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可看官家的神情……好像胸有成竹。

    “玉汝在担心”

    “回官家,臣确实忧心此举。”

    既然官家问起,韩缜就没藏着掖着的必要。他确实忧心,连表情都遮掩不了。

    “没必要,若朝廷不用,此处就先放置。但工坊城的付出,一样回有回报,尔等且看着吧……”

    韩缜想不明白,倘若朝廷不用此处的宫殿,工坊城耗费的钱粮又从何处讨要

    就是薛向也懵。工坊城之所以垫付大批资金营造这片宫殿,还是冲着朝廷钱粮的……

    这几年,新兴产业的兴盛,让朝廷的财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加上削减宗室,推行青苗法,冗兵状况改观等等相关措施的推行,朝廷已经相当宽裕了,这也是工坊城垫付营造的底气。

    可若是朝廷弃之不用……

    “此处是朝议殿,用于朝廷商讨重事……”

    从政事堂出门往北,通过一处廊桥,再次进入一处殿堂。

    殿堂不大,还是那种半圆弧形的格局。只不过在九层陛阶下,有三五十成弧形拱卫陛阶的座椅。

    这一路上相公们不表态,官家又在政事堂说了那样的话。让李诫和苏颂介绍的兴致没那么大,只是简单说一两句,尽由相公们想吧。

    就连为什么有了座椅,又为什么朝议殿只有三五十座椅的原因都没提。

    简单的浏览后,再次向北,通过陛阶一侧的门,在通过一处廊桥……

    “此为集议殿,是官家与诸位相公集议所在……”

    还是那样的暖和,还是圆弧形状,还是玻璃方格窗,唯一的区别是穹顶不再是藻井,是按皇家规格的九梁八柱八十一棂椽的结构。

    集议殿和朝议殿跟朝会殿的区别就是,这两处都配置了座椅……

    能坐着谁愿意站着还是在朝议和集议这种特耗费时间的情况下,如今改成了臣工们有座椅,即便是有违祖制,也没人多嘴。

    至于集议是十多把座椅……应该是有中书舍人以及知制诰的位置。

    可为什么朝议殿里只有三五十个座椅呢

    如今国朝的朝议,是在京的四五品以上京官全数参与的,几近等同于大朝会的数量。很显然,这个所谓朝议殿的作用,跟国朝如今的朝会朝议不尽相同。

    这所有的疑问,包括整个宫殿群的奇思妙想,政事堂的相公们没人提,好像他们真的就是来游览的,就是来长见识的,这宫殿如何都跟他们没什么关系。

    不是不感兴趣,是不能表现的感兴趣。

    相公们没一个省油的灯,此宫殿群这般营造法,断不是几千几万贯就能打住的。

    即便就是内苑担负了营造的钱粮,这时候要想朝廷过来用,绝不会那么简单。

    这都是钱的事,谁也不会轻易的丢手。那怕是有天家无私事的说辞,就这样把几十上百万贯的宫殿拿了,相公们也难开口。

    话说,自官家即位这七八年,让内在库藏的用途有了明显的界限,不再是早先内在库钱粮混用的时候了。

    公廨是好,可钱从哪出官家万万不可能轻易送出来的。否则,官家也就没必要组织这样的观摩了,直接下旨搬迁,朝堂绝不会有异议。

    ntent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四九二章 又被坑了
    在相公们观摩结束后,整个朝堂又恢复了平静。

    宫殿群营造还有些收尾的工程,工坊城的相关人员还留在此处。

    而韩缜等人,遵官家令,已经全数回工坊城了。

    不知道何时,又是从哪里传出的风,朝堂的臣工们都私底下悄悄的去了延福宫的宫殿群观摩……

    这些低品级的官员,没有相公们那么矜持,对于这片宫殿群的了解相当的细致。

    “终于有了……”赵曦掂了掂手里的奏折,就跟遇到什么喜事一般的笑着。

    这是第一道,第一道恳请朝廷使用延福宫改造后宫殿的奏折。

    奏折很有条理:不管是内库还是左右藏库,耗费的都是国朝的钱粮。营造了如此规模大的宫殿群,弃之不用是对朝廷的不负责,是糟蹋钱粮。

    先帝时,因三冗之弊,加之征伐西贼李元昊的反叛,导致两次大败而朝廷库藏亏空,寅吃卯粮。

    那样的境况,别说修缮公廨,就连官员俸禄都是艰难维持。

    又有缺铜之弊,国朝财务状况堪忧,各衙门公廨多年失修。

    朝堂臣工于公廨办公,每逢冬日无一不是在寒风中坚守,每逢夏月无一不是在炙烤下煎熬。

    如今,在今上多年谋划以后,先是解决了冗兵之弊,又南征缓解了缺铜之现状,多番兴实业而让朝廷税入倍增。

    几次征战均为大胜,更是改良军备使国朝军力强盛。

    可以说,在当今陛下即位以来,确实可称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海晏河清、歌舞升平,即便是河北道大旱,也未曾让朝廷有一丝窘迫之相。

