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当赵曦换了常服到了议政厅,留下奏对的臣工们已经在围着一个沙盘讨论了。
这也是皇城司这些年没有探知到太多外邦消息的原因赵曦尽让他们专注于山川地形的测量了。
不管是就职于工坊城的贾宪,还是在讲武堂的他那个师兄,这几年在培训皇城司探知数术上就耗费了不少时间。
这个沙盘,从西夏的左厢神勇军司以东,一直到河北道的易州、唐州,甚至连北辽的中京道也包括了部分。
在这样的沙盘上讨论河东路的战事,相当的形象。
“如何北辽西夏的联军仅仅是唬人,由麟府二州抽调万数精兵,过黄河尾随西夏神勇军司,配合雁门关守军对联军形成包围之势,河北道无需出兵,即可退兵”
老韩啊,以后可千万别说你知兵事。
麟府二州的军卒再强悍,他们也不是老护卫营的军卒,用一万去尾随并包围十几万骑兵,坑折家将也不能这样明显吧
“稚圭,是不是唬人,并不确定,甚至有可能在威胁不成的情况下,辽夏联军会真正发动一次大战也无不可。折家将还是没必要这样去折损。”
富弼点明了韩琦的用意,可人家韩琦一点不好意思都没有。
韩琦肯定不至于这样无知,只不过是想用折家将去试探一下辽夏联军的用意而已。
当然,即便是死上一些折家的将士,对于朝廷来说并没有多少害处。
虽然这些年折家也在逐渐的融入朝廷,可历来的偏见还是有的。
韩琦这样说,可能对于议政的多数人都只会认为他是不知兵事,唯有狄青嘴在抽抽真狠杀人不见血
韩琦到底还是把朝堂玩心眼的心思,用在了战事上这不好
“如富相所言,若辽夏联军真要大战,恐怕战事不会只限于河东路了”
韩绛的手指顺着熙河开始,一直向东,直到河北道的海边才停下
“咝”真要这样,恐怕真的是国朝大劫呀
“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从今日辽夏使臣之言看,辽夏并未准备好来一次倾国之战。”
吕公弼顿了顿,继续说到“麟州的战报表示,西夏左厢神勇军司避开了所有的防守营寨,极速向东行军。目的很直接,就是要与辽军汇合,从而对我河东之地形成威胁之势。”
很奇怪,不管是工坊城还是讲武堂的,居然没人开口这是一种习惯。
早些年,赵曦率军征战时,不管是吕公著还是韩缜,都是随军的,在赵曦没有准备拟定方略之前,他们都不会随意开口的。
即便是到最后,也只是查缺补漏而已,他们相信,只要有官家在,战略方面没人能比得上官家。
至于狄青,对韩琦的那份畏惧,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只有官家在场时,问到他,他才敢畅所欲言。
“不管辽夏联军是不是有意打一场大战,我们都必须把这场战打大既然挑起了战事,是不是停战,何时停战将不再由他们说了算”
赵曦一点不含蓄,自己的狂妄在这一刻暴露无遗。
“玉汝,子容,工坊城军备的营造和储备可支撑多大的战役”
听官家这意思,工坊城军备能支撑多大战,官家就准备打多大的战
狄青双眼精光闪现,就是在讲武堂接受再教育的郭逵和种鄂,也同样一脸的兴奋战打的越大,他俩就越有可能被任命到前线效力。
“回陛下,一月内,工坊城的军备可支撑二十万大军半年之战,三十万大军三月之战”
工坊城不是边寨,工坊城有特制的军械库早就该有一场大战了,再不消耗军械库的火器,新式火器就得另建军械库了。
“天赐,轨道运输几日可将将士与军械运送到位”
申天赐有今天,是想都不敢想的。
他就是一个贼配军,没想到会有与相公们一同议政的一天他不是狄青,靠得是战场杀敌,靠的是军功。
他申天赐只是一个鼓捣轨道和马车的调度,是被薛向当徒弟培养出来的工坊城调度而已。
被官家这一问,居然愣愣的不知道说什么,几次张嘴都没说出话。
“申天赐”
韩缜着急了。他工坊城的人,岂能在这时候掉链子
“玉汝,别追天赐,是怎样就怎样说”
赵曦很看好这小子,还记得十几年前他的样子现在已经是五品官了。
