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蔡确在某种意义上,还是王安石变法的干将之一,他觉得从王安石这边得到答复的可能要大一些。

    王相公历来都有山头主义,根司马光有一比但凡性格有些执拗的人,都有护短的特征。

    王相公不想富弼、韩琦等人,云里雾里的点几句,剩下就靠你自己揣摩了。

    王相公一般说的都透亮

    “持正啊此事安石也不敢妄言,不过有一点,时间拖的时间越长,这差事就算办的越圆满。估计馆伴使也是尔等两人,多用些心”

    什么时候王相公也玩这说半句留半句的办法了难不成蔡确其实没想明白,不过也没再继续。

    这种事说到这程度,就没有说下去的必要了。懂不懂在悟性,再追问只会落了下成。

    诗词歌赋的随便聊了聊,蔡确就离开了。

    他终归是明白了一点,那就是拖。

    窦卞要比蔡确幸运的多。同年的吕惠卿被朝廷重用,接受朝廷市易寺正卿,正在讲武堂进学。

    而同样是同年的章和苏辙就任职于讲武堂,更别说还有他们这一科的主考欧阳公,也在讲武堂。

    所以,窦卞在就任接伴使之前,就大体猜到了朝廷的方略讲武堂空了,所有文武臣工都出征了,章、苏辙也随军出征了。

    这不是单纯的防御做法,所以他很清楚自己该怎样做。

    当使臣进入驿馆后,才发现想出去挺难

    新军军卒不管你是什么使臣,军令是只许进不许出,他们只知道执行军令

    果然,朝廷很快有了诏令,蔡确和窦卞由接伴使转任馆伴使。

    他俩都很懂理。在接到圣旨的第一时间,先到驿馆露个面

    很客气的告诉使臣,旅途劳顿,需要静养。还比较神秘的告诉使臣,由于是战时,与往日不同,他们需要焚香沐浴,然后郑重的向朝廷奏报接伴一事。

    其实就一句话你们好生待着吧,有空了我会来。

    隔个两三天,又一次到驿馆,哭诉着朝堂相公的无理,几次求见而不得见。说是相公们都忙着处理雁门关失守事宜

    “陛下,辽夏使臣也该着见见了”

    磨蹭十多日了,富弼觉得差不多了。

    “那就接见吧。”

    从奏报来看,东西两路向中路行军还算顺利。

    接见了使臣,拒绝了要求,再把他们恭送出境。等他们回去,再议定调兵出征时,差不多定襄、忻县的战事该有个结论了。

    “宋国皇帝陛下,我等此番来就是要求宋国将火药秘法供我大辽参详,否则我大辽百万万精骑不日将洞穿河北,直达汴梁”

    估计是在驿馆里憋的时间久了,到了勤政殿,刚完了礼节,就一点不客气的提要求了。

    在萧卓尔看来,他有这样的资本,大军已经突破雁门关,这是宋国与大辽最坚固的一处防线。

    这些日子宋国看管在驿馆,也证明了宋国的胆怯

    “若不能得到火药秘法,我大夏骑兵也会全线冲击秦凤、环庆”

    朝堂上有人忧心,甚至有人想出列说道几句。毕竟这是倾国之战,只是一个偷天地之威的杀器,是有违圣人之道的凶物

    只是听说会放逐崖州,遇赦不赦,才强行压下了冲动自己搞学问的,崖州都是些趴树上的猴子,岂不是让圣贤大义埋没了

    “火药秘法就如这万里河山,乃为有德之人居之尔等来一次汴梁不易,若有意,我大宋朝廷不吝让尔等感受一下中原繁华。”

    “至于火药秘法非尔等蛮夷有资格参详的。陛下,臣以为工坊城新式的羊毛围巾不错,应该赐于使臣,令其感恩我大宋朝廷的富足”

