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不过,这样的情形,对于国朝的朝臣,确实有些难堪了。
从来都是大宋臣工戏耍辽夏臣工的,啥时候被他们戏耍过
其实,都忽略一个问题只有在处于弱势时,才需要用这样的伎俩来满足内心的失意。
第五六三章 大宋很生气
北辽的国书是由王中正端上来的。
赵曦一看那开头“回去让你们北辽朝廷再递一份国书吧,若还是这个称呼,朕不介意全面开战”
赵曦说完,直接把国书下去了。
什么玩意儿居然开口叫皇侄你耶律洪基算那根葱
这是故技重演。辽圣宗与国朝真宗是签订檀渊之盟的主角。后先帝即位,辽圣宗耶律隆绪仍在位,每逢国书,开口便是皇侄,国朝多次遣使,往返几十次,方再一次拉平了与辽帝的辈分。
总算是再一次恢复了兄弟之邦。
后来,辽兴宗耶律宗真即位,国朝处于弱势,自是不敢以皇侄称呼耶律宗真。
按照先皇与辽圣宗双方认同的兄弟关系,在先皇在位时,如今的耶律洪基应该喊声皇爷爷的
只是国朝弱势,仍然不敢以长辈自居,一直以兄弟之邦交互称。
没想到耶律洪基这应该是侄儿的辈分,现在居然自己长了一辈
赵曦其实觉得这很扯淡,都恨不得灭掉整个王朝了,再扯这个淡,认这个亲有屁用
这样的伎俩,让赵曦想到了后世的精神胜利法,原来这玩意儿也有传承呀。该不是北辽的耶律洪基就剩下这点能耐了吧
这种做法怎么说呢,并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可偏偏很让人憋气。
跟儿戏一般,俩人吵架相互当老子,不痛不痒,就是不爽。只是没想到北辽居然无聊到这地步了
赵曦觉得最恰当的做法是骂一声耶律洪基你个孙子太扯了。不过斗嘴嘛,就是扯淡事。
“这就是尔等辽朝谈判的诚意岂有此理回去吧告诉辽帝,准备开战,迎接我大宋百万大军的怒火吧”
“你们会为轻浮而付出代价,也会因此而懂得礼仪是多么重要”
“陛下,老臣以为,朝廷该责问种鄂了,为何东进如此拖延吕诲叔已经将河北道前线指挥部前移至唐县,两军会师势在必行,他种子正到底行不行不行就换”
这就是主辱臣死吗赵曦就是有点不爽而已,还没觉得受多大侮辱呢,想不到政事堂相公就掺合上了。
连一向都明哲保身的文彦博,也喊叫着让种鄂东进了。
“着种鄂大军十日内拿下大川岭”
呃虽然当着北辽使臣这样排兵布阵很过瘾,可只是大伙吓唬吓唬而已,怎么官家还真就下旨了
偏偏造成的这氛围根本就不容反驳。
本来大家只是做戏,算是表达主辱臣死的情绪,并不是真的要怎样,只是跟辽使传递一个我们很生气的那么个意思。
可官家这
赵曦顺着文彦博的咋呼劲,直接就下令让种鄂真的东进了。
这种鄂没有朝廷诏令还不断的骚扰对方呢,这要是真有了诏令,恐怕真的会刹不住了。
我的陛下呀不是说好了种鄂撤回来,郭逵顶上去,然后种鄂北上吗怎么又变卦了
没有变卦,赵曦也没有那习惯。谁说撤军时就不能进攻了
郭逵与种鄂换防,现在种鄂已经整装待发从恒山撤回来,而郭逵还在向东进军途中。这时候,由种鄂死命的再去打一战估计北辽也会有点摸不着头脑吧
连政事堂知晓大方略的相公们都有点愣,更何况那些局外人呢
要的就是这效果
就这样,当着辽使的面,在情愿不情愿的氛围中,朝廷走完了一道诏令的流程。
辽使就这样看着,他甚至看到了中官携圣旨快马加鞭的北上
错了吗大辽朝廷错了吗战争真的还要继续吗
不成呀战马已经有三成作废了,如果再不将养,等明年,大辽会有近十万战马被废了。
大雪阻碍了粮草供应,前方的勇士已经不再能喂饱肚子了。这战还怎么打
错了真的错了既然是要谈判了,何苦在这些问题上占上风没必要呀。
不知从何时起,大辽也学着宋国开始琢磨这些无聊的事了。
难道大辽也沦为用文字来掩饰耻辱吗
辽使浑浑噩噩的出了勤政殿,都没有感觉到室内室外的气温变化。懵懵懂懂的到了都亭驿
“快备快马出城务必将今日之事奏请陛下”
