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第六七七章 决议通过
    说是恍然大悟,可能最符合诸位臣工的心境。

    从王安石的转折,到章惇和苏辙的参言,终于让诸位臣工从自己的圈子里出来了。

    确实,若不是有意探路,官家又何必拿西番的货品说事若不是有意向导引路,这样的兵事议题,又何必召集市易寺介入

    最后悔莫过于吕惠卿了。官家让他自责的前提,导致他后面失去了理性考虑的基础。

    算是这样吧他们嘉佑二年,没一个等闲之辈。

    “官家曾跟老臣说过,如今因滑州溃坝灾情,朝廷的储备略有减少,对西夏的谋划,非一两年之内的事。倒是老臣南辕北辙了。”

    富弼这话,像是在自嘲,却变了态他赞同官家另辟蹊径的提法。

    年岁大的人偏向于保守,有这个基础,在考虑问题时,很容易把危险无限放大,甚至堵塞他全盘考虑的思路。

    富弼很坦率的承认,倒是没折一点他作为首相的名望。

    “确实如此朕对于这条通道,处于猜测的阶段,这需要验证。这也是朕召集市易寺参与议事的原因。”

    “另外还有一点,朕考虑,即便这条通道存在,很有可能有很远的距离是荒无人烟的,甚至存在山岭沟壑。”

    “很可能不仅仅需要战马,还需要骆驼,这也需要市易寺主导。为保障军伍行军的粮草,直至后期到达古玉门关作战的弹药,包括抵抗气疫的问题,必须配备大量的战车,还是改装后的战车”

    赵曦不准备把所有事都讲清楚了,既然是召集议事,就需要臣工们各抒起见,慢慢完善计划。

    从青塘西行,过荒原,对西夏形成包夹,形成真正的包围之势,都应该做哪些准备需要臣工们集体商议。赵曦不能把所有事都做了。

    “官家,这一偏师的将士以多少为好,这需要商榷。人数少了,很难起到对西夏夹击的态势,甚至连沙洲、瓜州都无法打下来,无法最终与主力会师兴庆府。”

    “人数多了,即便是探知到可以运兵运物质的通道,也很难保证军备运送到位。毕竟那是一片无人区,没有可以补给的地方,全靠河湟,乃至秦州供应。过长的补给线,方向都难以确定,后勤保障难度太大。”

    文彦博的考虑切中了要害。

    “其实,还要一点需要注意。国朝谋划西夏,形成东西夹击的目标,肯定是在发起战争之前,不被西夏知晓行动为好。可是,大规模的军伍行动,如何潜行,这是个难题。”

    “既然朝廷已经决定,河湟就需要承担一个后方的责任,河湟新收复,异族内附众多,对于内附的部落,真正归顺的有几何怀有异心的有几何有没有还与西夏勾连者是否存在细作等等,这些都需要条理,需要整饬。”

    “未来在行动时,是将青塘城作为物质补给点,还是将邈川城作为补给点,这需要斟酌。”

    好像没人担心青塘城是否能打下来。这样的信心就是最大的变化。议事越来越有点味道了,赵曦可以说声自己很欣慰。

    务实的治政习惯,基本上在朝堂形成了,最起码这些重臣已经开始适应这样的议事方式,也都开始注重于实际工作。

    “所有的一切可能,都需要在探知新的路径成立,现在谈这些还早。”

    “此言差矣。既然存在西番商贾通行,路径是肯定存在的,无非是通行的难度大小而已,也就是说能怎样通行。是战车可以,还是战马可以,亦或是军卒必须自行携带足够的物质。这些因素都是左右偏师数量的原因。”

    “这一点我们市易寺可以完成评估。商贾运送货品,没钱赚谁也不可能远涉万里之遥。可以从商队的人数,携带货品量,所使用的牲畜数量等等,对新路有个前期的判断。”

    “吉甫所说的这是一点,还有一点。建议市易寺统计所有西番商贾,皇城司或者朝廷相关衙门遣人与其接触,争取能取得信任,加入商队,或者是将收买商贾,让我们的人进行一次运行,真实了解新路径的实际情况。”

    “确实,必须是忠诚之勇士,真正经历一次新路径,才能为我所用,避免道听途说的差错。不过,跟从向导探路者,最好是军卒,还是悍卒,成建制出行。运行商队中途出意外的可能太多了,更何况难免有盗贼马匪出没。”

    “只有探明具体路况,才能决定偏师的数量。我以为,探路最好是收买向导,由朝廷组织远行队伍,以商队形式也可以。这样能保证探路的保密性。”

    “附议,建议在朝廷准备发兵之前,遇到商队必须歼灭,以免泄露风声。”

    “若由国朝军卒组队,可携带一定量的火药,并搭配一定数量的工程兵,即便是不适合战车我的地方,也炸出一条可以让战车通行的通道来。”

    “在朝廷打通新路径后,建议朝廷要全面接管通道,不管是歼灭还是看管,所有通道上的商队,一律必须待大战结束。”

    “在完成路径畅通之后,还需要将这条通道上出没的马贼全歼,必须是全歼。无法肯定他们的出身,以及关联的势力。唯有全歼才能确保通道为国朝的唯一性。”

    这大概是群策群力的好处吧。有些赵曦都没有考虑过的,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逐渐完善了。

    这样的议事,经过秘书处的记录,最后在整理,完全就是后世所说的攻略。

    可还是有一点,比较重要的一点,所有的臣工够没有考虑到。

    “诸位臣工,如此远距离的路程,应该有水源处,也必须有水源处。大家有没有想过,既然要控制这条路,为什么不在水源处建立一座兵站可以说是军城,叫中转站也可以,甚至可以承担物质储备点。”

