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第六零五章 三级遴选
在朝廷公布的明。
没有关于参政资格的说明,没有对议政席位展开叙述,更没有详细阐述内阁席位的产生方式。
虽然朝臣根据这三级的职能,也有猜测,毕竟是猜测,做不得准。
官员任免是君王的权利,这一点没有异议。既然三级决策制是关乎国朝权利架构的设定,决定权自然在君王手里。
针对这一点,韩琦曾私下跟富弼嘀咕过。
“国朝现行官员擢升,虽然决断权在官家,但政事堂和六部九卿都有。而这三级决策制,似乎官家有意全部收拢回去”
这是韩琦的疑虑。
而富弼则说:“官家不可能熟悉国朝所有官员。之所以不明确参政议政,以及内阁成员,官家需要权衡。”
“内阁成员分管,官家需要避免分管衙门和内阁成员搞团团伙伙,形成朋党。内阁成员不是分管一个衙门,应该是关联性较强的多个衙门。”x
“如此一来,每一位内阁成员的分管,对国朝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内阁成员又没有限定任期,倘若内阁成员分管衙门由内阁成员决定,这不是好事,对于国朝或许是灾难!”
赵曦有没有这样的考虑,肯定是有的。不过在赵曦看来,应该不存在所谓朋党的可能。拿后世来说,很少出现几个副职把书记架空的事例。
人事权决定着权威。赵曦真正用心的环节,不是内阁成员分管衙门会不会有朋党之嫌,而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统属人事权。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记住并熟悉太多的人。后世有理论认为最多可以记住一百五十人左右。
三级决策制,内阁十多人,议政记住,就是认清都没那么容易。
所以,最终还是得靠所谓的层层落实来确定三级决策制的人选。
这一点,就需要赵曦设定一种流程,可以延续的流程,可以确保不因君王的能力而导致大权旁落的流程。
首先是内阁成员,这必须由君王直接提名并确定。为防止后辈昏聩无能,或者偏听偏信,赵曦在君王确定内阁的基础上,增加了议政评议的环节。
也就是说,在君王将内阁成员候选人确定后,将内阁成员名单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畅通议政评议内阁成员的通道,包括直接向君王递奏本和在内参上撰写弹本。
凡是出现异议和反对者超过议政席位数量三成者,必须搁置。
如果一个佞臣,同时被君王和七成以上的臣工看好,却最终倒行逆施,祸国殃民,那只有原因气数已定,活该!
三级决策制中,内阁成员没有任期,但君王却可以在任何时候贬谪
同样,君王必须对贬谪的理由公布,以获得多数议政席位的支持。这是为避免直臣蒙冤。
这算是君臣制衡吧!
其次说议政席位。议政席位,赵曦初步拟定是只针对职位而不针对人。
之所以这样决定,赵曦有将文武混用的意图。议政席位不低于三成为军伍体系,而国朝所有的议事过程,根本没有武将说话的环境和氛围。
这一点也是与官制改革相关的。
在文武待遇同步以后,畅通了文武转任,也是为议政席位考虑的。
在官制改革中,所有军伍都设置了文佐官,这也是从筹建新军体制时,就已经明确的。
而当下的武将,真正够资格成为议政者,远远不够议政席位的三成,而文官够资格为议政者却数不胜数。
这样针对职位定议政,能有效引导文官转任军伍体系的文佐官。
而且,军伍体系的文佐官,在任职期限上,推行了续任制。也就是说,军伍的文佐官可以连任两届不调任。
只针对职位不针对人,对议政席位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定,避免了出现议政席位逐年增加的可能。
而且,也可以有效的督促有具体职衔的议政臣工勤于政事因为任期满后,调任的职位很可能没有议政席位。
这还是没有出现被弹劾的情况,一旦有监察衙门介入,那就是由监察条例来决定了这一点不受任期的限制。
最后说朝会参政。这一级的则是由官员品级、差遣的具体职能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比如兵部四司,是确定进入朝会参政的,但同样在兵部任职,同样的官级,却未必能进入朝会参政,甚至说多数的兵部郎中是不可能进入朝会参政的,甚至有部分六部九卿的侍郎,也未必有机会成为参政。
可对于地方官而言,则是根据州府郡县的丁口、税入、各种产业的发展、民生的促进等等各方面来分配名额。
