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接下来,赵曦在喝茶,而诸位参与讨论的臣工在专注的翻阅文稿

    “陛下,内阁之于监察衙门、议政之于监察衙门、朝会之于监察衙门如何”

    范纯仁看了,官家拟定的三级决策人员遴选流程中,根本没有提及监察衙门的名额数。

    “总监察,监察衙门为君王亲军,不属于三级决策体系之内的臣工,不受三级决策人员遴选方式限制。”

    “说明白些,内阁会议议事,必须是在总监察的监督之下进行。也就是说,总监察、副总监察是列席内阁会议的,并有发言权。”

    “同样,朝廷的议政会议,也必须处于监察衙门的监督之下,一般性的议政会议,参与议政会议的监察官,不得少于议政总数的一成。”

    “以此类推,朝会也如此。另外,朝廷各衙门、地方州府郡县以及军伍,所有受监察衙门监督的地方,重大事项均须在监察衙门的监督之下进行。”

    “这一点,监察条例总则中有专门的条款说明。”

    范纯仁被官家说了个脸红。他的注意力全关注三级决策人员遴选的内容了,心思根本没有去想监察条例。

    他是记得一成议政的那个数字这时候才明白,那一成并不是监察衙门拥有一成的议政席位,而是需要在议政会议时,派遣不少于议政人数一成的监察官。

    监察衙门,看来真的是完全独立于朝廷官僚体系之外了。

    当然,所谓独立于朝廷官僚体系之外,并不是脱离朝廷的官僚体系,国朝的官制同样适用于监察衙门。

    同时,监察衙门和朝廷官员一样可以转任,只不过是达到一定品级以后才可以相互转任。

    国朝原本的御史言官,是新科进士入官场的第一道履历,而官制改革以后,监察官将不再论出身进行遴选,并经过讲武堂的培训。

    “陛下,老臣观此流程,在参政一层上,老臣以为,不论是朝廷六部九卿还是地方州府郡县,都可能出现下属入参政而留下上司的可能。如此一来,日常公务时,低阶官的的参政与高阶官的非参政,孰重孰轻”

    张方平以为他可以从文稿中找到官家对他这种情况的处置,直到看完了,除了官家提名内阁有可能与他沾边外,再没有跟他相关的。

    只不过张方平不是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性子,他看到了,就要说出来。

    “这与三级决策体系的职能相关。朝会参政,所谓参政,旨在全面,朝廷要尽量做到参政官员能涵盖国朝的所有事务。”

    “比如盐铁监,他最了解国朝盐铁政策的运行情况,而酒监了解酒类,牧马监了解马政等等,这与日常公务的上下属关系不冲突。”

    “比如知县入了参政,而其州府的推官并非参政,但在日常公务中,并不会因为是否是参政而影响二人的上下级关系。”

    “说白了,参政只是在朝会时,承担参与政事,讨论政事,评议政事的职能。”

    “参政并不是官级,也不是职衔,只是承担参政职能的一个设置。之所以统一其待遇,是要求他们必须履职,一旦不能称职,参政之权会被剥夺,同时取消其待遇。”

    “至于内阁和议政一级,就不会存在官级和职位不匹配的问题了。”

    “当然,议政一级同样有其职能。议政一级是参与制定和评议国朝政策的,这就需要议政一级的看问题的角度要在一定的层面上。”

    “一州一府,一部一寺这是基本视角,议政是需要有大局观,有朝廷立场,有战略性。这也是议政席位以职位定而不以人定的原因。”

    “在这一点上,朕还有一些即将成为硬性条件的内容没有罗列。比如,比如议政必须有州府任职经历;比如枢密使必须有军伍任职经历;比如户部必须有皇家银行、国营寺、市易寺等相关任职经历等。”

    “因为现在推行三级决策体系,是国朝首次,国朝官员的履历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律,朝廷也不可能将整个朝堂推到重来这是题外话,暂时不讨论可行性。”

    “最后再说内阁的职能,内阁成员将负责国朝的日常政务处理,也就是说,内阁成员分管衙门的政务,内阁成员必须拿出处理意见后呈与君王。”

    “内阁成员还需要做好沟通和协调,让朝堂衙门始终为一个整体行政。”

    赵曦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后世大明内阁制的弊端,把内阁廷推改成了君王提名制,尽可能的去避免朝臣架空君王。

    同时,以职位定议政,官员实行任期制,并且把调任议政的权利,统一归于君王,避免出现后世大明那种朋党的乱局。

    在整个陈述中,赵曦忽略了取得确定为议政职位的官员任命问题。这一点,可以理解为依照陈例执行,也可以理解为君王提名制。

    三级决策制的推行,到底是加强了皇权还是提高了宰辅的权利,在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中,体现的都有些含糊。

