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并且,让户部把先帝和真宗出行的费用也一并摘录出来,然后整理成册。
同时,让王安石将自辽夏联军攻打雁门开始,朝廷所有耗费的钱粮也一并核算。
所有的数据与乘坐轨道马车北上做对比,汇总在一张图表上,让王安石用这些数据,撰写了一篇奏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礼在何处再有要求遵循旧礼出行者,视作有办法解决不扰民不多耗费钱粮的情况下,遵循旧礼出行的办法”
赵曦本来是想说谁再嘚不嘚废话,出行的费用谁报销
关系到钱粮,才好不容易把乱糟糟的局面给刹住,也才确定了乘坐轨道马车北上。
轨道不能直达河东,太行山南麓和黄河,对于当今还是难以逾越的天险。
从洛阳转北,在蒲州渡黄河,再一路北上
也是在蒲津渡,高敬贤返回,官家的护送事务交给了曹霖等人,也就是老护卫营。
十几年过去了,一个个都已经独立领军了,重新归队,依然能记起曾经的队列队形。
赵曦看着有些稀疏的队形真有点感慨了。
“陛下,护卫营应到两千,实到一千四百五十九名。请检阅”
赵曦没出声,只是一个个看过去战火让这些原本青涩的少年,都成了沧桑大叔。
他能记起队形中空缺的每个人的名字,能想起他们是在那一次征战中伤亡的
没路过一个空缺处,赵曦都轻声呢喃未到军卒的名字
虽然只有不足两千人,却让人能感受到千军万马的萧杀。
跟随太子同样抵达蒲津渡的讲武堂校尉营,不由的挺直了胸膛这就是他们的前辈,军中的传说。
“傲气傲对万重浪”
赵曦无言,唯有他曾经剽窃的这首歌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赵曦哽咽的起头,跟着是老护卫营军卒的铿锵跟唱,紧接着,讲武堂校尉营,以及整个负责护送军伍所有禁军新军
出行的队伍在蒲州稍做停留,便开拔了,甚至没功夫接见蒲州的官员。
“这是怎么回事”
赵曦透过车窗,居然看到轨道两侧沿途都有军卒站岗。
能说服朝臣乘轨道马车出行,最根本的就是不劳民伤财,不让地方州府迎来送往。
可这样在轨道两侧设军卒防卫,比地方州府迎来送往更让赵曦反感。
就是老护卫营军卒归建,在赵曦看来都多余,何况这样的兴师动众。
“陛下,朝廷早先要求京畿道禁军缓慢北上,当议定与北辽停战谈判后,运送到半途的禁军,因朝廷决定轨道出行,需要清理轨道沿途,就暂时在各地州府驻防。”
听文彦博这话,赵曦明白了。是废物利用而已。
别看他们打战不怎么样,吓唬百姓一顶一个的厉害。用在这地方倒也是物尽其用。
“陛下,车队过后,他们就地扎营,待谈判一事结束后,再议他们的去处。”
文彦博是跟官家提个醒,让这些废物禁军北上,是官家的主意,本意是用于造势的。
如今停战谈判,这一次的废物禁军北上,就真成了徒耗费钱粮了。
苏颂、沈括带领的勘查团队,在河东路转悠半年多了,不仅仅是对云应四州进行了资源勘探,就是隆德府、太原府以及蒲州一带也进行了勘探。
这次勘探,在苏颂看来算得上收获颇丰
“官家,朔州、云州石炭储量相当大,就是太原府和隆德府石炭资源也很丰富。在朔州以东,石炭几乎就裸露于地面”
“同时,微臣等人在隆德、苛岚、中条山一带勘查到有金、银、铜、铁、铝等资源”
“此为微臣等勘探到有资源储备的地形图。可产出资源之处,多为荒野之地。微臣以为,朝廷应将资源产出之地列为禁地,实行军事管制。”
“朝廷可根据当下发展需要,有选择的进行开采,整体开采要有规划。如此,一是避免开采泛滥,造成原料价格低廉,而不足以维持矿城支出。二是,可杜绝过度浪费,也可为子孙预留可用之资源。”
被塞外寒风锤炼的苏颂,一脸的疲惫和风尘。
赵曦没想到,处于这个时代的苏颂,居然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子容,有劳了此事还需要你的团队策划,撰写关于国朝各种资源的开采条例,同时对河东路资源开采拟定个秩序。”
