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富弼这边不是第一个换人的相公,也不是最后一个。
在知道相公们换了一批人后,赵曦就歇心了。
不过也有闹心的事,就是弹章越发多了,只不过这一次是原来被弹劾的人,开始弹劾那些弹劾他们的同僚。
果然是最亲近的最了解,相同揭开的疮疤,甚至让皇城司都汗颜,太具体了。
不管这些朝臣如何的狗咬狗,都没有影响整个监察细则的进度。
毕竟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并不像是要干掉谁,都是在作态,向官家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
还有就是,几乎所有的弹章,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别说监察体系还没建立,就是监察细则完善了,这些弹劾的事也是告诫一类的处罚,就跟后世诫勉谈话一样,属于挠痒痒层次的处罚。
官家留中不发也没人真去计较去。
而范纯仁看到监察衙门的职责时,感觉就像为他量身定做的,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甚至做到了每日都会到诸位相公的公廨索要成稿,并兴致勃勃的带着吴君庸一日不隔的觐见官家奏对
赵曦都被这老小子搞烦了有你这样干活的吗可看看他带着范仲淹眉目的脸,品品他的一腔热血,赵曦就忍了,不得不逐条陪着他研判。
“尧夫,既然是政事堂相公各管一摊,尧夫可与诸相公定稿以后再呈上来”
赵曦若是有意制定细则,就不会交于朝廷。在赵曦看来,如此琐碎的细节,相公们都不需要关注太甚了。
“陛下,既然监察衙门为天子亲军,自然需要陛下敲定。假借臣工之手,是为起草,不可为定稿。”
这就是反复多次的对话,就连吴君庸都觉得有点过了。
问题是这根本就不是定稿呀!老兄!
不得不敬佩士大夫的操守,这些细则的条款,相公们在每一条每一款的末位都标注了起草该条款的人。
这样的草稿让赵曦看起来眼晕。
“尧夫,你看这样成不在第二轮拟稿完成后,你俩先形成成稿,对于觉得不太适合的条款标注,然后咱们再议定。”
“另外就是,你需要根据相公们备注的官员名字,遴选组成监察体系的官员”
赵曦很庆幸选对了人,范纯仁的秉性是最适合这个职位的。可赵曦又很担心,担心这范二杠子将来也不会让他轻松太认真了,还固执。
其实从范纯仁能很快的进入角色这点,应该不会出现将来事事请示的结果,只是说明范纯仁对于基础的认识到位,一旦规范了,他自然能晓得该怎样做。
这也是赵曦期望的。11
第五二八章 搅和
好说歹说,终于让范纯仁自己去干活了。
有老范的教导,范纯仁的口碑,赵曦很放心让他主导监察。
所谓用人不疑,就跟赵曦现在根本不去关注讲武堂和工坊城一样,该是臣子的事,就放手让他们做。
弹章越来越多,但似乎都克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没有特别过激的弹章,就连官员的品级,也基本限定在五品以下。
在国朝,五品是一个界限,非进士出身的官员,五品绝对是个了。
弹章限于五品以下的官员,就说明朝廷没乱,都还有理智,没有因为一个监察体系让朝廷真正混乱了。
偏偏事情就出了意外。
还得从这老小子范纯仁说起。范纯仁认为,既然监察有处置权,那怕是天子亲军,处置权也必须符合大宋刑统。
对于这点,赵曦是认同的。下法遵上法,这是常识。
所以,在范纯仁推荐许遵任监察衙门另外的副官时,赵曦同意了。
许遵是进士出身,又考过制科中的明法科,就职大理寺,现在为登州知州。
赵曦还专门让皇城司把许遵的资料收集了,也认为许遵入监察体系有利于监察体系的规范。
“臣参奏许遵枉法”
一个号称通晓大宋律法,并且以明断刑讼著称的官员被弹劾枉法,居然还是在大朝会上
赵曦仔细想了想许遵的履历,回忆了他断过的案,没想起有什么明显枉法的事呀。难不成还有皇城司不知道的