辽使的奏折传递的很快,比大宋的战事诏令还快必须得让大川岭的将士们撤下来。既然已经输了,决定要停战谈判了,真的没必要再横生枝节了。
辽使这边着急,国朝的相公们也着急
说好的方略,怎么能说变就变呢
“陛下,若种鄂大军东进与大川岭作战,将影响整体的军略部署,不该如此呀”
富弼着急,他担心这样真的会导致全面开战。
虽然有主辱臣死这么个说法,需要给北辽点颜色,但这颜色若是太浓了,就不再是给颜色看看了,搞不好就成了乱局。
“富相,郭逵大军的行程并不更改,种鄂也如此。只不过是临撤军前的一次阵地攻伐,并不影响整体布防。种子正会明白的”
种鄂真的很明白。
大川岭已经是蔚州境地了,大川岭若布置数万骑兵,最终双方签订盟约不管在云州、应州,还是在弘州,大川岭都至关重要,距离任何有可能的签约之地都只有百里距离。
百里之地,对于北辽精骑,也就是两个时辰的距离。一旦签订盟约有变,北辽在此处预设骑兵北上,很可能会令官家处于险地
防人之心不可无种鄂早想打下大川岭了,只是朝廷已经决定谈判,并令他的大军北上长青、天成一带,以防备北辽奉圣州骑兵。
种鄂得执行,他本来还想换防时跟郭逵交代一下。现在不用了,他可以在撤军前搞一下
大川岭是恒山东北处的一处隘口,一条峡谷贯穿东西,南边是崇山峻岭,隔断了繁峙北上的路。
但在大川岭中部,向北却有一条可容十人并排而行的通道,过此通道可直达云州以东
以赵曦的判断,北辽预设的谈判地点,肯定不会在繁峙代州一带,他们不敢涉险。
最大的可能是云州以东,那是一片由桑号河冲刷而成的平原地带,有利于骑兵作战
若这样,大川岭那条可以出奇兵的峡谷,就成了重中之重。
这时候偏偏北辽给了自己出兵拿下的借口
第五六四章 白登山
政事堂相公们对地形不了解,不像种鄂,就处于恒山一带,了解那里的地形。也不像官家,这近一年的时间,他几乎把河东河北道的沙盘印脑海里了。
赵曦还是不敢确定北辽会选择哪里作为谈判地点,他只是按自己的考虑予以预判,从而让种鄂打下大川岭以防不测。
至于有没有作用无所谓了,只是多一个据点而已。
这不存在对相公遮掩和卖弄谋略,是真的不确定。
种鄂拿下大川岭,反倒让自己率军北上更轻松了。这样他就不用再次返回应州再北上了,直接穿过峡谷,便可以直达云州以东,然后转战长青、天成。
高帮的羊皮靴,内衬羊毛,羊毛大氅,可以紧身裹起来,羊皮手套,还是那种五指分开的手套,不影响任何动作,甚至连扣板机拉火绳都不影响,抡刀伦枪就更不用说了工坊城的物事就好。
在冬日里作战,有了这些装备,再配以犀利的火器北辽宫卫又怎样
当种鄂率军到达大川岭时,却发现这里根本没有辽军驻防
种鄂向朝廷据实奏报了看来北辽求和之意很诚恳
两日后,郭逵大军已经过了应州,却在距大川岭五十里处扎营,并遣人悄悄的请种鄂议事
辽使再一次请求觐见。想来北辽朝廷的国书也该着到了。
“大辽皇帝陛下让微臣代问宋国皇帝陛下,因贵国有意大川岭,我大辽以停战谈判为宗旨,在贵国大军到达大川岭之前撤出了大川岭,待贵国大军离开后方进驻大川岭。为何遭到贵国的伏击”
“我大辽时时以和待贵国,却不料在两国谈判之际,仍然被贵国伏击,导致我大辽三千勇士在大川岭伤亡贵国就是如此表达谈判之意吗”
看着陛阶下辽使色厉内荏的样子,赵曦很想笑。
这事其实真的是种鄂和郭逵随意玩了一手,不过赵曦很喜欢,觉得就应该这样玩。
原来,郭逵在抵达应州后,并没有直接到大川岭接防,而是在距大川岭营寨五十里外,与种鄂密谋了。
随后,种鄂率军北上,而郭逵将大军分散在大川岭周边的山岭中他带的新军都是擅长于翻山越岭的,就是当初的东路军,为在忻县形成围剿而专门挑选的军卒。
好不好的,辽军见种鄂北上,营寨空虚,经过几日试探后,居然再次挥师进营
郭逵分散在大川岭周边山岭里的大军,早严阵以待了。于是,在辽军进营休整之时,埋伏于山岭里的大军万炮齐发,陷入大川岭营寨的辽军,是真正的措手不及,五千骑兵,只逃脱不足两千
在接到前线奏报时,就连近段不怎么吭气的王安石,都认为当浮一大白
