色如常,气定神闲,但其实手心已经布了一层细汗。
终于退了!
在水退之后的这些天,赵桓便在京东路游走,四处访问民情。
要说做实际的事情,他什么都没有做。
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一个精神领袖,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人们需要有精神支柱。
具体的事情,由政事堂和河北路宣抚使去完成就好了。
灾难虽然无情,但能凝聚人心!
通过这一次的洪灾,赵桓也看到了朝廷的组织效率和动员能力。
从长远来看,一个高效的朝廷是国家崛起的基础。
几天之后,赵桓渡过黄河,到了河北。
他看见河北大片大片良田被淹没,看见迁移的百姓在原野的长道上排成长龙,每一个人都神情低落。
他们并不会背井离乡往南边,而是等到洪水退后,再次返回去。
因为那里是他们的家乡,没有人愿意离开。
三天之后,皇帝抵达已经被淹没的濮州城北的一处人工堤坝上,这里堆满了土包,洪水被挡在堤坝前面。
前方还有整齐的呼喊声,那是士兵们正在给自己打气。
他们都赤膊着上身,一个个年轻有活力的小伙子,肩膀上扛着一包包泥沙,继续在加固堤坝。
而山丘上的宣抚使军帐门口正有许多士兵在做日常的训练。
天空一望无际的蓝,就像一块蓝色的琉璃。
皇帝的到来,引起了全军将士的欢呼。
人们暂时忘记那八万同袍死去的悲痛,徜徉在胜利的喜悦中。
山丘下,一些村妇和农民,准备了简陋的食物,正和一些士兵蹲在草地上有说有笑地享受着这人间美食。
没有什么比劫后余生更令人开心。
当赵桓见到宗泽的时候,这位古稀的老人,更加苍老。
看得出,这一段时间,他的内心也饱受煎熬,但他的眉宇间的皱纹,却如同棱角分明的沟壑,他的眼中看不出丝毫动摇。
也正是他率领主力部队绕道进入濮州城北面,日以夜继,在此处填出了一个堤坝,不断泛滥的洪水才被生生挡在了这里。
要知道,这后面可是有十几个县,百万百姓,包括邯郸,正是河北平原地带,是河北的粮仓,关系到河北此后的发展。
宗泽单膝跪地,正要因那死去的八万将士请罪,被赵桓搀扶起来,并且打断:“这些时日辛苦宗公,多亏有宗公在!”
“陛下……”
赵桓道:“朕会为他们修建宗祠,将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刻上去,千年以后,依然有人记得他们是谁,朕还会善待他们的家人。”
“宗公,你保住身体,朕还有太多太多事,需要你的帮助。”
宗公深吸了一口气,内心是五味陈杂:“谢陛下!”
赵桓的语气听起来风轻云淡,但感觉每一个人都重若千钧。
那八万将士,除了中央军的精锐,还有京东地区新组建起来的地方厢军,他们中最年轻的才十六岁!
甚至有很多人,刚成婚不久,有的刚做了父亲。
总之,那是八万个家庭的血泪史。
灾后,是援救和重建。
赵桓在河北待了半个月,也开始启程回京师。
当皇帝回来的时候,徐处仁和唐恪已经为他准备好一份京东路和河北路重建的规划方案。
有人提议要对黄河进行回河整改,由于河道过高,将现在的河道调整到河北之地,将那里的故道重新挖出来,可以舒缓水患。
有人还提议,在京东路多开支流,减小下游的水流压力。
而徐处仁提交的那份重建方案则是将濮州变成一个运粮渡过,就不要再安置那么多人口居住了。
更好从黄河运输的粮食、货物,可以集中在濮州南岸,然后从濮州陆运到河北各地。
而恢复河北故道的提议则被否决了,大宋以往三易黄河带来的悲惨教训还不够么
黄河的主干不要再轻易改变,但在河北与京东路开设一些分支,舒缓主道的水流压力是可行之策。
随后,赵桓又听完周朝汇报的关于这次洪灾的损失统计。
民间损失至少三千万贯,相当于五年前大宋朝廷半年的收入了。
朝廷拨出来赈灾的一千万贯几乎全部消耗完。
此次动员的人数多达四百万,几乎半个河北、大半个京东路都被动员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