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向导将好汉已经开始命令下属扎营了,越发喋喋不休起来。这一趟过去了,时间还能赶得上再折返回来。

    向导也想在汴梁居住,有这些好汉帮忙,向导觉得,他就没必要再去巴格达了。巴格达哪能跟汴梁的繁华相比

    这些天向导也想明白了,这帮好汉应该有很大的势力,能在汴梁找到他,在汴梁应该玩得转。他常居汴梁很有希望的。

    王舜臣听着他叨叨的都有些心烦了,可现在他还不确定是不是直接把这小子弄死算了。

    “好汉,这种榅就是你们宋国说的小月氏还是大月氏的遗民。怎么说呢,他们在前朝就习惯依附于强者。好汉,咱们展示一下能力,说不定这些遗民臣役于咱们也不是不可能。”

    “好汉,如果占据这片地方,适当的给黄头回纥点利益,说不定咱们就能占下这块聚集点,比前面的据点好多了。不仅仅有水源地,就是房屋都是现成的,还有役民种田”

    向导想的有些兴奋,唾沫四溅,跟着王舜臣替王舜臣设想着未来到那时,他只需要每年趁气候合适,随便跑两趟,其他时间就可以安心的居住在汴梁了。当然,偶尔住在这聚集点也行,再不用颠沛流离了。

    他感觉这一次接的这活,简直无比的明智。可王舜臣感觉自己这队真倒霉,怎么摊上这么一个向导

    “彭老三,向导累了,招呼他歇歇!”

    王舜臣是在是烦了,向导的叨叨都让他不能冷静思考这是官家的话,遇事一定要冷静,他需要冷静思考。

    “好嘞!”

    一名负责戒严值守的军卒过来

    “好汉,我不累,都是骑马过来的,我真的不累。”

    没人再搭理他了,彭老三会让他休息的,至于什么时候休息好,就看王舜臣什么时候冷静思考结束。

    王舜臣最烦这种麻烦事,也就是说,他根本不懂什么冷静思考。

    思考啥要是打战,他会考虑如何进攻,如何撤退,如何将胜利扩大,如何适可而止,包括伏击、阻击、正面攻击等等,他都能想得比较周全,可现在,他真的不知道该怎样。

    有一点,他是肯定的,就凭他们五十人,肯定是不能这样冲进去。

    他也想过,就照向导所说的,直接以商贾的名义通过。这样确实是可以达到探路的任务。

    可他们探路者,除了反劫那些盗匪的货,他们原本带着的多是火药。一旦进入聚集点,被对方盘查,根本就没有退路了。现在,除了大宋的军伍,哪里能搞到火药

    还有一点,按照官家的命令,他们不仅仅是探路,还需要控制这条路,清理这条路。

    王舜臣知道,他这个第一队的探路者,恐怕不可能单独拿下这份功劳了。

    不管这聚集点是什么种榅,还是什么月氏,亦或是黄头回纥,只要在这条路上,就都不能留着。现在,他只能等着,等后队跟上来

    王舜臣扎营的地方,是向导给找到的,以前也是一处马匪的据点,因为距离这个大的聚集点近,被种榅的人灭了。这也是王舜臣慎重的原因。

    这样大的聚集点,肯定不是马匪那些乌合之众可比的,他不能莽撞,否则可能让朝廷的计划泄露。

    这地方距离那片大的聚集地,差不多有五十里。王舜臣将探马放出三十里,时刻监视着聚集点,然后等着后队汇合。

    “咱们两队也不行,还是等着后队吧。”

    折克行的第二队,不到三天的时间就跟上来了。

    王舜臣这一队,算是一路打一路前行,耽搁的时间要比后队多。折克行这一队虽然也在歼灭马匪,赶路的时间比第一队多多了。原本间隔十来天的时间,现在就三四天就跟上了。

    两队汇合之后,折克行先是跟王舜臣一起去看了看那个聚集点。一样,他也不想莽撞,也觉得两队吃不下来。继续等后队的汇合了。

    “咱们的物资没问题,足够五队人马两三个月的用度。只是官家告诫过,这条路的可以通行的时间不足半年,咱们还需要考虑今年折返。希望后队跟进的速度会快。不行就咱们两队干了!”