“回陛下,这根据朝廷在各地派遣将士数量而定。万人队的新军,连同军备,到达河东太原府,最少需要十日,到达代州需要十五日。”
“若万人队新军连同军备,送达至环庆,五六日即可。而送达到唐州,易州,由于河北道一路平坦,三四日即可。”
申天赐没有说送到麟府二州,不是那里没有通轨道马车,是他听了韩相公和富相公的对话,他不知道朝廷会不会增兵麟府。
他不敢说也不敢问。
听了申天赐的话,一群人都转向了沙盘至于申天赐有意无意略过府麟二州的事,都装着没听见。
“府麟二州呢”
赵曦却继续问话了。说真的,赵曦真不知道府麟那边是否也通了轨道。
除了前期他主持的轨道,到后期地方轨道的铺设他没怎么关注。
倘若府麟二州没有通轨道,赵曦还真的考虑韩琦让折家人送死的建议。
轨道的铺设,本来就有朝廷有效统治的功能。如果折家人拒绝或者是没有铺设轨道,他不会因为折可适各折可行加入护卫营和讲武堂就留情面。
“回陛下,最短十五日送达”
在申天赐说完,很明显人群的末尾有一声轻轻的长出气声折可行现在就在讲武堂呢。
刚才这一阵,他的心一直是揪的。他是受了讲武堂的教化,懂得了忠诚和服从,可家族和朝廷,他真的为难。
第五三九章 战略部署(中)
“陛下,从熙河到河北道若是同时对辽夏开战,恐怕不仅是倾国之战,还可能是灭国之战呀”
富弼不是在扰乱军心,这是议政。看着这沙盘,每个人都有一种伤感。
整个河北道,一直到京东路,再到汴梁,国朝没有任何天险可凭,除了黄河冲刷出来的泥潭,就是间断出现的州城。
不得不承认,倘若真的大战,国朝几乎没有优势可言。
新军、战车、火器,这是国朝军力提升所体现的点,可满国朝的新军不足三十万
那怕朝廷一再追着禁厢军转新军的进度,可还有五十多万的军卒。老护卫营的那些将校,宁愿被撤职查办,也不降低入选新军的标准。
陛下还是恩准他们这样做了。结果呢就像现在,真需要用兵了,看着那近五十万的军卒,却是无兵可用。
“富相,打不成倾国之战,也打不成灭国之战。说白了,这次还是一次局部战争。”
这一点赵曦是可以断定的。
“先不说除了河东路,整个与北辽的边境都没有战事的奏报,就看西夏出征的军司所属左厢神勇军司,那是没藏家的传统势力。”
要说作战,或许政事堂相公真心比不过狄青,甚至比不过讲武堂的几个小年轻人。可要说朝堂上那些猫腻,相公们个个都是老妖精。
这时候,富弼、韩琦、文彦博,包括韩绛和吕公弼都从沙盘上离开了视线
现在的西夏,当权的是梁氏兄妹,也就是西夏的后族。
而没藏家作为前后族前权臣家族,绝对会被梁氏打压。
这也就清楚了,为什么左厢神勇军司没有冲击府麟二州,只是快速的穿过国朝境。他们不仅仅是要与北辽西京的队伍会师,更重要的是要保存实力。
也就是说,西夏的其他军司,未必会扰边以策应左厢神勇军司的作战,即便有,恐怕也是装模作样吧
“北辽西京道何人主帅主力又是那部分皮室军”
北辽已经两皮室军改称宫卫军了,可韩琦还习惯叫皮室军。
不过在韩琦问到这话时,多数人已经明白是何意了。
“耶律齐,原亲近于耶律重元,没有参与谋反,或者说见机行事了。可辽帝还是让他从中京道转任西京道了。”
“本次出征的皮室军,乃是耶律齐本部及西京道招讨司的斡鲁夺和西京道的汉军。”
这样的情报皇城司还是能得到的。
赵曦把手里的情报递了过去
西夏梁氏和北辽的耶律洪基都有点首鼠两端了。
对大宋的火药未知和恐惧,舍不得倾全力一战,又想尝试一下大宋的底线,逼迫着试试能不能讨要点甜头。
火药他们也做出来了,试验过后效果并不大,除了响声热闹点,杀伤力并不大。
估计西夏这边许诺的也挺挠心,所以才有了这样的排兵布阵。
用看在眼里不爽的势力,去试探一下大宋的实力
若逼迫成了,那是三方顶层的交锋,若逼迫不成,在河东路打一场局部战争,也能探出大宋真实的军力。
至于战打到什么程度在他们看来,无非是撤出战线和牺牲一些无关紧要或自己不好亲自动手灭掉的势力。
论权谋,西夏梁氏和北辽的耶律洪基在大宋的执宰眼里那就是孩童
对照军情奏报,想想今日使臣觐见,再结合这场战事引起的原因,以及西夏北辽的朝堂纠葛,他们到底想什么,被国朝的相公猜测个仈jiu不离十。
