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一眼望去,高于滑州城外这滩水位的仍然是一大片的平原地。

    虽然拿捏韩琦,让赵曦有一点小开心,可面对滑州的灾情,他还是开心不起来。

    已经转了半日了,仍然找不到可以泄洪之处。

    赵曦不能一直待在滑州,这是由君王的身份决定的。可是对于滑州泄洪的事,他是真心不敢相信这些臣工。

    大宋一直是个务虚的王朝,尽管这些年他改变了一些。可对于泄洪这个需要考量太多因素的工程,他还是需要亲力亲为。

    随行的臣工,就是李诫,也只是在工程营造方面有所侧重。

    “官家,老臣早年就任河北,路过滑州时,曾到一处游览过。老臣知官家意图,便迅速赶来,希望能对官家之谋有益”

    韩琦到了,简单的行礼后,根本不提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就是情绪都丢一边了。

    他是个聪明人,也很有城府。想挽回印象,投其所好是必须的。

    在追赶官家的这一路上,韩琦早端正了态度,也想好了怎么做。

    “韩阁老,在何地”

    韩琦治政的能力还是相当的,抛开他固守的什么文武,什么士大夫高人一等,什么君臣制衡,当然也应该抛开所谓的知兵事,单纯治政上,韩琦确实是大才。

    “禀官家,在滑州西北,河口以南,有一处相当广袤的低洼地。由于低洼,常年蓄积死水”

    “立即赶去”

    韩琦还准备详细介绍,赵曦却遵行眼见为实。他需要自己评估。

    确实如韩琦所言,这是一大片的低洼地。可能是因为对水患的恐惧,偌大的地区,居然没有居民,零星的住户,也都在这片低洼地的边缘高处

    “水深几何”

    这话问的,所有人相对无语。都是从汴梁来的,有谁能知道这地方的深度

    就是是不是比滑州城外的地面低,也无法确定。更何况中央位置的死水深度

    关键是,这一处低洼地,离滑州城外蓄水处差不多有一里地,凭肉眼去看,很难判断。

    东山看见西山高,眼睛会欺骗自己。间隔这么远来对比与地面的深度,得到的结论,很可能是自己心中所想的。

    若是单纯考虑这一次泄洪,完全没必要想这么多。只要把这一处低洼地到滑州城外水域之间,炸开一条通道,便可以解决这次的水患。

    臣工们应该都是这么想的。

    赵曦要想的多。比如,将这个泄洪口作为永久性的泄洪口;比如,在炸开的缺口处建造斗门;比如,以低洼处蓄水为中心,在周围形成一片大范围的灌溉区;比如,在滑州大范围试种安南稻等等。

    “国朝专注于水利者有谁”

    赵曦在这一里地来回转了几个圈,突然问了这样一句。

    让诸位臣工很晕不就是泄个洪水吗还需要水利

    “回官家,刘彝刘执中,侯叔献侯景仁均可胜任。”

    韩琦这时候绝对是一颗为公的心,一点私心都没有。即便这两位跟王安石亲近,这时候,他举荐时也一点不含糊。

    “看看谁能在两日内抵达滑州,召其到滑州公干明仲,令军卒围绕这低洼处绕一圈,你需要手绘低洼处的图形,按比例尺,尽量准确。”

    李诫的手绘图水平,赵曦没见过比他更强的。比例尺的知识,还是很早时,在制作沙盘时,赵曦就已经传授给一部分人。李诫便是其中之一。

    “宝臣,你需要进滑州,调阅滑州城外的所有资料,尽可能的要详细,目的是要知道现在被水围起来的这片面积有多大”

    “子华,你需要沿此低洼处,向外围扩张延伸,评估泄洪后会不会造成他处灾害。具体人员到工部调集”

    “韩阁老,你负责协调朝廷,调集工部、工坊城、都水监诸衙门,将各衙门水利工匠和官吏,全数调集于此待命。工坊城的贾宪必须到,另外懂测绘者必须到”

