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官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保持原有钱粮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予以改变。
比如一个从四品官,他的职官可能是龙图阁侍制,也可能是左右谏议大夫。但差遣却又千差万别,有六曹侍郎,也有州府主官,有的屁事没有到处晃荡。有的有文散官的太中大夫,有的没有。
这样架床叠屋的方法和混乱的差遣,造成俸禄重复叠加的太多、太乱、太复杂,繁杂到连户部都无法搞明白朝廷的俸禄发放。至于吃空饷,或者光领钱不做事的就更多了。
这也是国朝的文臣从心底对皇权没有敬畏的原因之一大不了不做事,朝廷一样给钱。也是朝臣对贬谪无所谓的根源,因为不影响钱粮。
官制改革后,官员将只有本官俸禄和差遣俸禄,两者权重相当,这就让朝臣们会逐渐看重差遣,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做事不做事都一样的弊端。
官制改革还将本官和差遣的俸禄推行两条线发放的模式。官员的本官俸禄将统一由朝廷户部发放,而差遣俸禄则由地方负担。
地方官差遣俸禄将以一府为基本单位进行统筹。
有了皇家银行的铺开和国营寺关于地方和朝廷营收的分成,以及由王雱主导的税收新法,明确了地方和朝廷的税入分成,让地方州府有了一定的财政自主权。
俸禄实行两条线支付,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让地方州府主官,尽可能的会少养闲官。
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朝廷将原本那些不属于流内官的县丞、主薄也一并确定了品级,并由朝廷担负本官俸禄。
并且,朝廷还规定了,州府郡县衙门吏员的选用权,将统一归府一级衙门管辖。逐步由贡生和将来的退役校尉和军卒替换现在吏员混乱的现状。
这是有利于集权统治的做法,同时也给予了地方州府主官一定的权限。
敢推行这样体制的基础,是国朝监察衙门的独立性,以及对君王直接负责的体制基础。
这样体制,很可能造成地方官有唯上的倾向。但是,监察衙门、吏部考功和朝廷担负本官俸禄,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地方州府主官乱政。
并且,官制改革还明确了,所有有品级的官员任命,必须经过吏部、内阁以及君王。即便是吏员任命,也必须经过吏部备案,同时将吏员在任时称职与否作为州府主官的考评内容之一。
第六零二章 官制(中)
没有哪一种官制是绝对完美的,别说是大宋,就是后世也没有绝对完美的官制。
任何一种制度,能不能实现制度的期望值,关键还是在人。
赵曦在构想官制改革时,借鉴了很多后世各朝代的做法,也必须得结合国朝当下的情况,在确保稳定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去设计符合这个时代,又具备先进性的官制来。
比如官阶,新官制改革的官阶,赵曦就借后世的做法,将官阶定为二十五阶俸禄。
第一阶,不涉及品级,对应君王。国朝原本君王就有俸禄的,只不过他老爹客气,自己取消了俸禄。赵曦无非是再一次恢复而已。
设立这一阶,赵曦也是想明确所谓共天下的虚假思想。本质上到底是共天下还是家天下,根本就没法理清。
从职能上说,君王和臣工一样,都是管理这个王朝的一份子。实际意义在事实上有很大的区别。
不过在这时代,不存在争议,也没人去争议。
第二阶,对应到臣工的品级上,就是一品,跟勋爵不相关,只与本官有关,或者说关系到官级俸禄。
处于第二阶的,包括太子、皇后、亲王、皇妃以及内阁部分成员,有些曾列为三公而致仕的老臣也在其中。
第三阶,即现在朝廷二品官员,以内阁成员为主,太子妃、内苑诸嫔妃,以及封为一品诰命的官员夫人等。
四到七阶,这算是国朝中坚,文臣中六部九卿的主副官,各路总督主副官,讲武堂、工坊城、监察衙门、皇家银行、国营寺、市易寺等主辅官,甚至包括重要州府的主官等。
武将则包括各路驻军首脑,讲武堂总教官,重要州府驻军主官,部分边境驻军主官等。
这一阶,基本上相当于国朝的议政一级。
之所以将官阶对应差遣说明,赵曦这次官制改革的目的,最终将实现差遣和官阶相对应,最起码在七阶官以上,官阶要与差遣最终对应。
