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事必躬行,赵曦没想过,但他必须对整个国朝有一定程度的掌控和把握。

    君王需要臣工来治政,以,治理这个王朝的人,就是内阁。可赵曦如何实现对于整个国朝的掌控

    异论相搅就是方法之一。

    内阁成员实行分工制。可作为后世人的赵曦却明白,任何政务都不会单独存在,越到了顶层,相互的关联性就越紧密。

    那么,在处理政务时,自然就会出现分歧,而解决分歧的点,那就是君王的最终裁决权。

    只要赵曦能掌握朝廷各衙门的衔接点,就相当于掌握了整个朝堂的运转,也就能实现对朝堂的掌控。

    比如,分管兵部和枢密院的内阁,在处理兵部政务时,涉及到武将的调任和擢升,势必需要有吏部的文书,还需要户部对俸禄的核准。

    同样,在调任和擢升时,按照监察条例,还需要有监察衙门的评议报告。

    比如,分管户部和三司使的内阁,在制定国朝年度度支时,必须量入而出,而这个入和出的渠道,如今全数由皇家银行经手。x

    同时,还得与工坊城铸币局沟通,而铸币局每年铸造钱币的数量,又是粮本位,又需要跟民部勾连

    如果内阁是一统的,或者说整个内阁的政见一致,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一致。那么,留给赵曦的只有处理结果,不管任何事,他只能看到处理结果。

    可异论相搅的存在就会让这些朝政不一样了。

    内阁在处理分管衙门的内部事务时,不需要沟通协调和配合,完全可以依自己的思路解决。

    可一旦需要其他衙门配合时,有争斗的内阁才能有首相和君王发挥作用的余地。

    而掌控朝政的另一个方式,则是各衙门主官跟内阁成员的互不统属,也就是电脑端:

    这样的体制,将把所有的政务直接在事务上体现,尽可能的撇开人情的干扰。

    用后世的说法就是,赵曦紧紧抓住人事权和财权,把事权放下去。而放出去的事权,赵曦依然紧紧的把握着关键环节的裁决。

    因为事权也在这体制和职能中划分了。

    议政是按职位确定的,可担任议政职位的臣工一样由君王做主。

    赵曦不需要掌控太多。就比如这第一次议政席位的人选

    韩缜主讲武堂,王陶主工坊城,吕公著入枢密院,薛向直管皇家银行、国营寺,即便是不管事的苏颂,依然牢牢掌握着铸币、军备,李诫兼任工部和工坊城,统管着国朝的轨道和营造。

    苏子元知云州,领雁门之边境的新军,高敬贤任环庆,曹霖主汴梁城防,折可行知河北道兵事,种宜率鄜延路驻军,高遵裕于掌秦州之军伍。

    整个议政席位中,绝对忠诚服从官家的不算多,可从职能上看,从边州到汴梁的驻防,从贯通国朝的轨道运输到主导国朝命脉的货币,从军伍的管辖权到军备的保障,任何一项对于国朝都是至关重要的。

    不必说苏辙、章惇之流,也不必说经过讲武堂回炉重造过的监察衙门官员

    这不是说赵曦没有安全感,而是他要为后世的帝王子孙做个样板,用实例来告诉他们,作为君王应该怎样掌握朝廷。

    所谓掌握人事权,没有一个君王能完全的熟悉朝堂的所有臣工,那就需要把自己熟悉的信任的,安排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所谓的财政权,也同样不需要一个君王去过度的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

    喜欢我成了仁宗之子请大家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六百章 还不到时候
    “出任宜州事宜,你可曾让人打过招呼”

    赵曦考虑到另一个可能,就是太子从宜州的重要性考虑,随便让讲武堂或者工坊城的那些老臣,跟吏部李中师招呼一声,也会是这样的结果。

    所以,在儿子跟自己辞行时,便有此一问。

    “回爹爹,孩儿未尝请托。孩儿以为”

    不可能,如果是爹爹安排,自然不会有此一问。可吏部尚书不应该认识自己呀

    太子也疑惑了

    转而一想,不论如何,此去宜州上任对于自己而言是最适合的。

    虽然不能复制爹爹的路,但太子也有自己的抱负。

    “爹爹,不论什么原因,还请爹爹恩准孩儿就任宜州”

