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这也就是说,在战事的初期,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现在唯一可能改变的是,因为汴梁的常驻使臣不能反馈信息,辽夏在河东路攻击烈度会提高,甚至迫于压力,辽夏联军不得不把战打真实了。”

    说到这,赵曦就收声了。他相信,自己的这帮臣工可以把后面的补齐完善了。

    说白了,在臣工的骨子里,还是有对辽夏的恐惧存在,那怕是有一时的豪情,也无法改变那种深入到骨髓的恐惧。

    众人看着沙盘

    想要全歼,或者说有效杀伤辽夏联军,到雁门关外列阵对敌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说不定又是一场击溃战这种战国朝打的太多了。

    那怕是新军,想在运动战中占优势也几乎不可能。

    狄青一直没有发言,郭逵和种鄂也一样文臣论军略,没他们武将什么事,这就是国朝的现实。

    “狄汉臣,论战事,国朝无人出你左右。朝廷若想在此战达到战略目标,你可有想法”

    并不是看不出该怎样做来,只是有些话,作为相公都藏着掖着。

    这时候,韩琦毫不客气的就把狄青拖出来了。

    狄青憋的脸红,可被点名了还不得不上前一步

    狄青看了看官家,官家对自己的信任无底线,那怕是被韩琦挤兑,他见官家似有鼓励之意,便彻底放开了。

    反正他狄青只是一个致仕的老将,与朝堂没有任何瓜葛,也对朝廷没有任何威胁,自己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

    “陛下,诸位相公,老臣以为,若想要在此战中达到朝廷的战略目标,必须将战场设在关内”

    就等着这句话呢。待狄青说完,根本用不着他再继续了。

    “战场可设在定襄、忻县一带”

    “麟府二州出兵,沿苛岚河,避开西夏左厢神勇军司,向东推进,汇合苛岚军,预伏于云内寨、忻川水一带”

    “着一偏师,自绥德、吴堡一带,过黄河北上,从娄烦在徙合寨一带集结”

    “河东路为主力,从太原府北上,正面抗敌”

    “河北道从唐县西行,过五台沿浮沱河布防”

    这一刻都是战略大师。

    有沙盘这样形象的地形表现,任何人都可以直观的看清楚大势。

    况且在场的都还是精英。

    关键是,狄青把那个有丧师辱国的前提给讲明了,大家不会再有被弹劾的麻烦。

    早先国朝的战事,一些战略性撤退,很容易被朝臣们弹劾成筛子。这就是大家都不开口讲明的原因。

    韩琦坑狄青,其实也不算坑。狄青已经致仕,根本连朝会都不参加,朝臣们弹劾没有目标自然就会息了火气。

    关键是,一旦此战打赢,根本就不存在弹劾的情形。

    只不过大家习惯了未虑胜,先虑败真的是习惯了。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把整个战役的战略部署讲明了。

    一人计短,众人计全,这样的战前的研讨还是很成功的。

    赵曦见整个大的部署基本成型了,也到了他拍板敲定的时候了。他真担心再说下去,政事堂的这些相公们把详细的战术也制定完备了。

    那将是临战将帅们的灾难

    看狄青、郭逵和种鄂脸上的急迫和紧张,赵曦也觉得不能再让他们继续兴奋下去了。

    “未虑胜,先虑败。这次战役朝廷必须要做好全线告急的准备王韶主熙河、高遵裕主秦州军事,按部就班。”

    “接下来是环庆子正,种诊主环庆防御可行”

    种鄂回朝,环庆路兵马都监种诊属于暂摄环州。如今大战在即,环庆路的防御,必须得给种诊该有的差遣。

    种诊是种鄂兄弟,与其兄种诂号称三种小经略公。

    “回陛下,种诊可行”

    自家兄弟,种鄂做这个保应该。

    “那就由种诊主环庆。令熊本迁延,主延防御。吕公著出河北安抚使,主河北道全线防御事。”

    这是防御方面的安排,也就是说,这些人说白了是以防万一的,并不一定真正会有战事。

    同样,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决战是在河东路一带,可谁也说不准,这些边境会不会有战事。

    最为重要的一点,从前面的研讨和谋划来看,朝廷很有可能会调集主力决战于河东之地,这些边境的防御力必然欠缺。

    一旦真的出现大战事,最容易出问题的反倒是这些地方。

    “由京畿道、京东路、京西路按照五出一的比例抽调新军,汇合汴梁驻防新军三万,争取筹集五万新军,由狄汉臣率领出兵河东,为本次战役主力”