国朝的文人,一直认为有计谋的胜战才是真正的胜战。
“辽使,记得你上次觐见时,我皇陛下曾当面下令让种鄂兵发大川岭,据前方战报所奏,大川岭也确实为种鄂大军扎营。不知辽使所言,何时大川岭被辽军所占难不成种鄂存在丧师辱国之罪”
人家辽使现在好像是代表北辽皇帝问陛下的,官家不可能跟他扯,富弼作为执宰代表了,便反问了。
“贵国大军已经撤出了大川岭”
“如你所言,莫非我大宋没驻军之处北辽就可占据吗种鄂打下大川岭,郭逵换防后岂能丢失”
没人说什么死伤辽骑的事,直接把争论的焦点放在了大川岭是谁家的问题上。
文彦博的话很明白,种鄂打下了大川岭,就意味不管是否驻军,都不该是辽军可以染指的,郭逵是去换防,炮击侵占大川岭的辽军没错。
不能说是故意,但实际上在国朝的朝堂,都选择性忘记了月前大川岭还是北辽的。
甚至辽使都忘记了那是被种鄂刚占领了不久。
这就是攻防转换后的结果,也是国力提升后人自然的反应。没人觉得不合适。
“宋国皇帝陛下,非我大辽争强好胜,也非我大辽在大川岭一事上胡搅蛮缠,实乃大川岭决定着辽宋盟约签订之大事。还望宋国皇帝陛下三思,归还大川岭于我大辽”
“听这意思,若我大宋不归还大川岭,北辽还要开战不成”
文彦博没等辽使继续往下说,直接怼回去了今非昔比,这时候再在我大宋朝堂出言威胁,已经没那个环境了。
“非也我大辽皇帝将于白登山与宋国皇帝陛下签订盟约,而大川岭黄崖谷距白登山不足百里。若大川岭被宋军控制,是置我大辽皇帝于险地”
辽使还在不的说,无非就是大川岭重要呗,是关系到了宋辽能否签订盟约的关键。
当然,辽使没像老以前那样强势,只是希望大宋能同意他们大辽的骑兵也驻防大川岭。在大川岭形成双方对峙,相互监督的情形,以确保两国的君王可以在祥和的环境下签约。
辽使以为宋国的朝臣被自己说服了,整个勤政殿大殿里就他一个人的声音
事实上,这一刻朝臣们都在呢喃着白登山这个名字。
白登山呀,朝堂上都是熟读史书的,没人不知道白登山。
白登山到底是怎样的象征,对于一个以中原正统王朝而言,无人不知。
当年西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二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气候十分寒冷,汉军虽然“卒之坠指者十二三”,但见匈奴只有老弱残兵,更是获胜心切,便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率领先头骑兵部队直追到大同白登山,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
刘邦率兵刚到白登,冒顿单于忽然率领四十万铁骑伏兵将汉军团团围住
如今,北辽竟然将签订盟约的地点定在白登山
尽管当今的大宋并没有做到九州一统,金瓯无缺,但在大宋文人的根子里,唯有大宋才是受命于天的正统王朝。
可白登山对于汉人王朝来说,这真的不是一个吉利的寓意。
鉴于朝堂的状况,富弼让辽使回驿馆等消息了。这气氛确实不宜继续留他在勤政殿。
第五六五章 强弩之末
其实,富弼以及政事堂相公们真正震惊的并不是什么白登山,或者说白登山无法与官家的预判相媲美。
当辽使说出签订盟约地点预定在白登山时,富弼他们便想起官家令种鄂兵发大川岭的诏令
那时候,他们都认为官家是因为被称为皇侄后的恼怒,是一次情绪的宣泄。当然,同样也是国朝武力宣扬的方式。
甚至种鄂和郭逵配合着伏击辽军,他们也以为这是主辱臣死的反击。
当辽使说明大川岭的险要位置后,再想想官家一贯以来的谋略,不得不以为官家这是一次精准的预判。
赵曦不明白为什么朝堂会成了这样,相当纳闷,想来是白登山的典故让朝臣愣了。
散朝了,没有叫谁留对,政事堂的相公们都跟着到了议政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