八到十二阶,是国朝的底蕴所在,从各州府主官到上县知县,从六部九卿的侍郎到重要职能的郎中。
对武将而言,则包括军厢一级的军事主官。
十二阶往下,从州府辅官一直到下县的县尉主薄等。
这是指本官或者说官员的品级俸禄。之所以搞这样详细,并且在同等差遣上有不同的官阶,这涉及到一个资历问题。
这是任何一个时代无法避免的问题。所有的官制,都是金字塔模式,越往顶层,位置就越少。而具有同等资格的肯定比职位要多很多。
这个理念,赵曦引用了后世的做法。在本官和品级俸禄上,为各个层面的官员升迁畅通了通道。
这个官阶俸禄,相当于后世的级别工资,而差遣俸禄将对应后世的职务工资。
以将来的内阁成员为例,富弼为天圣八年制科及第,韩琦为天圣五年进士及第,而王安石则是庆历二年的进士。
在本官上,也可以说官阶或者品级上,他们是不同的。韩琦和富弼,是第二阶俸禄,而王安石会是第三阶或者第四五阶的俸禄。
但是,在差遣上,他们同为内阁成员,差遣俸禄会一样。
同样,王珪王拱辰,也是庆历二年进士,本官跟王安石相同,却因为一个可能成为内阁,一个最多为执政,本官俸禄可以相同,但差遣俸禄差距就很大了。
就比如嘉佑二年的那一批人,吕惠卿已经是市易寺主官,而苏轼则为黄州推官。在本官俸禄上区别不会太大,差遣俸禄则大不一样。
可像章惇、苏辙之类,在讲武堂的差遣,仅次于讲武堂的主副官,等同于六部九卿的侍郎,虽然在差遣俸禄上跟吕惠卿有所区别,也区别不大。
一旦都同为议政,就会直接持平。在差遣俸禄上,是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内阁、议政、朝会是确定了差遣俸禄的。
这一次官制改革之所以用时这么久,多数时间都耽误在制定差遣俸禄上了。
本官或者说官阶品级俸禄好确定,依现行国朝相同资历的五品官为例,统计国朝所有五品官最高俸禄、最低俸禄、平均俸禄,基本就可以确定五到九阶本官俸禄。
但是差遣俸禄却相当复杂。基本上涉及到了国朝目前所有的职位。从朝廷到地方再到军伍,甚至包括各地的教谕、酒监、盐铁监等等。
整个差遣俸禄的核定,是在贾宪的率领下,从户部调阅了大量的俸禄资料,在稳定为主的原则下,经过长达两年的商榷,才最终成稿的。
也是因为这个过程,让赵曦清楚了朝廷每年在怎样混乱的耗费钱粮。
可能大多数官员,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俸禄来源,甚至说户部负责这块工作的郎中,也无法全面了解。
比如一位官员,在庆历年及第,便有了本官俸禄,为将作监主薄,其实他可能连将作监的门都没进过,但这份俸禄户部会按期支付于他。
而后,经过多年磨堪,他成了中书舍人,并且有了殿阁的清贵官职,又在州府或者六部九卿有了具体职位。
这时候,这位官员的俸禄就彻底乱了。
本官寄禄官的俸禄,清贵殿阁俸禄,差遣俸禄,再加上国朝给予臣工涉及茶、酒、厨料、薪、蒿、炭、盐铁诸物、马料以及家眷、差役的衣料供养等,根本就无处算清。
若是再有文散官或者勋爵的食邑
赵曦还记得当初他责令工坊城的贾宪主持这项工作后,贾宪的第一次奏报,真的是惊出一身汗。
还好这时代的官员不精于数术,否则,这样混乱繁琐的薪酬方式,空子可以任意钻。
可赵曦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下,还得在这样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俸禄阶梯
贾宪说,一旦朝廷规范俸禄,仅此一项,每年足可以为朝廷节约几十万贯的钱粮。
赵曦真不在意节约什么的,现在的朝廷不缺钱,他只要求能清楚一些,明白一些,漏洞少一些。
赵曦支持王安石搞一条编制度的本身,就是为最终的官制改革服务的。
这也是赵曦能容忍王雱的一些小毛病的原因王雱制定的一条编制度,不管是从税收还是发饷,确实详尽而实用。
这一次,取消所有的补贴,并且一律以钱币发放,再实行职级、差遣和勋爵三方面配套的俸禄方案,对于朝廷,对于臣工都是清清楚楚的。
第六零三章 官制(下)
官制改革的议题,还是在雁门关大战之前,相公们就已经拿到了框架。
整个官制改革的方案,基本上是官家定大方向,相公们拟草稿,又经过几次上下反复,才最终成稿的。
朝臣们原本应该清楚,之所以召集这次扩大化的议政,赵曦并不是多此一举。
按赵曦后世的经验,所谓的讨论稿,真正用心去琢磨的并不多,只有到了最后关头,人们才会从自己的利益入手,开始考虑即将成稿的方案对自己的利害。
这一次议政,赵曦也只是开个头,就跟高遵甫开口询问一样,只需要把这个讨论的形式打开即可。