在一个州府,根据职能,不可能所有知县均为参政,也不是所有的州府佐官都是参政,这就需要从官级上来决定那个进入参政。
对于内阁,赵曦可以做到熟悉,对于议政,赵曦也可以做到尽量熟悉,可参政这一级,赵曦是真的不可能了解。
于是,对于参政这一级,赵曦采用了由州府主官提名,交于君王遴选的办法。
在这一点上,跟内阁恰恰相反。
整个三级决策制遴选设想,赵曦并没有公布,因为他不确定是否可以顺畅的运行,也不确定会不会有什么疏漏。
赵曦的计划是,先用这种方法试运行几届,在运行中查缺补漏,争取能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机制。
他的想法都是基于现行官制的情况下,去设定三级决策制人员遴选的方式,至于三级决策制实际运行后,这样的方式是不是契合他不敢确定。
赵曦也想过后世大明那种廷推的模式,考虑到大明君王和臣工的对立,最终还是息了那心思。
他在位有能力压得住臣工,后辈子孙呢
至于他曾经那个时代的体制,就更不现实了,没那个土壤。
所以,赵曦才有了这种并不比架床叠屋简单的三级决策官员的遴选流程。
即便赵曦有了定论,也形成朋文字,但他并没有想过公布于众。
对于赵曦而言,所有公布于众的,在一定时间内就必须遵从。x
我成了仁宗之子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
喜欢我成了仁宗之子请大家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六零六章 三级职能
虽然赵曦不准备公布于众,他也没想过在只有自己知道流程的情况下,让臣工们觉得是肆意妄为。
而今天,就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对于三级决策制,朕已有定论,只是考虑这是第一次推行三级决策制,基于目前而制定的三级决策制人选遴选方式,未必适用于正常的文字0
“为避免出现朝令夕改,三级决策制的人员遴选流程,今日拿出来讨论,即便是通过,也只作为暂行条例,而不予公布,不以诏令下发,属于暂运行。”
“待三级决策制运行一两届以后,视情况定稿并公布于众。”
说完,王中正便指挥着内监,开始分发着已经准备好的文稿。
接下来,赵曦在喝茶,而诸位参与讨论的臣工在专注的翻阅文稿
“陛下,内阁之于监察衙门、议政之于监察衙门、朝会之于监察衙门如何”
范纯仁看了,官家拟定的三级决策人员遴选流程中,根本没有提及监察衙门的名额数。
“总监察,监察衙门为君王亲军,不属于三级决策体系之内的臣工,不受三级决策人员遴选方式限制。”
“说明白些,内阁会议议事,必须是在总监察的监督之下进行。也就是说,总监察、副总监察是列席内阁会议的,并有发言权。”
“同样,朝廷的议政会议,也必须处于监察衙门的监督之下,一般性的议政会议,参与议政会议的监察官,不得少于议政总数的一成。”
“以此类推,朝会也如此。另外,朝廷各衙门、地方州府郡县以及军伍,所有受监察衙门监督的地方,重大事项均须在监察衙门的监督之下进行。”
“这一点,监察条例总则中有专门的条款说明。”
范纯仁被官家说了个脸红。他的注意力全关注三级决策人员遴选的内容了,心思根本没有去想监察条例。
他是记得一成议政的那个数字这时候才明白,那一成并不是监察衙门拥有一成的议政席位,而是需要在议政会议时,派遣不少于议政人数一成的监察官。
监察衙门,看来真的是完全独立于朝廷官僚体系之外了。
当然,所谓独立于朝廷官僚体系之外,并不是脱离朝廷的官僚体系,国朝的官制同样适用于监察衙门。
同时,监察衙门和朝廷官员一样可以转任,只不过是达到一定品级以后才可以相互转任。
国朝原本的御史言官,是新科进士入官场的第一道履历,而官制改革以后,监察官将不再论出身进行遴选,并经过讲武堂的培训。
“陛下,老臣观此流程,在参政一层上,老臣以为,不论是朝廷六部九卿还是地方州府郡县,都可能出现下属入参政而留下上司的可能。如此一来,日常公务时,低阶官的的参政与高阶官的非参政,孰重孰轻”
张方平以为他可以从文稿中找到官家对他这种情况的处置,直到有可能与他沾边外,再没有跟他相关的。
只不过张方平不是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性子,他看到了,就要说出来。
“这与三级决策体系的职能相关。朝会参政,所谓参政,旨在全面,朝廷要尽量做到参政官员能涵盖国朝的所有事务。”
“比如盐铁监,他最了解国朝盐铁政策的运行情况,而酒监了解酒类,牧马监了解马政等等,这与日常公务的上下属关系不冲突。”