    赵曦大概有个眉目了,能做的,也只是给儿子点一下。

    见儿子并没有因为意料之外而改变,也没有忧虑阴谋而退却也罢,那就试试吧。

    这个试试,在赵曦看来应该还在可控范围内,应该不会出什么乱子。

    太子出任宜州,不管是谁都觉得有自己安排的嫌疑,也确实对于太子未来执掌天下有好处。

    滔娘没听懂父子俩的话,心思还在儿子远行上

    有了目标,皇城司的调查结果很快就有了。

    “官家,二皇子出宫居住的邻里,在朝为官的一人为蔡京,任祥符县尉。”

    “另外一人是个商贾,是罗凯的宗亲,依附于罗凯”

    “二皇子与蔡京、罗凯多有接触,似乎蔡京罗凯二人并不知道二皇子身份,他们是以士子论交。”

    王中正还啰啰嗦嗦的奏报,赵曦脑子里已经装不下那些废话了。

    果然是这样

    从第一次罗凯在内参弹劾苏轼开始,一直到后面引导抵报混乱,都是有利于朝廷推动新法的。

    这不是那个臣工提出的新法,不管是监察衙门还是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都是他赵曦主导。

    几次搅局,煽风点火,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进这些新法的推动。

    这就是让赵曦疑惑的,那怕是富弼识大体,有意推动各项革新,那怕是韩绛吕公弼绝对服从自己。

    他们都不会用这样的方式来促进。

    原来,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促进新法,而是在引起自己的注意

    “官家,情况就是这样。太子出宫后,并没有特别亲近和熟悉的人,就是往来,也都是讲武堂和工坊城任职的朝臣。至于邻里,那就更清楚了,一个是高家的,一个是向家人”

    或许是这大殿里突然没了声音,让赵曦回了神。

    “此事就此作罢吧另外,参与此事调查的,一律调升两级,遣往北辽和西夏主事。”

    “所有卷宗销毁,不得有片纸泄露。另外,关于搅局者的调查也停下来,将卷宗一并销毁你要亲自监督销毁过程”

    王中正有点愣,不过还是应了,慢慢的退开,自己去琢磨去了。

    北辽和西夏的探知,为了确保不被一网打尽,都是一环套一环的单线联系,直到皇城司的对外司,根本就没什么主事,也不可能什么主事。

    皇城司的情报体系,还是官家一手操弄改变的,官家不会不知道没有主事呀

    至于销毁卷宗,为何要销毁呢关系到太子,不应该绝密保存吗

    还有二皇子嗯二皇子

    罗凯蔡京二皇子,内参苏轼,抵报刑恕,这都是官家认为搅局者做的事。

    再结合皇城司这边调查的结果王中正明白了。这是二皇子在背后撺掇的,说不定又是官家安排的。不对若是官家安排,没必要还让皇城司追查王中正明白了。

    二儿子什么想法,赵曦能明白,这也算是他的目的达到了。

    赵曦居然有点无从抉择的感觉。

    太子嫡出,是滔娘所养,可以说是根正苗红。太子本身又老成持重,做事中规中矩,踏踏实实,就是国朝的相公们很挑剔,对于太子也不曾有过非议。

    这个二儿子,从小就略显跳脱,稍微懂事后,处处在模仿自己关键是他是段氏所出。

    别说太子现在并没有什么不端的行为,即便有,在朝臣眼里,二儿子都没有任何优势。皇后还有两子嫡出且不提,就是没有嫡出,苏氏的儿子也要比段氏有优势,毕竟苏氏还是汉家苗裔。

    在某种意义上,二儿子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争夺皇位,偏偏他有了这个心思只希望他仅限于引起自己的注意吧

    “嘱咐你的事情处理好了”

    “回官家,都处理妥当了。所有卷宗是小的亲自销毁的。”

    “怎样处理的”

    “禀官家,不会有任何后患”

    唉王中正终于还是理解了自己的要求。杀有功之臣,心里不好受。赵曦很不想这样,所以,给王中正的命令是含糊的。

    如果儿子们没有什么想法,大统继承就不会有任何乱子。可如果自己的这些儿子,稍微表现出些念头来,必将是所从者众。

    所以,他不能让这件事有任何差错。

    “安排好他们的家眷,尽最大可能去照顾,钱粮往宽裕处使,需要多少跟赵琴要,别走内府的账。”

    役兵法,经过集议确定,决定在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完成后推行。因为役兵法的很多措施,都基于改革后的官制。

    关键一点,国朝现下确实不存在用兵的可能。由于雁门之战的谋划,现在北辽和西夏正打的不可开交,已经快一年了,双方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不管是北辽还是西夏,就没断过往汴梁遣使臣,开始还想着联络,到后来只求不偏向一方即可。