    王舜臣等的有点着急了。

    “不行,咱两队不是拿不下,就是拿下,也会折损兄弟们,还有可能导致有逃脱的。那会坏了大事。这一次,看来必须五队全部汇合后才能行动,还需要好好商量一下。”

    “那向导是不是”

    王舜臣说着,还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等汇合了再说,把所有向导的信息汇总了,看能不能清晰的找对后面的路径,再说怎么处置他们。这几天先看管起来吧。”




第六八九章 明晚行动
    因为王舜臣留下嚣张的信息,一队比一队的速度快。

    本来每一队的间隔距离也就不到二百里地,否则真要发生什么意外,连接应都来不及。

    开始的间隔时间,目的是为了避免被青塘和西夏人发觉。等进入了无人区,有前面王舜臣做先,后面的速度明显就快起来了。

    到后来,甚至向导是直接指出马匪的据点,探路者队伍直接过去歼灭的。

    谁也说不准前方的意外,所以都急于汇合,避免王舜臣的莽撞。

    所以,不到十天,五个探路者队伍全部汇合了。

    “具体情况就是这样。前方五十里处,是一处大的定居点。这几天我跟舜臣一直观察,初步估计丁口在一千以上。”

    “这样的人口数,不说在这里,就是在西夏,也不算小部落小族群。”

    “通过从向导哪里了解,有说是原来什么小月氏的,也有说是回纥争权夺利被排挤出来的,还有说是什么突骑施,什么突厥或者吐谷浑后裔的。”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部分人,算是没什么跟脚,是依附着黄头回纥生存的。”

    “由于这地方生存环境的原因,黄头回纥的贵族也没人看的上。加上处于商路上,也需要有这么一个势力来掌控。”

    “黄头回纥每年只从这里收取一定的货品,作为占据这片地方的代价……”

    “当然,这些向导不可能知晓真实的情况,都是道听途说。大致情况就是这样。接下来怎么办”

    折可行只是简单的介绍情况,因为他到来的比另外三支探路者队伍早。

    至于王舜臣,历来不太擅长这方面,没人指望他跟大家条理的说清楚。

    从早年的第二批护卫营成立,这都多少年了,他们几个相互太熟悉了。

    谁擅长哪方面都清楚。

    虽然官家安排他们探路,没有指明谁来主导,可在五人心里,都知道谁最具备指挥作战的能力…~应该说谁在这方面更强一些。

    种建中,就是大家心目中的主导者。这是经过验证的。

    不管是狄帅,还是欧阳公,即便是章惇和苏辙,都认可种建中是个帅才。

    官家的很多虚构的战例,种建中总是在中程就能推演出结果来。

    这一点,官家也是知道的。

    多少次跟驻守汴梁的新军演习,种建中指挥作战,他们近卫赢多输少。

    种建中就逐渐树立了主导者的省份。

    “以现在的位置,对照官家大致的方向图,这里肯定不是黄头回纥的都城,至于是不是黄头回纥,也不确定。说不定真是前朝小月氏后裔。”

    “而位置,大致跟官家命名为德令哈的位置相当。”

    “在官家的谋划里,这里将是出兵沙洲的第二个大型兵营驻地。所以,我们必须对其清理。”

    “清理之前,为避免对将来的行动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我们需要依照新军作战参谋的方式,将所有情报共享,然后共同参谋,得出这个聚集地的身份结论。”

    “一旦作战,我们必须将作战计划上报……当然,这不影响我们作战。便宜行事是我们应有的权利。”

    种建中说完,把自己这一路上的观察和判断,全数拿出来了。

    有些是从前队留下的信息分析的,有些是自己放出去探马侦查的,也有是从向导口中套出来的。

    包括离这条通道最近的部落聚集地有多少,有多远,什么时间开始是吐蕃和回纥间杂出现,什么时候成了纯粹的回纥等等。

    其他各队问开始分享情报。大多数都是从向导口中套取的。

    总体来看,这里应该还没有黄头回纥的主力。这对他们作战很有利。

    由于这条通道盗匪频出,几乎没有靠的太近的部落聚集。因为蛮荒,黄头回纥也不太在意。

    这让他们的行动有了很大的成功可能性。

    情报分享,到最后形成作战的决议,很快,用时也很短。

    说实话,既然大家都已经到了这地步,满脑子都是完成官家和朝廷交付的任务,谁管他是不是黄头回纥即便是,又怎样打就是了。

    五队汇合起来的人数近三百,都是相互都非常熟悉的战友,哼何况装备了五倍左右的火器……

    “按照官家的标注,往前几百里,还应该有一个大一点的聚集地。所以,我的意思是,这一次围歼,最好采取袭杀的作战计划,尽量在不暴露火器的情况下,对这个据点的所有人全歼!”