且听这蔡冠卿如何说吧
“陛下,许遵知登州,阿云谋杀一案议法不当,将本该绞之贼妇以减二等论,是为枉法。”
“国朝建监察体系,乃正官场之本,命许遵就职监察,所托非人,枉法之人监察,让朝堂诸公如何服众”
怎么这事又倒腾起来了
这事赵曦是清楚的。用后世的话,这个名叫阿云的姑娘,是追求爱情的典范,是向万恶的封建婚姻勇敢斗争的先锋
因为嫌弃夫家长的忒丑,本来想趁丑男不注意,弄死他算了。结果白瞎了那么好的机会,居然没砍死,让人给跑了,还直接跑去报了官。
结果这小女子被逮了,连刑都不用上,三两下就全撂了,对想杀掉丑男的罪行供认不讳。
事本该了了,结果判决上报刑部,刑部觉得这种妇人该杀,许遵偏不服,还说尚未成婚不能定为杀亲。
就这样,刑部不给定论,登州不予执行刑部判决,拉锯了很久。
在去年,甚至将卷宗报到了赵曦的案头勾决权是帝王的。
赵曦也觉得这刑部有点过了,也有点理解这小姑娘的心情。
按赵曦的行为总则,本该是支持刑部的老是被下面对抗,朝廷衙门就没法干活了。
鬼迷心窍,赵曦把这事交给政事堂了,让他们给撮合撮合,不管是许遵还是刑部,没必要斗这气。这阿云姑娘又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人,差不多就得了
结果政事堂也因为这事乱臣粥了。就因为王介甫表态过早,鲜明的支持了许遵,其他人还没怎么呢,司马光就杠上了
去年赵曦忙着被朝臣弹劾修贡院和内苑,正谋算着挖坑埋臣工,就没节外生枝,事情就暂时放下了冷处理嘛,也是方法之一。
也就是因为这事,赵曦才铁了心想把司马光放到史志馆去。
司马老头已经不再考虑对错了,完全是跟王安石置气,凡王安石支持的,他一律反对,关键是还有一群拥趸。
纯粹就是搅和朝堂的。
赵曦本来还想着,事情冷下来,不管是自己下诏令,还是政事堂这边统一口径,放那姑娘一马。
没想到这蔡冠卿居然在朝会上再次提起!
这都是监察体系职位惹的事呀!
范纯仁任主官,有他老子的名望,如今在朝廷列班的官员,又都是先皇时代过来的,不看僧面看佛面,对他放过去了。
可有资格担任副职的,朝臣中可就太多了。就比如这蔡冠卿就是其中一位。
“陛下,臣附议!许遵空有明法科之名,也曾久任大理寺,但出任地方主官,便将刑律敬畏抛之脑后,断案明法不仅枉法,且与大理寺、刑部等朝廷衙门对抗。”
“如此这般,一旦就任监察官,乃是朝臣之大祸。陛下组建监察体系,是为正纲纪,明赏罚。许遵之品不足以担任监察之职”
这又是一个有资格担任监察副职的。
“陛下,许遵断登州阿云一案,是遵我大宋刑统之条例。阿云案发期间,正值母丧,期间合婚与祖制不符,所谓弑亲不成立,应该看成一般伤害案。”
“登州传讯阿云时,便全盘托出,可视为自首,按律减二等处罚。许遵判罚无错!”
老生常谈,原来争议的焦点就这,也因为这点,王安石和司马光争辩了很久。
若是王安石这时候不多嘴,或许司马光也不会再掺合,都很清楚,阿云案只是臣工用来做伐的,目的是监察副官的职位。
可王安石这一开口,司马光就坐不住了。
不在政事堂了,可并不代表他司马光就不敢跟他王介甫对着干了。
所以,司马光出列了
“大宋刑统有律,杀人时,已经造成他人伤害者,不在自首之列。”
当这二位开始后,朝臣们都知道又没完没了了,就连开始弹劾许遵的蔡冠卿也傻眼了,更别提附议他的王师元了。
这时候的主角已经不是他俩了,只能傻愣着看两位大咖喷飞的唾沫
“陛下,暂不说阿云案许遵判罚是否有误,许遵出身明法,久承刑罚。即便是阿云案一时无法定论,也不影响许遵入监察体系”
见缝插针,蔡确一直有这能耐,好像他是在调和双方
“那吴君庸便可以担任监察副职众所周知,陛下组建监察体系,乃是御史言官的转制,吴君庸一无御史言官履历,二无明法出身,更没有令人信服的刑讼和赏罚名望,却先于许遵就任监察副职。”
“倘若说许遵不具备担任监察副职的能力,吴君庸岂不是更不应该就任此职吗监察体系乃我朝新创,并无先例,一切都是从头开始。诸位臣工,莫因许遵一次判案的结果,就否认许遵之于刑名的造诣!”
