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王安石不是没想过私底下跟官家捏搓着把这事搞定了,这不可能,从青苗法的推出,王安石就知道不可能。
官家有意革新,又想朝堂稳定,这本来就是相悖的。
在王安石看来,官家仍然还是赵家人,始终脱不开优柔寡断的性子。
也罢,既然官家下不了决心,那自己就把这事挑开了。
赵曦真是很无奈。
市易法合适不合适先不说,这时机选的还真不咋滴。
对于市易法,王安石提出来已经半年了,赵曦这半年忙乎,也是在为市易法布局。
赵曦是真讨厌争吵,这不是执政的正常状态。
之所以营建勤政殿,表面上看是为灾民找营生,赵曦真正要做的是,把朝会、朝议、集议用建筑固定了模式,然后让朝臣对号入座,形成三级决策制。
比如朝会,由于参与人数太多,不适合当庭议政,所以,朝会的作用是颁布政令,并由臣工执行。
即便是臣工有异议,也只能采用上奏的方式,避免在朝会上争吵。
而朝议,在赵曦的设想中,是由国朝封疆大吏、六部九卿,政事堂、枢密院以及军方,各方遴选三五十人,组成国朝的决策层。
这是真正的议事机构,也是形成国朝政策和政令的地方。
这地方可以争辩,但一旦形成决议,所有人就必须执行。
至于说集议,在赵曦的设想里是内阁,也就是整个国朝真正的领导层。
这是提出各项革新,倡议各种政策,并交于朝议层讨论的层面。
在赵曦的设想里,进入集议层面的朝臣统称为内阁,均为宰辅。他是借鉴后世明朝的内阁制,更是借鉴他原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体制。
第二层朝议层,他将其定为廷议,所有人员均为执政。这几乎是照搬了后世的体制。
至于第三层……好吧,还是朝会。
这是体制上的布局。赵曦针对市易法还做了另外的准备。
王安石市易法的核心,有点像国进民退,或者说让朝廷去主导物品交易。
用现在的说法叫与民争利,用后世的说法叫干预市场行为。
对于宏观调控,赵曦当然清楚很有必要。但并不是要像王安石市易法那样,让朝廷官员直接取代牙行,取代大商贾。
这是一个定价权、监管责任和市场行为的大命题,绝不能真如王安石市易法那样,让应该是管理者的官员,直接去搅乱市场。
赵曦之所以营建宫殿,并在勤政殿营造中让工坊城推出诸多的新物事,他是想推行官办产业。
核心目的不是为了分蛋糕,而是做蛋糕。这样会减少得利阶层的抵触。
这中间涉及到审批权、定价权、宏观调控、朝廷干预、官办产业、管办分离等等诸多方面。
赵曦营建宫殿,并将满朝堂臣工挖坑埋进去的本意,是想让朝堂臣工意识到审批权的重要性。
以他和工坊城未经政事堂同意而建造宫殿为起源,引导朝廷制定审批制度,从而改变王安石市易法所提到垄断和操控价格的现状。
赵曦的谋划,是从勤政殿的格局开始,先调整国朝的议事模式,然后在合适的条件下,再由王安石提出市易法。
然后,针对市易法提出的背景缘由,朝廷出台相关宏观调控的法令。
最后再推出官办产业,解决朝廷财务状况并缓国朝冗官的现状。
结果,自己的所有计划,被王安石这一冷锤,全乱了。
ntent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四九六章 有人火中取栗
事发突然,还不能对王安石发火。就是被他搅乱了计划,搅乱了大年,赵曦也得忍着,受着。
毕竟对于赵曦来说,这时候还离不开王安石。
赵曦知道自己有了一定的威信,但还没达到在朝廷一言九鼎的地步……毕竟国朝的体制决定了,君王很难一言九鼎。
关键是,赵曦并不想让朝廷变成一言谈,就是他自觉不可能昏聩也不想成为一言谈。
人会变,会随着环境改变。当周围全是奉承和恭维时,不自觉的就会自命不凡。
更何况他还是君王,占据了先天的优势。
就是司马光,赵曦都没想过踢出朝堂,更何况王安石还是锐意进取的。
只不过,他这样莽撞……这话好像不太合适,他确实有点莽撞了。
所以,对于大朝会上的乱像,赵曦没有制止,采取了消极的态度。