    称呼其他人是号,称呼自己是阁老,韩琦能感觉到官家口中的区别。

    原本这应该是对他尊重的做法,而这时候,韩琦却感觉到是亲疏的区别。

    不多想,即便是有什么想法,也等跟富彦国沟通过以后再说。

    韩琦很痛快地领命了,毕竟给他做事的机会了。论做事,他韩琦并不比任何人差。

    现在的朝臣,都有点雷厉风行的意思了,特别是在官家面前,被官家带动着,一改早先拖拉的习惯。

    也是有那些潜邸旧臣和工坊城的人带动着。

    赵曦安排之后,各司其职,一个个臣工都做自己事去了。

    这时候,赵曦让王中正带着近卫,先从自己的马车中抽掉了两根插杆工坊城的马车,设计时都是可变的。

    军伍所用战车,侧板可以拆除和调整;民用的马车,可以变成只有顶棚的形状。而君王的专用马车,几乎就是百变了。

    所以,赵曦的马车上,可以拆卸的零件很多

    “用横杆平置于地面,一端要悬空于滑州所围的水域,尽可能找边缘最低洼处”

    “悬空的一端,以绳索挂石块,缓慢沉底,记录从横杆至水底的绳索长度。此事由石得一率人完成。”

    “中正,用同样的方法,你率人测量这片低洼处的深度,要分几次,逐层测量,尽可能得到准确的深度数据”

    “官家,中央死水处”

    这是难点,王中正知道自己没本事能知道那地方的水深。

    “禀官家,微臣水性尚好,可尝试潜入水下”

    赵曦看了看,这个是哦,是那个李宏。

    自己在这次出行时,偶然看到了他,觉得有必要对这样的人表示一下,就随便点了他能随行官家,对于李宏这样底层的工匠而言,真的就是表彰,是荣耀。

    李宏也知道,这是他的机会,他需要把握。

    有句话说的,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就因为李宏这一次不要命的自荐,也彻底让他的命运改变了。




第六六五章 真正的万众一心
    尽量吧,在现在这个时代,赵曦这样已经算是极致了。

    赵曦让吕公弼调阅滑州城外的资料,是尽量得到这一片被水溢满处的数据,尽量的计算出水量。

    让韩绛巡查低洼处周边情况,是尽量让这一处,在将来不仅仅是泄洪,更能灌溉一方农田。

    让朝廷调集水利能臣,是尽量在自己不成熟的设想下,借水利臣工的手,把这个设想变成现实。

    而测量这处低洼的深度和长度,更是想尽量计算出它的容量。这也是召集贾宪的原因,不知道这数术大家,会不会计算不规则体积的面积。

    或许是真的被官家影响了,也或许是实在厌烦在滑州的生活,知道官家在解决泄洪后,肯定会回朝,这一次的所有行动都很迅速。

    到第二天一早,所有相关的人员,全部抵达了官家驻跸的地方。

    说实话,赵曦也想回朝了。

    虽然今天停了雨,可这几天一直披雨衣,在这样潮湿的环境里,各方面条件都很糟糕。赵曦也感觉自己身上要发臭了

    贾宪对不规则体积的计算,真的一无所知,看到李诫手绘的图形,根本无从下手

    “切割,挪移,把图形分割变换,最终形成你最拿手计算的形状。滑州城外也如此操作”

    就差这一点,点一下就完全清楚了。

    贾宪兴奋的开始运算了,好像官家又给他在学问上打开了一扇窗

    不求贾宪能计算的准确,这也不可能。

    赵曦已经开始带着李诫、侯叔献等一帮工匠,开始选择合适的爆破路线来不及人工挖掘了,至于泄洪斗门的事,那是随后的事。

    侯叔献是被临时抓丁抓过来的,算是被朝臣认可的水利专家

    工程上不需要他,但赵曦打开通道,要替后期营造泄洪斗门考虑,在选址上需要他的意见。

    专业的事,让专业人士来做,赵曦一直遵循这点。这就算赵曦离开滑州的最后一哆嗦了。

    从低洼处开始,选定了线路和方向,顺着一条线,用开山炸石的方法,在地面上打眼,填充火药

    先充分考虑后期人工营造水利枢纽的方便,炸眼的定位都需要侯叔献的指导。

    在接近滑州围水的一端,保留近三尺的厚度这是不能一次性炸开的,否则这个通道将无法修整。

    “官家,如此泄洪,滑州是解围了,但是这一边蓄水处终将还是一滩死水。为何令侯叔献主导”

    做这一切,赵曦没有跟人详细说过心中的想法。

    韩琦是诚心诚意求教的。

    “朕有意将此处作为黄河在滑州的泄洪地。在解围滑州水患之后,侯叔献将常驻于此,建造此处与黄河堤坝的泄洪渠。”