听这话似乎是在劝解,说的也是来回话,可这里面的恶意,相信不会只有一个人懂。
蔡确就这样生生的把吴君庸也提溜到靶位了。5
第五二九章 弹劾
不能不佩服蔡确高明的说话艺术,也不得不敬佩他搅和事的能力。
先把朝会的争论拽回到许遵是否有资格和能力担任监察副职的原本问题上,再讲明监察体系是新创的事实,似乎是在调和,还有为许遵就任监察副职辩解的意思
话里话外的,却是在告诉大家,别放过那个吴君庸,或者说范纯仁这个主官也有的说。
姓蔡!还是福建蔡!
赵曦知道的那个姓蔡的也出现了,前年进士及第。当时赵曦还专门找出他的试卷看了,想黜落,可人家确实是有才。
就如这蔡确,不止韩绛、韩缜,就是王安石,还有很少把人看眼里的韩琦,都曾经夸过。
人才确实是个人才,就是手段有点阴
原本赵曦的预想,是将蔡确放在御史台分家后的抵报做主官。这是一种防备,那个位置说重也重,说无关紧要也可以。
说实话,赵曦现在多少是明白了,历史记载的所谓忠奸,事实上并非真如史书那样。
只有亲身经历的,才是真实的历史。
就说这蔡确,还是很早时,汴梁街头的偶遇,赵曦就一直关注他。
升迁不是太快,但也不慢,同年中绝对是挑头的。偏偏他每一次都能踩中点。
就比如现在,因为对新法的积极态度,深得王安石青睐。赵曦需要王安石冲锋,对于他推荐的人不是特别不像话的,一般都会过去。
而这时候蔡确这种做法,很明显是看明白了王安石的作用在弱化,便有了这样暧昧的说辞。
不得不说,他再一次戳中了朝堂诸臣工的痛点,也让这次朝会彻底乱起来了。
“吴君庸历任地方官,未曾有朝官经历,更没有御史言官经历,监察体系乃是新创,贸然任职,恐是不当”
“监察体系本就不仅限于朝官,地方经历正是其任职优势”
“许遵可因刑名入监察,地方官有何不可”
“监察脱胎御史台,为何台谏主官无一人出任监察衙门”
“政事堂相公制定细则,多来自于御史言官,何谈御史言官不出任监察官”
又开始了为制止朝会这样的混乱,赵曦关过殿门,管过三餐,甚至还硬饿过朝臣,那怕是曾经不予理睬就退朝,责令执宰喝停,等等,各种办法都用过,可丝毫没有效果,一旦有个由头,朝会还是会变成菜市场。
“咣当”
一声敲击金瓯的声音响起,终于让下面有了一时的安静。
原来赵曦想用惊堂木的,富弼觉得不合适,有点儿戏了,干脆就在陛前放了一个金瓯
“臣参奏勾管熙河边事,龙图阁侍制王韶王子纯,货市易钱、克扣军饷、侵占乡勇弓箭手良田以充荒废耕田,夸大开垦耕田数目蒙蔽上听”
赵曦让王中正喊退朝迟了那么一瞬间,这又有人出列了。
也是这个出列弹劾的出现,让原本不管是嚷嚷许遵的,还是吵吵吴君庸的,一瞬间全停下来了。
河湟开边,这是大事,也是正事,监察衙门组建并非紧急,这时候若继续纠缠监察官一事,不用官家,政事堂相公都可以将人叉出殿门
河湟赵曦也愣了。
因为征战邈川城,除种鄂和郭逵回朝,其他人都得到了封赏,王韶也因此加封龙图阁侍制,直属军伍由原来的三千,增加到万数新军。
并且,将凡涉及河湟的商事、农事、军事一并由其节制。
这也是调郭逵回朝的一部分原因,省得两位主帅在军事问题上不一致。
按说就王韶现在的情形,不该犯这类低级的错误呀!
虽然邈川城打下了,也仅仅是震慑了吐蕃的各部落,并不意味着河湟已经彻底掌控了,或者说只是他平戎策的开始。
河湟的大部还是在吐蕃部落手里,前段时间的奏报表明,他现在才开始推动蚕食的方略,万不会在这时候号这种断后路的事。
“奏折递上来,政事堂留对,退朝”
赵曦是不会在给朝臣们嚷嚷废话的机会了。
看来不仅是监察机制,就是sn决策制也得尽快推动,否则每次朔望朝会就能把人烦死。
“王韶统兵一万,是为新军,谁能告诉我这克扣军饷是怎样回事”
其他的都扯淡。河湟到底有多少地,不管是王韶奏报,还是被朝臣弹劾,都不会影响到赵曦的判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