他也需要从这种乱像中看看臣工们的想法,他更需要理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把自己的计划铺开。
赵曦挪了挪身体,让自己更加舒服一点……
原本该是祥和的大朝会,这时候已经吵成酱了。
藻井的扩音效果很好,好到赵曦后悔这样设计了,那怕是离陛阶很远的臣工争辩,也一样能传到耳边……太乱了。
王安石手下的那些干将,吕惠卿、曾布、吕嘉问、蔡确等一个个在不同的区域展开了战斗。
而反对的一方则是群起而攻之。
这一次,那怕是赵曦再厌烦吵闹,都没有任何态度,硬耗到近午时,招呼一声退朝……
也不管朝臣是不是听见了,赵曦就走了。
接下来,不出意料,应该是开始递奏折了。
王安石不可能拦下反对市易法那些臣工的奏折,其他人也别想拦下支持市易法的。
赵曦又是这样的态度,就连中立方都忍不住要刷一下存在感。
于是,在将近大年的这几天里,成筐成筐的奏折往内殿送。
赵曦觉得自己疏忽了一点,该在他们争吵时提点要求来着。比如,要求他们在奏折的封面就标注清楚反对还是支持,省得现在自己还得区分。
赵曦是想知道这些臣工立场的,也只能从奏折上了解。
从奏折上还能看到各位臣工对国朝易货事务的了解程度,了解他们基于怎样的立场,是哗众取宠高谈阔论,还是有理有据据理力争,这些都能从疏奏中看到。
反正临近大年了,朝廷政务也没多少,即便有,臣工们也会压下去,待过了元日再处置……就这习惯。
也好,翻看这些奏折也能打发这一阵的闲时间。
至于从臣工的奏折中看到中和的解决方案,赵曦不报幻想。
“臣久历边疆,尝闻西夏兵戈于青塘,虽久战无果,其意昭然。”
“武威以南,远两千里,自汉时既有郡守,与秦、渭比邻。因国朝新军强盛,西贼无力扰边,便转攻唃厮罗……”
在一堆堆的关于市易法的奏折中,赵曦居然看到了本不该属于这时候的奏折。
王韶,王子纯,嘉佑二年及第,又是那一年的。
这是个聪慧的人。
想必他也清楚,若是平时奏请国朝开边熙河,势必得有政事堂的相公支持,他的奏折才有可能到了君王跟前。
这王韶估计对于相公们支持开边不报多大希望,或者说他有过与人讨论,被驳斥了。
所以才想出了这么一招吧。
这时候,因为政事堂相公们在市易法上意见相左,关于市易法的奏折自然不可能留在政事堂。而这个时间段,臣工的奏折除了市易法,这年节上根本不可能有其他重事。
就存在了相公们会不浏览奏折的具体内容,而直接往上递的可能。
他又是怎样肯定自己会看到呢
看来王韶这人还是个喜欢用险,另辟蹊径的人。
不过,赵曦在看到王韶这篇平戎策后,这段时间的费心费力也算是有回报了。
这时候,赵曦对于王韶的平戎策有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趁现在这阵乱象,将平戎策明发抵报……这样是表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自己看好王韶平戎策的战略谋划。
当然,这样做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能缓解一下王安石的焦头烂额,分散一下那些保守派的攻击力,多一个攻击点。
从整个请奏的情况看,多数是对市易法反对的,反对的基础,大多数集中在与民争利上。说白了,就是臣工在那些垄断大商贾和牙行上有利益。
也有一部分是斥责王安石的折腾…这部分人,一旦平戎策明发,很有可能会将攻击点转向王韶。
毕竟驳斥一个五六品的小官,要比攻击一个相公容易。
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延后,等到节后,再对平戎策做处置。
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让王韶本人心灰意冷,或者考虑奏本没有被看到的可能。
还有,年前的所有炮火都集中在王安石身上。
也有可能在年后明发平戎策,会让一部分思想保守的臣工,从冷却的市易法那边,直接转向平戎策,而导致王韶受到太多的攻讦。
