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没一阵,他们已经没有了开始行动时的激情,甚至有些畏惧继续,深怕下一个土坯房里,依然存在让他们不忍下手的存在。
这时候,丢几颗火药弹是最简单的,眼不见心不烦,本质上没改变,但是却可以让自己的心里多的去。
他们三组的分散展开袭杀的,所以在进行中没得商量,只能按既定方式进行。
这时候的这一声火药弹的爆炸声,对他们而言就是救命声
接下来的事就容易多了,只需要合理使用火药弹即可。探路者队伍的军卒们,对于火药弹的了解,比新军军卒熟悉很多,经常性的跟工坊城合作,来评估火药弹的威力一直以来,苏颂都没有停止过火药弹的改进。
现在的火药弹,苏颂和沈括已经将其分类了,投掷类、床弩发射类、火炮发射类等等。赵曦看过,投掷类的几乎无限接近于后世最早的手榴弹样式了,携带方面容易了不少。
用火药弹无差别的攻击,让军卒心里舒服多了,反正看不见。同样,作为知晓任务内容的军卒,加上对火药弹的熟悉,他们知道该这样合理使用火药弹。
一时间,在这片荒原中,全被隆隆声笼罩了。
这样做最大的弊端,就是造成了从聚集点逃脱着越来越多王舜臣很怀疑这是外围小队故意的,这样做,外围小队才有动手的机会。
熟睡中惊醒逃命,尽管相当零散,可在百十骑兵的围堵下,即便是逃出了聚集点,一样没有活命的机会,不过是能知道自己怎样死去而已。
本以为会有意外的战斗,在突袭和军备的绝对优势下,以少胜多变的很容易。以二百围歼千数以上,在这里就成了现实。
“通知他们,把所有的屋舍全部炸掉,直接将死尸掩埋。完成后撤退,在集合点汇合”
逃出来的人越来越少了,也就意味着这次战斗马上就要结束了。种建中让传令兵沟通聚集点里面的小队,准备收工了。
第六九三章
自欺自人,很多时候都是迫于无奈的做法。
同样以眼不见心不烦来麻痹自我的,还有赵曦,以及整个知晓内情的内阁大臣。
当朝廷接到前方高敬亭的奏报时,也就是已经成事实了。都在选择性的回避,不具体谈这事。就是赵曦,也没有翻开皇城司详细战况奏报看。
只需要知道,这一次的偷袭战,五队探路者队伍,伤亡四人,一名军卒在袭杀时,被对方太多的人包围,不得已自己引爆了身上的火药弹,同归于尽。另外三人,都是类似情况,受伤了。
“那地方不适合养伤,哪怕是受很轻的伤,也可能会危及生命。将伤员转运回来,在河湟养伤吧。”
赵曦就说了这一句,没有情绪再继续讨论前方的事情了。内阁大臣也如此。虽然是很漂亮的胜战,所有人的心情却无法好起来。
赵曦是知道,探路者队伍前行的路径上,还会有一个这样的聚集点。而内阁大臣是因为无法确定前面还会有多少。
挺矫情的。搁往年,不管是北辽还是西夏,捉生军和打草谷的骑兵,在国朝边境从来都是惨无人道的。如今,国朝强盛了,却因为做了同样的事愧疚。
心情不愉悦,可国事不能停,就是赵曦也不得不暂时忘记那些心里堵着的情绪,继续与臣工商讨正事。
没办法,在前方探路者队伍的奏报到来没多久,河湟那边也来了奏报。
由于国朝的大军压境,居于青塘的董毡部,请求向国朝内附了
又是一件不太爽的事。
吐蕃讲究血统,从松赞干布一统吐蕃开始,被吐蕃人认同的便是他的子孙。只要有松赞干布的血统,通常情况下,是会被吐蕃认同的,也有一定的归属感。
而董毡,恰恰算是松赞干布的后裔,也是被青塘周边各部认同的。
在利益的驱使下,青塘周边的部落可以内附,却不能否认自己是吐蕃人,也无法改变心中对董毡是首领的认同。
倘若是董毡强势,与大宋针分相对,然后导致大宋攻伐青塘,最终大宋灭掉董毡,荡平青塘。那些内附的部落未必不乐意见到终于不用心存愧疚了。
可现在不一样了,董毡作为他们的首领,也自愿内附大宋了,这就让他们都处于同样的处境,都是内附大宋者。
这时候,他们会觉得,在内附的吐蕃人中,一样需要有一个领头的
从国朝的朝廷立场考虑,死掉的董毡比活着的董毡更有利于统治那些内附的部落。
可董毡请求内附,就意味着,在河湟那一片区域,吐蕃人依然有领头人,依然有他们认可的归属点。
然而,国朝却不能不同意董毡的内附。因为,董毡是榜样,具有象征意义。
“董毡不死,河湟难靖”
韩琦的话也是章惇在奏章里的提法。公文奏章抵达朝廷的同时,王韶、苏辙和章惇各自也对董毡请求内附的事,各自阐述了意见。
