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其实,真正对吐蕃人了解,朝堂应该没有比赵曦更熟悉吐蕃人习性的。赵曦这样做,反倒更让吐蕃人觉得亲近,而不是怠慢。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因为环境的敞亮,造成他们在处事上不在意细节,也习惯于敞亮的做法。
“别看摆放着如此之多的酒坛子,真正的好酒就是诸位面前的那一坛最小的。不是朕小气,这是朕还是东宫时,第一次酿酒埋下的,真正的陈年老酒。”
勤政殿的议事厅,现在已经成立宴请吐蕃部落的大厅。赵曦依旧高居陛阶之上,很惬意的笑谈。
“陛下难道亲自酿酒”
董毡这时候似乎接受了一个臣子的身份,说话的态度也是以一个臣子的态度。
“青海候有所不知,国朝的蒸酒之法,就出自官家之手。这样的陈酿老酒,就是老臣都不曾饮过,今日倒是沾了青海候的光”
事到如今,富弼也相当会烘托气氛。不就是抬高董毡嘛,不就是让这些吐蕃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嘛,好说。
“青海候,该不是以为朕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不死劳作的帝王吧人不动,就像养在圈里的战马,最终只会被废掉。”
“诸位臣工,饮胜”
饮胜,是这时候干杯的说法。其实,对于赵曦来说,更喜欢说一声“干了”那样才痛快。
生活在西北高原的人,在那样苦寒的环境下,好像都烈酒没有任何抵抗力。也或许是借酒浇愁吧,反正,一场按规制的饮宴,在赵曦和富弼故意营造的气氛下,让这些吐蕃人彻底放下了戒心。最后,一个个酩酊大醉
接下来的几天,在经过朝廷的隆重封赏后,内阁以及赵曦就忘记了这个所谓的青海候。让礼部和工部,以例给他们分配了住宅
“咱们从此就是被养在圈里的战马”
董毡知道,没自己什么事了。因为宋国的把一年的钱粮都送过来了,远远超过自己做吐蕃首领的收益。负责送钱粮的官员说了,这是青海候包括按规制所有随从一年的俸禄。
从他爹唃厮啰那一代,青塘就一直接受宋国的分封,然而,这算是第一次正式的领取宋国的俸禄多有意义呀
“阿毡,咱们出去转转。”
“转什么咱们被圈养了。”
“阿毡,宋国皇帝说了,在汴梁,咱们就是青海候,享受侯爵的待遇,我想看看他说的是不是真的。阿毡,如果你想离开,鬼章陪你”
鬼章很坚定。董毡看了看鬼章,知道这位从小玩到大的伙伴,是真的有这样的想法。
可是离开怎样离开他不相信宋国真的对他不理不看了。那些送过来伺候他的下人,有多少是细作
想了想,董毡还是放下了手中的酒杯。不知道是自己也想试试,还是说他担心鬼章真的铤而走险。反正,他俩除了府门。
第一个不同处,本以为下人会问,那些下人居然该干嘛干嘛。只是马车的驭手早早的备好的车。
“你归谁管”
董毡有意无意的问马车的驭手。
“主人,小的归主人管。不过是朝廷跟小的签订了契约,三年的契约。”
“为什么”
“主人,府里的所有下人都归主人管,契约都是三年。满三年看主人和下人的意思,是不是继续为主人服务,需要双方重新签订契约。”
“小的听说,朝廷只管三年,往后得跟候府签订契约。对了,主人,小的是吐蕃人,来汴梁七八年了。”
又是一处不同。董毡没再继续问,即便有些疑问,他也没再继续问驭手。鬼章也如此。
整个事情透着诡异,让他俩看不明白,反正还有三年,总会看明白的。
“去工坊城看看。”
“主人,工坊城去不得。就是首相大人去工坊城,也需要官家的授权。”
“怎样才能拿到授权”
“小的,小的不知。不过应该是通过每个请奏官家。”
不用董毡再说了,驭手驱车向勤政殿而去。作为生活在汴梁七八年的吐蕃人,这点还是知道的。
“这个董毡,还是有些不甘心呀朕给他授权,同时告诉苏颂,这段时间若有吐蕃人想见识,那就让他们见识见识”
