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而议政确定了官阶俸禄,就会将他俩实际钱粮取平。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公平,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公平。这不仅取决于是否拥有议政席位,还有本身官阶的因素。

    就比如吕嘉问,他属于恩荫得官,跟工坊城李诫类似,资历要比李诫深。

    新官制下,吕嘉问的官阶俸禄重新厘定,将高于李诫的官阶俸禄。但是,李诫作为工坊城的辅官,是确定拥有议政席位的,而吕嘉问却不确定。

    议政席位上有了差别,李诫的俸禄总计要比吕嘉问高出很多,又不能跟吕惠卿、蔡确相比。

    议政席位,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差遣更重要。当然,差遣本身就是议政席位的基础。




第六零四章 三级制衡
    一切都还是从利益上入手,在利益上结束。

    不管是官阶、差遣,还是三级决策官员的遴选,都不开利益这个核心。

    赵曦在制定新的官制体系时,也是基于利益,在确保大多数臣工利益不受损,并且给予他们愿景的条件下,才能确保稳定的推动这次大革新。

    “官家,当下国朝官阶和勋爵高,非本意而造成差遣与本官不匹配的情况如何处置例如老臣的情况。”

    张方平,真正的老臣,先帝时曾任参知政事,算是官拜执宰了。

    因为赵曦即位后以稳定为主,他没有机会再入朝堂,心灰意冷之下,几次告老,赵曦都不允。

    张方平属于方正的性格,虽然多年不掺合朝政,当官家召其参与这次议政时,他不屑于争究钱粮,他更想做事。

    如今大宋是真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也让张方平有了重临朝堂的想法。

    “安道公,你的问题就涉及到三级决策制上面了。如果诸位对官制没有意见了,接下来就讨论三级决策制。”

    赵曦对于张方平还是熟悉的,甚至可以说张方平对于赵曦整个大布局的开始,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当年赵曦带着护卫营南征,辗转大理,谋划矿城,第一次收拢朝臣们,张方平给予他极大的支持。