“陛下,我大军是要配合他们演戏吗”
韩琦眯着眼,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情。这一点必须搞清楚,到底怎么打,是过家家还是动真格的,这是决定排兵布阵的基础。
“不苟且战事他们挑起了,怎样结束他们说了不算”
朝堂可以妥协,也必须妥协。国朝还没到生死存亡的地步,赵曦没有选择把朝堂搞得血淋淋的革新。
但对于外邦,赵曦可不手软。
韩琦搓着手,来回走动着,还时不时和富弼、文彦博等人互换着眼神王安石黑脸,没丝毫变化,不跟韩琦对眼。
“陛下,如此说来,我们岂不是要帮他们朝廷的忙了”
“那就帮吧”
赵曦说完,突然就发出一声大笑。
紧接着,从富弼开始,政事堂相公,到工坊城、讲武堂众人都一阵大笑。
这一阵大笑比赵曦在朝会时强力统一思想更有效
这一阵大笑,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带着舍我其谁的豪情
这一阵大笑,那种默契、那种交流、那种相惜的感觉弥漫了整个议政厅
这是一次胆气雄壮的表现,这是一次众志成城的体现,这是第一次敢于向外邦说不的体验。
在场的重臣,任何一位都是一时的豪杰,没人不想昂着头对外。
可国朝一直以来的战绩,让他们不得不把雄心壮志埋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左右腾挪,抱残守缺的苟延残喘。
现在不同了
这一次议事,将是大宋朝廷真正的一次转向。
视线再一次聚焦在沙盘上
“狮子搏兔须全力。左厢神勇军司、西京道招讨司是否真的是被辽夏丢出来送死的,这都是我们的分析。不能作为军情奏报使用。”
“怎样打这一场战,如何大胜,全胜,我们还是要谨之慎之不可掉以轻心”
“虽然我们的分析极有可能接近真相,可在对敌的部署上,还必须以全面开战来应对。”
富弼老成持重,生怕官家太看重分析推演而孤注一掷了。
“富相所言极是。辽夏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旦河东路的进攻奏效后,很可能他们朝廷内部想要立功的人会很多。”
“到时候群情激昂,说不定会导致整个边境的全面开战这不是国朝想看到的。”
“所以,这一战必须做到一击即中,做到尽可能全歼,尽可能的打出我大宋的雄姿”
然后大家继续顺着边境线划过去唉真心让人沮丧。
在考虑全歼河东路之敌的基础上,还得防备国朝所有边境线全面开战的可能。
再想想国朝的可用之兵,真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
三十万呀只有三十万新军
仅仅河东路来侵之敌,辽夏联军就近二十万,全歼来敌,至少需要数量上相当可这绵长又无险的边境线呢
第五四零章 战略部署(下)
“诸位臣工,或许我们想多了”
赵曦见刚刚激发起来的士气有些消退的迹象这可不行,这时候朝廷必须得拧成一股绳,任何一个环节有了妥协的心思,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战略部署。
“陛下,臣等愚钝,还请明示”
官家的谋略和军事素养是有目共睹的,请教官家并不丢人。富弼说得很坦然这时候矫情不是正确的选择。
“我大宋新军三十万,这个数字枢密院清楚,兵部清楚,户部三司使清楚,恐怕就是朝臣也未必全清楚。辽夏又如何知晓”
“既然辽夏并不知道实情,新军和禁军对他们而言又有何区别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而已”
“从目前边境的奏报来看,除了河东路,其余边境并无军情。自麟府二州和雁门关狼烟点燃,各边防均令探马括至五十里以外,没有任何军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