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对于朝廷的现状,议政应该是最好确定的。是故,还望安道公稍安勿躁,遵流程推进。”
赵曦这样跟张方平说,就想起了后世的组织谈话
话里话外的很明白,就是要告诉张方平:我这给你提名了,是有意重用你。你自己也要努力,把议政评议这一块做好,别太过不去了。
好像后世组织谈话的含义也就是这么个意思。
赵曦绝不是在引导拉拢选票,他是需要稳定,需要三级决策制的第一次能顺利推动好吧,借口都是一样的。
“谨遵陛下旨意!老臣定不负君望。”
张方平总算是得到准信了,同时也确实让他有些犯愁。就他这性子,入仕几十年,还真没做过拉帮结派的营生希望官家不是这层意思。
“富相,朕准备将司马君实、欧阳永叔、张安道、王拱辰一并提名入阁”
“官家,老臣以为苏颂、薛向、韩缜以及吕公著也具备入阁资格。”
“苏子容专注的点不同,他于国朝的作用巨大,甚至到了不可或缺的程度。朕与他有过沟通,他志不在治政”x
苏颂,从担任护卫营教导开始,在赵曦有意无意的引导下,这位对科学有相当兴趣的士大夫,就全身心的钻进了科学的海洋里。
“至于薛师正,他所擅长的是财货之道,经历相对单一,无州府任职经历。从朝廷立场出发,以及他个人意见,朕决定还是他留在现在的位置妥当。”
“皇家银行、国营寺这都是新生事物,需要薛师正踩出一条道来,把这两项工作规范了。他还是有具体职衔比较好,有利于做事。令其同知三司使吧。”
“内阁确定以后,文宽夫需要卸任枢密院职,吕公著接任文相之位。”
“讲武堂主官之位,将由韩缜接任,讲武堂文佐官苏辙顶上。王陶任工坊城主官,章惇调任工坊城接王陶。”
“讲武堂的武佐官讲武堂将一正三佐的职衔确定下来,主官一人,文武佐官各一人,另外要配备一名负责后勤保障和协调朝廷的佐官。”
“职责明确。主官统管全局,文佐官负责讲武堂的教化,武佐官负责军事,各司其职。四人皆为议政席位。”x
“工坊城主官一人,负责产业和各作坊一人,负责运输和轨道一人,负责营造军备和将作监一人。同样均为议政。”
果然,富弼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官家的传统范围,还是依靠着潜邸旧臣。
即便是吸纳新人,也必须是融入官家那个势力圈子里去。比如薛向,比如李诫,比如已经有意在讲武堂扎根的苏辙和章惇。
富弼也曾有心将冯京塞进官家的绝对势力范围,可考虑自己女婿的性子,他没有那样做。
不管苏辙还是章惇,本就是大才,还是懂得变通,能接受新事物的大才。能在讲武堂有一席之地是肯定的,而自家女婿连韩琦都不看在眼里,又怎能接受官家的那套教化
“官家,议政席位根据职能职位确定,此事可有章程”
富弼心思还是回到正事上了。见官家一点不忌讳的就把讲武堂和工坊城的议政席位直接确定了,还是四位这让富弼很担心。
如今的君臣关系很好,他不希望因为官家的过于强势,让朝臣再生出与官家别劲的念头来。
君臣制衡的理念,不仅仅是韩琦有,在朝臣中的市场不小。
“此事还需要富相与诸位相公拿出个初步意见来。这样吧,既然朕已经提名内阁成员了,富相不妨直接将诸位准内阁召集起来,组织一次准内阁的议题,在总监察的监督之下,试行一次内阁会议。议题就是确定议政席位的朝廷职位!”
这算是掌握度到一定境界的做法吧
先把讲武堂和工坊城的议政席位强势定下,在富弼有些许不满时,直接把其他所有的议政席位丢给了内阁
看上去赵曦是放权,很大方。可事实上,议政席位是根据职能确定,根本就没有多少余地。
六部九卿肯定一个不能少,三司使、国营寺、皇家银行、市易寺这些新增的权利部门也不能少,同样,各路驻军的军事和文佐官,以及边军的军主官文佐官等等,都是雷打不动的议政。
剩下的就是朝廷衙门的佐官和州府主副官的争议了,真的剩不下多少。
况且,议政对应的是职位,不是人,那怕内阁成员有意提携亲近,任期满时的考功和监察衙门的监督会让一切走上正轨。
放出去的是权利,同样也是责任是麻烦。在内阁评议还没有进行之前,赵曦很确信,内阁会把议政席位做的公平公正。
更何况还有范纯仁那个耿直的总监察。
tent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六零八章 人事(中)
tent
有点小意外。
在赵曦找欧阳修谈到提名他入阁时,欧阳老先生却拒绝了
“官家,恕老臣不能遵旨。老臣一生致力于教化天下,不管是任州府还是边寨,不管是主朝政还是考录士子,老臣一直在找寻用教化改变国朝现状的方法。”
“一世将近,唯有这些年在讲武堂,老臣深度了解官家编撰的教化文稿,才明白这是正道!”