    说实话,当时的赵曦羽翼未丰,赵允让父子几十年经营,在朝臣中有很大的势力。张方平在某种意义上讲,当时支持赵曦,说是有拥立之功也不为过。

    张方平从资历而言,如今的政事堂相公,也就文彦博和韩琦强于他。

    这人也算个倔头,不过是个开明的倔头。

    自从政事堂少了司马光,赵曦一直希望相公中能有一个耿直的倔头,只是因为预定推动官制改革,朝廷又需要稳定,赵曦一直没有调张方平入朝。

    其实,这一次议政,赵曦专门召集了张方平,他就应该明白其中的意味。

    张方平这时候出口问,也是想确定一下自己的想法。

    在年纪上,张方平跟富弼、韩琦、文彦博以及吕公弼都算同龄人,还没有息了一番作为的心,更希望能赶上国朝这发展的趋势,最终千古留名这是作为一个士人的执念。

    官制改革方案已经是定论了,所谓讨论,就是需要这么个仪式,走这么一个流程。

    释义是早完成的事,上下定稿也有过几次了。

    而体现地位、权利的三级决策制,才是在场所有人所关注的。

    对于三级决策制,朝臣们了解的有限,或者说朝廷公之于众的就有限。

    在朝廷公布的内容中,只是讲明了国朝将推行由朝会参政、议政、内阁,构建国朝的三级决策议事体制。

    朝会,职能是参政,说白了就是有权利参与国朝的大事重事,然而却有方式的限定。

    进入朝会者,可以针对国朝事务评判,也可以提出改进国朝各项事务的建议和意见,却要求必须使用文字的方式。

    朝会者的来源,在朝廷公布的内容中有提及,可以说是相当广,几乎遍布整个国朝所有的郡县。

    议政,应该是国朝权利层级,是有权利评议、讨论、否决或赞同国朝各项政策走向的一级。

    在某种意义上,议政等同于原来的朝会,可以针对国朝的某项政策进行讨论、批判、辩论等。

    议政一级,还有对应答复参政的朝会官员疑问的职能。

    比如,秦州知府为议政,而清水知县为朝会参政,当清水知县提出关于秦州府某项措施不得力或者不合适时,秦州知府必须对清水知县的异议予以答复,还必须做到令其满意。

    或许这算是上下制衡。从职位上,秦州知府高于清水知县,对于清水知县有一定的管辖权,甚至在清水知县的升迁上,也有话语权。并且清水县衙门的吏员使用,受秦州知府的节制。

    但是,通过朝会这个模式,清水知县却有了直达天听的渠道,可以在朝会上对秦州知府的工作评议。

    同样,朝会参政评议国朝各项政策不受官阶、职衔、差遣以及地域的限制。甚至可以直接评议内阁成员的施政。

    当然,三级决策制所有权利都必须是针对执政施政而言,也就是对事不对人。

    针对人的弹劾,有监察体系专门的通道。

    也就是说,赵曦将三级决策制限制在一个纯政务的范围内,让政务归政务,弹劾归弹劾,避免原本那种朝会即吵会的局面。

    而内阁成员,在拥有权利的同时,也同样会受到议政和朝会参政一级的制衡。

    内阁成员与议政不同,议政是兼任制,而内阁成员不再兼任朝廷的其他衙门职务。

    比如王安石,现在为三司使,比如文彦博,现在为枢密使。一旦实行三级决策制,他俩必须辞去原有差遣。

    不管是平章军国事,还是东西两府的主官,一律不再兼任,将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内阁。

    内阁成员将实行分工制。比如文彦博,可以分管枢密院和兵部。比如王安石,可以分管三司使和户部。

    而分管本身就是一种制衡。六部九卿、州府郡县以及监察衙门、讲武堂、工坊城等,均可由内阁成员分管,但内阁成员对自己分管衙门的这些议政主官任用只有建议权,没有任免权。

    但内阁成员分管的部门,所有政策和措施的实行和推动,必须得到内阁成员的认可和批准。

    在日常公务中,内阁成员将分别处理本人分管部门的业务,最后统一由首相也就是内阁第一人审阅,最终形成定论交于君王恩准。

    而议政,是朝廷定期对各衙门事务进行商定的机制,以此来确保国朝衙门的重大事项不是由内阁与分管衙门私下决断。

    这也保证了君王能全面了解国朝各衙门的运行情况,而不用究竟细节。

    参政、议政、内阁,形成一个相互统属有彼此制衡的三级决策体系。

    每一位内阁对应不同的议政,而议政与参政之间又有上下级关系,整条线中,上一级对下一级的权利偏偏有限制。

    不管是人事还是政事,最终的裁决权都归于君王。

    如此,权利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形成交叉制衡的体系,在加强皇权至上的同时,却把整个国朝的治权下放。



第六零五章 三级遴选
    在朝廷公布的三级决策制中,也仅仅是对这种体制说明。

    没有关于参政资格的说明,没有对议政席位展开叙述,更没有详细阐述内阁席位的产生方式。

    虽然朝臣根据这三级的职能,也有猜测,毕竟是猜测,做不得准。

    官员任免是君王的权利,这一点没有异议。既然三级决策制是关乎国朝权利架构的设定,决定权自然在君王手里。

    针对这一点,韩琦曾私下跟富弼嘀咕过。

    “国朝现行官员擢升,虽然决断权在官家,但政事堂和六部九卿都有推荐。而这三级决策制,似乎官家有意全部收拢回去”

    这是韩琦的疑虑。

    而富弼则说“官家不可能熟悉国朝所有官员。之所以不明确参政议政,以及内阁成员,官家需要权衡。”

    “内阁成员分管,官家需要避免分管衙门和内阁成员搞团团伙伙,形成朋党。内阁成员不是分管一个衙门,应该是关联性较强的多个衙门。”

    “如此一来,每一位内阁成员的分管,对国朝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内阁成员又没有限定任期,倘若内阁成员分管衙门由内阁成员决定,这不是好事,对于国朝或许是灾难”

    赵曦有没有这样的考虑,肯定是有的。不过在赵曦看来,应该不存在所谓朋党的可能。拿后世来说,很少出现几个副职把书记架空的事例。

    人事权决定着权威。赵曦真正用心的环节,不是内阁成员分管衙门会不会有朋党之嫌,而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统属人事权。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记住并熟悉太多的人。后世有理论认为最多可以记住一百五十人左右。

    三级决策制,内阁十多人,议政十,参政几百数,别说记住,就是认清都没那么容易。

    所以,最终还是得靠所谓的层层落实来确定三级决策制的人选。

    这一点,就需要赵曦设定一种流程,可以延续的流程,可以确保不因君王的能力而导致大权旁落的流程。

    首先是内阁成员,这必须由君王直接提名并确定。为防止后辈昏聩无能,或者偏听偏信,赵曦在君王确定内阁的基础上,增加了议政评议的环节。

    也就是说,在君王将内阁成员候选人确定后,将内阁成员名单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畅通议政评议内阁成员的通道,包括直接向君王递奏本和在内参上撰写弹本。

