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这是事实。虽然从檀渊之盟起,宋军没有大的战争,可北辽扰边从没停止过。

    打谷草的辽军,就跟时令一般,每年的秋季都会有,从来就不缺伤亡。说是世仇一点不夸张。

    就是这次在接管云应四州之地以后也一样,出生代州、定襄、忻县一带的禁军新军,在这一段时间,总是有意无意的在折腾这些原住民。

    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睁眼闭眼的任由他们这样做。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话用在这时候很契合。云应四州的汉人林牙军,偿还了他们近百年造的孽,丢下了几代人经营的产业。如今,云应四州的林牙军宗亲,又用离开的方式,让大宋朝廷还了不公平对待的做法。

    “回去吧该商讨一下云应四州如何经营的问题了。”

    这才是正事,朝臣们就等着官家这句话呢。

    所谓经营,说到本质上,那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四州州城里的田产、物产,四州之地广袤的田地,以及工坊城勘探出来的各种资源等等,现在都属于大宋了,也就存在了大家瓜分的可能官家从来不吃独食的。

    好歹是原北辽的西京,北辽在云州建造的行宫不错,甚至不比朝廷在汴梁的部分殿堂差。

    一样的有陛座,有陛阶,有文武列班的大堂和空间。

    赵曦端坐在陛座上,看着陛阶下的臣工感觉跟在汴梁没多大区别,臣工们面对利益,还是一如既往的热衷。

    这才刚开了个头,七嘴八舌的就开始了。

    “朝廷打一场大战,几乎到了伤筋动骨的程度,再一次出现了寅吃卯粮的财务危机。臣以为,石炭及各类矿产资源,朝廷可实行扑买的方式,快速收取钱粮,以弥补这次征战的亏空”

    “何人告诉你朝廷寅吃卯粮了无稽之谈”

    王安石见不得为利益忒不要脸的人,也知道一人之力无法挡住这庸庸众臣的求财之心,可不呛几句心里又不舒坦。

    “北辽不擅耕作,良田则变成了荒野。既然云应四州已经由我大宋接管,自然不能任由继续荒芜下去。”

    “南粮北运,将粮食依靠于安南,又有雁门天险,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云应四州开荒复耕以确保云应四州自给自足乃为良策。”

    “臣以为,可分解荒野,由国朝士族认领。如此一来,不仅确保了云应四州的自给自足,同时也间接的完成丁口北迁以充云应”

