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欧阳公,这一次议政席位,讲武堂和工坊城各占四席。此为一。第二点,在这次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推行时,苏辙和章惇会得到重用。”

    “不管是潜邸的还是其他,只要有讲武堂和工坊城经历的臣工,朕都会有所擢升”

    “另外,在朝廷推行三级决策制时,讲武堂要准备议政培训和参政轮训,朝廷会责令内阁成员授课”

    从这点上考虑,似乎欧阳修留任讲武堂更有利。无论是从文臣资历上讲,还是从士林盛名上说,脱离了朝堂的欧阳修,有绝对的地位。

    只是欧阳修辞了入阁的机会,赵曦就需要重新斟酌一个入阁的人选。

    就陈升之吧其实赵曦的心里偏向于曾公亮。只是,曾公亮确实年纪大了,比他们这几个都大十来岁。

    赵曦也听说过什么四人簪戴金带围的传闻。如今此四人同为内阁,赵曦也有机会看看热闹。

    韩琦和王安石虽然算不上针锋相对,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而王珪是个无原则和稀泥的,再加一个还算是耿直的陈升之而已。赵曦不介意成全所谓四相簪花的佳话。

    如此一来,内阁分别是富弼明事理,知进退,为政清廉,有较强的政治智慧,有一定的远见,处事圆润,懂包容,识调和。最合适的首相人选。

    韩琦如果韩琦能抛开君臣文武的偏见,在某些方面比富弼还要强上三分。

    韩琦处事果决,能达到心狠手辣的地步。他爱憎分明不虚以委蛇,不像司马光那种偏执,也没有王安石那种过分的执拗,是一种有智慧的耿直。

    韩琦最大的缺点就是立场鲜明,阶层的立场、文臣的立场以及私利的立场,这些立场让他很多时候无法分清公与私的关系。

    文彦博政治老油条,算得上恪尽职守。算得上内阁中最具备政客特性的人物。

    文彦博的能力很强,不管是处理政务的能力,还是把握大势的能力,包括变通的能力,都是顶级的。

    可惜,在赵曦看来,文彦博只能算得上恪尽职守,而不是真正竭尽所能。他缺少一颗大无畏的心,也少了份人情味。

    王安石一个有心致力于改变国朝现状的偏执狂。用不好听的说,是自以为是,太自以为是。用好听的说,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绝强的解决问题能力,执行力弱。最大的缺点是任人为亲,甚至到了执拗的程度。

    最大的缺点识人不明

    韩绛赵曦眼里富弼的接班人,有勇有谋,公正廉明,识大局,耿直中不失变通,圆润却坚持原则。

    吕公弼敦厚中正,中规中矩,有一定的执行力。性格偏向保守,不越轨,不出格,事事严谨。

    司马光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若不是司马光修史并未解除政事堂相公的职务,赵曦都有心不对他提名了。

    后世偌大的名声,在赵曦看来有点名不符实。

    保守,固执,感情用事,甚至有些是非不分,不明时务,不识大局。唯有在德行上无可挑剔。

    王珪好好先生一个,属于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性子,随和,也可以说是无原则。

    陈升之属于低配版的韩绛一个。

    最后再说张方平,一个仕途多舛的大才。最起码赵曦是这样认为的。

    论才智,张方平不输内阁任何人,而且张方平属于后世所说的阳光型人物。

    只是张方平性情过于豪迈,豪迈到了口不择言的地步,豪迈到了无所忌讳的程度,这也造成了他仕途多舛的结果。




第六零九章 人事(下)
    关于国朝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的议事,一直持续了两天,包括共同议事和分组讨论。

    最终算是一致通过了这已经酝酿两年的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

    也确定了议政席位和内阁提名,随即朝廷将昭告天下,拉开大宋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的运行大幕。

    只是这样的一个内阁,对于赵曦的驾驭力是个考验。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明争,陈升之和韩琦的暗斗,张方平无所畏惧的大嘴巴,文彦博习惯性的背后撺掇

