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还有些从向导口中探听到的,在无人区的生存要点……这是高敬亭在得知朝廷已经分散军卒进入无人区后,把这些要点奏报朝廷的。

    连续几份奏报都这样,对王韶派兵确实有很大的用处。

    可谁能想到,这时候居然来了这样一份奏报。

    王韶是军将,同样他也是文臣,自然知道文臣们的操性。

    犯愁呀!

    “子厚,子由,你俩看看这份密奏……”

    王韶知道,现在的朝堂跟以往略有不同,武将地位略有提高。但是,对于这种滥杀…~真不知道到了朝廷会发生什么。

    内阁大臣,可全是文臣,即便是有所谓知兵事,经历征战的韩琦和文彦博,王韶敢肯定,就是王安石赞同探路者队伍的做法,韩琦和文彦博也不会赞成。

    章惇和苏辙跟探路者队伍都出于讲武堂,又都是官家的亲近,或许他们才真正有办法。

    “很正确的决断!”

    章惇看了,直接表态。而且,章惇还直接提笔了,在五人签名的头前,添加上了自己的名字。

    “督府,章惇想承督府个情,还望将此密奏延迟三日返还皇城司。”

    说完,又按了手印,才把密奏递给苏辙。

    苏辙只是笑了笑,跟章惇一样的动作…~

    王韶挺惊讶。要说章惇这样做,王韶一点不奇怪,这也是他把密奏先递给章惇的原因。

    没想到苏辙苏子由,一个处事相当老道持重的人,也这样做了。

    王韶还是不了解讲武堂,甚至说不算了解官家。对于这种情况,即便是满朝堂都叫嚣,官家也不会搭理他们。

    别说这是近卫,就是新军这样做了,官家一样如此。

    或许官家会问你是大宋的臣子还是其他什么王朝的

    “督府,下官见此密奏,倒是有另外一个建议。朝廷给予我们河湟督边以查验皇城司密奏的权利,应该是让河湟能清楚探路者队伍的境遇,并我所反应。”

    “下官以为,这时候,河湟督边应该是向青塘发起进攻的时候了。如此一来,可以将一边的所有魑魅魍魉的关注点,一并吸引到青塘城来。”

    “如此,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探路者队伍的压力,也能尽可能避免朝廷的大谋划走漏风声。子由,你以为如何”

    章惇做事强势,甚至有点咄咄逼人。

    就是给王韶提建议,因为每次提出后,王韶都会问一句苏辙,这几天他总是在提建议的最后,加一句子由,你以为如何

    在提醒王韶的同时,也是要告诉王韶我们都出自讲武堂。

    “督府,子厚所言极是!”

    难得苏辙今天明确表态。通常情况下,苏辙都是笑笑,然后礼貌的看王韶。

    “好!韶正有此意。那就连同探路者队伍的密奏,一并请奏朝廷吧。”

    对王韶这样的答复,章惇很不以为然。

    请奏朝廷对青塘施压的目的是为了缓解那些杂碎对探路者队伍的关注度。

    等朝廷的反馈回来,还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吗既然河湟督边衙门有临机决断之权,何必非要过这道手续

    若是战场,说不定就贻误战机了。

    可是,王韶才是督府,章惇也只能认同。

    王韶不傻,相反,还相当的聪慧,只不过他比章惇和苏辙要谨慎。

    奏折撰写好,王韶邀请章惇苏辙一同附议,并且在奏折中,着重提出了这是章惇首倡,苏辙赞同的结果。

    “这才是老江湖。子厚且学着吧!”

    “学不来。朝堂就因为这样,官家才诸多事务上亲力亲为。”

    当苏辙看到王韶再将奏折传递走的次日,便开始大张旗鼓的整军待发,就知道,人家王韶那边都考虑了。

    提前整军没错,有缓解探路者压力的作用。奏请朝廷更没错,不担边臣嚣张的名头。

    所以感慨了。




第六九一章 诸般罪孽皆归于朕
    每一次前方来奏报,都是内阁大臣集体议事的情形。这算是朝廷现阶段保密却又为第一等的大事。

    赵曦为体现群策群力的意图,这几次都是当众打开前方奏折的前方的有些情况,赵曦现在也不是特别有把握。

    他相信一人计短众人计长。

    首先打开的是王韶的奏折。很好,赵曦很满意,配合前方探路者队伍的行动,出兵青塘,吸引西北各方势力的注意力。

    此事该准

    “富相,此事准了。你们看看后就起草诏令吧同时,该大张旗鼓的调集军伍就调集。”

    打下青塘,对于装备了火器的新军而言,应该没多大难度,更何况,这些年王韶在河湟的用心经营,诸多的吐蕃部落归心未必还在青塘城。董毡和鬼章,即便也算是一世英才,到了这般程度,也无力回天了。