从惰性上,赵曦也不想在大年大节时多事,可考虑到难得见到像王韶这样具备战略思维的臣工,赵曦不像凉他的心。
“诸公看看吧……”
年前集议,即便是相公们也以为会是关于市易法的。
以为官家要独断专行的对市易法做个了结呢……毕竟留着市易法,整个大年谁都不爽利。
没想到又一份没事找事的奏折……
“河、湟苦寒,千里无人烟,吐蕃散居作乱。朝廷取此地,唯徒增耗费,得不偿失。”
司马光一如既往的表明他不爱折腾的态度。估计对王韶趁这乱局而奏请的行为也是相当不满。
看各位相公好像也是此意……居然没有一个人对王韶的奏折到了自己手里而惭愧。
好像他们不浏览奏折就是对的,就是正常的工作状态。
“陛下,河、湟于汉时便设有郡守,万不是千里无人烟就可以武断的。”
“前朝初期,曾与吐蕃多次征战河湟,足可以见河湟并非不毛之地。”
王安石到底是想折腾,还是想分散一下所受的攻击,说不清,但有他这样的论调,赵曦就可以让平戎策明发了。
“明发抵报吧,限五品以上京官及边境臣工,纳入保密法令之禁……”
第四九七章 事事烦心
ntent
这是一个繁乱的大年,不光是臣工们繁乱,赵曦的心绪也有点乱。
王安石丢出市易法,彻底把赵曦的步骤打乱了,搞得他现在不知道从那个点入手最合适。
建勤政殿,是为改官制并推动官办产业准备的,同时捎带促成朝廷将宏观调控以法令确定了,收回定价权,制定审批制度。
结果到现在,不但王安石抛出了市易法在大朝会上,连王韶也火中取栗,把《平戎策》给抛出来了。
经略河湟还好说,既然王韶有这样的见地,并提出了方略,想必他有了具体的章程,只需要钦定他的职衔就可以了。
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把王韶的职衔敲定,关于《平戎策》的议论就歇下了,唯有等王韶在实施中有被人攻讦的漏洞,才会发起另外一次的攻击。
赵曦原来设想的,先鼓捣几次涉及六部九卿的集议,不停的让六部九卿的主官参与集议,慢慢的先固定了朝廷这边的集议人员,然后再延伸到地方大员。
届时,涉及到那个军州的事务,便召集该军州的军政主官参与集议,如此形成定例,再去理顺品级和职衔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市易法会在这个过程中间,由朝堂执政廷议。
在廷议市易法时,让工坊城抛出出卖各种新产品工艺,由此提议官办产业,并解决冗官之弊…~这一项可以与官制改革同步。
从官办产业开始牵扯,很容易能牵扯到定价和审批的问题,追本溯源,就可以把传统行业也收拢相关权利。
设想是美好的,可现实却凌乱了。
从小时候开始,一件件一桩桩,赵曦所有的谋划,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甚至到了最后,没人会认为是他谋划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这还是第一次让他感觉到了麻烦……王安石那个麻烦精给招惹的。
这档口家事也有烦心事了。
儿子过了年就十五岁了,该着谈婚论嫁了……虽然赵曦觉得这很扯,还是小娃娃,懂什么婚嫁
可这时代就这么回事,自己就这么接受得了。
国朝的传统,皇家是与武勋世家联姻的,赵曦也认了。
真正烦心的是,儿子居然有了科举的想法。
也不知道这算不算自己挖坑埋自己了。
皇家一直子嗣不继,偏偏因为自己这个意外,到现在自己已经五个儿子了。
东宫是早就立了,就是长子。但赵曦并没有让太子在待遇上有太多的特殊。
从七八岁进学,十岁开始参与到讲武堂的训练中。
所有的儿子都是这个流程。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儿子们其他的不知道学的怎样,但在讲武堂把自信、自尊学了个十足。
加上前期处理宗亲,容许宗亲科举做官,宗学里不再是以前的氛围了,真正有了学堂的样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