    估计富弼也为难吧

    富弼确实有点头大。在议事结束后,官家已经告诉他内阁提名的情况。

    这意味着,他富弼将作为首相入阁。问题是,这样的内阁真的好吗

    异论相搅嘛难不成官家没有大气度容忍内阁成一统

    仔细想想,好像朝廷现在并没有什么异论,国朝的大政方针基本上统一了方向。

    再考虑内阁属于分工制,或许只有异论相搅才是最正确的。

    富弼考虑这个问题是,出发点跟他对韩琦的解释一样不仅要站在臣工的立场考虑,也需要站在官家的立场上考虑。

    三级决策制的推行,在事实上,官家是把朝政的处置权下放了。虽然还存在一个批注权、恩准权,在事实上,官家应该不会过多的改变内阁的处理意见。

    除非朝政有争议了那时候,君王才发挥他的最终裁决权。

    治权的下放,在某种意义上对于皇权是危险的。

    因此,官家在设计这种治政制度时,就把异论相搅作为常态一并融进了三级决策制中。

    不仅仅是内阁内部的异论相搅,甚至包括内阁和分管衙门也应该存在异论相搅。

    这种异论相搅,并不是这个词语本身的意义,而是从亲近和朋党的定义入手。就如内阁成员,是在国朝既定大方向的前提下,一种求同存异的异论相搅。

    作为首相,当富弼考虑到这点时,他已经决定,趁着这次官制改革,他需要提出调整议政职位的议题,以全官家的意图。

    事实上,赵曦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就目前国朝的现状,倘若内阁真的一统了,还真的可能没君王什么事了。

    结果就是君王会成为一个人形图章。

    垂拱而治,恐怕是所有士大夫希望的。同样,垂拱而治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又是乱象的根源。只要有君王存在,君王就必须发挥他该有的作用,区别不过是怎样去发挥。

    赵曦不想把自己变成小吏,所以他需要朝堂有能力处理日常政务。他也不想去做一个人形图章,做一个皇权的象征。所以,他需要异论相搅。

    事必躬行,赵曦没想过,但他必须对整个国朝有一定程度的掌控和把握。

    君王需要臣工来治政,以三级决策制来说,治理这个王朝的人,就是内阁。可赵曦如何实现对于整个国朝的掌控

    异论相搅就是方法之一。

    内阁成员实行分工制。可作为后世人的赵曦却明白,任何政务都不会单独存在,越到了顶层,相互的关联性就越紧密。

    那么,在处理政务时,自然就会出现分歧,而解决分歧的点,那就是君王的最终裁决权。

    只要赵曦能掌握朝廷各衙门的衔接点,就相当于掌握了整个朝堂的运转,也就能实现对朝堂的掌控。

    比如,分管兵部和枢密院的内阁,在处理兵部政务时,涉及到武将的调任和擢升,势必需要有吏部的文书,还需要户部对俸禄的核准。

    同样,在调任和擢升时,按照监察条例,还需要有监察衙门的评议报告。

    比如,分管户部和三司使的内阁,在制定国朝年度度支时,必须量入而出,而这个入和出的渠道,如今全数由皇家银行经手。

    同时,还得与工坊城铸币局沟通,而铸币局每年铸造钱币的数量,又是粮本位,又需要跟民部勾连

    如果内阁是一统的,或者说整个内阁的政见一致,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一致。那么,留给赵曦的只有处理结果,不管任何事,他只能看到处理结果。

    可异论相搅的存在就会让这些朝政不一样了。

    内阁在处理分管衙门的内部事务时,不需要沟通协调和配合,完全可以依自己的思路解决。

    可一旦需要其他衙门配合时,有争斗的内阁才能有首相和君王发挥作用的余地。

    而掌控朝政的另一个方式,则是各衙门主官跟内阁成员的互不统属,也就是三级决策的制衡关系。

    这样的体制,将把所有的政务直接在事务上体现,尽可能的撇开人情的干扰。

    用后世的说法就是,赵曦紧紧抓住人事权和财权,把事权放下去。而放出去的事权,赵曦依然紧紧的把握着关键环节的裁决。

    因为事权也在这体制和职能中划分了。

    议政是按职位确定的,可担任议政职位的臣工一样由君王做主。

    赵曦不需要掌控太多。就比如这第一次议政席位的人选

    韩缜主讲武堂,王陶主工坊城,吕公著入枢密院,薛向直管皇家银行、国营寺,即便是不管事的苏颂,依然牢牢掌握着铸币、军备,李诫兼任工部和工坊城,统管着国朝的轨道和营造。

    苏子元知云州,领雁门之边境的新军,高敬贤任环庆,曹霖主汴梁城防,折可行知河北道兵事,种宜率鄜延路驻军,高遵裕于掌秦州之军伍。

    整个议政席位中,绝对忠诚服从官家的不算多,可从职能上看,从边州到汴梁的驻防,从贯通国朝的轨道运输到主导国朝命脉的货币,从军伍的管辖权到军备的保障,任何一项对于国朝都是至关重要的。