    “种鄂迁麟府,种诂为偏师,同样从秦州、会川、环庆、延等诸州实行五出一,抽调新军。至于正偏二师如何分配由种子正与其兄商量。”

    “郭逵出河北,从荆湖路抽调新军北上,同时从河北道按五出一抽调新军,组成决战的东路军。”

    “东西两路军,要根据战事的进程,来决定是参与大决战还是就地防御。中路主力军,必须在东西两路决定参与决战,并到达指定地点以后,方可统一展开大决战。”

    “所有安排,均以防守态势开始,根据战事演变,军情变化,然后决定是否去执行既定方略。”

    “有一点必须保证,四路大军,任何一路不能参与大决战,此次战役仍然以防守反击为根本”

    “工坊城要按照十五万新军的军备准备,轨道马车全线停止商运,全力运送战备。务必确保后勤”

    基本上是按照大家拟定的军略安排的,应该不会有差错吧。




第五四一章 不该狂喜
    “陛下,大军出征应由文臣统领”

    赵曦的概念里,战争根本就没文臣什么事,所以,整个战事安排,全部是武将

    这怎么能行官家的话刚落,韩琦就嚷嚷了。

    除了吕公著安抚河北,整个大战役文臣连个边都没粘上,这绝对不成。

    以前还有转运使这一说法,现在因为轨道马车的出现,后勤转运全部由工坊城担负了。

    这让这些相公们情何以堪关键是,这次战役,极有可能是一次百年以来最大的一次胜战。

    原本是吃主菜的,现在不仅分不到一杯羹,连汤都没得喝了,这那成呀

    “韩相,这也是我早想跟你们谈的问题。治国安邦,文治国武安邦,是为正解。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各司其职才是一个朝廷正常的状态。”

    “别提祖宗法度,此一时彼一时,时代不同了,面对的情况也不同。以文驭武,这个总则可以运用到朝廷上来,却不应该也不可以运用到战事上。”

    “我不否认文臣有统帅大军的能力,但毕竟不属于纯粹的将领。我的本意,也就是设置文佐官的本意,是希望有一天真的涌现出文武兼备的能臣,可现在事情紧急,国朝并没有真正能统帅大军决胜的臣工。”

    “诸位相公是有这样的能力,可诸位出外统兵了,朝堂又该如何战事朝堂的繁乱并不比战场轻松。”

    有点违心了,还不得不说,戴个帽子,把前句转一下,先让耳朵舒服了,才有可能让心里也顺畅了。

    “至于武将统兵的弊端现在他们统领的是新军,别说诸位将领忠诚,即便是有异心也不可能在新军中成事。新军的忠诚度不是谁可以动摇的”

    后世的洗脑式教化,格式化的训练,真不是随便几句话就能让人带沟里去的。这一点,赵曦还是有把握的。

    毕竟,真正掌握和指挥军卒的,是他自己训练出来的那部分护卫营军卒,是绝对的亲信,亲军。

    “所谓的拥兵自重、投敌叛国在新军中绝不会发生另外,西路军将由李宪监军,东路军石得一监军,中路主力太子随军出征”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玩什么呀这样大的阵势,你让太子跑去中军干嘛这不是添乱嘛

    “诸位臣工,太子转眼十五岁了,也就是这个年纪,我随狄汉臣南征岭南蛮荒之地我能出征,如今仅仅是河东路,太子又有何不可随军出征”

    “此事就这么定下了内苑深宫养不出经世之才,一个掌控偌大帝国的君王,不应该只属于内苑”

    也不知道儿子用了什么法子,居然说通了滔娘允许他出外游学并参加考举。

    赵曦相当赞成,并且将皇子十五岁出宫经历着为永例了。

    他不是他老爹,现在他已经七个儿子,五个姑娘了,这还是不收后宫的结果。

    说出来可能有些不近人情,但事实就是如此不必担心儿子出什么事而断了继承大统。

    这事就这么定下了。其实富弼等人也明白,从官家亲征开始,国朝的几次对外作战的大胜,几乎都是由武将统率的。

    那怕是第二次南征,虽然有吕公著这个名头,真正征战时,完全是官家设定的什么作战参谋制度,说是吕公著在指挥大军,还不如说是整个将领集体的智慧。

    可能适应官家设定的参谋制度的文臣有几人除了有护卫营出身的文臣,那个文臣能容忍一群丘八在他们面前指手画脚

    或许,是说或许,真的该选文臣进讲武堂参训了,否则很可能在未来的国朝征战中,再也找不到文臣的踪迹。

    文佐官恐怕官家设文佐官的前置应该是讲武堂参训吧总是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推动一些事情。

