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赵曦还记得当初他责令工坊城的贾宪主持这项工作后,贾宪的第一次奏报,真的是惊出一身汗。
还好这时代的官员不精于数术,否则,这样混乱繁琐的薪酬方式,空子可以任意钻。
可赵曦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下,还得在这样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俸禄阶梯
贾宪说,一旦朝廷规范俸禄,仅此一项,每年足可以为朝廷节约几十万贯的钱粮。
赵曦真不在意节约什么的,现在的朝廷不缺钱,他只要求能清楚一些,明白一些,漏洞少一些。
赵曦支持王安石搞一条编制度的本身,就是为最终的官制改革服务的。
这也是赵曦能容忍王雱的一些小毛病的原因王雱制定的一条编制度,不管是从税收还是发饷,确实详尽而实用。
这一次,取消所有的补贴,并且一律以钱币发放,再实行职级、差遣和勋爵三方面配套的俸禄方案,对于朝廷,对于臣工都是清清楚楚的。
我成了仁宗之子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
喜欢我成了仁宗之子请大家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
x
第六零三章 官制(下)
官制改革的议题,还是在雁门关大战之前,相公们就已经拿到了框架。
整个官制改革的方案,基本上是官家定大方向,相公们拟草稿,又经过几次上下反复,才最终成稿的。
朝臣们原本应该清楚,之所以召集这次扩大化的议政,赵曦并不是多此一举。
按赵曦后世的经验,所谓的讨论稿,真正用心去琢磨的并不多,只有到了最后关头,人们才会从自己的利益入手,开始考虑即将成稿的方案对自己的利害。x
这一次议政,赵曦也只是开个头,就跟高遵甫开口询问一样,只需要把这个讨论的形式打开即可。
而赵曦问富弼的那句话,就是明白的告诉相公们:接下来是你们的事。
确实,接下来的讨论并不激烈,或者说更像是一次答疑,无非是时论释义的重复,或者是口语化。x
这次议政基本囊括了国朝一定层面上各种类型,完成这一次的答疑,也就可以昭告天下了。
所谓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划分。即便赵曦是以稳定和减少变动为原则,也一样存在获利者和失利者。
官阶,为将着重点放在资历上,也是为考虑那些经年老臣,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现状,采取了以资历取平本官俸禄的办法。
比如苏轼和吕惠卿,同为嘉佑二年,但如今的本官其实是有差别的。就包括冯京那一届,吴充那一届,甚至韩琦、王珪以及富弼他们的同年,如今的本官绝对不会相同。
官制改革后,只要是资历相同,没有严重的过错,在本官俸禄上,朝廷会取平,只用差遣俸禄去区分。
这是一个模糊的统计和核算方法。
相对于居朝堂高位者,在本官俸禄方面可能吃亏了,可只要加上差遣俸禄和勋爵,一样保持现有的水平。
而差遣官位不高,资历相对老一点的官员,无非是将各种贴钱在本官和差遣中换个说法发放。
再结合官制改革中提到的逐年增加比例,差遣不同,未来实际到手的钱粮会越拉越大。这一点能很大程度的激发臣工的上进心,以谋的更高更好的差遣,对于改变国朝当下怠政懒政有极大的好处。
对于资历深差遣低,本官也低的朝臣,暂时来看,短时间是获利了,最起码本官俸禄有所提升。可看明白整个官制改革的实质,就会对擢升有很大的**。
乍一看,似乎朝廷会增加支出,或许国朝的臣工都以为会增加支付,但贾宪率领的核算组,详细核算的结果是,在官制改革后,朝廷每年将减少二十多万贯的俸禄支付事实上,赵曦准备着增加支出的,只是混乱的俸禄机制,在经过清理后,让朝廷有了结余。
“关于任期制的问题需要官家与诸位相公明示。新官制规定,州府郡县的主副官,以及各地驻军主副官都是五年任期制。期满调任,不知这调任的依据如何”
讨论的气氛很好,不仅限于六部九卿的主官,就连苏辙这样讲武堂的教导也参与了。
苏辙这应该是为他那儿老让人操心的二哥苏轼问的。
“州府郡县的主副官以及军伍厢一级以上的将帅,必须执行五年期满调任制度,这一点没有任何余地。”
