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原来朝臣们的贬黜,基本上都是提一级外出,待再次回朝,势必会攀升到另外一个层级。

    特别是到了执宰这一层,他们每贬黜一次,就会多一项贴职,加一份俸禄。

    所以,执宰们才不介意自请出外,更不介意跟官家怼。

    司马光毕竟是刚递了自请出外的折子,虽然被赵曦劝下来了,但赵曦留给他的只是活话,这让他很尴尬。

    附和一下自己的文章,缓和一下关系,还能夹带点私货,把自己的学术理念融进去。这对司马光而言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或许是自己多想了,司马光那性子,谁知道是不是如此。

    不过赵曦很满意,一篇文章所产生的效果,甚至超过了自己的预料。那怕这段时间都几乎忘记了对市易法褒贬,赵曦也没一点着急。

    这篇文章,本来就有为褒贬市易法定原则的意味。

    “过犹不及。虽然这一次讨论是正面的,有益的,但还是需要适可而止。”

    “关键是市易法是否适合推行,还需要朝臣评判。我的意思是确定个截止时间,诸公以为如何”

    因为这次大讨论的声势,又是开衙不久,朝政都有些懈怠了。

    赵曦召集集议,也都是简单的说说近段的朝政,几乎还是围绕着大讨论。

    这不合适,赵曦需要叫停。

    “陛下,臣以为两月时间截止为善!”王安石恨不得现在就截止了。都忙乎着大讨论,近段时间很少有关于市易法的折子。

    “不可。市易一事,关乎国朝全境。而东南一带易货之事更甚于中原。千里路程,那怕是有轨道和漕运,也很难在两月时间让地方官员的奏疏抵达汴梁。臣以为最少应有三月之期。”

    韩琦好像积极了。

    “臣以为韩相公之言甚善!”

    哎呦喂,这文彦博居然也开口说话了。

    “官家,如官家所言,褒贬市易法需要以实论证,这就需要臣工们踏实用心去调查,用事例评判市易法的优劣。两月时间确实有些紧迫。”

    韩绛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支持王安石革新的,他也觉得王安石有点过激了。

    真要是好的法令,又何必担心被臣工褒贬再说了,官家定下评判市易法的原则,就已经很偏向新法了。

    压缩臣工们调研的时间,反倒是会再次导致那种无根无据的攻击。

    就是官家倾向于新法,在群臣的反对下推动,最终也会造成在地方被执行的变了味。

    “那就给大家四个月的时间!如此一来,想必能让臣工们有时间把调查做扎实了。明发抵报吧,至五月朔日为期,过期不候!”11




第五百章 面授机宜
    ntent

    大讨论还在继续,臣工和士林的热情并没有因为朝廷的叫停而真正停止了。

    因为人们发现,除了朝廷抵报,蹴鞠快报是个很好的发表自己意见的阵地。

    朝廷叫停,只是朝廷抵报不再明发相关文章,但蹴鞠快报并没有停下来。这让士林那股热情有了宣泄的渠道。

    原本的庭辩,大多数人是没机会发言的,那怕是同一学派,也只会遴选机变能力较强的同门。但这一次不一样,有了蹴鞠快报这块地,谁都能去划几耙篱。

    在蹴鞠快报这地方,不需要官身,也不用担心会不会与自家学派的观点合拍,自己怎样想就可以怎样说。

    所以,虽然大讨论官方叫停了,但实际上反响反倒更大了。

    蹴鞠快报,本来是一个不上台面的玩意儿,却因为这一次的大讨论,正式的被士林重视了。

    “官家,如今士林仍没有停手的意思,反倒把讨论进一步扩大了。不仅限于官家署名文章的讨论,甚至延伸到了国朝诸多弊端的褒贬上。目前除关于个人与集体利益的争论文章,其他的暂时没有刊登。接下来该如何做,还望官家拿个章程。”

    曹家二房的老大,身子躬的头快贴地了。

    被官家召进宫,他心里忐忑着。接到过命令,让放开刊登,虽然朝廷抵报停了,他因为舍不得蹴鞠快报大好的销量,所以一直没跟随朝廷的步调。

    怪自己贪财了,早知道跟朝廷同步就不会有这麻烦。

    不管市井还是朝廷怎样评论官家,他是真的害怕。

    曹家对官家的所有事迹都是清清楚楚的,他知道官家绝不是表面上朝臣看到的样子。

    “夫之,这事好事。之所以没有通知那边停下,就是为达到这样的结果。很好!”