“官家,老臣年迈,虽有些微名,也是于士林文坛的微名。于治政之道,老臣并无建树。此为原因之一。”
“其二,国朝正值百年之大变之态势。而老臣入讲武堂后,自认为算是懂了官家设置讲武堂的意义所在。它不同于国子监,不同于历朝历代任何教化,是完全针对于施政而设的殿堂。”
“军事教授、监察培训、工匠培养、技艺革新以及忠诚和服从的观念灌输,无一不让老臣震撼。讲武堂才是真正体现有教无类之处!”
“官家,恳请官家能恩准老臣留在讲武堂,为官家,为大宋尽微薄之力,以全官家开创大宋盛世之抱负!”
欧阳修再说完后躬身,而赵曦也起身向欧阳修致礼了。
赵曦没有因为欧阳修的违逆旨意生气,反倒是有种感动。
说真的,欧阳修或许是朝廷唯一一个懂了他创办讲武堂意义的臣工。这一点,就连跟随他多年的潜邸四臣也没有如此深刻。
“中正,将勤政殿编号为甲一字的卷宗拿来另外,让韩缜和苏颂一并过来。”
本来赵曦是准备延后再做的一些事,或许现在可以开始了。
赵曦对于讲武堂的设置,目的是将讲武堂最终举办成综合性干部培训学校,发挥国朝高级文武官员的任职前回炉功能,就跟后世那个学校一样。
并且,赵曦也有意将讲武堂的模式逐步向国朝的各路推广
而工坊城,在赵曦的设想里,是侧重于所谓的科学技术方面。工坊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将实现教、学、研、用四位一体。
工坊城是一种倒逼模式,由各种工坊起步,不断的创业产品,从而激发工匠的创新能力。再以各种方式,将这些创新变成钱粮,以此提高工匠的待遇,从而引导工匠更加深入,从而由量变到质变,成就属于国朝的科技体系。
苏颂、沈括、贾宪就是基石!
韩缜调任讲武堂,而工坊城将由王陶接手苏颂实在厌烦事务。
王陶的性格和资历,能保证工坊城宗旨不变,同时又能确保苏颂在工坊城做事这一点从工坊城筹建时就这样。
文稿在三人手里传阅,还时不时的有低声的交流
“官家,若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必须引导士子或者说文臣,对讲武堂和工坊城的兴趣。”x
“欧阳公,这一次议政席位,讲武堂和工坊城各占四席。此为一。第二点,在这次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推行时,苏辙和章惇会得到重用。”
“不管是潜邸的还是其他,只要有讲武堂和工坊城经历的臣工,朕都会有所擢升!”
“另外,在朝廷推行三级决策制时,讲武堂要准备议政培训和参政轮训,朝廷会责令内阁成员授课!”
从这点上考虑,似乎欧阳修留任讲武堂更有利。无论是从文臣资历上讲,还是从士林盛名上说,脱离了朝堂的欧阳修,有绝对的地位。
只是欧阳修辞了入阁的机会,赵曦就需要重新斟酌一个入阁的人选。
就陈升之吧其实赵曦的心里偏向于曾公亮。只是,曾公亮确实年纪大了,比他们这几个都大十来岁。
赵曦也听说过什么四人簪戴金带围的传闻。如今此四人同为内阁,赵曦也有机会看看热闹。
韩琦和王安石虽然算不上针锋相对,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而王珪是个无原则和稀泥的,再加一个还算是耿直的陈升之而已。赵曦不介意成全所谓四相簪花的佳话。
如此一来,内阁分别是富弼:明事理,知进退,为政清廉,有较强的政治智慧,有一定的远见,处事圆润,懂包容,识调和。最合适的首相人选。
韩琦:如果韩琦能抛开君臣文武的偏见,在某些方面比富弼还要强上三分。
韩琦处事果决,能达到心狠手辣的地步。他爱憎分明不虚以委蛇,不像司马光那种偏执,也没有王安石那种过分的执拗,是一种有智慧的耿直。
韩琦最大的缺点就是立场鲜明,阶层的立场、文臣的立场以及私利的立场,这些立场让他很多时候无法分清公与私的关系。
文彦博:政治老油条,算得上恪尽职守。算得上内阁中最具备政客特性的人物。
文彦博的能力很强,不管是处理政务的能力,还是把握大势的能力,包括变通的能力,都是顶级的。
可惜,在赵曦看来,文彦博只能算得上恪尽职守,而不是真正竭尽所能。他缺少一颗大无畏的心,也少了份人情味。
王安石:一个有心致力于改变国朝现状的偏执狂。用不好听的说,是自以为是,太自以为是。用好听的说,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绝强的解决问题能力,执行力弱。最大的缺点是任人为亲,甚至到了执拗的程度。
最大的缺点:识人不明!