    不必说苏辙、章惇之流,也不必说经过讲武堂回炉重造过的监察衙门官员

    这不是说赵曦没有安全感,而是他要为后世的帝王子孙做个样板,用实例来告诉他们,作为君王应该怎样掌握朝廷。

    所谓掌握人事权,没有一个君王能完全的熟悉朝堂的所有臣工,那就需要把自己熟悉的信任的,安排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所谓的财政权,也同样不需要一个君王去过度的关注财货,而是需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



第六一零章 醉话
    议政席位确定,同大宋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方案一同昭告天下了。

    这就预示着,大宋要真正的进入赵曦时代。登基即位近十年,赵曦方才用另外一种方式,从另外一个角度调整官员。

    他跟前几代都不一样,不是只针对政事堂,而是从上而下,一直到地方州府郡县,甚至涉及到了吏员一级。

    这就是最大的不同。

    这一次的调整官员,对赵曦而言,他是在宣扬一种理念一切都基于政务

    这也是他之所以在即位近十年后,才大动国朝官场的原因。用十几年的时间,间断的推出新法令,新政策,还有辽夏配合着有了一次大战事。

    这十几年,从青苗法、市易法,赵曦表达了自己重视经济也就财货之道;用工坊城创新产品到国营寺,赵曦表达了他促进产业发展的思想;用讲武堂和筹建新军,表达了他对军备和军伍的看重。

    同时,他兴建贡院,拉拢加封曲阜孔家人,告诉天下读书人,他赵曦对文教依然推崇。在一定基础上,他用法令的形式,将三年大比定为永例,不因皇家或者朝廷任何原因而停止大比。以此收拢读书人的心。

    而支持王韶开边河湟,鼓励西军在跟西夏的疆域问题上得寸进尺,并且倾国朝全力,同时对辽夏开战并取得大胜。充分显示了他开疆扩土的野心。

    这一连串的操作,赵曦始终遵循一个让朝臣由被动变主动的原则。

    任何时代,任何环境,都脱不开追求利益的本质。赵曦正是基于这点,才可以实现所谓的大变革。

    从赵曦第一次南征开始,他就一直在向整个朝堂分享着利益,从未改变过这个初衷。

    皇家银行、工坊城、铜铁矿城、石炭资源,包括新疆域的土地。所有的国朝红利,一切都是共有。

    甚至连监察衙门的推行,都似乎是为解决朝臣子孙出仕的难题。更别提新军模式将国朝所有的武勋世家全数拉到了一艘船上

    “事情到了一定程度,即便是发现,却已经无力改变了”

    韩琦又一次造访富弼,还要求富弼的家人退避,就留下他跟富弼两人。

    这一次没泡茶,韩琦带着工坊城酿的酒

    “这是大势,向好的大势。稚圭为何耿耿于怀”

    话说的含蓄,富弼能懂。

    “彦国,还是在庆历年,你曾有过一句话大宋有如此君王,对于臣工是好还是坏我当初不以为然。现在我要说对臣工真不是好事”

    “韩琦不如彦国多矣庆历年,官家当初还是孩童,无非是有一点聪慧。我并不觉得官家能有多妖孽。大宋,从来不缺神童”

    “看如今国朝的大势,我似乎有一种感觉,好像从庆历年开始,官家就在朝着现在的朝局大势在谋划”

    韩琦真的说准了可惜,不仅仅是富弼,就是他韩琦也不信。

    “彦国,我真的有些恐惧了,对官家的恐惧,是高于敬畏的那种宽夫说过,皇家与士大夫共天下。虽然我没说,但是很认同。”

    “可如今,事实上官家确实是共天下,可给我的感觉却是,共不共天下全在官家一句话”

    “老陈琳死了但我现在返回去想当初内苑的那些无头案,总感觉并非皇城司的手段,更像是官家在背后”

    话不传六耳。韩琦营造这样的环境,看来是真的要无顾忌的肆意乱说了。

    即便事实是那样,那又怎样

    “稚圭,我且问你。如今的朝堂是不是没有了无休止的争吵是不是一个最适合做事的朝堂如今国朝是不是对辽夏敢于说不是不是有了平灭西夏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希望”

    “如今的国朝是不是没有了钱货之窘,是不是没了灾荒之慌,是不是不必担心叩边是不是政清吏治是不是海晏河清是不是有了盛世的征兆”

    “既然都是,又何苦纠结是君强还是臣强呢”

    这就是韩琦的执念,富弼明白。或许韩琦这样的执念在朝臣中并不是少见,无非是没有韩琦这样直接面对官家的环境,感触没有韩琦那样深刻。

    “对富相,就是这样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些如今出行,那怕是阴雨连绵,也不会影响到行程。因为轨道无须考虑这些。”
1...221222223224225...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