    要论尖刻,政事堂还是韩琦有一手。

    工坊城围巾那是方巾,是妇人们相互炫耀的最新道具。不过送于辽夏倒也有道理,都是苦寒之地,物尽其用了。




第五四五章 来了就别想离开
    接见使臣,就是紧张的气氛下的一次调剂。

    没人真当回事,倒是拖延使臣是正理。

    沙盘上象征着东西两路大军的旗帜,在逐日向中间靠拢。

    赵曦根据奏报,大概估摸出了大军的行进速度一日也就三十里。

    这三十里放在绵延的太行山里,不是说三十里路那点辛苦。

    虽然心里都急,可没人想过催促。

    以前或许会有,但现在是绝对不会有的。官家已经明确表示过,郭逵的做法是最正确的,也是最适合的。

    莽莽群山,山高林密,不仅要行军,还得随时清除盗贼,同时还需要确保不走漏消息。

    也只有如此行军,才有可能做到上述的要求。

    这时候,赵曦特别能体会老爹曾经的寝食难安。他算是经历过征战的,如今的军力也非往日可比,又有狄青、郭逵、种鄂这些名将出征,他还是一有空就待在议政厅里看沙盘。

    “陛下,辽夏使臣在觐见后,一刻都未停留,即刻便出京了”

    政事堂诸公也是,只要没事,都会来议政厅。

    有时候不一定要做什么,相互说道说道,能缓解内心的那种忐忑。的确是忐忑。

    那怕是有火器,可毕竟这一次是辽夏联盟了,还是近二十万大军突破了雁门谁心里也没底呀

    按既定的方略,四路大军汇合,再加上河东路本路,国朝的大军也有近二十余万。只是,都还在行军中

    “在我大宋境内,除了红翎急递,是不容许战马冲关城的。待使臣出境,抵达北辽上京和兴庆府,再由他们的朝堂议事,或许还有双方联络和谈判利益分配的时间这些对于大军而言,应该够了”

    朝廷已经把配合做到了极致,也相当充分的利用了信息不通畅的便利。

    这时候真有点尽人事听天命的意思。

    赵曦真的宁愿御驾亲征,也不愿意困守在这宫门里等,忒熬人了。

    虽然不至于嘴上起泡吧,赵曦这几日是真的有些焦虑了,眼里的红丝就没消退过。

    在朝堂,臣工们都在关注,句句离不开战事。回到内苑,滔娘也是一脸的幽怨,总是向着北方愣神。

    内苑的那些下人,这几日都是战战兢兢的。滔娘已经杖责好几次下人了,这在以往是很少的。

    赵曦还不能说啥都烦躁呢。

    “陛下,按行军速度,今日西路军应该可以到达预设地点吧”

    韩绛本来是想用肯定的语气,可话到嘴边又变成了疑问。

    “子华所言极是,今日西路军可以抵达。如此一来,东边依山,即便是如今打开了,中路和西路也可以对辽夏联军形成一定程度的围剿”

    富弼在努力打气,为大家,为他自己。

    或许在多数人看来,这一次的围剿跟上一次好水川大胜一样,可赵曦明白,这两次是大不同。

    上一次,说是围剿,其实是分散成了许多的战场,利用西夏人分兵掠夺粮草,在小范围内形成以多打少。

    那一次,从杀牛岭,一直到好水川,整一片区域全是战场,每一个战场都不关联,甚至相互间没有因果关系。

    并且,那是赵曦利用了地形的优势,提前将队伍埋伏好了,纯粹的以逸待劳。

    上次的围剿,因为赵曦考虑到西军、新军的作战素养和对西夏怯战的原因,基本上是一次没有任何关联的小打小闹。

    从结果看,算是一次大决战,事实上,任何一个战场的成败,都不会影响整个战局。

    可这一次不同,这一次算是真正的大军团作战,是几十万人,就集中在忻州盆地里展开厮杀。

    并且,这一次不再是我方以逸待劳,而是劳师远征。这也是赵曦赞同郭逵行军稳健的原因

    即便如此,十几近二十天的行军,将士们的疲惫是肯定的。这是赵曦最担心的。

    “东西路都不用太担心,真正困难的是中路大军还有雁门关的守军”

    赵曦像是呢喃,又像是给大家解说。

    “陛下,此为何意”

    当初制定方略,是要求中路大军在东西两路形成合围时,再发动的。

    韩琦对官家这样说有点不理解。一旦开战,四面皆敌的辽夏联军,不可能集中力量去冲击中路向南,而是考虑折返,打开一条可以逃逸的通道。

    韩琦这样的问话,让赵曦极度怀疑他所谓的知兵事是怎样来的。

    “使臣在奏报了我朝的态度后,北辽和西夏的朝廷首先会做什么”

    赵曦没回答韩琦的问话,只是问开了闲话。

    论战事或许相公都欠缺,可问朝堂上的猫腻,都是行家里手。

    “陛下是说,辽夏在第一时间会责令已经进入关内的辽夏联军向南”