“比如知县入了参政,而其州府的推官并非参政,但在日常公务中,并不会因为是否是参政而影响二人的上下级关系。”
“说白了,参政只是在朝会时,承担参与政事,讨论政事,评议政事的职能。”
“参政并不是官级,也不是职衔,只是承担参政职能的一个设置。之所以统一其待遇,是要求他们必须履职,一旦不能称职,参政之权会被剥夺,同时取消其待遇。”
“至于内阁和议政一级,就不会存在官级和职位不匹配的问题了。”x
“当然,议政一级同样有其职能。议政一级是参与制定和评议国朝政策的,这就需要议政一级的看问题的角度要在一定的层面上。”
“一州一府,一部一寺这是基本视角,议政是需要有大局观,有朝廷立场,有战略性。这也是议政席位以职位定而不以人定的原因。”
“在这一点上,朕还有一些即将成为硬性条件的内容没有罗列。比如,比如议政必须有州府任职经历;比如枢密使必须有军伍任职经历;比如户部必须有皇家银行、国营寺、市易寺等相关任职经历等。”
“因为现在推行三级决策体系,是国朝首次,国朝官员的履历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律,朝廷也不可能将整个朝堂推到重来这是题外话,暂时不讨论可行性。”
“最后再说内阁的职能,内阁成员将负责国朝的日常政务处理,也就是说,内阁成员分管衙门的政务,内阁成员必须拿出处理意见后呈与君王。”
“内阁成员还需要做好沟通和协调,让朝堂衙门始终为一个整体行政。”
赵曦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后世大明内阁制的弊端,把内阁廷推改成了君王提名制,尽可能的去避免朝臣架空君王。
同时,以职位定议政,官员实行任期制,并且把调任议政的权利,统一归于君王,避免出现后世大明那种朋党的乱局。
在整个陈述中,赵曦忽略了取得确定为议政职位的官员任命问题。这一点,可以理解为依照陈例执行,也可以理解为君王提名制。
三级决策制的推行,到底是加强了皇权还是提高了宰辅的权利,在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中,体现的都有些含糊。
不是赵曦做不出明确的细则来,而是他不确定现时官员的接受程度。
三级决策相互制衡,君臣制衡,分权和集权等等,所有的内容都在这三级决策制中有体现。
或者说,赵曦是故意留下了后门。君王强势时,臣工的作用会被压制,制衡的作用会凸现。当君王平庸时,臣工就可以成为处理朝政的主力,君王反倒需要发挥制衡内阁专权的职能。x
我成了仁宗之子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
喜欢我成了仁宗之子请大家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六零七章 人事(上)
tent
赵曦前期未将三级决策制全数公布,是担心通过的可能性,而含糊部分内容,同样也是担心通过的问题。
其实,这也是赵曦矛盾心里的体现。
从他作为君王的立场考虑,他应该加强皇权。可从国祚绵长考虑,他应该更偏重制衡和分权。
正是这样的心里,赵曦才没有将三级决策制明朗化,才为未来君王留了余地,也为未来的宰辅留了余地。
至于他在位期间,甚至下一代的君王和宰辅,赵曦还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再久了,就看君臣制衡的结果了。
再说了,当一项制度运行太久后,是不是还适应时代要求不确定,是否会被人找到其中的漏洞也不确定。
而现在遵行的大统继承人选定方式走着看吧!
如果说讨论官制改革是相公们对其他臣工的答疑,那么,讨论三级决策制就是赵曦为所有与会者答疑。
这种答疑,是赵曦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三级决策制的核心思想和流程。
近几年层出不穷的新鲜事务,朝臣们已经基本接受了王安石的那几句话,到了赵曦这里就一句: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所以,与会者倒也理解了官家未将三级决策人员遴选方法公布的原因。
接着,臣工们相互讨论是相互交流对官家这些措施的理解。
“安道公,朕设想的内阁成员是十人左右。此次唤安道公回朝,也是准备提名安道公入阁。当然,既然朕有意将三级决策遴选人员的方案,在一定范围内讨论,就是用来遵守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