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中转站、水源地的侦查,前面四队也应该完成任务。
而四队之间的联络,他们有独立的联络方式。
在出发前不联络,跟进入任务区联络,不矛盾。相信他们懂得。
富弼懂了官家的意思,那个臣工也想有个说的过去的后路。他富弼也很难例外。
官家最后所谓阁老院的想法,让致仕的阁老继续参事,这对于阁老一级的重臣,无疑是相当不错的后路。
富弼很轻松的又跟官家说了些探路队伍的话题,相互宽宽心,打打气,很满意的离开了。
他会将官家的意思,暗示给诸位内阁大臣的,他也需要把官家的意思,很明白的告诉司马光。
富弼也明白了自己这次传话,是让老实的司马光借用了。
不过无所谓,首相,本就有调和臣工和君王,臣工之间的职责。
第六八四章 难度在哪
正如赵曦估计的,探路者五队,进入青塘以西,便有了联络。
前队会给后队留下信息。
比如现在的折可行,就看着王舜臣给他留下的物资无语。
他都能想象到王舜臣咧开嘴傻笑大样子。
相比较王舜臣,折可行是世家子,想的要比往舜臣多。就说他们五队的排序,王舜臣第一队,第二队是他,接下来是周侗,再然后是种建中,最后是高敬亭。
狄青跟欧阳公,包括讲武堂的头把韩缜,看似因为他们争先采取了校场较量的办法。其实,即便是不较量,最后的排序也会是这样。
即便是这个简单的排序,无不带着朝廷为官的智慧。
折可行了解的事情,要比王舜臣多的多。他知道,原本在国朝跟西夏的交界,也是有路盗的,也是有马匪的,甚至在国朝各州府,都也有盗贼聚堆。
只是这些年新军驻防国朝各州府,那些盗贼没活路了而已。
对于盗匪,其实也是有规矩的。基本上是谁的肥羊,其他人就不会染指。
同样,盗匪在做买卖时,也是有区域和时间间隔的。
在看到王舜臣留下的信息后,折可行真不知道他能不能像王舜臣那样,有作战机会,还能为后队留下物资。
五个探路队伍,功劳不会有多大差别。可他、种建中以及高敬亭,按照盗匪的习惯,无疑是相对安全的。
折可行可不想这样。
在看到王舜臣留下的信息后,他直接把向导控制了。
在水源地,就是王舜臣干掉的那股盗匪的据点。折可行想尽一切办法折腾向导,目的就是让他联络他熟悉的盗匪…~
而王舜臣给他留下的物资,他只带了少量,毕竟他还没搞到牲口,不能像王舜臣那般嚣张。他也需要给后队留物资…~
葡萄酿、馕饼、青盐、波斯毯、香料,包括国朝过来的安南稻米都有,货品还真全活,甚至连营造营地的牧民搭建帐营的物事都有,还真是长期占据此地的装备。
……
同样的情形,在周侗这里也一样。青塘往西,应该不必考虑暴露身份了,关键是前队已经清除了危险……
“兄弟们,看来搞不到一拔马匪,咱们真的这样磨蹭着走完这条路了。看看咱们的向导,会不会给点惊喜……”
周侗安排人找向导套消息,自己往西看……希望前面的两位,还能给自己留点吧。
这一次出任务,他们五个没人觉得有多危险。就是熬人耗人。
驮马,骆驼,从汴梁就备齐了,装备是按二百人战时装备携带的。
别看他们每队五十人,只要过了青塘,不被青塘的董毡和鬼章的大部骑兵阻击,没有招惹到回纥,没有三五百人,根本拿不下他们的一支小队。
所以,五个队,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完成官家让清理干净这条路的任务。这就需要,他们得作战。
其实对于他们五队而言,境遇是相同的。这一条路,并不只有一队马匪,也不会只有一个据点,第一队经历的每一队都经历了。区别就是,第一队是向导主动联络马匪,后面的都是在他们折腾后才被动联络的。
这根本就不是开拓商路,纯粹就是来占地盘的。当然,也有向导想多了,可想多了又怎样
另外还有不一样的,就是他们五个领队的性格,决定了他们所考虑的问题不一样。
王舜臣是猛将,好战,个人能力突出,身先士卒,适合做尖刀,冲锋最能体现他的能力。
折克行各方面都适中,有一定的大局观,是先锋官的最佳人选。而周侗持重,性淡泊,但做事相对要温和,是接应的最佳人选。