    “同时,他需要考证这一片作为灌溉源头的可能性,争取将滑州这一带,营造出大片区的水田。”

    “将来,滑州泄洪不仅仅是可以避免黄河对滑州的威胁,同时,对于滑州以东的沿河一带,都有很大的益处。”

    赵曦心情很好,最起码从现在看,侯叔献认为方案相当可行。也就跟韩琦多说了几句

    赵曦是在滑州百姓跪拜中离开滑州的。

    由于朝廷处置及时,除了被大水冲走,第一天溺水的,所有在水中挣扎的滑州人,都得救了。

    得救的百姓知道了官家在溃坝当日便亲临滑州,知道了滑州知州被滑州惩处了,知道官家在调集全国朝的存粮来保证滑州灾民的用度

    这些不用专门宣传,整个灾民营地都在流传。这也让滑州百姓,真心的认同他们的君父。

    用最虔诚的礼节,送君父回朝。

    那个场面是感人的,甚至赵曦都有些鼻酸

    没有哭泣声,但所有人都流泪了。王安石不管不顾的用带着泥浆的手擦泪,把整张脸都涂花了,他能感觉到,却不去管他。

    这一刻,王安石也是虔诚。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是韩琦在看到这场景时所想的。

    这一次救灾,从本意上,韩琦是根本不屑的。而看到官家离开时的场景,再想想官家出汴梁时的情形自己确实走眼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格局不够,眼界不宽。

    这时代的百姓,比后世更容易收买虽然这个词不妥,却最能契合赵曦心里所想的。

    君王只是做了作为君王该做的,收获的却是滑州,京畿道,乃至整个国朝百姓的忠心一点都不浮夸,确实是这样。

    赵曦进汴梁,是悄悄的回宫的。有些事过犹不及,他不需要做给谁看,也不想再一次被百姓感动

    官家休整,没人说什么,恐怕这时候就是赵曦想选秀,臣工们也会一致同意的。

    对于这样的君王,朝堂还能苛求什么

    这也是第一次,王珪王禹玉的谄媚文章,没有被朝臣们不耻,反而纷纷效仿。

    一时间,时论天天可见到从内阁到参政,赞颂官家的文章。

    不需要添加,即便用最朴实的文字写出来,一样感动着整个大宋王朝。

    所有的一切都是事实。

    官家丑时召集臣工,官家寅时部署救灾,官家卯时出发

    官家亲临溃坝边缘,官家调集各路支援,官家谋划泄洪渠,官家谋划灌溉田

    整个国朝,在这一段,是自开朝以来,民心、军心、臣心,最为凝聚的。

    这才是真正的万众一心

    富弼也撰写了文章,署名的。按说做到内阁首辅的程度,他没必要去谄媚官家,但富弼觉得很有必要。

    因为,他能感觉到这样的文章,在这时候对于朝廷的作用。

    而且,他的文章,完全是在详细的罗列这一次救灾,朝廷调集的人员、物质以及所耗费的钱粮

    不增不减,就单纯的告知子民,为滑州,朝廷付出了什么。

    最后有一句一切用度,从内务府出

    也是这一篇文章,让国朝所有的商贾,在老六家的响应下,无偿向滑州捐献

    一句国朝是大宋人共同的国朝足够了。

    这真的是真正的万众一心。



第六六六章 稚圭,别执迷了
    滑州救灾,已经是当下国朝最为热门的话题了。

    同时,也有好事者,不再局限于谈论。于是,便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发的涌向滑州。

    赵曦在听闻这个消息后,并没有做任何表示

    救灾是由官方先行展开的,他相信王安石有能力处理好。

    这是一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赵曦不会也不想去阻拦。大宋,需要热血,就从滑州开始吧

    “真有了君父之大势呀”

    韩琦回朝后,并没有直接跟富弼交流。他不确定是自己错了还是朝臣们错了,就连富弼也撰文了

    “稚圭,你到底在担心什么官家是君王,民望盛隆有益无害。王介甫养望二十多年,也未见你忧心过。到底怕什么”

    富弼这几天能感觉到韩琦的心不在焉,他有点不理解。

    在富弼看来,这是大宋从未有过的大好时代,正是我辈奋发图强之时。真想不通韩稚圭到底怎么了。
1...250251252253254...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