    “不过,一直以蹴鞠快报这个名称来刊登时论有点挂羊头卖狗肉,名不符实呀。”

    “这样吧……蹴鞠快报重心还是要以蹴鞠赛事为主,捎带一些市井关注度比较大的琐事。至于时论这方面,另外再开一报吧。”

    “就叫《时论》。新报面向的群体以士林和官员为主。内容可以是褒贬朝廷施政的,也可以是论述朝廷弊端的,甚至可以专门开辟一版,介绍国朝的新鲜物事和发明创造以及介绍各地风土人情和物产的。”

    “凡涉及军备,涉及边防,以及其他对施政倾向性不明的稿件给我拿过来。切记不得盲目刊发,要严格界限。”

    早年创立报刊,赵曦的目的很明确,本来就是要掌控喉舌的。

    一直没有合适的契机,没想到这一次倒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有些事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要比自己强令强很多。

    有了早些时候庭辩的铺垫,加上这一次大讨论,想必不管是士林还是朝堂,想要发声的人不少。

    创刊《时论》,开辟这样一块阵地,也能让自己了解国朝士林和官员的真实思想。

    至于指望御史台…~还是算了吧。都带着跟脚,都有利益趋向,没有发自本心的言论,他们服务于利益。

    “喧王韶吧……”

    王韶节制边境事务,已经完成了陛辞。临行前,赵曦需要听听他具体操作上的想法。

    也可以说是面授机宜,就跟指导报刊事宜一样。

    王韶被内监领进勤政殿…~这是他第一次有单独的机会觐见官家。

    在同年中,三甲进士,能有单独觐见官家的,也就吕惠卿在担任馆伴使时,官家谋划大理才有这样的机会。

    王韶是激动的,从官家单独召见,就能知道,官家确实是看好自己的《平戎策》。

    “子纯,你的《平戎策》我仔细看了,很有见地。操作成功的可能也很大。当然,同样存在功败垂成并引起西夏警觉的可能。你准备如何进行,可有章程”

    国朝除了特定的朝会,并没有跪拜的要求。赵曦也不喜欢那一套。

    王韶自进门,请安后就躬着身,直到赵曦问话。

    “回官家,平戎之法,无非就是剿抚并重。臣虽有边事经历,也对河湟各部落有所了解,但时过境迁,臣还需要到任后切身体会方可计较……”

    “臣认为,凡控弦者多的部落,首领威望大,力量相对强的部落,应该以剿为主,安抚为辅。而那些控制地域小,却关键的部落,应该以安抚为主,剿为辅……”

    这都是大而化之的措辞。即便是自己熟悉的领域,王韶这时候也做不到拿出详细的策略来。

    赵曦也没想着让王韶阐述细节,倘若那样,他倒要考虑是不是把这事交给王韶了。

    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并不适合做这种需要扎实推进的事。

    “子纯,涉及到吐蕃的那些部落,说到底,真正决定他们心之所向的应该只有两点。一是种族群体,就是族群;二是利益。”

    “从边官的奏报,以及你对河湟态势的分析。河湟地区的吐蕃,在族群认同上应该是出了问题,而出问题的根源应该是利益。”

    “这也给你的平戎提供了机会。当然,也存在在对外问题上他们会再次凝聚。所以,你这也算是任重道远。”

    “既然吐蕃部落是因为利益而分裂,你可以侧重于利益方面的考量来实施平戎。”

    “临行前,我建议你去一趟工坊城,与工坊城羊毛采购的相关人员接触一下。我会着令工坊城与你接洽。”

    “另外还有一个,听闻西域适宜棉花生长,河湟地区也可以尝试。你需要跟司农寺接触……”

    棉布现在有,很稀少,还贵的让人生畏。

    赵曦记不清后世在河湟这边是不是有棉花产业,从气候条件来说,应该是可以的。

    关键是那地方地广人稀,有大片的荒地可用。

    赵曦眼里从来不止是地域,更多的考虑产业。

    国朝土地政策造就了如今国朝的困境。从开始,赵曦就是在开源,用利益引导国朝的特定阶层把视线往外看,一点一滴的改变国朝固守的思想。

    利益的诉求是不分阶层的,那怕是再正直的士大夫,面对利益时也很难做到无动于衷。

    军备强盛是基础,胜战是胆气,而那些国朝眼里蛮荒之地产出的利益是引子,而让整个朝堂有扩张的野心才是目的。

    就如因为东川矿城,而让朝堂赞同谋划大理一样。

    ntent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五零一章 把疏奏带回去吧
    ntent

    王韶走了,带着疑惑。

    蹴鞠快报恢复了以往着重在蹴鞠赛事的职能,继续面向大众。

    同时,市面上出现了一家专门针对士林的刊物,继续延续着官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争论。