而赵曦问富弼的那句话,就是明白的告诉相公们接下来是你们的事。
确实,接下来的讨论并不激烈,或者说更像是一次答疑,无非是时论释义的重复,或者是口语化。
这次议政基本囊括了国朝一定层面上各种类型,完成这一次的答疑,也就可以昭告天下了。
所谓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划分。即便赵曦是以稳定和减少变动为原则,也一样存在获利者和失利者。
官阶,为将着重点放在资历上,也是为考虑那些经年老臣,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现状,采取了以资历取平本官俸禄的办法。
比如苏轼和吕惠卿,同为嘉佑二年,但如今的本官其实是有差别的。就包括冯京那一届,吴充那一届,甚至韩琦、王珪以及富弼他们的同年,如今的本官绝对不会相同。
官制改革后,只要是资历相同,没有严重的过错,在本官俸禄上,朝廷会取平,只用差遣俸禄去区分。
这是一个模糊的统计和核算方法。
相对于居朝堂高位者,在本官俸禄方面可能吃亏了,可只要加上差遣俸禄和勋爵,一样保持现有的水平。
而差遣官位不高,资历相对老一点的官员,无非是将各种贴钱在本官和差遣中换个说法发放。
再结合官制改革中提到的逐年增加比例,差遣不同,未来实际到手的钱粮会越拉越大。这一点能很大程度的激发臣工的上进心,以谋的更高更好的差遣,对于改变国朝当下怠政懒政有极大的好处。
对于资历深差遣低,本官也低的朝臣,暂时来看,短时间是获利了,最起码本官俸禄有所提升。可看明白整个官制改革的实质,就会对擢升有很大的玉望。
乍一看,似乎朝廷会增加支出,或许国朝的臣工都以为会增加支付,但贾宪率领的核算组,详细核算的结果是,在官制改革后,朝廷每年将减少二十多万贯的俸禄支付事实上,赵曦准备着增加支出的,只是混乱的俸禄机制,在经过清理后,让朝廷有了结余。
“关于任期制的问题需要官家与诸位相公明示。新官制规定,州府郡县的主副官,以及各地驻军主副官都是五年任期制。期满调任,不知这调任的依据如何”
讨论的气氛很好,不仅限于六部九卿的主官,就连苏辙这样讲武堂的教导也参与了。
苏辙这应该是为他那儿老让人操心的二哥苏轼问的。
“州府郡县的主副官以及军伍厢一级以上的将帅,必须执行五年期满调任制度,这一点没有任何余地。”
“至于调任的依据,这里面涉及到吏部考评、监察衙门意见等各方面因素。调任的权限在官家,参考的依据是考评。”
“每年吏部都整理一份任期满的官员名单,并标注其历年考评结果,经由内阁和监察衙门审核后,呈报官家予以调整。”
“基本原则是有上有下,有进有出。什么意思呢,就是监察衙门有相关处罚记录者、吏部考评为差者,将降低差遣调任。比如由上州调任下州,比如由一州主官调任辅官。”
“考评中平者,辖地也无其他事故,或者出现灾荒未发生大灾难等等情况,原则上是平调。”
“而考评优秀者,辖区产业发展迅速,甚至有创新产业等等,将予以擢升。当然,这一切均由官家决断。”
这不完全属于官制改革的内容,应该属于运行机制和流程的范畴。
富弼回答的,是在商议官制改革中,相公们提到后,赵曦给出的初步设想。
本来赵曦准备让吏部拿意见,只是相公们以为这一点没必要太明确,应该给内阁和君王留余地。
说到任期,赵曦对于议政和内阁并没有做任期的限定。
怎么说呢,要说议政,虽然有本官或者官阶俸禄,但议政并不是常设职位。
之所以确定议政的最高和最低官阶俸禄,是对议政权限的推崇。
议政的任期基本上是随官员差遣而定。比如开封府知府,基本确定为议政,还是排位靠前的议政。
但是,开封府知府有任职年限,如果在任期内违反了监察条例,或者吏部考评为差,那么任期满后的调任就肯定会调任下州府主官,议政排位是肯定靠后了,甚至会失去议政的席位。
这时候,就不再享有议政的官阶俸禄了。
当然,如果是任期满后擢升,自然也不会再享受议政的官阶俸禄,而是享受内阁的官阶俸禄。
国朝的官制,在赵曦看来,就一点是最值得称颂的,那就是低职高用和高职低用。而这次的官制改革,也完全的继承下来了。
这也是赵曦在考虑官阶俸禄、差遣俸禄以及确定议政俸禄标准的因素之一。
以蔡确和吕惠卿为例,从官阶俸禄上,蔡确嘉佑四年,吕惠卿嘉佑二年,蔡确的官阶俸禄比吕惠卿低。
在差遣俸禄上,蔡确跟吕惠卿基本持平。这就造成蔡确实际到手的钱粮,比吕惠卿少。
可在整个国朝朝堂职能上,蔡确作为副总监察、内参总编撰,并不比吕惠卿的市易寺主官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