而种建中,是最具备帅才的人,这也是他居第四位的原因。
比如现在,种建中就不仅仅查看了王舜臣的战斗痕迹,还到水源地详细查看,并且以水源地为中心,方圆十里,让军卒们查看痕迹,以确定这帮马匪经常行走的路线。
种建中不仅仅考虑这一条路,他还在对照黄头回纥
按照皇城司采集的信息,种建中结合官家给的大致方向,又翻阅了很多的资料,在工坊城的帮助下,基本形成了一个大宋、西夏、吐蕃、西州回鹘、黄头回纥的大致分界图。
其实,赵曦可以简单的画出地形图,问题是,自己只是凭记忆,很不准确。错误的引导探路队伍是一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他没法说请。
把大致方向给探路者,还可以说是皇城司探听到的信息,若是直接画出地新图,就没法说清了。
赵曦看过由沈括、苏颂等人,根据相关信息绘制的大体地形图,总体来说还是适用的。剩下的就看探路者队伍的随机应变能力了。
讲武堂对五队探路者的排序,赵曦也非常认同。从队伍的先后顺序来看,王舜臣像突击手,折克行是先锋,周侗是接应,种建中居中做帅营,高敬亭断后,很合理的作战排序。
赵曦现在所担心的,也正是种建中现在考虑的。
这一段路程,基本还在吐蕃部落的控制范围。吐蕃分裂后,各部落相互征战,虽然这段路程在吐蕃的势力范围,在事实上,吐蕃根本就顾不过来,说是无主之地更契合。
这段路程对于任何一队都不存在危险,至于那些马匪、路盗,种建中不认为五十人的精锐近卫处理不了。
真正的危险在接下来
若想完成这次任务,贯通并清理出一条通道来,必须穿过黄头回纥的势力范围。而关于黄头回纥的情报太少了。对黄头回纥没有准确的认识,只知道在前朝时,有被前朝击败的经历,也从零星的资料中知道,黄头回纥和西州回鹘原本为一族
他们的战力如何相互是否有联系跟吐蕃关系怎样跟西夏关系怎样等等这些问题,根本短时间理不出来。这也让探路者队伍增加了难度。
种建中知道,他作为第四队,遭遇路盗和马匪的几率很低,他必须得考虑进入黄头回纥后的应对。
看时间和前队留下的信息,恐怕第二队都已经要进入黄头回纥的势力范围了。
第六八五章
是考验他们能力的时候了,也是验证在讲武堂这些年教育成果的时候了。
估摸着这时间,王舜臣肯定已经进入黄头回纥的势力范围,折克行也即将进入
“官家,相信他们这五人,无论任何一个,给他们时间成长,没一位会比老臣差甚至比官家第一代的护卫营校尉还要强。他们肯定能平安归来”
赵曦溜达到讲武堂了,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来了。狄青给官家宽心,欧阳修却不言语。
各人的考虑不同,对官家出现这样的情绪反应也不同。
狄青以己度人,以自己的经历来考虑官家的想法。因为官家延续了他的生命,这些年以护卫营为基点,彻底改观了国朝军备不强的旧貌。所以,狄青以为,官家重视军伍。
官家这样的情绪,狄青就以为是官家在担心这五队探路队伍。
而欧阳修,却知道官家到底在纠结什么。
控制一条通道,还是贯穿吐蕃和黄头回纥的势力范围,这需要做很多事,特别是需要杀很多人这才是官家纠结的。
因为这部门人大多数应该是无辜的。官家不嗜杀,相反还执行的一直是圣王之道。
“官家是大宋的君王”
赵曦很疑惑,欧阳修居然能有这样的想法。确实,自己的大宋的君王。自己当真是在乎什么吐蕃和回纥吗好像也不是。
赵曦以前也有来讲武堂溜达的时候,自己来这里也很正常呀,为什么狄青和欧阳修就以为自己是纠结了
难不成自己需要一直待在宫里那不是更是心里没底的表现。这时候自己不能乱,赵曦很知道这点,所以才完全跟以往一样,该干嘛干嘛。偏偏就被臣工错误的理解了。
要说不担心肯定不可能,要说纠结,好像也没有,说不清。自己应该更在意这一次对西夏的谋划能不能成功。
而探路者,确实对谋划西夏有相当大的作用。
罢了,真正常也没人当自己正常。后世后句话,你心里有什么,看到便是什么。知道内情的重臣,都在忧心此事,他们看到的自己,也是在为此事忧心,即便是很正常的行为,这时候也会带着其他意味了。