    在如今这大好形势下,继续让朝堂臣工在危房中办公,实在不是盛世的大宋朝廷该有的。

    再说了,既然宫殿已成,不管是谁出钱营建了,不用总是不对的……

    还别说,这道奏折的说辞还是相当有道理的。不过力度吗赵曦还是决定再等等看。

    “中正,着人将此奏折收起来……另外准备一个大一点容器,这几天所有这方面的奏折都留下……”

    这就是留中不发吧嘿嘿,赵曦忍不住想笑……

    这只是个开头,或许是因为赵曦的留中不发,到底是惹恼了还是给了胆,反正接下来的几天就没有停止过。

    从第一道开始,到几道十几道,最后除了政事堂诸公和六部九卿,几乎整个朝堂臣工都上奏要求启用新宫殿了。

    赵曦肯定自己没有撺掇,也肯定工坊城没有撺掇……这是他严令禁止的。

    至于政事堂相公们有没有撺掇,他不信臣工会众口一词。就是所有人都观摩了新宫殿,也不可能如此集中如此口径一致。

    很好嘛!

    ……

    赵曦面前摆着一个大筐,筐里面是一沓沓一叠叠的奏折,这奏折的数量都赶上贺表了。

    “诸公,朝臣请求启用新宫殿,诸位以为如何”赵曦说话的口气让人感觉很为难。

    “官家,我等也有此意。只是鉴于内库耗费钱粮,宫殿营造又这般宏大,户部结余不足以支付,是故才未奏请陛下恩准。”

    韩琦如是说,也有些为难,是不是根官家的为难一样,这就不好说了。

    这大宋到底是什么样,赵曦很清楚。

    这大宋的士大夫到底什么样,赵曦也很清楚。

    即便是在好水川大败时,士大夫们也没有停止过饮酒作乐。

    除了老爹入世后的国丧,赵曦还没听说过朝臣们有一天没饮宴的日子,樊楼除了国丧期间,也没有一天歇业过,一直是夜夜笙歌。

    还是在老爹当政时,那时的国朝真正的是国事蜩螗,可朝堂臣工做什么了都在做糊裱匠,就那样这修修哪儿补补的在让整个国朝苟延残喘。

    但他们一样没忘记饮宴,仍然频繁的有华丽富贵的诗作传唱。

    说白了,整个朝堂就是由一群只知道享乐的臣工组成的。

    好不容易有那么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老范,最后还落得个凄惨。

    虽然现在的政事堂相公们,有多数是曾经陪着老范要革新奋进的,但早年的雄心已经被繁华消磨了,只剩下一颗修补匠的心。

    老王不错,王安石应该算另类,偏偏他有自己的目的,在这档口也会推波助澜吧

    “启禀陛下,臣以为新宫殿不论营造耗费是内库,还是左右藏库,均为国朝钱粮,也就不存在支付之为。”

    “臣于新宫殿开工时就劝谏官家,不应耗大批钱粮以图享乐之事。安贫乐道方为君子之道。”

    “正如臣工们所言,既然朝廷已经耗费钱粮营造而成,如今弃之不用实为不智。臣请陛下恩准朝廷公廨择日搬迁……”

    真不明白司马君实怎么什么话在他嘴里都是这样的理直气壮。

    还不管是内库还是左右藏库,都是朝廷钱粮…~听这话都让赵曦有点恍惚,似乎忘记了他坚决反对皇家支配左右藏库的行为。

    赵曦是真不能跟他计较,是真怕他动不动就旁征博引的把先贤搬出来扯淡。

    “中正,喧工坊城诸位进来吧……”