韩绛:赵曦眼里富弼的接班人,有勇有谋,公正廉明,识大局,耿直中不失变通,圆润却坚持原则。
吕公弼:敦厚中正,中规中矩,有一定的执行力。性格偏向保守,不越轨,不出格,事事严谨。
司马光: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若不是司马光修史并未解除政事堂相公的职务,赵曦都有心不对他提名了。
后世偌大的名声,在赵曦看来有点名不符实。
保守,固执,感情用事,甚至有些是非不分,不明时务,不识大局。唯有在德行上无可挑剔。
王珪:好好先生一个,属于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性子,随和,也可以说是无原则。
陈升之:属于低配版的韩绛一个。
最后再说张方平,一个仕途多舛的大才。最起码赵曦是这样认为的。
论才智,张方平不输内阁任何人,而且张方平属于后世所说的阳光型人物。
只是张方平性情过于豪迈,豪迈到了口不择言的地步,豪迈到了无所忌讳的程度,这也造成了他仕途多舛的结果。x
tent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六零九章 人事(下)
关于国朝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的议事,一直持续了两天,包括共同议事和分组讨论。
最终算是一致通过了这已经酝酿两年的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
也确定了议政席位和内阁提名,随即朝廷将昭告天下,拉开大宋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的运行大幕。
只是这样的一个内阁,对于赵曦的驾驭力是个考验。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明争,陈升之和韩琦的暗斗,张方平无所畏惧的大嘴巴,文彦博习惯性的背后撺掇
估计富弼也为难吧!
富弼确实有点头大。在议事结束后,官家已经告诉他内阁提名的情况。
这意味着,他富弼将作为首相入阁。问题是,这样的内阁真的好吗
异论相搅嘛难不成官家没有大气度容忍内阁成一统
仔细想想,好像朝廷现在并没有什么异论,国朝的大政方针基本上统一了方向。
再考虑内阁属于分工制,或许只有异论相搅才是最正确的。
富弼考虑这个问题是,出发点跟他对韩琦的解释一样不仅要站在臣工的立场考虑,也需要站在官家的立场上考虑。
三级决策制的推行,在事实上,官家是把朝政的处置权下放了。虽然还存在一个批注权、恩准权,在事实上,官家应该不会过多的改变内阁的处理意见。
除非朝政有争议了那时候,君王才发挥他的最终裁决权。
治权的下放,在某种意义上对于皇权是危险的。
因此,官家在设计这种治政制度时,就把异论相搅作为常态一并融进了三级决策制中。
不仅仅是内阁内部的异论相搅,甚至包括内阁和分管衙门也应该存在异论相搅。
这种异论相搅,并不是这个词语本身的意义,而是从亲近和朋党的定义入手。就如内阁成员,是在国朝既定大方向的前提下,一种求同存异的异论相搅。
作为首相,当富弼考虑到这点时,他已经决定,趁着这次官制改革,他需要提出调整议政职位的议题,以全官家的意图。
事实上,赵曦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就目前国朝的现状,倘若内阁真的一统了,还真的可能没君王什么事了。
结果就是君王会成为一个人形图章。
垂拱而治,恐怕是所有士大夫希望的。同样,垂拱而治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又是乱象的根源。只要有君王存在,君王就必须发挥他该有的作用,区别不过是怎样去发挥。
赵曦不想把自己变成小吏,所以他需要朝堂有能力处理日常政务。他也不想去做一个人形图章,做一个皇权的象征。所以,他需要异论相搅。x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