王韶针对董毡的生死对河湟的影响,做了详细具体的分析。苏辙建议徐徐推进,以利益和怀柔的手段,逐步分裂吐蕃部落之间的联系,最后达到全面统治的结果。而章惇,直接陈述董毡存在为危害,建议不接受内附或者处死董毡。
“这时候董毡的死,可能导致王韶前期所有的努力白费,很可能造成河湟陷入战争之中。”
王安石这一次也没有激进,表达了温和的处置态度。
“国朝岂能怕战争”
韩琦已经忘记国朝屡战屡败的曾经了。这时候国朝的战力已经足可以让他有这样的底气。
“对于河湟的绝对统治而言,死掉的董毡确实比活着的董毡有益。可是当下的情况还真不能让董毡死掉,更不能拒绝内附。”
“经营河湟本来就是战略包围西夏的前奏,而如今已经算是到了骑马可待的地步,不能因为董毡的生死影响国朝的战略目标。还是妥善处置为好。”
或许是富弼把官家对内阁大臣后路安排的消息透露出去了,现在的内阁议事很规范,基本上是涉及自己分管政务时,才有发言,其他议事多数参言的玉望不太强。
富弼不同,他是首相,统揽全局的。
“传闻董毡伤病缠绕,已经命不久矣,朝廷没必要在此时额外的增加河湟的压力。”
文彦博也倾向于谨慎处置。也就是说,内阁大臣基本上都不赞同这时候多事。
只是所有人只有方向,没有具体的处置措施。
“接受内附吧。让董毡卸甲,国朝接受其内附,但是河湟不再需要吐蕃骑兵的存在,战马统一归河湟督府管理,可以遴选吐蕃人负责战马饲养。”
“给董毡至高礼遇,请董毡以及其绝对的死忠,全数进京接受封赏。朝廷要为所有进京的吐蕃首领准备府邸,尽量让他们常居汴梁,但不剥夺他们在部落中的收益和地位。”
“责令王韶在吐蕃的各部落中挑选合适的人选,作为各个首领的利益代言人。所选择的代言人,尽量是各部落相互之间关系不融洽的。”
王韶这么多年的怀柔,应该夹袋里有可用之人,也应该对董毡部的人事关系了解了。内附可以,国朝不可能还跟以前一样,容许董毡部继续在青塘做实际上的王,继续存在一定意义上的节度使。
对于董毡而言,居汴梁而遥领,是个不错的选择。
“官家,以前已经内附的部落,可否前来汴梁受封”
“可以。朝廷不在乎多几个侯爵,却不允许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内阁斟酌一下郜令,根据部落不同的规模,设定不同的赏赐规格,尽量匹配赏赐不同规制的住所。”
“让王韶将此诏令公之于众,不强迫,全靠自愿。但是,自请入住汴梁的机会只有这一次,朝廷过期不候。同样,凡是对河湟稳定有威胁的部落,不选择入汴梁者,由河湟督府根据情况,可以分化,也可以打散据点,同样可以直接剿灭。”
如今的国朝,是有可以强势出台各种政策了。往河湟聚拢了那么多的兵马,不打些战有点不合算。
第六九四章 不得已的选择
经验是因为经历而积累的,做任何事,第一次的心境和以后的心境完全是两回事。
探路者队伍就是这样。第一个大些的聚集点,做了让自己心里不畅快的事,军卒们都还阴了几天脸。当袭击完第二个聚集点后,很快就恢复了情绪毕竟,从向导的嘴里知道,他们的任务很快就要完成了。
“再往前会有气疫,咱们不能再一股脑的全上了,甚至不能整个小队去探路”
“遴选敢死队吧。一部分人先去探路,形成官家所说的接力,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出现气疫必须详细标注。”
完成了最后的一个据点的清除,也就基本完成了这条通道的掌控。越是接近成功,越应该谨慎。所以,五队探路者现在需要商讨怎样完成最后的一段路了。
“从咱们这段时间的经历来看,气疫有个适应过程。就比如说,我刚开始的第一次奔跑,没几步就有点气紧,都后来就没那么难受了。”
王舜臣纯粹就是心里作用。不可否认,人在紧张和专注某些感觉时,那种感觉会敏感和强烈很多。其实,他们这一路,几乎没有多少超过三千米海拔的区域,高原反应并不明显。之所以第一次对战马匪时有气紧的感觉,其实是王舜臣心理作用导致的。
真正的气疫,在这条路上,重点就集中在当今山一带,也就是他们所在的地方再往西北方向当然,这一点在这个时代,也只有赵曦明白这些。
王舜臣的话,很明显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认同归认同,五人还是听从了种建中谨慎行事的建议,准备分批次以接力的方式向前推进。