    “当然,迫不得已时,可以使用火器,务必要做到全歼’,不得走脱一个活人……”

    种建中没提妇孺什么的,所有人都自动忽略了。

    在打通夹击西夏通道这个任务面前,一切都无所谓。

    官家说过,铁血军卒,决不能在战时有恻隐之心。

    “我建议,王舜臣队,折可行队,周侗队,三队执行袭杀任务。我与高敬亭队,全员装备一人双骑,负责外围堵截,执行劫杀逃脱之人!”

    虽然几人都习惯执行种建中的指挥,但种建中在阐述作战计划时,仍然是以“我建议”的说法。

    见没人反对,种建中再次说到。

    “以此聚集地为中心,将五队所有携带的货品,成包围圈,将货品对方,形成一定程度的阻拦。当然,是指我们从盗匪手中反劫的货品。”

    “甚至那些已经跑废的战马,不堪重负的骆驼,都可以用作拦截物。”

    人员不足,用货品来补。

    从聚集地往外扩散,一旦战斗开始,逃跑的人们是不会按照习惯的路径逃窜的。

    他们一百多人,要对这么大一个聚集地包围,即便是骑战马,也有难度的。

    当然,一百五十多人,对一千多人的袭杀,也绝不会容易。

    可种建中在说完作战计划后,没人反对。

    也是,种建中几乎是按照各人的性格特征去安排的。

    “这次袭杀,只许胜不许败。而逃脱一人,对于我们的行动而言,就是失败。”

    “轻则导致我们五队人马全数交代在黄头回纥手里,重则会直接影响官家和朝廷对西夏的战略包围大局。”

    “若没意见,此事宜早不宜迟,明晚行动!”



第六九零章 很正确的决断
    大西北的天黑的很晚,而天亮的却很早。

    向导们说过,他们这些天也用铜壶滴漏查验过。

    这地方,天黑差不多到定昏了。也就是亥时才天黑,而寅时尾差不多就天亮了。

    所以,百五十人,袭杀千数人,人均需要杀十几人。

    “既然是袭杀,最后还是别动火器,尽量采用无声作战方式。当然,一旦暴露,所有人不得留手,最大限度的消灭对手!”

    ……

    制定了作战计划,高敬亭把整个情报整理了,也罢五人一起商量的过程整理了,包括他们制定的作战计划。

    将所有的一切,形成了文稿。

    “此事我想加一句,就以我极力促成全歼吧!”

    高敬亭在撰写奏折时,很郑重的提议。

    他是后族,即便是担了滥杀的名,对他而言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

    可是其他人,特别是王舜臣和周侗,一旦被文臣逮着这一点,恐怕对将来的升迁影响很大。

    “没必要!既然是五人商定的,那就五人共担!敬亭,兄弟们知道你的好意,可别忘了,咱们是官家近卫,最起码现在还没有编入军伍。”

    “就是,敬亭,我王舜臣相信官家!”

    “谁若是有意见,就让他来看看!欧阳公也是文臣,我相信他会站在我们这边。”

    “对,五人共担!章惇和苏辙也是文臣,在讲武堂讨论这些情形时,他俩的选择也是全歼!”

    “敬亭,就这样吧!大家事大家担,功劳罪责,都是咱们五个探路者队伍的。倘若文臣真找事,并不是你的极力促成就能避免的。”

    “更何况,这是战场!”

    高敬亭不再多说了,只能照实奏报。

    都是多年的战友,都是怎样的性格相互太清楚了。

    奏报是密奏的形式。他们都相信官家,可对文臣不敢奢望。

    所以,便以皇城司密奏的方式转递了。希望这样的奏报,不会在朝廷公布,甚至连内阁大臣也别看到最好。

    毕竟这是族群灭绝式的全歼,被那些悲天悯人的文臣看到,一个滥杀的帽子是肯定的。

    殊不知,自从探路者行动出现意外时,赵曦已经授权王韶、章惇、苏辙,有了开启前方奏报的权利…~赵曦希望前方一旦有异常情况,王韶他们在河湟,可以比朝廷早一些做出反应。

    前几份奏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无非是五队又各自打掉了几家马匪的据点,水源地又都在什么地方,大致可以容纳多少军卒驻扎等等。
1...261262263264265...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