    富弼不肯定,但心里已经紧张起来了。五万对二十万呀狄青就是名将,这对比也是相当困难的,还有太子殿下

    富弼有点理解官家的焦虑了。这些天他甚至觉得官家有点沉不住气战局基本朝着谋划在进展,官家还每天盯着沙盘看。

    “那是肯定的北辽和西夏内部,若想调兵集结对我边境攻伐,是需要时间的。”

    “而朝廷待使臣的态度,绝对会激起北辽的怒火,西夏也会响应。毕竟一直以来我朝对北辽都是礼让的,突然间的强硬会让他们气急败坏。”

    “如此一来,肯定会让已经在我朝境内的大军,展开攻势,有教训我们的意思。还是相当快,相当急的展开攻击。”

    “东西两路不会受到攻击,就是这中路”

    恐怕官家所说的会成为事实。

    富弼开始翻找这几天中路军的奏报

    “狄汉臣已经陈兵赤塘关、石岭关一带。想必今日便可与西路军取得联络陛下,下诏令,命种诂的偏师归狄青的中路军节制”

    这时候,中路军能添一万是一万的力量,那怕是西军也成。

    “我已经命种诂北上,汇合雁门关守军,在战役打响的那一刻,收复雁门关居然敢深入我大宋腹地,就别奢望全身而退。既然来了,就都留下吧”

    “陛下,可是中路”

    “富相,首先咱们要对狄汉臣有信心,另外另外就是,只有寄希望在辽夏联军向南冲击时,东西两路同时展开合围”

    西路是肯定没问题了,只是这东路最后的几日,也就是过五台山的这段路是最难的。

    这也是赵曦不敢确定东路军能在开战前就绪的原因所在。



第五四六章 开始了
    郭逵没让朝廷失望。

    中路军的奏报表示,已经与东西两路军取得了联系。

    尽管讲明了东路军的狼狈,但还是按期完成了合围大局。

    应该已经开打了吧算算时间,这时候北辽的进攻命令应该已经到了联军前线,西夏人即便是没有接到命令,在那样的情况下,也会随同出战的。

    赵曦睡不着,再一次起身了,内监过来要帮忙更衣赵曦摆手阻止了。

    一个人北向而坐,自己泡一壶茶,没让内监点太多的蜡烛,只是隐约能看见就行。

    茶香萦绕,赵曦的脑子里却飞去了忻县一带

    “三哥”

    滔娘给赵曦披衣,喊的一声三哥有些哽咽。

    儿子出征,为娘的就没有一天歇心过。

    早知道当初不应他了

    儿子说了,宗亲开始允许考举,允许出外做官,如果皇家继续养在深宫,最终这大好河山就有可能出现意外这是说服他的理由。

    况且,三哥的经历,是儿子最好的榜样。

    可是,她就是放心不下远征的儿子。

    “不用担心我在儿子这年岁,千军万马中脱身没问题,儿子也如此。”

    “况且,我将王舜臣、折可行、种建中和周桐一并交给他了,这四人都是一等一的强悍,甚至比我当初的四大护卫还强。不用担心,儿子会没事的。”

    赵曦拍了拍滔娘的手,轻声的安慰。

    对于儿子的安危,赵曦确实不担心。他忧心的还是这种大军团作战。

    狄青毕竟还是传统的主帅,这些年虽然留在讲武堂,也接触了所有工坊城的新式火器,可对于大军团火器作战他狄青不知道能否明了。

    这个时代,对火器最熟悉的,恐怕只有自己了,那怕没经历过大军团作战,自己也是最好的指挥官。

    可惜,自己不能亲临不是赵曦不敢也不是不想,是不能。

    倘若是国朝主动发起战争,御驾亲征的好处很多,现在是人家打到家门前了。一旦御驾亲征,指不定会有怎样的想法

    想当年,真宗朝的那一次,都已经考虑南迁了。

    赵曦不想把已经壮起来的胆再一次被吓破,只能做这种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把戏。

    赵曦也知道自己的担心有些多余,就凭现在国朝军卒的装备和新军的战术素养,是不可能存在溃败的,甚至连关城丢失都是意外,可他还是心里忧忧着。

    赵曦的担心确实有点多余了。

    狄青很轻松,骑兵不适合攻城,散兵更不适合攻城。

    不管他辽夏联军是否真的懂得了防备火药弹,攻城的方法不会变,还必须用特定的那些物事,那几种办法。
1...189190191192193...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