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王舜臣相信兄弟对战战马的能力,先控制住战马,再看战场时,就见兄弟们嘻嘻哈哈的都在捣鼓战马了。全歼,圆满!

    向导的脸色煞白,不是气疫造成的,完全是吓的。这还是商队吗有这样砍瓜切菜一般处理马匪的商队吗

    “说说吧,啥时候联络上的”

    “我没有联系!”

    “是吗被以为爷爷们离开你不行”

    王舜臣把地图和司南晃了晃,继续说道“小子,爷爷们找你做向导,就是为了干掉马匪。知道了吧不说也行,不打你不骂你,就把你丢这”

    “措温布哪里有据点,看到我的信号,他们就知道了。”

    “继续,这一路拢共几拔马匪”

    “不知道,听说有十几队。我熟悉的就三拔”

    向导很光棍,也是,马匪跟他也是非亲非故的,他也是因为被劫后才跟马匪配合的。既然投降过一次,再变一个合作的对象也无所谓。

    “好汉,我可以给你们领商队来,我还可以帮你们出售货品,我在这条路快十年了,熟的的很,不管是大宋,还是西边的,我都熟!”

    哎呦,真把自己当成抢买卖的了有点意思。

    “知道不知道他们的据点”

    “知道,去过。”

    这事需要做,马匪的据点肯定是有水源地的。若是离主路不远,说不定第一个兵站的位置,就是他王舜臣找到了。

    关键是,按照官家的命令,他们必须对马匪全歼,也就必须找到据点。




第六八二章 嗜杀之君又怎样
    马匪的据点人没剩下几个,本着省火器的原则,王舜臣一队人是悄悄摸进去干掉的。

    说是据点,其实还是在荒原上,营盘扎的很扎实,有些年头了,都是王舜臣没见过的样式。

    水源是有,可惜水源不大,作为兵站和中转点的可能性没有。

    王舜臣指挥军卒们,把马匪的存货一并收拾了,连同驮马、骆驼、战马。

    这下好了。王舜臣原来不明白,官家让他们扮演商队,却没带货品,这时候明白了,原来官家是让他们自己踅摸货品。

    “校尉,干嘛要埋一部分货品呀有牲口了,并不影响咱们行动。在遇到马匪,大不了直接丢了呗。再说了,恨不得再来几拔马匪,这一路连备用的物资都不用。有吃有喝的。”

    “给后面的兄弟们留点。掩埋好,做好标记,把水源地也标记了。”

    他们是第一队,王舜臣准备一路扫过去后面的兄弟们没功劳了,要是再没有战利品分享,自己肯定被他们四个揍。

    虽然大家把向导当死人了,可人家一点都不自觉,特兴奋。可不嘛,有怎么多的货,还遇到这样厉害的一队人。他又能在这条路上发几年了。

    嗷嗷叫的给大家指路,还主动的说要联系他熟悉的下一拔马匪

    赵曦懂得,跟马匪路盗比,军伍更专业。所以,他没担心过这群装备了火药弹的军卒,更担心自己那些隐晦的命令,会让那一片区域的人灭绝了。

    对于这条路的存在,对于赵曦而言是没意外的。

    只是他无法确定,这条路后世那些集镇和城市,是从多久开始聚集人群的,也就是说,他不确定这时候是不是就有了人的集中居住点,形成了集镇。

    若是那样,他的命令将会把这片地方再一次返古了。

    其实,在赵曦的推断里,这应该是必然的。

    从皇城司探知的信息,结合他翻阅的一些记载和资料,哪里绝对是有人类生存踪迹的。

    资料是司马光遣人送过来的,估计对于朝廷的这次行动,司马光心中有数,很反感,甚至连官家都不想见。

    从这些资料的字里行间,赵曦看到了一些记载。确实有人烟。

    最早的是大汉王朝,后来大隋王朝也有零星记载。

    前朝时,那一带多数时候是吐蕃统治区,前朝也未曾有人记载过。

    但是,商贸从来不曾断绝。

    丝绸之路,赵曦的理解一直就是直河西走廊,也就是从秦州后世的天水市开始,沿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一路,直通西域诸国,在联通波斯还是大食。

    说不清,这时候对西边的称呼也很乱。什么塞尔柱突厥人,什么拜占庭,什么罗马帝国,什么大食人,波斯人。很乱,这些向导也叫的很乱向导的叫法,很有可能是根据国朝的习惯在称呼。