当探路者队伍传来时,赵曦以及整个知晓具体详情的臣工是真正的轻松了。对于一条至关重要却未知的通道探知,居然仅仅是三名军卒死亡,十二人受伤的代价就完成了。
“官家,河湟督府因为董毡部的内附,已经开始化零为整,遣军卒西进了。如此看来,明年就完全可以形成战略包围的部署了,比官家预想的提早一年”
富弼很乐观,如此一来,对于西夏的征伐,西线的部署就不那么紧迫了。
“这条通道怎么说呢。估计还是会按照朕估计的时间来畅通。富相,基础性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
对于那片区域,没向导赵曦也清楚,想到达到一支偏师通过,并非那么容易。
西夏在沙洲、肃州、甘州一带,布防的军伍在三万左右。
国朝对西夏的作战计划是夹击,这个夹击是指对兴庆府的夹击。这就需要,偏师在越过当金山后,必须快速的打通沙洲、肃州、甘州以及凉州,在兴庆府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兵锋直指兴庆府。
这样,才能彻底的让党项人绝望断了他们西去的路,没了战略纵深。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包夹的目的。
而要想做到这点,偏师不管在战力上,装备上以及数量上,都必须有压倒性优势。
这就需要,通过这条路运送军卒、物资的量很大。而这条通道,以赵曦的了解,适宜中原人生存的时间,恐怕不足半年。
“官家,现在探路者已经完全控制通道,基本抵达西夏控制的沙洲边缘。解决青塘后,朝廷派遣工程兵前往,一年的时间,足够完成兵站接力的基础设施”
这样的想法,估计是大多数重臣以为的。
“这事从各方的情报看,这条通道适合通过,或者说适合中原人生存的时间,最多只有半年时间。”
“这条通道的全境,大多数路程,将近有半年的时间被大雪覆盖着,是真正的大雪,让人和牲畜都无法通行的大雪。”
“这近半年甚至超过半年的时间,人们能做的就是猫冬,几乎不能做任何事。”
“那里取暖的方式,是用牲口的粪便晒干作为柴火燃烧的,就是连柴火也很少,更别提石炭。”
“那样的环境,咱们根本不可能驻军数量太多了。漫长的冬季,军卒的给养,决定了不能有太多驻军这也是朕敢让二百人探路的原因。那里不可能有太多的军伍。”
赵曦说完,把自己这段时间翻阅故纸堆,好不容易找到的片言只语整理成的摘录递给了富弼。
是真的好不容易。这情况赵曦清楚,可凭空的去说服内阁大臣很难。
所以,他几乎翻阅了所有的藏书,专门找关于那片区域冬季的一些记载。
愣了,内阁大臣看完后都愣了。
谁也没想过会是这样。
或许都听说过辽东冷,甚至对于前朝几次征高句丽的战败原因,也有归罪于气候的。
可是没想到,这一片还没有河东河北更北的地方,会是这样的气候。
连人的活动都会受限,也就不存在工程兵铸造兵战工事了。想要达到官家所说的接力兵站,势必得用一年应该是春夏半年的时间。
今年打通并控制通道,留守部分军卒。
明年遣工程兵西进,沿途营造兵站要想发起对西夏的攻击,最早也在后年了。
“官家,河湟督府化整为零分兵西进是否应该叫停”
“嗯此事朝廷得有专门的诏令。将具体情况言明,要求河湟督府那边,根据携带各种过冬的物品为参照来决定西进军卒的数量。”
“另外,探路者队伍完成探路任务后,后撤到河湟休整,观察军卒此行的对战力的影响,以便评估后期偏师的战力。”
“朕考虑,这一次探路者队伍在打通通道的过程中,所缴获的战利品,满足一两千军卒过冬应该没问题。”
“重点交代河湟督府,给西进的军卒,带足取暖御寒的物品,从衣物到石炭,甚至工坊城的取暖炉。”
这是没办法的选择。
别看探路者队伍一路几乎没有耽误,可完成探路,然后再折返回来,这一趟所耗费的时间,将近四个月。
五月底出发,四个月过后,也就到了这条通道将要被大雪覆盖的时间了。
第六九五章 宋国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宋国
很多事,好像最后的结果都跟官家最早的谋划契合。
就像这一次,官家最早说过,对西夏征伐,得两三年的时间谋划。
本以为是打通并控制这条通道有难度,然而,当探路者队伍将通道打通并控制后,内阁大臣以为计划可以提前了。结果还是跟官家最早的谋划没区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