第五七零章 韩琦的做法很臭
官家在太原府停留,相公们以为是要根据北辽耶律洪基抵达弘州的时间,做到同步抵达的。
结果不是。
勘探团队不是一个人,甚至还有负责安保的军卒参与。所以,勘探团队确定丰厚成果的消息,很快在随同的臣工中传开了。
金银铜铁铝,还是储量可观,这几乎可以称得上祥瑞了
赵曦很奇怪这时代的约定俗成。地下的资源,并不是属于朝廷的,也不是属于皇家的,而是属于先发现者。
也就是说,那怕是一个农民,不小心挖到了石炭,那么朝廷也没权利收为国有。
甚至是朝廷官员,在非公务时发现资源,也只是属于他的家族,而不属于朝廷。
道理没法讲,那怕是赵曦很不理解,也只能这样了。若赵曦下令天地出产皆归朝廷,将会是除了他以外,天下人都反对。
还好,只要是公务勘探,资源出产就属于朝廷了。
但河东路这么大的利益呀随同的官员已经不再考虑什么谈判了。
当北辽皇帝到达巴林左旗时,官家也从太原府起身北上了。
苏颂归队,也成了随同官员。同时,整个勘探团队被安排在独立的一辆马车里,由护卫营军卒守卫,等闲不得一见。
让随同官员那个心痒痒呀
“至于这般吗”
王安石见不得那些随同官员的嘴脸,因为他们已经不掩饰贪婪了。
“官家遴选随同,把有心作为的都留守朝堂了。说白了,这帮人对于朝堂就是可有可无的”
富弼也觉得有点过了。
当然,他们之所以有资格看不上那些人,是因为,不管朝廷最后采取怎样的方式开采,都不会少的了他们的利益有点恶意了,其实也就是这么回事。
从广南西路的锰矿,东川的铜铁矿,再到河北东路怀州的石炭矿,官家曾经拉扯起来的产业,这几年已经有相当大的收益了。
特别是自河东路开战以来,虽然朝廷几乎到了寅吃卯粮的地步,可上年底,皇家代言人赵琴,分给朝臣的利润却相当惊人。
因为战事,让工坊城制造军备的工坊忙碌起来了,也就提高了各种资源的需量,自然就产生了可观的盈利。
这也是朝廷摆出一战到底姿态时,朝臣们没有多少反对意见的原因。
富弼总觉得,官家好像在引导朝廷的野望、好战。
没有多少物事比利益更能引导人心所向的,文臣也不例外。
赵曦真有这目的,所以,并没有制止苏颂那个勘探团队向外透露消息,甚至他还授意将消息进一步扩大到地方州府,以及那些已经到达河东路的废物禁军群体。
“我一直以为塞北是荒凉的,到处是沙砾、荒漠,荒山秃岭。没想到这云州一带也算是水草丰美之地了。”
过了雁门关,轨道还没有铺设,只能恢复君王出行的仪仗。不过赵曦并没有使用辇架,而是乘坐着战车再难的路,对于军伍来说都不是事,战车这样的利器,怎么可能不过雁门。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在云中郡志所言滴翠流霞,川原欲媚。坡草茂盛,群羊点缀。挹其芳澜,郁葱可冷。六百年,沧海桑田,已经没了旧模样。”
听王安石酸文,赵曦好像也想起了这段文字。
大同盆地境内的桑干河、浑河、御河,三条河流滋养着这块盆地,怎么会是荒漠呢
自古,大同盆地一带就不是以农耕为主,被游牧民族占据的时间要比农耕民族占据的时间长很多。
也是因为游牧民族的习俗,让这片盆地还能保持着水草丰盛的状态。
让习惯了耕作的宋人,几万几十万的北迁,到底是对还是错赵曦有些恍惚。
可以断定,只要大同盆地成为汉人为主的生活区,他现在眼里看到的林木草场,会一律变成耕田汉人对农田的执念,几乎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想想后世崇山峻岭上那赏心悦目的梯田,就能深刻的体会,汉人与耕田到底是怎样回事了。
像大同盆地这样的平原地带
“如今云应四州丁口多少”
“回陛下,四州之地丁口总计五十七万余,大多集中在州府的城郭周围。汉人林牙军五万,属北辽西京守备”
官家过雁门后,韩琦就回归了。从这一刻,他的身份又成了中书门下平章事,而不再是对辽谈判主官。
该谈的都谈妥了,就剩下双方的君王签字了。
“俘虏交换的事谈妥了”
其他条款谈判都还是相对顺利的,就是在俘虏交换这块,双方僵持了。