    赵曦已经确定,政事堂已经决定要启用新宫殿了。而韩琦和司马光这一唱一和的,似乎是想着跟他讨价还价。

    韩琦客气一点,司马光再据理力争,最后他赵曦跟政事堂相公们各退一步。然后,朝堂就可以用很少的钱粮补充内库,换来朝廷启用新宫殿的结果。

    现在应该是真正的群情激昂吧相公们想必以为可以以此来逼迫自己同意吧

    得!赵曦也懒得废话了,就让工坊城的账本说明吧。

    不一阵,韩缜等人就进了垂拱殿。

    韩琦感觉到一丝不好,可说不清会是什么原因。

    很明显,官家在召集今日集议时,就已经通知了工坊城的诸位候着。

    这会是什么情况

    接下来是薛向解说的,因为是关于新宫殿营造的耗费问题。

    垂拱殿早就立了一面黑板,这是赵曦为记录一些重要事件的。

    这时候黑板上是薛向写下一串串的钱粮数字,这是营造工坊城的度支情况……

    “薛侍郎,如此说来,新宫殿营造内库也并没有支付钱粮均是工坊城垫付营造”

    相公们都阴着脸,韩绛不得不调和气氛一般的问薛向。

    “倒也不能这样说,内库支付了新宫殿官家处置政务以及相公们集议用殿的费用……”

    又一次被坑了!想不到政事堂费劲挑起来群臣的意愿,最后还是得朝廷来背负。

    工坊城不是内库,也不是纯粹的朝廷,那是一个复杂的构成,就是相公们也不想让工坊城亏损了。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四九三章 又砸脚了
    集议在薛向发放给诸位相公账单后结束了。

    一个个灰头土脸的,除了王安石有一丝的激动……朝廷越窘迫,他的市易法越能借风推行。

    本来是一次由朝臣发起,最后官家与相公们谈判后,用少量钱粮就可以拿下新宫殿使用的局,最后却是又在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除了脸面上过不去,其实诸位心里都清楚该怎样做。

    工坊城赚钱,那就相当于自己家赚钱……当初官家还是东宫太子时,拉扯了朝臣,掺合了乱七八糟的营生,因为契约中限制了各家介入,但并不妨碍大家知道都有哪些项目。

    工程营造,本就是最大的一块。

    在花朝廷钱粮和自家生意亏损之间,谁也知道选什么。

    可这心里怎么就这样憋屈呢

    不管怎样的心思,都无法阻挡朝堂的这股洪流,要求启用新宫殿的奏折一天都没有停歇过。

    官家留中不发,并没有让臣工们有丝毫妥协的想法,越发激起了不挠的信念。甚至开始有臣工再往相公头上扣屎盆子了。

    拦是拦不住了,花朝廷的钱总比花自家钱心里舒服些……可现在户部根本没几个钱,怎样能拿下新宫殿

    有些事总是藏不住的,关于新宫殿的来龙去脉朝堂上还是知道了,但仍然没有改变群情激昂的状况。

    在工坊城有生意的,奏折的语气不那么尖锐了,可一样的强烈要求公廨搬迁。

    至于在工坊城没生意的,那就更不客气了。不管是工坊城还是内库,亦或是左右藏库,都是朝廷的钱粮,无非是左右口袋互换而已。

    总不能因为朝廷和工坊城的官家体制不同,就任由浪费国朝钱粮吧毕竟那宫殿群在哪儿放着!

    至于工坊城是不是亏损,朝廷是不是有这部分钱,那不是自个该考虑的,自己想到的就是新宫殿群里办公舒服。

    眼看就要立冬了,各衙门公廨里的火盆已经烧开了……越看这烟熏火燎的火盆就越想着新宫殿的好。

    官家已经不在垂拱殿处理政务了,已经搬到了新宫殿,并且为整个宫殿群命名了新名字:勤政殿。

    官家,我们也想勤政,再勤政殿里勤政。

    于是,请奏的折子越发多了,甚至有的人一开始就写好十几份,每天都往政事堂递。

    政事堂现在最多的,或者说差不多全部都是这类奏折,就是原本政事堂相公们撺掇臣工递给官家的,现在也都返回来了。

    官家的态度很明确,从为勤政殿命名并搬迁到勤政殿就表明了。

    现在是政事堂相公们在设置障碍。

    所以,臣工们的奏折开始找相公们的茬了……

    从灾民安置开始说起:往年只要有灾荒,有灾民聚集在汴梁,朝廷总是要动土的。

    修缮城墙也好,还是修筑黄河大坝也罢,这样做的作用,一是可以避免人闲心乱,二一个可以避免征用民役。

    而今年,因为城墙因为水泥的出现,已经被整体改造过了,而堤坝也在官家的主导下,全部总水泥加固了。
1...163164165166167...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