    这种事对于国朝而言,当然是喜闻乐见的。就是边贸不好做了。

    不过这对于王韶而言,却成了建功立业的好时机,不仅仅是他,就是鄜延、环庆、麟府各路也是大有收获。不到一年的时间,请求内附的部落就达五十多部。

    这时候的河湟,已经大部归属国朝了。

    欣欣向荣而又繁重的政务,倒是冲淡了赵曦的忧虑。不是赵曦优柔寡断,而是事情还没发展到需要他立刻决断的程度。

    最起码二儿子的做法,从目前看,除了跟自己这个当爹的显摆点能耐以外,还没有特别过分的地方。

    一旦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自己真的能下得去手



第六零一章 官制(上)
    这一天终于来了,这一天,赵曦召集了政事堂诸位相公、六部九卿主官、讲武堂和工坊城的主辅官、致仕的三公重臣、曾担任过执宰一级的在位臣工、分封过王侯,且至今仍在朝廷担任要职的武勋世家,以及赵氏宗亲等等,在一起集议,决定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诏令的颁布。

    勤政殿的议政厅,整个大殿满满当当的。除了富弼等几位相公,其他人没人敢落座,都等着官家的到来。

    韩琦浏览了一眼到场的人,除去致仕的重臣、宗亲以及武勋,其余的人应该多数基本确定入议政了。他发现,一旦推行议政制,从人数上,绝对支持官家的不会低于半数

    讲武堂、工坊城那就是官家的自留地,而现在的相公当中,韩绛和吕公弼也是官家的坚定支持者,还是那种无原则的支持。如果再考虑这些年官家在武将中的威望他发现,官家已经有能力绝对掌控朝廷了。

    可富彦国居然对于臣工制衡君权不在意

    “陛下驾到”

    随着王中正那还不算尖细的嗓音落下,议政厅的角门打开,官家着常服缓缓进了议政殿。

    “恭迎陛下”

    “都坐吧。”赵曦先坐下,然后挥挥手说道。这是必须的程序,在官家面前,即便是相公也是需要官家赐座的。

    “今天是对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的最后一次议事。时论已经连续刊登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的释义近三个月了,相信诸位也应该对这两项革新有所了解。”

    “今天是最后一次释义,有什么不清楚的或者不理解的,包括有什么要求,都可以在此提出来。一旦实行开始,朕不容许有人在背后非议。”

    每个座位面前都摆放几页纸,就是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的定稿。

    “官家,官制改革释义提到,勋爵将不再与官级匹配。朝廷却依旧保留勋爵,新官制下的勋爵与原来的勋爵有何不同”

    倒不是高遵甫真不理解,也不是他想出头,是官家的问话回应不积极,再加上他的确对勋爵有些不理解。

    从抵报刊登相公们的释义,勋爵文武合一,这点能理解。但勋爵不再是朝廷的职衔,不再与朝廷职衔和品级等同这一点他有些疑惑。

    “国朝的勋爵与俸禄不相关,只是一个称呼,或者说仅仅是因为某种需要,朝廷才给予散官和勋爵。”

    “这一次官制改革,将勋爵和散官合并,建立十二阶的勋爵体制,不再跟官阶匹配。也就是说,只要功劳足够,那怕是低品级的文武官员,也可能与重臣同勋。”

    “并且,朝廷将根据不同的勋爵和散官给予一定的补贴,不是俸禄,与职衔、差遣以及品级无关,勋爵的补贴为终生制。”

    “王、公、侯、伯、子、男为上等勋爵,可继承,逐代递减。国士、良才、楷模、模范、榜样、标兵为下等勋爵,仅限于获得者本人。”

    也就是朝廷财政的宽裕,才让赵曦能这样做。

    从心底,赵曦根本不想再留这什么勋爵和散官,都是些吃闲饭的,取缔才是最正确的做法。但现实不容许。

    在官制改革后,将彻底清理各种贴职贴钱,而国朝同一品级官员到手的钱粮有很大的不同。

    为避免官制改革阻力太大,不得不留下勋爵和散官这一另外的贴钱体系。这里面也有皇亲国戚的因素。

    “如今国朝的文武官员有散官和勋爵的不少,在推行官制改革的同时,朝廷对原本勋爵和散官的处置办法也一并出台了,作为配套方案,也经过朝臣征询。富相,朝臣可有异议”

    “回官家,朝廷方案公平公正,未见朝臣异议。”

    朝廷的方法,基本是基于俸禄或者说到手的钱粮而定。同一品级,因为不同的本官、寄禄官和差遣,造成了到手钱粮有很大的不同。

1...217218219220221...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