    赵曦本以为,有大理矿城和广南锰矿,以及轨道体系、工坊城体系等等参照,臣工应该能在这次议事中选择一个相对中和的说辞和建议。

    真的想不到,在利益面前,都真的可以豁出去脸。

    幸亏相公一级的没人开口,也是因为他这次北上,带出来的都是会搅和却没能力的闲臣,否则汴梁的朝堂还指不定乱成啥呢。




第五七六章 预料之中
    理由很充分,立场很鲜明,都是站在为朝廷分忧,为大宋解难的角度去考虑的,最起码说辞上是如此。

    一是考虑到了朝廷因为战争而导致的困境,二是见不得云应四州如此荒凉下去还真的都是忧国忧民呀

    那怕如今的朝廷风气有了很大的改善,总是少不了有人借大义之名行谋利之事。

    赵曦之所以让大家商讨此事,并不是真的没有定论,而是他在某些细节上有些不确定。

    扑买和让士族认领,这是肯定不可能的。只是在朝廷、军伍、边军、禁军以及臣工中,如何分配云应四州偌大的利益而不确定。

    解决那近五十万的废物禁军,是赵曦的首要任务,否则他也不会在战事接近结束时,还耗费钱粮调禁军北上目的从来就不单一。

    赵曦有参照大理矿城的想法,想把这些废物禁军转民,同时也可以作为预备役部署在云应四州。

    可最后的这些禁军,已经可以说是烂透了,将他们安置在云应四州,不确定能不能起到预备役的作用。

    关键是,若将田地让废物禁军分掉了,那些真正的守边新军该如何安抚立了战功的将士又该如何平衡

    可若是将田地对驻防的军伍分配,他担心长此以往,又会形成前朝节度藩镇的结局。

    本来还想,从议事的争论中得到些启发,从而完善他的计划又多想了。

    这不是朝议,也不在汴梁勤政殿,赵曦见些许臣工一直无知觉的嘚嘚,冠以堂皇的理由,恬不知耻的谋求利益直接起身离开了。

    矿工、口粮田这是官家在离开塞北入关内之前,在禁军营中颁布的政策。

    凡禁军有意留在云应四州做矿工者,家眷可分到口粮田。

    同时,朝廷司农寺将开荒,最后将剩余的良田和荒田统一管理,成立由国营寺代管的农垦场。

    农垦场的田地所有权归朝廷,但耕作和收益将授予驻军。历年的驻军不同,田地收益就得分别属于不同的军伍。

    从这点上看,这部分田地更像是属于军产,枢密院有一定的权利。因为枢密院有权决定那支军伍驻防云应四州。

    同时,开荒田是否逐年递增,亦或是粮食产量将与地方官政绩相关联。

    并且,朝廷还容许禁军转民开荒,对转民禁军开荒的田地,朝廷免三年税,且荒田属于开荒者的永田,朝廷不会干预。

    对于朝廷而言,云应四州是属于所有权真空的时机,在赵曦确定大致方向后,玩制衡那一套,相公们一个个都很拿手。

    转民的禁军、转矿工的禁军、驻防的新军、地方衙门、朝廷枢密院和司农寺、国营寺,几家利益相互纠缠者,杜绝了一家独大的可能。

    同时,有了口粮田和永田的诱惑,能很大程度上带动这些废物禁军转民,不仅能解决这部分废物禁军的出路,还能有效填充云应四州丁口空缺的现状。

    翻过来再想想从雁门大捷那时,官家好像就预料到了会是这样的境况,甚至说连臣工们的反应都在官家的考虑之中。

    “富相,难不成这一切都在官家预料之中”

    过了雁门关,归程就顺当多了,相公们也可以在马车车厢里闲谈了。

    韩琦很不想去相信是官家的预料,可事实又证明一切都在官家预料之中。

    “稚圭,从官家要求北调禁军,而我等议定缓慢推进,官家没有追问,那时候,我等就应该想到,官家已经开始考虑战后的事了。”

    “若真的是为战事,官家绝不容许朝廷在调兵上拖拉。甚至连工坊城都没有全力运送。”

    “其实,所有的反应都在官家的预料之中,包括萧卓尔传信北辽朝廷,北辽河北道驻防骑兵向蔚州推进,都在官家的预料之中。”

    “而官家令苏子容北上勘探,更是神来之笔。云应四州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预料的收益前景,让即便是顽固的反对扩张者,也不再会反对战争。”

    “只要官家将云应四州的矿产收益分配下去,未来国朝将会掀起尚武之风,也会引燃朝臣们的野心。”

    “这一次北上,随行的臣工唯独将李诫李明仲留在代州,而工坊城调集大批工匠北上,说明官家有意打通雁门天险。”

    “也就是说,最终官家可能会让出矿产资源的利益,而让工坊城,或者是皇家、朝廷控制打通雁门天险的通道。”

    “为了确保云应四州的利益不受损,不管是朝臣,还是那些废物禁军,甚至云应四州的驻军,会下死力将云应四州变的坚固,甚至变成内州。这势必需要扩张,需要武力征服。”

    富弼越说越能清晰的理清官家的思路,不得不又一次被官家的谋略折服。

    纵观官家历次操作,都是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推进。

    “富相恐怕都言中了。听闻皇家那个赵琴已经北上,而大理矿城的副城主刘彦文,还有怀州石炭矿就是叛军筹建的那个石炭矿的副职也北上了,甚至工坊城的水泥厂也有工匠抽调北上了”

    “这些地方朝廷总是插不进手,那怕朝臣们很多在里面有利益,可谁都插不上手,是完全效忠于官家的地盘。”

    文彦博悠悠的说着,好像是在助证着富弼的说法。

    “从一开始,官家与各家的协议就把权限明确了,不得参与是重点条款。如果说在那时候官家就已经为现在埋伏笔,我还是不太相信的。”

    富弼看了一眼文彦博。

    “有什么不敢相信事实上就是这样。当初万尹山演习,我作为旁观者,就已经能感觉到官家在谋略方面的大格局了。”

    “宽夫,倘若官家在早先拉拢朝廷各方势力投资大理矿城时,没有限定参与的权限,你觉得如今云应四州会是怎样工坊城会不会像当今这般兴旺”

    “看看官家这些年的运作,广南锰矿,大理铜铁矿,工坊城的各种作坊,这些收益在各家各户都几乎能占据四成强,谁舍得违反协议而丢弃”

    “再说了,每年一次的财务公告,清清楚楚的,不存在任何纰漏,有什么理由去针对这样的模式”

    “这样说吧,云应四州的矿城资源,那怕官家出让的利益不大,而仍然是这样的架构来运作,朝臣们一样没意见。”

    他富弼也不会有意见,这是可以让家族昌盛兴旺的事,谁又能拒绝



第五七七章 大棒和甜枣
    在这个时代,赵曦不会傻乎乎的去推动什么全民所有制,不现实。

    记得后世有个关于封建的说法和定义,认为从秦起,历代王朝就不再是封建,而是皇权集权的社会形态。

    赵曦来到这个时代,才真正的明白是不是封建。

    按原本的历史轨迹,过百年以后,或许真的就成了皇权集权社会。往前说不准,但大宋绝不是皇权集权,而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封建。