    确实,赵曦确实就是这个意思。文佐官,说白了就是让文官团体往军伍中掺沙子。同时,也是让文武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途径。

    方略既定,接下来还有诸多麻烦事务需要忙碌。

    撇开纷争,在不考虑争斗的情况下,政事堂相公在处理政务上确实都是好手。

    每日奏报,赵曦能看得出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者

    整个方略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辽夏联军进入雁门关而不起疑心

    先不说丧师辱国会导致朝臣的攻讦这个锅赵曦不准备让狄青到任以后去背,那怕狄青有这个准备,赵曦还得考虑后果。

    “陛下,红翎急递,雁门关失守,军卒伤亡近千”

    赵曦听到这战报的那一瞬间,居然是狂喜。硬压住了那份不该有的情绪,接过王中正递过来的皇城司奏报

    “宣政事堂诸公以及工坊城韩缜、苏颂到议政厅议事”

    该出征的已经出征了,赵曦并没有玩什么拜将什么的。在赵曦看来,征战只是军伍的事,没必要搞得人人皆知,关键是不想那狼烟的紧张继续。

    从大局上,雁门关失守算是正合心意,可从奏报上看,赵曦能感受到雁门关守将的不甘、无奈和沮丧,也能感受到雁门关守卫战的前后变化。

    辽夏联军在没有得到汴梁常驻使臣的信息后,便开始对雁门关展开了猛烈的攻城战。

    将近二十万大军,轮替着向雁门关整个防御营寨群攻击。

    近十日,五千军卒,硬是抗住了二十万大军的攻击十日不管是西京道的耶律齐,还是没臧家的左厢神勇军司,都是在演戏。

    虽然雁门关守将一直向代州知州保证,只要火器不断,就辽夏这样的攻击烈度,他们雁门关守军,就绝不会丢掉雁门关。

    但代州知州还是开始转移民众向山里,向南撤离因为他接到的朝廷诏令是如此,要求将代州到忻县一带,必须坚壁清野。

    然而,战局并不受将士的勇气而改变。

    辽夏联军,那怕是拥兵二十万,还是用了卑劣的方法

    他们将整个雁门关周边,以及西夏左厢神勇军司裹挟的麟府二州的百姓,与北辽西京道的汉军混杂,一步步靠近雁门关关墙

    也就是雁门关守将是老护卫营的,他受的教导是存人失地,人地两得,在第一时间选择了弃关

    并且让受伤无法进入山岭开展敌后战场的军卒选择,留下了死士

    当守军从雁门关撤退后,当辽夏联军进入雁门关后,雁门关的弹药库炸响了。

    雁门关战的这一响,就跟与朝廷商量好的一样。



第五四二章 诡异的军情
    当辽夏联军攻破了雁门关,虽然让朝廷的谋划更容易实现,同样也可能导致北辽和西夏一些不甘心的势力,会促成全面开战。

    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看谁要更快一些。

    若北辽和西夏达成统一发兵扰边快,那国朝的整个边境线将同时会陷入困境,防御压力很大。

    若国朝的大军能在辽夏内部达成统一前,就完成了对联军的部署,就是另一方景象。

    这时候,作为主力的狄青,应该已经做出应对了,他必须确保在东西两路军汇合之前,将辽夏联军堵在定襄、忻县一带。

    “陛下,事已至此,唯有尽人事听天命了。我等居朝堂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满足前线的一切用度,确保后勤无忧。”

    雁门关失守,居然没人追究赵曦还准备着浪费口舌跟诸位相公争论呢。

    没想到富弼一句话就把这事给定了调,很好。

    其实,在政事堂诸公的心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辽夏联军裹挟边民攻边墙的念头,大家心里已经确定,这是官家为狄青背了锅,提前将辽夏联军放进了包围圈。

    这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上次西征,不就是下令让边寨的守将弃关吗然后埋伏在指定地点,为了最后的围剿。

    这次又是何等的相似

    富弼等人甚至敢肯定,放弃了雁门关的那部分军卒,绝对会在将辽夏联军堵定襄和忻县之地发挥很大的作用。

    否则,这辽夏联军为何不在狄青出征之前就攻破雁门关偏偏在狄青抵达太原府,开始布置这次决战时,就这么恰逢其时的攻破了雁门
1...187188189190191...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