在离开汴梁之前,韩琦这边的奏报表示,还没有达成一致。
朝廷对此并不担心。北辽不可能放任大宋处置这近十万的俘虏,北辽号称控弦勇士一百万,他可以不在乎这十万,可他们得考虑那两百万勇士的心情。
“宫卫一名换一匹战马,斡骨朵三名一匹,林牙十人一匹。老臣清点过俘虏,真正的北辽宫卫军不足五千,其余的说是军卒,更像是民夫”
韩琦的毛病改不了,那怕对于胜战的赏赐已经结束了,他还是要拐弯抹角的降低这次大战的功劳毕竟这是一次纯武将主导的大战。
没有明说河东之战是冒功邀赏,可话里话外在怀疑河东路将士。
狄青还好说,不说对韩琦的那种恐惧,就说他现在的身份他是返聘,纠葛不多。
可郭逵和种鄂就很不爽,脸憋的通红,还没法开口他们知道,一旦开口,所有的文臣都会一致喷过来。
其实,韩琦在谈判基本完成,官家北上之前,以各种理由把这一段时间治理云应四州的降臣全杀了,激起了几次民乱
把俘虏说成民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民乱的原因,而不是他治理不当。
“北辽答应交换俘虏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让国朝不得限制云应四州的百姓离开老臣以为无不可”
韩琦的前后两句话,赵曦已经完全明白了。
不能说杀掉这些降臣不对,而是韩琦操之过急了,采取的方式也不妥当。
他以为杀鸡就可以敬候,殊不知还有兔死狐悲的说法。
韩琦不管治军,还是理政,好像除了杀还是杀,就没有其他办法。
不得不说,韩琦在云应四州的措施上,不管是处置降臣,还是安抚民心,以及推卸责任,都处理的很臭。
第五七一章 添柴火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与诸君共勉”
赵曦不能在这场合指责韩琦,毕竟这次谈判也属于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让韩琦来妥善处理云应四州的民心。
总体来说是有功劳的,手段极端了些,功过参半吧。
韩琦这样的处置,可能有他的理由。
赵曦能想到,无非是大宋是中原正统王朝,是汉人心中的王师、正主。
韩琦不以为北地都汉人对北辽就归属感和认同感,可赵曦清楚,他们同样对大宋没有认同感。
韩琦这一连串的做法,对云应四州的尽快稳定,确实立竿见影,同时,也给将来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其余州城增加兵力难度。
甚至说,最后北辽附加的条件,会让大宋接管后的云应四州十室九空也不是不可能。
云州以东,方圆二十里,全部是鳞次栉比的营寨。在这片被军伍完全填满的空间里,一条近三里的界限横跨在宋辽之间。
这就是宋辽双方签订盟约之地白登山。
从白登山为原点,向北一直到长青,向南到瓶形关,一层一层的营寨,泾渭分明。
宋辽的营盘很好分辩,北辽是营帐、战马,而大宋却是被虎蹲炮护卫着的战车营
“宋人羸弱,只能依靠火器之利了。”
“国相,我大宋陛下曾有言,人之所以区别与其他动物,最重要的是会使用工具。国相说我宋人羸弱,此话也可以说明,我宋人命贵”
双方的宰相接触,敲定最后的细节。
面对宋国那一排排的火炮战车,耶律乙辛憋不住扯两句有点酸。
现在大宋的实力已经不是当初它富弼出使北辽的境况了,富弼也可以在面对北辽时理直气壮。
关于斗嘴,北辽在大宋跟前没优势,他耶律乙辛也不行。
“抛去火器,你们宋人可还有一战之力不一直被我大辽骑兵任意揉捏逞一时之快而已”
“是一时,还是久存,非凭你一言而定。自此后,北辽唯有缅怀先辈荣光了,今非昔比,是说我大宋,同时也是贵辽朝之写照。耶律大相,事实会告诉你,而不需要口舌之快”
确实没必要斗这个嘴,可总是忍不了耶律乙辛的狂妄。
都已经这样了,还死鸭子嘴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