“至于调任的依据,这里面涉及到吏部考评、监察衙门意见等各方面因素。调任的权限在官家,参考的依据是考评。”
“每年吏部都整理一份任期满的官员名单,并标注其历年考评结果,经由内阁和监察衙门审核后,呈报官家予以调整。”
“基本原则是有上有下,有进有出。什么意思呢,就是监察衙门有相关处罚记录者、吏部考评为差者,将降低差遣调任。比如由上州调任下州,比如由一州主官调任辅官。”
“考评中平者,辖地也无其他事故,或者出现灾荒未发生大灾难等等情况,原则上是平调。”
“而考评优秀者,辖区产业发展迅速,甚至有创新产业等等,将予以擢升。当然,这一切均由官家决断。”
这不完全属于官制改革的内容,应该属于运行机制和流程的范畴。
富弼回答的,是在商议官制改革中,相公们提到后,赵曦给出的初步设想。
本来赵曦准备让吏部拿意见,只是相公们以为这一点没必要太明确,应该给内阁和君王留余地。
说到任期,赵曦对于议政和内阁并没有做任期的限定。
怎么说呢,要说议政,虽然有本官或者官阶俸禄,但议政并不是常设职位。
之所以确定议政的最高和最低官阶俸禄,是对议政权限的推崇。
议政的任期基本上是随官员差遣而定。比如开封府知府,基本确定为议政,还是排位靠前的议政。
但是,开封府知府有任职年限,如果在任期内违反了监察条例,或者吏部考评为差,那么任期满后的调任就肯定会调任下州府主官,议政排位是肯定靠后了,甚至会失去议政的席位。
这时候,就不再享有议政的官阶俸禄了。
当然,如果是任期满后擢升,自然也不会再享受议政的官阶俸禄,而是享受内阁的官阶俸禄。
国朝的官制,在赵曦看来,就一点是最值得称颂的,那就是低职高用和高职低用。而这次的官制改革,也完全的继承下来了。
这也是赵曦在考虑官阶俸禄、差遣俸禄以及确定议政俸禄标准的因素之一。
以蔡确和吕惠卿为例,从官阶俸禄上,蔡确嘉佑四年,吕惠卿嘉佑二年,蔡确的官阶俸禄比吕惠卿低。
在差遣俸禄上,蔡确跟吕惠卿基本持平。这就造成蔡确实际到手的钱粮,比吕惠卿少。
可在整个国朝朝堂职能上,蔡确作为副总监察、内参总编撰,并不比吕惠卿的市易寺主官轻。
而议政确定了官阶俸禄,就会将他俩实际钱粮取平。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公平,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公平。这不仅取决于是否拥有议政席位,还有本身官阶的因素。
就比如吕嘉问,他属于恩荫得官,跟工坊城李诫类似,资历要比李诫深。
新官制下,吕嘉问的官阶俸禄重新厘定,将高于李诫的官阶俸禄。但是,李诫作为工坊城的辅官,是确定拥有议政席位的,而吕嘉问却不确定。
议政席位上有了差别,李诫的俸禄总计要比吕嘉问高出很多,又不能跟吕惠卿、蔡确相比。
议政席位,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差遣更重要。当然,差遣本身就是议政席位的基础。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六零四章 三级制衡
一切都还是从利益上入手,在利益上结束。
不管是官阶、差遣,还是三级决策官员的遴选,都不开利益这个核心。
赵曦在制定新的官制体系时,也是基于利益,在确保大多数臣工利益不受损,并且给予他们愿景的条件下,才能确保稳定的推动这次大革新。
“官家,当下国朝官阶和勋爵高,非本意而造成差遣与本官不匹配的情况如何处置例如老臣的情况。”
张方平,真正的老臣,先帝时曾任参知政事,算是官拜执宰了。
因为赵曦即位后以稳定为主,他没有机会再入朝堂,心灰意冷之下,几次告老,赵曦都不允。
张方平属于方正的性格,虽然多年不掺合朝政,当官家召其参与这次议政时,他不屑于争究钱粮,他更想做事。
如今大宋是真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也让张方平有了重临朝堂的想法。
“安道公,你的问题就涉及到三级决策制上面了。如果诸位对官制没有意见了,接下来就讨论三级决策制。”
赵曦对于张方平还是熟悉的,甚至可以张方平对于赵曦整个大布局的开始,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当年赵曦带着护卫营南征,辗转大理,谋划矿城,第一次收拢朝臣们,张方平给予他极大的支持。