狄青和欧阳修这样的宽慰,让赵曦都有点无法应对的感觉。解释好像自己不在意无辜的生命,或者不在意五队精锐的探路军卒。不解释又担心让他们觉得自己不稳了。还真麻烦,还不如就待在勤政殿呢。
“欧阳公,狄公,要说朕并没有忧心探路者你俩可能不信,事实上朕并不是很忧心。朕相信他们的应变能力。”
“首先,他们是以商队的身份出任务,什么时候是军卒,什么时候是商贾,他们会选择。”
“其次,以他们的武力值,想要对探路者攻击,没有十倍的人数,他们可以全身而退。一旦五队合并,朕以为纵横这条通道没什么问题。”
“再一个,至于清理整条路的任务,朕以为,这一条路上的所有人口数,不会超过万数,还包括马匪路盗,甚至可以说,即便是长期定居的丁口也是由马匪路盗衍生出来的。朕还不至于因为不足万数的异族和盗匪性命而忧心。”
“朕其实还跟常时一样,该做什么做什么而已。”
到底是谁宽慰谁
赵曦回到勤政殿,富弼已经等自哪儿了。
“官家莅临讲武堂了”
赵曦很疑惑的看了看富弼,猜不透他这话的意思。随便吧,真以为自己是坐不住
“官家,有奏报来了,需要官家许可,老臣才能阅览。老臣是来等看奏报的。”
富弼尽量显得轻松,连说话都不像平时的他。对于这次探路者行动,赵曦已经指示过皇城司,可以与首相分享信息的。
“先让富相看看吧。”
赵曦招呼一声,先去更衣了。去讲武堂,赵曦的装束历来都是短装扮的,每次去都会在那些设施上走一圈,今天却没有。
“官家是否早就预料会是这样”
“什么”
富弼问的没个眉目,赵曦都不知道前方是怎样回事,怎么回答是不是
富弼把奏报奉上来,赵曦才看皇城司的奏报。
原来,高敬亭在收拾所有痕迹后,准备继续西进之前,根据前面几队留下的信息,详细的向朝廷做了奏报。
“马匪、盗贼,是肯定要有的,富相也未必想不到。至于没让他们携带物资,朕倒是有这方面的考虑。看来第一步走的还算不错。”
“富相,随后跟文阁老说一声,开始少量向青塘以西派遣军卒吧,”
“现在派遣军卒”
“对,既然探路者已经清理了道路,也找到了水源地,自然就可以驻扎军伍。况且,最后的这支偏师,朝廷本来就是要分散派出的。”
“另外,最后一队的皇城司探知,不能折返太远的路程,需要分段接力,就跟驿站一般,以此来传递信息。”
高敬亭收拾干净一切,把所有的物资全数藏匿在马匪的据点处。没办法,带不走的,太多了。
一伙十人的马匪,多年的积存,他们五队探路者,任务是作战,不适合携带太多货品。况且,看情况,再往前,应该还有更多的物资被前四队留下了。
高敬亭不知道朝廷派兵的时间,只能将一些适合储存的物资留下了。
随着枢密院的命令下达,国朝各州府驻军,开始零散的向西集结。或做商贾,或做脚夫。或做探亲的远行者。
王韶已经开始准备着对青塘城的征伐,而这些所有零散集结的军卒,由章惇和苏辙安排处置,携带一定的物资,避过青塘城,一路向西。
待集结在西面的军卒到一定数量时,也就是河湟督府进攻青塘的时刻。这部分集结的军伍,不仅仅需要接应探路者队伍,还需要对青塘逃窜的进行伏击。
按照朝廷的诏令,对于向西逃窜的青塘人,必须是全歼,绝不能在这条线上再出现其他的势力。
第六八六章 谁也没料到
所有人都陷入了惯性思维。
都是中原人,在考虑吐蕃和黄头回纥势力范围内的人类居住时,都自然而然的以为是定居。事实上,不管是吐蕃还是黄头回纥,所谓的势力范围,只不过是这里存在他们相同的族群。
都是牧民,并没有定居的习惯。在吐蕃和黄头回纥的定居点,基本上都是成规制的部落首领,才会有定居。
而这条通道,对于那些游荡的牧民而言,就是定期做些交易的地方。每隔一定的时间,总会有商贾路过,以物换物,牧民会得到些有用的货品。
也有一两年见不着一个商贾的时候。对牧民而言,都正常。
而这个时节,正是应该有商贾通过的节令。便有牧民往这片通道边缘靠近……
“好汉,这都是牧民,愚昧无知的牧民,他们就换点货品……”
王舜臣都准备动手了,被向导劝住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