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官家,老臣以为,密谍用于朝臣,是使君臣离心之举上一次正值对辽作战期间,又是涉嫌叛国投敌,即便是朝堂有非议,也不敢造次。”
“这一次属于国朝内事,即便是针对军卒,所涉者众。老臣恳请陛下慎重。”
赵曦却起身了“彦国乃良相,国之重器”
“富相,解决禁军安置是必须要完成的,韩相、文相的举措势必会受到太多的弹劾。之所以内参明发,更多的是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专心做事。”
“至于处置,我看重规矩,此事就此作罢。让监察衙门尽快开衙办公吧”
第五八零章 心知肚明
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
就韩琦和文彦博这样的做法,富弼看透了,赵曦也看透了,都心知肚明,却这样轻描淡写的过去了。
这让韩琦和文彦博有种挥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官家之所以安排他俩负责禁军转民安置,原因是文彦博是枢密使,韩琦又是对云应四州熟悉的相公。
本以为云应四州的利益分配也该有他俩负责,结果官家却派来了皇家的代理人赵琴是个娘们儿。
这还不算,关键是国营寺、工坊城包括皇家,直接授权苏子元负责云应四州事。
他韩琦和文彦博只有安置禁军的职责
本以为,借官家务必完成的口吻,将禁军放任在河东路游荡,总会引起一些乱事。
这些禁军导致的乱事,从而让朝廷回归到戒备武将的原状,然后再发动朝堂的纷争,形成一次国朝的文武大争辩,最终扼杀国朝武将崛起的苗头,捎带改变云应四州的分配方案。
至于让轨道兵备战,让驻防新军警惕,他俩人并不是考虑不到,是故意给那些禁军留着门。
门让管理给堵上了
“此事不可为了没想到蔡确这一环”
文彦博有点沮丧。这是他跟韩琦绞尽脑计谋算的,结果还是一败涂地了。确实是一败涂地。
“宽夫,从这次雁门大战看,我是深有体会,如今的国朝武将与往日大不同了,待些时日,等这群新军的将领成长了,再不复有文臣抑制武将的朝廷格局了官家这是在有前朝的老路,势必会导致大宋祸乱”
“大宋能有今日之盛况,是太祖既定以文驭的祖制达成的。而今,官家大力扶持武将,必将重蹈前朝覆辙,我等不能任由发展”
文彦博觉得韩琦说的很扯淡,这又不是朝堂,喊那么高的口号干嘛
好像好像好稚圭也怕了。
有没有私心,不在自己说,在于官家如何看。
担心隔墙有耳吗也许吧。太原府有没有皇城司的探知,他们谁也不清楚,那怕是屋子里只有他俩人
文彦博也觉得自己的话唐突了,被韩琦这口号喊的,他都不知道怎样接。
“稚圭,听富相说过官家关于文武调和的一番理论,如人的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这次雁门大胜,不基本全是武将主导吗”
“如你所言,如今武将大不同,或许这种不同对于我大宋是向好的呢我等又何必忧虑前朝之弊。文治国,武安邦,这才是盛世之气象。”
“若说前朝之祸,彦博以为倒也不必担心”
“何出此言宽夫,前朝以强而亡,皆因武将权限过盛。若非有此虑,我等又何必多此一举”
“稚圭兄,执拗了彦博执掌西府,自是知道如今大宋军伍强盛的根源皆由军备,也就是火器。”
“驻防新军常规装备的弹药,一般是根据战事七日量储备的,也就是说,一旦有战事,七日内朝廷不发弹药,国朝的任何一支军伍都还不如原来的禁军作战能力。”
“不仅如此,工坊城每半年有一次巡查清点,甚至要对照弹药的编号这种编号是工坊城独有的,或者说火器作坊独有的,像密押。根本就不存在武将作乱的基础。”
说好话,他文彦博不比韩琦差,还不是单纯的喊口号,是用事例说。
彼此心知肚明。韩琦对这情况绝不会不清楚。
从明面上,他俩是在办朝事,那怕是措施失当,在没造成混乱的情况下,官家也不会随意处置他们这个层面的相公。
从暗地里,说些冠冕堂皇的话,给自己一个坡,给官家一个面子,这事应该就这么过去了。