    自然,也出现了褒贬朝廷施政的一些评论,偶尔还刊登一些工坊城新物事,还有有别于经史子集的考据文章。

    这一切似乎局限在士林……至于是不是有朝臣掺合就不清楚了。

    蹴鞠快报的背景是太后娘家,这是整个朝堂都清楚的。但是这家《时论》到底背景在哪,却知道的人很少。

    不过,并不妨碍士子的热情。《时论》在一创刊,就受到了士林的一致好评。

    每一期,曹家人都会先送过来让赵曦过目,确定没问题了再刊发。

    这倒是成了赵曦休闲的一种方式,能有目的的去了解如今士林的思潮。甚至他还专门跟工坊城以及讲武堂那边打了招呼,让他们也向《时论》投稿。

    这都是闲事,对于朝廷,真正的重心还是在市易法上。

    给了四个月的期限,算是给了朝臣们调查并思考的时间,同样,也给了他们在私底下串联的余地。

    无所谓,有勾连的,那怕时间短,也肯定能统一意见。没勾连的,那怕是半年一年,也还是有自己的主见。

    反倒是这么长的时间,让大家都有机会踏实的去深入市面调研,也能冷静下来考虑自己的立场。

    可惜,赵曦还是高看了这食肉糜的士大夫!

    四个月过的很快,也就转眼之间,递上来的奏折不少,可符合赵曦标准的却很少,大多还是喊口号的。

    没了祸国殃民,可与民争利的口号贯穿着大多数的奏折。

    “市易法为缓解国朝易货一道确有其用。可由朝廷掌控百物之价,施以调控以利百姓;可削弱大商贾控制国朝命脉之弊,万物为朝廷所制以利税入……”

    “市易法除了可以调控万物之价以外,对于朝廷增收一项也颇为可观。”

    “但同样因为市易法之利,因官管市易会滋生更多弊端。以运输一行为例。国朝粮食以漕运为主,乃是官管运输,而轨道运输也分担南粮北运的任务,是为官民合作运输。”

    “以去岁两条运输线路为例,漕运折损粮食为总运量的近三成,而轨道运输没有折损。”

    “虽然有轨道运输与漕运安全性的区别,但两者之间的体制更为关键。漕运折损,无人担责,而轨道运输方一旦粮食折损是需要承担相关折损费用的。”

    “究其原因,因为漕运是朝廷的,为朝廷运粮,由朝廷担责也就相当于无责免责。这就有了漕运高居不下的折损率。”

    “以此类推,再回到市易法。朝廷不可无视万物之价,应由朝廷介入物价之调控,但依照市易法直接介入交易不可取……”

    勤政殿的主殿,韩琦即便不想诵读,他的声音还是传到了勤政殿主殿的每个位置。

    这不是韩琦的奏折,是他作为执宰,被官家委托在朝会上诵读的一篇奏折。

    官家把奏折的署名勾了,奏折中也有多处勾画的地方…~这几乎是一篇断章取义删减版的奏折。

    可韩琦还不得不就这样诵读…~因为这是在大朝会,是官家在朝会上指名让他诵读。

    这样的场合,根本就没给他留任何拒绝的可能。

    还好,奏折并不是完全支持市易法,虽然不是反对,只要不支持,对于韩琦来说已经够了,就是被臣工当作是他的倾向也无所谓。

    这是薛向的奏折,赵曦还不想让薛向往前冲。所以他把名字涂了,并且把工坊城的很多事例都涂抹了。

    让韩琦当庭诵读,赵曦并没有要为难韩琦的意思,也不是想让韩琦以这份奏折表态。

    “诸位臣工,自市易法公布于众并让臣工畅所欲言以来,这是唯一一份符合要求且言之有物的奏疏。”

    “朝廷取士养士是为治国理政。尔等寒窗苦读,一朝登堂入室,也是怀着报国之心,可我就不明白了,近三个月时间,针对市易法的臧否除了那干巴巴的口号,居然只有一份疏奏可用!”

    “可能诸位臣工会认为,大家熟读经典,于千万人中高中,就该着坐享其成,这是苦读后该得的。我倒要问问,朝廷为尔等发放俸禄可是为补偿尔等苦读那朝廷又为了什么”

    “王相公多地转任,见国朝之弊端,苦思冥想而出市之法,乃穷尽己身之力为我大宋中兴。然而,一人计短,总难免有不足之处,是故,王相公才于大朝会时,将市易法公布于众,目的就是能让诸位臣工褒贬,以完全市易之法。”
1...167168169170171...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