    大张旗鼓的调集军卒,还真是抬举他了。

    内阁大臣都很轻松。对于国朝而言,对外征战时,朝廷能如此轻松,也算是一种新的体验,很美妙。

    “其实,一贯以来,青塘部还是亲国朝的,若老臣没记错,董毡还冠着我大宋的官衔,以如今的三级决策制,恐怕他都能够的着议政级了。”

    “对于董毡而言,或许现在内附是最好的选择。”

    “还真有可能”

    “他就是不像内附,那些管辖的部落,恐怕也不想打仗了。平时放放羊,收收羊毛,就能有好日子过,谁还乐意打仗。”

    “官家,倘若董毡内附,军伍调集”

    这是个问题。其实对于青塘而言,国朝可以随时拿下,就河湟的驻防军伍就足够了。之所以这样大张旗鼓的调集军伍,目的是为了把西夏和黄头回纥的吸引力引过来,减轻探路者队伍的压力。

    “董毡是否内附,跟调集军伍没关系。即便是董毡迫于内外压力内附,也需要朕同意。这样吧,告诉王韶一声,董毡内附可以,但是必须配合国朝把这场戏演完了。”

    “另外,董毡内附的条件,必须是让董毡进入中原,全部部落军卒解除武装,那些忠诚于他的部落分散定居点。”

    赵曦可没有养虎为患的想法,更不会像前朝那样,搞一堆异族将领,最后把自己给埋了。赵曦虽然没有极端的民族主义,但是,在对国家认同感不太重视的当今,他还是需要谨慎处理民族问题。

    要想认同一个朝廷,这需要国朝的政策到位,以所谓的国民待遇善待内附的部落,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个一两代人的过度,才能真正的融为一体。

    现在之所以能让吐蕃部落归顺,靠的还是利益,是生活质量的改善。千百年来,异族跟中原王朝的关系,一直就是根据中原王朝是否强盛对应改变的。

    前朝作为混族王朝,说到底,最后还是败在了异族的出尔反尔上。

    这不是后世,国家的认同感要高于一切,不分种族,更无所谓民族。

    青塘的事不算什么大事,两三句就这么定下了。这何尝不是一种自豪想当初,国朝极力拉拢唃厮啰,以便在对抗西夏时能增加一份助力,看如今,原本可以独自让西夏低头的青塘,在内阁居然算不上大事了。

    内阁大臣都在等着看探路者队伍的奏报,那才是需要关注的,却发现官家看着奏报愣神了。

    “他们没错,诸般罪孽皆归于朕”

    早知道是这样,还不如自己想筛选一次奏报。可现在,已经这样了,没办法了。再说了,赵曦从心底里,还是想改变国朝在这方面问题上的认识。

    这一次自己强势压下,下一次自己还是会这样,慢慢的让臣工们知道了,自己这个君王,在这个问题上的坚决态度。

    “探路者队伍没有错,命令是朕下的,做什么朕都担着。诸位臣工可以看看,但是,此事到此为止,朕不希望朝堂上有乱七八糟的的议论。并且,在贯通和控制这条通道的事宜上,所有这类事务,遵照朕的意思处置”

    奏报还没被官家放下,内阁大臣还糊涂着,但是看官家如此郑重其事的表情,诸位内阁也知道,不会是小事。

    先是富弼,然后诸位内阁大臣都顺序看完奏报

    没人开声,因为官家直接为此事定了调。

    其实,要说国朝的文臣就真的悲天悯人,都是怀着一副慈悲之心,心里想着众生平等那纯粹是扯淡。文臣杀起人来,比武将更残忍,特别是国朝前期文臣杀自己的军卒时,一点没有什么悲悯之心。

    即便是在先帝时,统兵的文臣,一样随意的斩杀军卒。

    之所以武将滥杀被作为弹劾武将的罪责,其实说到底,还是国朝限制武将,压制武将的方式和手段而已。

    如今国朝的武将地位刚刚有所提高,赵曦很担心朝堂再一次出现文武争斗的风潮。所以自己就先定了调这事是我赵曦命令这样做的,不仅仅是这次,以后出现此类情况,一样是如此

    “官家”

    “富相,朕说了,这事朕的皇命,他们没有错富相不必多言”

    赵曦有点恼火了。富弼是首相,之所以是首相,是因为自己对他的信任,是多年的默契配合。没想到这时候富弼会出声。

    “不是,官家,老臣以为在西进队伍中,是可以招募仆从军的。”