“如此看来,武将在云应四州矿产上得利也说的过去”
这话题经这么一说,立马就变成了两位相公在商讨朝政
“当然,稚圭兄,别忘了,按照朝廷的方案,即便是属于军伍利益,也是归属于枢密院,由枢密院经手后再分配到四州之地的驻防军伍,与前朝节度使体制是截然不同的”
韩琦盯着文彦博,眼睛滴溜溜的转看来他文宽夫也担心了
“宽夫,如今安置禁军转民,分田地,受军训,这本就是府兵制的做法。如此一来,长此以往,势必在特定区域内形成一些团体,具备军事素养和作战能力的团体,堪忧啊”
“无妨从安置管理的方案看,禁军转民之后,将完全脱离军伍系统,归地方衙门管辖,跟新军完全不同。”
“一地若只是一个军伍势力,或许有可能形成一个团体对抗朝廷的可能,若一地有两个有怨仇的势力,这就是最好的制衡方式。”
确实,文臣、禁军、新军,这根本就是三方制衡,更何况随后还有监察衙门,再配上几乎独立于朝廷的轨道兵势力越复杂,对于朝廷统治越有利。
这样说下去,倒是验证了他俩放任禁军游荡是为朝廷的想法放任禁军游荡作乱,然后新军予以镇压,导致新军和禁军之间形成仇怨
得即便是面对官家,他俩也有说辞了。
韩琦突然粘了点茶水,在案桌上写到有必要上奏说明吗
文彦博也是同样的动作只说制衡之道
“朝廷事务繁多,我俩不能因这些禁军安置之事继续在河东路耽误了。应该尽快想办法将此事完成。”
要说能力,韩琦和文彦博都不缺,真要用心做事了,确实对得起相公的名头。
本来他俩放逐的禁军数量也不多,否则真造成大乱,会吃不了兜着走。
很快,一切就走上正轨了,也理顺了。
既然是废物禁军,就没多少有血性的,敢对抗朝廷的真不多,更何况还失去了朝堂文臣的响应。
赵曦案桌上放着两份奏报,一份是韩琦和文彦博联名上奏的,关于地方州府各方制衡的分析。
另外一份,是皇城司关于韩琦和文彦博私下谈话的记录
害怕了随便吧估计他俩要是知道富弼和自己都不同意密谍过多的影响朝政,肯定不会这样唱高调。
也罢有些敬畏还是好事。
“中正,对朝臣的探知一定选绝对忠诚的。另外,关于朝臣的探知奏报,你直接负责,所有奏报单独保存,不得外泄,非我命令,任何人无权翻阅”
第五八一章
赵曦对于现在的政事堂组合还是相对满意的。
富弼有大局观,也懂得变通,并且具备相当的政事智慧,把握大势的能力突出,朝臣基础扎实,协调能力无人可比。
韩琦和文彦博,虽然在私德上有些瑕疵,执着于文武之别,重私利,甚至有时候会出昏招。但基本上还在可容忍范围,没有太过分的行为。
鉴于他俩的办事能力,赵曦也不去求全责备了。毕竟当下的朝臣多是这样。
赵曦也没指望满朝文武都有为大宋江山奉献终身的理想信念。能在特定限制内不越轨,并且一定程度上做好份内事,赵曦就满意。
看看满朝堂多数臣工耽于嘻乐,疏于理政,重言辞而轻实干的实际情况,韩琦和文彦博的瑕疵在可控范围,赵曦不去介意。
而韩绛和吕公弼,或许是因为跟自己的关联太深,反倒是看不到他俩在政事上鲜明的立场了。
但是,从政务处理来看,吕公弼保守且棱角分明,而韩绛相对要圆润。
至于王安石唉,怎么说呢。这应该是个有家国情怀的重臣,也是个有执政才能的臣工。
相对于韩琦和文彦博,他王安石品性上更胜一筹,相比司马光和欧阳修,王安石又在理政上强出几分。
唯一让赵曦担心的是,因为前几项变革,自己借了王安石的名,让王安石担了风险,做了枪头,从而冷了他王安石的心。
从这些日子来看,王安石也确实有些消极了,不再出头,只是用心做好份内事这让赵曦很无奈。
“王介甫家里出什么事了”
赵曦手里拿着王安石的请假条,算是请假条吧。
“回官家,王相儿子在王相随官家北上塞外期间发病了。听说这一次发病很凶险,几乎没了性命。”
“发病”
“是的。王相公的长子王,听说是痨病”
王中正回话时很平淡,可好像有点幸灾乐祸的情绪在里面。
怨不得王中正这样。别说是王安石,就是王也从来没给过他王中正好脸色,很看不上他们这些阉人。
怎么说他王中正也是官家的亲近人,王大参给脸色还说的过去,你王一个舍人,有什么资格甩脸子
王那人唉好像天下人就他和他爹算个人物。
赵曦不确定是不是真的,反正据皇城司探知奏报,这王私下曾直呼他赵曦的名讳。