赵曦知道董毡的请求时,很无所谓,在青塘做首领时的董毡,他都可以不在意,怎么会在意一个卸甲后的瘸骑士不就是见识嘛国朝不在乎这点浪费。让你们死心也好。
第六九八章 官家的推断
董毡是真见识了,鬼章也同样。
首先见识的是工坊城的戒备,接下来见识的是让他们滋生无力感的火器。心底里可能还有得一点点乱七八糟的想法,因为工坊城的见识,彻底打消了。
宋国攻打邈川城,他俩都没有亲临前线,所有对于火器的了解,都来源于道听途说。因为,传言宋国一旦使用火器,火器之下绝无生还王韶在河湟,对于使用武力的部落,一律都是全歼的。
这一次工坊城的见识,终于让他们死心了。还想什么呢这都是借天威的凶器
赵曦乃至整个内阁,已经忘记了董毡这回事,这时候需要考虑已经进入青塘以西那部分队伍的过冬事宜。
“时间上还能走一趟商队,应该不会引起西夏和黄头回纥的注意。这一趟,所有的驮马、骆驼,全数带上工坊城新出的棉衣棉被,带上尽可能多的石炭。”
“另外,让太自馆准备足量的治冻疮的药富相,可以尝试着从太医馆找些忠诚度较高的医馆,直接派遣到前方”
赵曦纯粹就是在安排,这时候不能客气,他需要把所能想到的全部想到,尽可能的让在前方过冬的军卒们出现非战斗减员。
对于朝堂而言,对寒冷的了解,因为国朝疆域的原因,仅限于河北和河东的冷,根本无法知晓真正寒冬的感觉。
所以,赵曦必须尽可能的想周全了。
“官家,十二个据点,探路者队伍将收缴的战利品全数留在了各据点上。臣以为过一个冬天应该没问题。”
王安石觉得官家真的有点小题大做了。
都是军卒,还是受讲武堂训练的军卒,他可是听说官家那一套训练方法很残酷的。不至于连一个冬天都熬不过来。
若真是这样,那一旦对战西夏了该怎样一旦对西夏作战时战事不利,又该怎样
王安石南方人,不会想到,取暖会成为人生存的第一需要。
更不会想到,赵曦之所以前期在没有讲明那条通道寒冬具体情况下,仍然让王韶派兵进入,他并不是担心探路者队伍不能应付,而是用先进入这条通道的军卒,来体验那一路冬季怎么过,为将来运兵,乃至最终控制这条通道做准备。
在赵曦心里,第一个冬季在那条通道上过的军卒,在功劳上并不比探路者差。
“物资朝廷不需要考虑,这一次运送也不再携带生活物资。但是,保暖和取暖的物品,必须尽最大限度的供给”
赵曦再一次强调了保暖和取暖。
“官家,那条通道上冬季会有多冷”
富弼大概看明白了,官家一直在强调取暖保暖。
富弼出使过北辽,也曾闲聊过北辽如何过冬的事。无非是袍子热炕,这条通道并不特别北向,大概与河北一带相当,又能有多冷
“是你们想象不到的冷”
这时代,即便是北辽也没有真正占领了辽东。前朝虽然也有些记载,也是靠近鸭绿江一带,还不是冷到极致的那种。
“滴水成冰”
这已经是内阁各位想象的最冷的天气了。
“不,应该可能是滴热水即成冰”
赵曦也不确定。但是他记得后世有玩撒热水变冰花的游戏。想来在海拔三千米的青藏高原,应该也有这种可能。
他记得,他去青海时,大白天穿半袖,到晚上是保暖衣加冲锋衣
不管信不信吧,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内阁大臣没必要跟官家较这个劲,随了就是了。
“另外,告诉王韶,让他责令前方的军卒,务必要做好记录”
赵曦说到这,突然想起来,这时候根本没有温度的概念,也没法记录温度。
算了,就这么一说,具体怎样记录,随他们吧。
临近夏末时,走这条通道行商的,是准备穿过这条通道,在那里的冬季来临之前,抵达巴格达的。
以往也有,本来这条通道上的商贾也不算多。
这时候,王韶已经西移了自己的营帐,将河湟直接交给了苏辙。
王韶一直是个讲规矩的人。
从朝廷接受皇命开始,他就应该是这支偏师的大帅了。之所以留在河湟,是为了辅助苏辙和章惇顺利接管。
从青塘董毡内附后,河湟一带已经不再有任何可能的意外了。关键是,他看得出,苏辙在处理政务上,比他强。
随同王韶西移营帐的,还有章惇。