    不是赵曦做不出明确的细则来,而是他不确定现时官员的接受程度。

    三级决策相互制衡,君臣制衡,分权和集权等等,所有的内容都在这三级决策制中有体现。

    或者说,赵曦是故意留下了后门。君王强势时,臣工的作用会被压制,制衡的作用会凸现。当君王平庸时,臣工就可以成为处理朝政的主力,君王反倒需要发挥制衡内阁专权的职能。




第六零七章 人事(上)
    赵曦前期未将三级决策制全数公布,是担心通过的可能性,而含糊部分内容,同样也是担心通过的问题。

    其实,这也是赵曦矛盾心里的体现。

    从他作为君王的立场考虑,他应该加强皇权。可从国祚绵长考虑,他应该更偏重制衡和分权。

    正是这样的心里,赵曦才没有将三级决策制明朗化,才为未来君王留了余地,也为未来的宰辅留了余地。

    至于他在位期间,甚至下一代的君王和宰辅,赵曦还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再久了,就看君臣制衡的结果了。

    再说了,当一项制度运行太久后,是不是还适应时代要求不确定,是否会被人找到其中的漏洞也不确定。

    而现在遵行的大统继承人选定方式走着看吧

    如果说讨论官制改革是相公们对其他臣工的答疑,那么,讨论三级决策制就是赵曦为所有与会者答疑。

    这种答疑,是赵曦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三级决策制的核心思想和流程。

    近几年层出不穷的新鲜事务,朝臣们已经基本接受了王安石的那几句话,到了赵曦这里就一句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所以,与会者倒也理解了官家未将三级决策人员遴选方法公布的原因。

    接着,臣工们相互讨论是相互交流对官家这些措施的理解。

    “安道公,朕设想的内阁成员是十人左右。此次唤安道公回朝,也是准备提名安道公入阁。当然,既然朕有意将三级决策遴选人员的方案,在一定范围内讨论,就是用来遵守的。”

    “对于朝廷的现状,议政应该是最好确定的。是故,还望安道公稍安勿躁,遵流程推进。”

    赵曦这样跟张方平说,就想起了后世的组织谈话

    话里话外的很明白,就是要告诉张方平我这给你提名了,是有意重用你。你自己也要努力,把议政评议这一块做好,别太过不去了。

    好像后世组织谈话的含义也就是这么个意思。

    赵曦绝不是在引导拉拢选票,他是需要稳定,需要三级决策制的第一次能顺利推动好吧,借口都是一样的。

    “谨遵陛下旨意老臣定不负君望。”

    张方平总算是得到准信了,同时也确实让他有些犯愁。就他这性子,入仕几十年,还真没做过拉帮结派的营生希望官家不是这层意思。

    “富相,朕准备将司马君实、欧阳永叔、张安道、王拱辰一并提名入阁”

    “官家,老臣以为苏颂、薛向、韩缜以及吕公著也具备入阁资格。”

    “苏子容专注的点不同,他于国朝的作用巨大,甚至到了不可或缺的程度。朕与他有过沟通,他志不在治政”

    苏颂,从担任护卫营教导开始,在赵曦有意无意的引导下,这位对科学有相当兴趣的士大夫,就全身心的钻进了科学的海洋里。

    “至于薛师正,他所擅长的是财货之道,经历相对单一,无州府任职经历。从朝廷立场出发,以及他个人意见,朕决定还是他留在现在的位置妥当。”

    “皇家银行、国营寺这都是新生事物,需要薛师正踩出一条道来,把这两项工作规范了。他还是有具体职衔比较好,有利于做事。令其同知三司使吧。”

    “内阁确定以后,文宽夫需要卸任枢密院职,吕公著接任文相之位。”

    “讲武堂主官之位,将由韩缜接任,讲武堂文佐官苏辙顶上。王陶任工坊城主官,章惇调任工坊城接王陶。”

    “讲武堂的武佐官讲武堂将一正三佐的职衔确定下来,主官一人,文武佐官各一人,另外要配备一名负责后勤保障和协调朝廷的佐官。”

    “职责明确。主官统管全局,文佐官负责讲武堂的教化,武佐官负责军事,各司其职。四人皆为议政席位。”

    “工坊城主官一人,负责产业和各作坊一人,负责运输和轨道一人,负责营造军备和将作监一人。同样均为议政。”

    果然,富弼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官家的传统范围,还是依靠着潜邸旧臣。

    即便是吸纳新人,也必须是融入官家那个势力圈子里去。比如薛向,比如李诫,比如已经有意在讲武堂扎根的苏辙和章惇。

    富弼也曾有心将冯京塞进官家的绝对势力范围,可考虑自己女婿的性子,他没有那样做。

    不管苏辙还是章惇,本就是大才,还是懂得变通,能接受新事物的大才。能在讲武堂有一席之地是肯定的,而自家女婿连韩琦都不看在眼里,又怎能接受官家的那套教化

    “官家,议政席位根据职能职位确定,此事可有章程”