    大宋没有分土地,没有建诸侯,而是对少数人分封特权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只是这个少数人是一个阶层,还是一个随时有变化的阶层士人。

    或者是大宋是一个封建与中央集权同时存在的时代。

    因为这个少数人的阶层得利,从而在整个国朝形成一个,以士人阶层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社会环境和风气。

    而赵曦作为帝王,想要让这个王朝久存,也不得不用心来维护这个阶层。

    鉴于后世形成的世界观,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让这个王朝强盛,尽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赵曦知道,其实人与人对富裕的理解是不同的。后世有人把赚一个亿作为小目标,有人觉得城里有套房就是富裕,同时也有人觉得在家乡盖大瓦房就算是富裕。

    放在当今的这个时代也一样。

    最早的那批厢军,对于整个国朝的禁军厢军而言,就是富裕起来的一个群体。即便是那些最早转民的厢军军卒,也自认为自己是富裕家户了,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付出的劳动,更多的价值被东家们赚取了。

    社会,正常的状态就应该是有阶层之分的,这一点不分时代和地域。

    所以,赵曦必须得把云应四州的资源拿出来,由统治这个时代的阶层分享。

    同时,他也需要为所谓的朝廷谋利。朝廷就是个概念,可以是单指他赵曦,也可以说是朝堂即朝廷,再往大点说君臣子民合起来才是朝廷。

    “两成归朝廷,一成归皇家,两成由驻军和工坊城分配,其他的扑买认领。而权限仍然是只有分红权,没有参与决策权。富相,为何这次官家将决策权赋予国营寺”

    对于官家分配云应四州资源的方案,政事堂没人觉得意外,无非是让出的利益大了一些。

    可官家将经营权赋予朝廷的衙门国营寺,这一点有点不理解。

    “韩相,本来就该由朝廷操持,既然是国朝产业,单纯由皇家主导不妥”

    王安石说的话韩琦根本不当回事这獾郎也可以算得上会谋财,但真要说能看懂官家的意图,也太高看他了。

    相比他王介甫,他韩琦对官家的熟悉要比王介甫深,而富彦国却是最能领会官家意图的,那怕是后知后觉。

    “没人比官家更懂得度,也没人懂官家所虑深远,也没人比官家更缜密。”

    “在此之前,所有的产业由皇家,或者工坊城经营,其实是为朝廷培养从事这类新生产业经营的人才,也是为大家做榜样,树模范,让未来的产业管理有参照。”

    “从本意上,管家并非为求财,而是为国而谋。交给朝廷也就不奇怪了。”

    “而这些年官家指点的那些产业蓬勃发展,也用事实证明了这种方式的价值。交不交于朝廷又怎样”

    还有一点富弼没说,只要工坊城在官家手里,又控制着雁门关天险,云应四州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工坊城是各种资源需求的风向标,而雁门关和轨道运输又直接决定了云应四州资源内销的渠道。虽然官家是放开了主导权,可仍然对云应四州的资源产出有相当大的话语权。更何况薛向还是官家的死忠。

    富弼可以肯定官家有这样的心思,自己就算是为君讳吧官家,什么时候让事情脱离控制过

    “诸位,官家旨意的几点原则可有意见若是没有,就明发抵报吧。同时将出关政策也由各类抵报明发天下吧。”

    富弼能感觉到官家的着急,这还在归程的马车上,就迫不及待的要将方案成文明发了。

    也确实该着急,朝廷官制改革正进行到关键时刻,就被这一次战事叫停了,还一拖就是一年多。

    如此一来,官家前期营造的环境和氛围,精心谋划出来的时机,也因为这一年多的时间给消磨殆尽了。

    前路漫漫呀

    真正感觉前路漫漫的,还有京畿道、京东路、京西路的那些废物禁军们。

    蹴鞠快报、时论这些面对大众的报纸,在头版最醒目的位置刊登了朝廷对这些废物禁军以及百姓的政策出云中做矿工,转民籍分田地。

    这到底是机遇还是风险,真心让人难以琢磨。

    要说做矿工,在整个军伍中,已经是被验证了的事实,肯定是好事。

    可现在却是要去云应四州,那可是边州,还是刚刚收复的边州,能安稳了吗

    大理矿城不错,那怕是在大理境内也不担心,因为大理从来没在大宋跟前占过便宜。北辽不一样呀,百多年,也就雁门一战算是大宋赢了,谁知道接下来会怎样

1...206207208209210...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