    在前朝后期,由于中原王朝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力下降,丝绸之路断绝了,或者说不再直接联通了。

    中间因为西州回纥和党项人发拦路财,导致了西番商贾不得不另辟蹊径,在南边又探出一条路来。

    这是赵曦原本认为的,但从资料来看,这条路一直就存在,已经很久了。

    预示着这片区域,早就有人类在生活着。

    赵曦的命令,是清理一切非国朝军伍的活物

    真不知道这群杀才会干成什么样

    要说被司马光这样指桑骂槐的映射,赵曦一点感觉也没有,那倒不可能。要说他抽风发妇人之仁,更不可能了。

    军令没有朝令夕改的

    再说了,赵曦还有便宜行事的后话,相应他们能做好的。

    “官家,其实当初派探路者队伍时,完全可以增派皇城司探知,让他们顺序向朝廷传递信息。如此,官家也不必这样忧心了。”

    几次议事,富弼见官家都有心事。知道是在担心探路者队伍。

    也是,两个多月了,按照原本的计划,最后一队探路者也已经进入那未知的环境里了。

    “富相,朕并不是担心他们诺,你看看。”

    赵曦把司马光送过来的资料递给富弼,有些内容他已经重点标注了。

    富弼看的很认真。

    “哪又怎样官家是我大宋的君王,不是那些什么塞尔柱、波斯还是大食的君王。官家没必要为他们的死活忧心”

    “这一次探路,对于国朝而言至关重要对于国朝平灭西夏更是无可替代的官家,万不可有妇人之仁”

    只是些零星的记载,并且记载中也说明了,仅仅是有人生存的迹象,也或许就是指商队呢

    即便真有定居者,在富弼来看,也无非是商贾的中转站,亦或是马匪路盗的据点。

    没理由在这事上想太多的。

    富弼不想自家的君王嗜杀,同样也不想自家君王伤春悲秋,妇人之仁。

    “富相,那是大汉,亦或是大隋时的记载。几百年了,一条一直没有被废弃的商路,朕担心不再是零星居民了。”

    “朕希望这次对夏行动绝对保密,也希望在偏师通过时,不再有任何可能走漏消息的存在。所以,探路者,不单纯是探路者”

    这是接近闲聊的氛围,也只有富弼一人。赵曦倒不介意把话说明白。

    既然司马光都能猜到自己的心思,这些在朝的内阁大臣,没一个看不明白。

    而这些记载着有人类活动的资料,赵曦真不敢保证司马光会守密,这并不是保密法令限制的范围。

    “官家”

    富弼一时有点不确定

    “官家,此次探路行动,非官家一人之言,是我大宋朝廷,是内阁议事决议”

    富弼想明白了总体来说,官家即位以来,一直保持着圣君王道的名声。

    这样的命令,确实贵让官家揪心。

    这种程度的大事,真没必要纠结。内阁大臣分担即可

    “富相,朕并非仁慈之君,还不至于去为一些不相干的人忧心即便是有个嗜杀的名头又怎样”

    “官家为大宋中兴所为,臣工子民都看在眼里的为尊者讳,乃是臣子份内之事司马君实,老臣去谈”

    富弼很快就明白了官家的意图。这也能理解。

    这样做,不仅仅是关乎官家的名声,更是关系到这条行军之路的保密性。



第六八三章 朕的意思
    “彦国,光无意在染指朝堂事务,只想专心修史。之所以给官家奉上那些故纸堆,并无非议朝廷决议的意图。”

    “彦国,光观官家即位以来的执政,深知官家所思所想…~”

    不管是不是真的了解官家,反正司马光这样说了。

    “官家是想做圣贤之君的,执政的所有行为,也体现了官家圣贤之道。这一点光深以为然。”

    “只是,现实就是如此,所谓外忧内患,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光也懂,知道官家是对的,如今的朝政也是对的。”

    “但是,光无法融入…~彦国兄可能明白知道是一回事,看的过去又是一回事。光承认如今的国朝确实有了中兴迹象,可光一样对朝廷的诸多做法不认可!”