实话,当时的赵曦羽翼未丰,赵允让父子几十年经营,在朝臣中有很大的势力。张方平在某种意义上讲,当时支持赵曦,是有拥立之功也不为过。
张方平从资历而言,如今的政事堂相公,也就文彦博和韩琦强于他。
这人也算个倔头,不过是个开明的倔头。
自从政事堂少了司马光,赵曦一直希望相公中能有一个耿直的倔头,只是因为预定推动官制改革,朝廷又需要稳定,赵曦一直没有调张方平入朝。
其实,这一次议政,赵曦专门召集了张方平,他就应该明白其中的意味。
张方平这时候出口问,也是想确定一下自己的想法。
在年纪上,张方平跟富弼、韩琦、文彦博以及吕公弼都算同龄人,还没有息了一番作为的心,更希望能赶上国朝这发展的趋势,最终千古留名这是作为一个士饶执念。
官制改革方案已经是定论了,所谓讨论,就是需要这么个仪式,走这么一个流程。
释义是早完成的事,上下定稿也有过几次了。
而体现地位、权利的三级决策制,才是在场所有人所关注的。
对于三级决策制,朝臣们了解的有限,或者朝廷公之于众的就有限。
在朝廷公布的内容中,只是讲明了国朝将推行由朝会参政、议政、内阁,构建国朝的三级决策议事体制。
朝会,职能是参政,白了就是有权利参与国朝的大事重事,然而却有方式的限定。
进入朝会者,可以针对国朝事务评判,也可以提出改进国朝各项事务的建议和意见,却要求必须使用文字的方式。
朝会者的来源,在朝廷公布的内容中有提及,可以是相当广,几乎遍布整个国朝所有的郡县。x
议政,应该是国朝权利层级,是有权利评议、讨论、否决或赞同国朝各项政策走向的一级。
在某种意义上,议政等同于原来的朝会,可以针对国朝的某项政策进行讨论、批泞辩论等。
议政一级,还有对应答复参政的朝会官员疑问的职能。
比如,秦州知府为议政,而清水知县为朝会参政,当清水知县提出关于秦州府某项措施不得力或者不合适时,秦州知府必须对清水知县的异议予以答复,还必须做到令其满意。
或许这算是上下制衡。从职位上,秦州知府高于清水知县,对于清水知县有一定的管辖权,甚至在清水知县的升迁上,也有话语权。并且清水县衙门的吏员使用,受秦州知府的节制。
但是,通过朝会这个模式,清水知县却有了直达听的渠道,可以在朝会上对秦州知府的工作评议。x
同样,朝会参政评议国朝各项政策不受官阶、职衔、差遣以及地域的限制。甚至可以直接评议内阁成员的施政。
当然,三级决策制所有权利都必须是针对执政施政而言,也就是对事不对人。
针对饶弹劾,有监察体系专门的通道。
也就是,赵曦将三级决策制限制在一个纯政务的范围内,让政务归政务,弹劾归弹劾,避免原本那种朝会即吵会的局面。
而内阁成员,在拥有权利的同时,也同样会受到议政和朝会参政一级的制衡。
内阁成员与议政不同,议政是兼任制,而内阁成员不再兼任朝廷的其他衙门职务。
比如王安石,现在为三司使,比如文彦博,现在为枢密使。一旦实行三级决策制,他俩必须辞去原有差遣。
不管是平章军国事,还是东西两府的主官,一律不再兼任,将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内阁。
内阁成员将实行分工制。比如文彦博,可以分管枢密院和兵部。比如王安石,可以分管三司使和户部。
而分管本身就是一种制衡。六部九卿、州府郡县以及监察衙门、讲武堂、工坊城等,均可由内阁成员分管,但内阁成员对自己分管衙门的这些议政主官任用只有建议权,没有任免权。
但内阁成员分管的部门,所有政策和措施的实行和推动,必须得到内阁成员的认可和批准。
在日常公务中,内阁成员将分别处理本人分管部门的业务,最后统一由首相也就是内阁第一人审阅,最终形成定论交于君王恩准。
而议政,是朝廷定期对各衙门事务进行商定的机制,以此来确保国朝衙门的重大事项不是由内阁与分管衙门私下决断。
这也保证了君王能全面了解国朝各衙门的运行情况,而不用究竟细节。
参政、议政、内阁,形成一个相互统属有彼此制衡的三级决策体系。
每一位内阁对应不同的议政,而议政与参政之间又有上下级关系,整条线中,上一级对下一级的权利偏偏有限制。
不管是人事还是政事,最终的裁决权都归于君王。
如此,权利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形成交叉制衡的体系,在加强皇权至上的同时,却把整个国朝的治权下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