    对于这事这态度,富弼自然是不会反对官家的,即便是他,在探路者那样的情形,也会做那样的决断,应该说任何真正为国朝考虑,知兵事,懂兵事的臣工,都会这样决断。

    “仆从军富相,或许对西夏形成夹击的战略态势以后,从河西进攻西夏时,可以招揽仆从军,但是现在,在贯通并控制运兵通道时,仆从军还是算了吧。”

    见富弼这样说,赵曦才把语气缓和下来。

    这时候,他需要以绝对的权利,将此事定下来,不容许任何杂音。至于富弼所说的意图,这是策略范畴,只要是不追究探路者队伍滥杀,其他的都可以商量。



第六九二章 眼不见心不烦
    从罪孽论,赵曦这次可以说是罪孽深重了。

    还好,这时候没什么公约,也没有什么人道主义的提法,否则仅仅一个聚集点,就让他这个君王成千夫所指了。

    因为,探路者队伍一点都不客气。

    袭杀在亥时中开始。当近二百人潜行进入聚集点后,这一场杀戮就开始了。

    聚集点多年的安靖,已经让这些遗民忘记了警惕的必要性,甚至那些哨位,对于探路者队伍来说都等同于虚设。

    其实杀人,并不是件舒服的事,哪怕是这些被称为杀才的军卒,一样不喜欢做这样的事。因为他们并不是在战斗,而是很轻易的刺杀,跟面对手无寸铁,无力反抗者,是一样的。

    “千数死尸,最后处理起来很麻烦。咱们就这二三百人,此处也没有可征的民夫”

    在袭杀展开时,高敬亭跟种建中带着他们的小队,在聚集点的外围,象征性的形成包围圈,准备捕杀那些漏网。

    高敬亭这一路一直在收尾,一直替前四队掩藏痕迹,一直就有一个后事的考虑习惯。看着聚集点,不由的有些犯愁。这死尸的处理太麻烦了,后面很可能直接跟着军卒,他们必须让这条通道清洁。

    “实在不行就用火器吧,直接用火器将这一片推平”

    种建中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一旦将聚集点的人杀光了,这些死尸必须得做处理,最好的办法就掩埋。既然是掩埋,倒不如干脆用火药炸平算了

    “干脆用火药吧五个小队的携带量,估计用一个小队左右的携带量就可以将这里炸平。反正他们这样房屋也不能用作兵营。”

    “你确定咱们就把军营建在死尸上”

    “也不一定吧。这样大的区域,将这片地方标注,军营另选吧。”

    高敬亭和种建中这样调侃式的谈话,其实是在掩饰内心的那种不自然的情绪。这样的事,谁也不想做。他俩还好一些,可心里很清楚聚集点发生者什么。

    都是人,做不到铁石心肠,也不可能无动于衷。战斗他们不怕,可这样的杀戮真的是折磨。

    以前听说过,那些蛮族在相互争斗时,凡是高于车轮的,一律会杀掉。曾何时,他们也曾对这样的行为深恶痛绝。他们所接受的教化,让他们不能接受这样的行为。

    然而今天,他们却不得不做同样的事,甚至比蛮族更残酷他们是不留下一个活物。

    “用火药吧。不仅仅是为处置死尸,就是让兄弟们眼不见心不烦,减少一些罪孽也算”

    这时候不需要通知,对于分散在聚集点的军卒,也无法一一通知。可火药的爆炸声就是最好的传讯办法。

    战前有约定,一旦有一人使用火药,整个战场有火药爆炸声时,就是使用火药的命令。

    “向导们怎么办”

    “能遮掩继续遮掩吧。让军卒将其打晕,最好是能不省人事的那种。”

    尽量吧,事情就只能做到这程度了。在兄弟们心里舒服和是否可能暴露身份之间,难以选择,只能是如此姑且了。

    向导,这时候还是需要留一段时间,因为这一个聚集点的出现,让他们几个认为,前方有太多的未知和可能,向导的作用还需要继续借用。

    当第一声爆炸声响起时,王舜臣、折克行、周侗的三组小队,终于不用再受折磨了。

    战斗他们不怕,可他们现在不是在战斗,而是在屠杀,无差别的屠杀。因为任务,他们现在只有死人和活人的区别,没有其他。

    这样的行为,跟他们根深蒂固的理念不同,在行动时,同样也是一个自我折磨的过程。甚至不止一次的想过,进行选择性的刺杀

    都是在酣睡的人,没有丝毫的反抗,即便少些惊醒的,也只会在一瞬间被干掉,没有丝毫的难度。这样很无趣。

    关键是,当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量级,甚至是他们不觉得有威胁的活人时,他们一样不能仁慈,一样的让其变成死人。这个过程真的很折磨人。
1...262263264265266...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