    凡是出现异议和反对者超过议政席位数量三成者,必须搁置。

    如果一个佞臣,同时被君王和七成以上的臣工看好,却最终倒行逆施,祸国殃民,那只有原因气数已定,活该

    三级决策制中,内阁成员没有任期,但君王却可以在任何时候贬谪

    同样,君王必须对贬谪的理由公布,以获得多数议政席位的支持。这是为避免直臣蒙冤。

    这算是君臣制衡吧

    其次说议政席位。议政席位,赵曦初步拟定是只针对职位而不针对人。

    之所以这样决定,赵曦有将文武混用的意图。议政席位不低于三成为军伍体系,而国朝所有的议事过程,根本没有武将说话的环境和氛围。

    这一点也是与官制改革相关的。

    在文武待遇同步以后,畅通了文武转任,也是为议政席位考虑的。

    在官制改革中,所有军伍都设置了文佐官,这也是从筹建新军体制时,就已经明确的。

    而当下的武将,真正够资格成为议政者,远远不够议政席位的三成,而文官够资格为议政者却数不胜数。

    这样针对职位定议政,能有效引导文官转任军伍体系的文佐官。

    而且,军伍体系的文佐官,在任职期限上,推行了续任制。也就是说,军伍的文佐官可以连任两届不调任。

    只针对职位不针对人,对议政席位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定,避免了出现议政席位逐年增加的可能。

    而且,也可以有效的督促有具体职衔的议政臣工勤于政事因为任期满后,调任的职位很可能没有议政席位。

    这还是没有出现被弹劾的情况,一旦有监察衙门介入,那就是由监察条例来决定了这一点不受任期的限制。

    最后说朝会参政。这一级的则是由官员品级、差遣的具体职能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比如兵部四司,是确定进入朝会参政的,但同样在兵部任职,同样的官级,却未必能进入朝会参政,甚至说多数的兵部郎中是不可能进入朝会参政的,甚至有部分六部九卿的侍郎,也未必有机会成为参政。

    可对于地方官而言,则是根据州府郡县的丁口、税入、各种产业的发展、民生的促进等等各方面来分配名额。

    在一个州府,根据职能,不可能所有知县均为参政,也不是所有的州府佐官都是参政,这就需要从官级上来决定那个进入参政。

    对于内阁,赵曦可以做到熟悉,对于议政,赵曦也可以做到尽量熟悉,可参政这一级,赵曦是真的不可能了解。

    于是,对于参政这一级,赵曦采用了由州府主官提名,交于君王遴选的办法。

    在这一点上,跟内阁恰恰相反。

    整个三级决策制遴选设想,赵曦并没有公布,因为他不确定是否可以顺畅的运行,也不确定会不会有什么疏漏。

    赵曦的计划是,先用这种方法试运行几届,在运行中查缺补漏,争取能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机制。

    他的想法都是基于现行官制的情况下,去设定三级决策制人员遴选的方式,至于三级决策制实际运行后,这样的方式是不是契合他不敢确定。

    赵曦也想过后世大明那种廷推的模式,考虑到大明君王和臣工的对立,最终还是息了那心思。

    他在位有能力压得住臣工,后辈子孙呢

    至于他曾经那个时代的体制,就更不现实了,没那个土壤。

    所以,赵曦才有了这种并不比架床叠屋简单的三级决策官员的遴选流程。

    即便赵曦有了定论,也形成朋文字,但他并没有想过公布于众。

    对于赵曦而言,所有公布于众的,在一定时间内就必须遵从。



第六零六章 三级职能
    虽然赵曦不准备公布于众,他也没想过在只有自己知道流程的情况下,让臣工们觉得是肆意妄为。

    而今天,就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对于三级决策制,朕已有定论,只是考虑这是第一次推行三级决策制,基于目前而制定的三级决策制人选遴选方式,未必适用于正常的三级决策制运行状态。”

    “为避免出现朝令夕改,三级决策制的人员遴选流程,今日拿出来讨论,即便是通过,也只作为暂行条例,而不予公布,不以诏令下发,属于暂运行。”

    “待三级决策制运行一两届以后,视情况定稿并公布于众。”

    说完,王中正便指挥着内监,开始分发着已经准备好的文稿。
1...219220221222223...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