    富弼心思还是回到正事上了。见官家一点不忌讳的就把讲武堂和工坊城的议政席位直接确定了,还是四位这让富弼很担心。

    如今的君臣关系很好,他不希望因为官家的过于强势,让朝臣再生出与官家别劲的念头来。

    君臣制衡的理念,不仅仅是韩琦有,在朝臣中的市场不小。

    “此事还需要富相与诸位相公拿出个初步意见来。这样吧,既然朕已经提名内阁成员了,富相不妨直接将诸位准内阁召集起来,组织一次准内阁的议题,在总监察的监督之下,试行一次内阁会议。议题就是确定议政席位的朝廷职位”

    这算是掌握度到一定境界的做法吧

    先把讲武堂和工坊城的议政席位强势定下,在富弼有些许不满时,直接把其他所有的议政席位丢给了内阁

    看上去赵曦是放权,很大方。可事实上,议政席位是根据职能确定,根本就没有多少余地。

    六部九卿肯定一个不能少,三司使、国营寺、皇家银行、市易寺这些新增的权利部门也不能少,同样,各路驻军的军事和文佐官,以及边军的军主官文佐官等等,都是雷打不动的议政。

    剩下的就是朝廷衙门的佐官和州府主副官的争议了,真的剩不下多少。

    况且,议政对应的是职位,不是人,那怕内阁成员有意提携亲近,任期满时的考功和监察衙门的监督会让一切走上正轨。

    放出去的是权利,同样也是责任是麻烦。在内阁评议还没有进行之前,赵曦很确信,内阁会把议政席位做的公平公正。

    更何况还有范纯仁那个耿直的总监察。



第六零八章 人事(中)
    有点小意外。

    在赵曦找欧阳修谈到提名他入阁时,欧阳老先生却拒绝了

    “官家,恕老臣不能遵旨。老臣一生致力于教化天下,不管是任州府还是边寨,不管是主朝政还是考录士子,老臣一直在找寻用教化改变国朝现状的方法。”

    “一世将近,唯有这些年在讲武堂,老臣深度了解官家编撰的教化文稿,才明白这是正道”

    “官家,老臣年迈,虽有些微名,也是于士林文坛的微名。于治政之道,老臣并无建树。此为原因之一。”

    “其二,国朝正值百年之大变之态势。而老臣入讲武堂后,自认为算是懂了官家设置讲武堂的意义所在。它不同于国子监,不同于历朝历代任何教化,是完全针对于施政而设的殿堂。”

    “军事教授、监察培训、工匠培养、技艺革新以及忠诚和服从的观念灌输,无一不让老臣震撼。讲武堂才是真正体现有教无类之处”

    “官家,恳请官家能恩准老臣留在讲武堂,为官家,为大宋尽微薄之力,以全官家开创大宋盛世之抱负”

    欧阳修再说完后躬身,而赵曦也起身向欧阳修致礼了。

    赵曦没有因为欧阳修的违逆旨意生气,反倒是有种感动。

    说真的,欧阳修或许是朝廷唯一一个懂了他创办讲武堂意义的臣工。这一点,就连跟随他多年的潜邸四臣也没有如此深刻。

    “中正,将勤政殿编号为甲一字的卷宗拿来另外,让韩缜和苏颂一并过来。”

    本来赵曦是准备延后再做的一些事,或许现在可以开始了。

    赵曦对于讲武堂的设置,目的是将讲武堂最终举办成综合性干部培训学校,发挥国朝高级文武官员的任职前回炉功能,就跟后世那个学校一样。

    并且,赵曦也有意将讲武堂的模式逐步向国朝的各路推广

    而工坊城,在赵曦的设想里,是侧重于所谓的科学技术方面。工坊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将实现教、学、研、用四位一体。

    工坊城是一种倒逼模式,由各种工坊起步,不断的创业产品,从而激发工匠的创新能力。再以各种方式,将这些创新变成钱粮,以此提高工匠的待遇,从而引导工匠更加深入,从而由量变到质变,成就属于国朝的科技体系。

    苏颂、沈括、贾宪就是基石

    韩缜调任讲武堂,而工坊城将由王陶接手苏颂实在厌烦事务。

    王陶的性格和资历,能保证工坊城宗旨不变,同时又能确保苏颂在工坊城做事这一点从工坊城筹建时就这样。

    文稿在三人手里传阅,还时不时的有低声的交流

    “官家,若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必须引导士子或者说文臣,对讲武堂和工坊城的兴趣。”
1...220221222223224...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