朝廷的用意很清楚,章惇也是个有自知的人。那怕是做王韶的副手,也没必要继续在河湟待着。
在河湟,每当遇到一些繁琐事务时,章惇老有把吐蕃人杀一批的念头还是作战吧,自己适合。
既然青塘已经被国朝掌控了,在西行的商队上,自己就好掩盖,很容易瞒过西夏。
几次,连续几次,探路者的这几位,都要求继续带队西行
让他们留在河湟,这可是皇命。
入冬后河湟督府带来的奏报,终于让诸位内阁信服了。
河湟督府这边,在入冬后,也曾尝试过再派人西行
结果是,别说再往西行,就一场大雪,连河州跟青塘都没法联系了
“苏辙奏报,青塘以西全部被大雪覆盖,根本就没有路线和方向,放眼往全是雪,走不了多远就会导致雪盲。”
“即便是用吐蕃人的方法,用皮子遮了眼,也根本不知道该往那边去白皑皑的,都是雪,四向都一个样”
“听牧民们讲,这一场大雪,一直到开春都未必能融化了”
“青塘一带,牧民都围绕着青塘城集中。这样的白毛雪,那些游牧的小家族,不仅仅会冻死牲口,恐怕冻死的人都有”
“唉,以苏辙的这些奏报,官家再一次判断对了。若没有官家配备的那些物品,西进的军卒,十能存七就不错了。”
“官家又是如何知晓的”
“其实,这不能推断。按照官家的那条理论,就是用已知条件来推断未知。官家摘录的所有记载,以此来判断那条通道的寒冬,从而有备无患。”
内阁大臣们在讨论苏辙的奏报,从而也就想起了当初官家所做的准备。
要说赵曦这是推断高看了。其实赵曦纯粹是评多出来那千年的见识在做准备。
第六九九章 赵曦漏掉的
不管是河湟还是青塘,所有的奏报赵曦都看了。很庆幸自己想多了,不至于把近千的军卒丢在那条通道上。
十二个据点,就是将来的十二个兵站,千数军卒,守过这个寒冬,能为来年工程兵营造兵站积累相当有用的经验。
赵曦在盼春天,内阁大臣也在盼春天,王韶和章惇同样在盼着春天赶紧回来。
可谁也没有驻守在那条通道上军卒,盼春天的念想这样强烈。
也幸好,最后一批物质,朝廷送来了棉衣棉被和石炭,还有官家专门提醒兵部撰写的过冬要领。
更庆幸的是,他们每一个据点,都有工程兵随行,完全按照兵站的设计,大概的区分了营地的区域。
若不是有这两点,估计这时候,他们不是被冻死,就是被自己臭死了。
雪大的没边,出门没方向,唯一能看明白的,就是这几个营房
隔几天,大伙就需要清理一次营区里的积雪,以确保他们能有锻炼的空间这一点,在新军里是铁规,只要不是战时,规定的训练就不能少。
最后的结果是,他们的营区完全被雪堆围死了。
伍长需要记录天气。本来谁也不知道官家要求的记录是做什么,可人家工坊城的工程兵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们所有的据点,在每个时辰开一桶水,然后看需要多久能上冻了,用这个办法来判断冷的程度
可人家工程兵又说了,雪堆围起来的营区,跟外面是不同的。
所以,他们在围着的雪堆上,刨出一条仅仅可以过一人的通道。
赵曦也不会想到,他的一个本以为不可能完成的闲令,居然被军卒这样做到了。
其实,当初收复云应四州后,工程兵有在云应四州做工的经验,经历过寒冬。虽然无法跟这条通道上相比,他们还是有一些办法的。
这一次往这里派遣工程兵,苏颂和沈括根据官家的一些要求,便想到了这些,挑选了在云应四州做过工的工程兵。
当都水监奏请朝廷下拔钱粮,让沿黄河的州府防范凌汛时,官家跟内阁大臣都往宽裕的给了钱粮。
那些不知道内情的,根本不知道他们是沾了西北前方军卒的光。
这是春天要来了。
然而,青塘的奏报依然是西行不通。
“怕是得到了四月,那边的积雪才能融化吧”
赵曦也不确定,只能这样来跟内阁大臣们说。
难得见内阁大臣这样替前方军卒操心,真的,赵曦这时候真的感觉到了朝堂的一些改变。
“可惜国朝的轨道还没有铺设到青塘,更别提再往西了。否则,即便是积雪又怎样轨道马车一样不会受天气影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