    “同僚都说介甫是拗相公,光又何尝不是固执的我,自知难以适应如今的朝堂。所以,想专心修史。”

    “彦国兄的来意我明白,为尊者讳,光懂得。同时光还是国朝的内阁…~虽然很不称职。”

    “既然彦国兄来了,光有意辞去内阁一职,恳请朝廷允许光专心修史……想来官家也有此意吧!”

    司马光很坦诚,见到富弼到贡院来,就在他伏案工作的地方,很随意的接待了富弼。

    所说的话很诚恳。

    富弼能感觉到司马心中的落寞。有不甘,也有惭愧,甚至还有很多纠结参杂其中。那感觉很复杂,说不清。

    每一个士人,都有一腔抱负,更何况能走到大宋执宰一级的臣工。

    富弼能理解司马光的心境。他又何尝不是差别就在于,他一直都在尝试着去理解官家的做法,去验证朝廷的新政,去适应朝堂的环境。

    对于官家的期望,富弼在官家还是孩童时,就埋下了种子,也因此跟官家接触和交流比较多,能真正的深度理解官家。

    如今的朝堂,之所以多用潜邸旧臣,不就是因为他们更懂得官家的执政理念吗

    人是需要改变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人,特别是朝臣,也需要改变,以此来适应朝堂的发展变化。

    司马君实,一直封闭着他的理念,钻在自我以及历史里,没有去感受国朝的诸多变化。

    看到的,跟用心感受的,是两回事。

    富弼本来有千言万语,终归还是没开口…~从一开始,司马君实就把他的嘴堵上了。

    也罢,最起码司马君实还知道他的身份,也明白职责。够了!

    司马君实有退意,富弼也是将近古稀的年纪了,却暂时还没有致仕的想法,最起码,他希望在谱写大宋中兴的华章里,有他富弼富彦国的一笔。

    有些意思,不说也明白。

    富弼在告辞时,司马光站在自己公廨的门口,看着富弼走远,一直没静下心来。

    仿佛他看到了富弼跟官家奏报的情景……

    “富相,朕现在无意调整内阁成员,不到时候。如果说第一届内阁大臣有凑数的嫌疑,但朕确实是用心平衡了。”

    “替换内阁,朕希望是拿下西夏以后,也就是接近下一届结束时才考虑。”

    “到时候,无论是王韶,还是章惇苏辙,亦或是吕惠卿、吕公著、韩缜、苏颂等都是一时之选。只是朕要求朝堂稳定,特别是在大事件之时,必须稳定为主。”

    富弼跟官家说了司马光的意思,赵曦拒绝了。

    这时候对司马光做什么都不合适。这司马……还真心眼多!置于死地而后生在朕这里没死地。

    别说只是一些善意的提醒,就是当面指责…~好像朝堂现在没臣工有这胆。即便是有,赵曦也很难去计较,毕竟都是为公的。

    “富相,朕知道,你们内阁大臣都年岁不小了,正是因为你们的存在,才能提醒朕不会行将踏错。”

    “有你们主持朝政,朕很放心!”

    “司马君实……朕准他专心修史,朝廷的政务,常规性知晓他一声。只是,司马君实的分管工作,你具体划分一下。”

    “内阁还是内阁,即便是将来调整内阁了,朕不会减少内阁大臣的相关待遇。富相,朕有个想法,朝廷设置阁老院,专门为朝廷提供决策参议,也就是内阁大臣致仕后,继续为朝廷发挥余热……”

    赵曦可能误会富弼的意思了,但是,他最后多的这几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这一届内阁大臣年龄偏大是事实,国朝也没有特定年龄致仕的规定。

    在赵曦表露了自己有下一届内阁人选时,多这么一句嘴,也算是对这一届内阁成员的安抚。

    不管是凑数也罢,还是真正做事的,既然到了内阁这一级,只要是用心做事,他赵曦不亏待。

    这话,赵曦更希望富弼能传出去…~

    毕竟,一届的大朝会马上就要结束了,在位的臣工,准备上位的臣工,参政议政,包括内阁,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想法。

    唉,还真是麻烦!探路者队伍还没有信息传来……

    第一批,也就是王舜臣的那一批,赵曦确实没安排皇城司的人。可后面的四队,全部都有皇城司的探知。

    他们的职责,就是往回传递信息,就像接力,一队传一队,最后一队往回传。

    整个过程,到了最后一队,应该就是轻松的行军了。

    马匪路盗,有前面四队作战,应该基本清除。
1...258259260261262...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