赵曦倒不会计较这些,只是觉得这孩子有点太轻狂了想想他爹,也能理解。
“遣御医去看看吧顺便让内苑备一些滋养的物品,一并送过去。”
赵曦虽然不懂医,也对痨病有些了解。知道这是结核,就是后世也是可以要命的病。
王算个有才的,不过因为他的性子,赵曦并不看好。相比章、苏辙之流,他王还差点,有点偏执。
还不够让赵曦亲自去看望的资格,表示一下,也是因为王安石的缘故。
三级决策制的框架在朝臣中已经开始初步探讨了。也开始了接近于刺刀见红的纷争。
赵曦只是抛出去个框架,比如说,他拟定朝会实行每年一次,而参加朝会的臣工,将不再全部是京官或者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员,也不单纯论品级,而是根据品级、职衔、职能、行业等等,来确定参加参加朝会的臣工。
也就是说,很可能你只是个六品,还是地方官,也有可能参加一年一度的朝会。还有可能,你三品大员,由于职能的原因,你将失去参加朝会的机会。
再说议政一级,赵曦初步拟定不超过五十人的议政阶层。这将是整个大宋朝堂真正的权利阶层,同样不论是不是京官,不论品级高低。
之所以拟定不超过五十人,是因为考虑到国朝的现状。一个是行政区划的划分,一个是管理体制是不条例,还有就是国朝如今叠床架屋的官制,最为关键的是,国朝有太多资历老,能力强,却因各种原因不在重要岗位的官员。
这将是真正有议政权利的一级,可以说是有权利决定大宋政策走向的一级。
最后才是内阁一级,这一点跟政事堂倒是有些类似,是整个国朝的决策层。
赵曦的考虑,内阁实行分工制,借鉴后世,以及大明的内阁制,实行首相和相公分工制。
总体的框架,赵曦算是照搬了后世的整个体制,甚至这三级决策制中的官员确定,赵曦也是照搬了,在特定范围内推举。
赵曦还不至于真的让从下而上,逐步推举。基本上还是由他跟政事堂圈定范围,然后从中遴选。
这个三级决策制,最终的归拢点,还是集中在他赵曦这,也就是君王,是最终的裁决者。
一旦三级决策制成行,朝会一级是参政,议政一级是论政,内阁一级是决策,君王裁定。
而不在整个三级决策制中的官员,只负责执行。
朝廷将规定各种奏请的方式和途径,不会像现在的朝会那样,一遇事就争吵个没完。
其实真正伤筋动骨的是,一旦三级决策制完成,朝廷将重新厘定官制。
朝会一级、议政一级,包括内阁,将实现贴职的待遇统一,将清理各项补贴,只保留职级和贴职两项。
赵曦在框架中同时提出了文武同等待遇的想法,提出了文武转任和职衔变更的设想,提出了地方州府多部门相互制衡的架构,着重了权利收归朝廷的体制建设。
这些都还无所谓,毕竟属于文臣之间的争端,是京官和地方官之间的争端。
文臣的论资排辈是陈例,所谓争端,也是同一层级的因一个名额的争端,或者说有些幸进之臣的争端。
赵曦真正担心的是,他在讨论稿中提出,朝会武将的比例要在三成以上,而议政一级武将的比例也不低于两成这才是赵曦担心会遭到激烈反对的条款。
就目前国朝的现状,武将在朝政上基本可以忽略,那怕是那些勋贵,那些世家,也不曾有针砭朝政的,根本没什么话语权。
尽管这些年赵曦致力于武将的地位提高,可接受他那一套理念的武将,在目前还都属于中生代,没资历跟文臣抗衡。
所以,赵曦只能定为讨论稿,因为是讨论稿,赵曦也会同政事堂,规定了朝臣补充和完善三级决策制的方式方法。
规定每位朝臣,均可以针对讨论稿的设定予以评判,但必须得理由充分,杜绝空话套话大话那种纯粹因反对而反对的奏折。
第五八二章 原来如此
让赵曦感到欣慰的是,富弼同意了朝会和议政中的武将比例,就是政事堂的其他几位,也并没有针对这一点有异议。
这一次,赵曦安排韩琦和文彦博处理禁军安置事宜,是真没有想到会导致他俩在三级决策制上闭嘴。
因为赵曦不可能预料到他俩会玩小心思,会搬石头砸自己脚。
雁门之战以前,赵曦已经初步拿出了三级决策制的概要让相公们看了,那时候很多都还是概念,框架都没有成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