    “还有一点,为避免行动被西夏知晓,完全可以分批次,以商贾的身份,零散西行。用三两年的时间,即便一次十人,完全可以完成十万雄师的隐蔽转移。”

    赵曦算是总结性陈词吧,把他想到的关键点提出来了。

    这一次议事还算成功,讨论的结论基本上全面了,在经过秘书处整理后,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后,在逐步完善。

    这个谋划西夏的战略,基本上算是通过了。



第六七八章 人选
    标注为绝密的诏令,很快就下发了,一定范围内的下发。

    朝堂上多数是不知道的,朝政一如既往的运行着。市易寺的那点事,没人在意,即便是有人知道市易寺在甄别胡商,也不会在意。西番商贾赚大宋的钱,市易寺早该介入了。

    就是市易寺的官吏,也不知道为什么上官让甄别胡商或许是哪个胡商招惹了上官吧。这事并不难,就是甄别是海运还是陆运就好,并不需要做其他事。

    剩下的不是市易寺的事,是需要皇城司接手了。

    这些事,赵曦不需要操心了,就是内阁大臣也没必要操心了。皇城司可以做好。赵曦和内阁大臣,需要考虑河湟的接任者和新路径的探路者。

    “河湟接任者,欧阳公举荐章惇和苏辙,诸位臣工以为如何”

    章惇激进,苏辙持重。在接任河湟的职衔上,赵曦中意苏辙,不过对于章惇,赵曦觉得他更适合王韶的职责,适合开拓。

    并且,章惇相对来说要果决,甚至可以说心狠手辣。

    现在,对于已经知道朝廷谋划的臣工,都知道这是立功的时机。章惇和苏辙二人,从青苗法开始,就被赵曦雪藏了,相比同期的王韶和吕惠卿,他俩缺少具体的政绩和功劳。想来欧阳修的举荐,也是看到了他俩人的情况。

    或许也该着让他俩建功立业了。人可以适当压,却不能压的过了,过分的压制会导致弹性失去,而不是理性反弹。

    这时候,将章惇和苏辙二人,派遣到河湟一线,或许是最合适的做法。

    “官家,既然朝廷的谋划还有时间,不如将此二人一并遣河湟,在王子纯暂未西行之前,考验他二人在处置河湟烦乱局面的能力”

    富弼的建议稳妥,也算是给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

    “也对,同为嘉佑二年及第,作为同期,三人可形成合力。”

    同年及第吗赵曦能明白韩琦此话背后的意思。赵曦还真不在乎。

    现在国朝的统治模式,与以往的王朝完全不同。不提王韶,就是章惇和苏辙,在讲武堂这些年,在承担教授学员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灌输式教化和心里暗示不存在翻天的可能,

    即便是有个例外,新军呢军备物质呢在现在的大宋,没有一点可以自立的条件。

    将章惇和苏辙同时放在河湟,确实是个很不错的建议。政策需要持续,对内附部落的持续性政策,是树立国朝信誉最好尔等办法。

    而在王韶未西进的时间段,可以协调政务的处理,不至于让原本的方向偏离了。不可能没有调整,人与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理解朝廷相关法令也不同,处置问题的措施就有不同。只要是大方向不偏移,有些改变倒是能让内附部落更加认同国朝的政策。

    “还需要议一下第一批探路者的人员,初步不少于五十人的建制编队,配备一定具有商贸经验者,再与向导合作。”

    市易寺的进展很顺利,不断有奏报递上来,甄别出来的胡商,皇城司也已经采取行动了。

    探路行为,不是简单的行军,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途径,还需要对整个路径周边的环境做调查。非三两月能成事。赵曦预定的时间是一年。

    一年时间探路,再用一年时间,分次分批的派遣军伍,建立中转兵站,然后形成作战编队整个过程运作下来,足足需要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所以,第一批探路者将在章惇和苏辙就职差不多的时间出发。人选也需要尽快定下来。

    “官家,探路者编队,老臣以为唯有老护卫营军卒可担任。”

    对于老护卫营的那批军卒,算是最被朝廷认同,也是所谓的军功显著。其实现在他们全部都是将领了。只是富弼想不出比他们更强,更适合探路的人选了。

    “不妥,官家,富阁老,谁都知道,如今的役兵法的选兵全靠老护卫营在做,甚至不同军卒的甄别和训练规划都是老护卫营的军卒在执行。”

    “国朝谋划西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征战上。如今的新招募的军卒,最终能不能上阵杀敌,全靠老护卫营的训练和指挥。”

    “况且,老护卫营的军卒,现在说他们是备受关注也无不可。老臣以为,不管是西夏还是北辽,绝对对他们重点关注着。因此,他们并不适合担任探路者的任务,甚至将来作战,他们也不适合编队偏师。”

    文彦博不涉及兵事不参言,但是他确实在役兵法和新军上投注了大量的精力。不仅仅是对官家所独创的训练之法熟悉,甚至连招募新军卒的事务,也深入的了解了。

    他陈述的是事实。谋划战略包围,最终是为了夹击征伐,决定胜负的还是军伍的战力。

    战略包围的谋划,是为了对西夏作战的必胜,而军卒的战力才是决定胜败的主要因素。倘若军力上有绝对的优势,直接正面进攻,碾压式推进,灭掉西夏也完全可以。所以,探路、夹击不是必要条件,军卒的战力才是。

    目前,朝廷之所以要用包围夹击的战略,一是因为军力尚达不到完全的碾压,二是还需要考虑北辽的反应。

    赵曦在谋划包围的初衷,是想在对夏作战时,两面夹击,全力推进,以闪电战的方式,快速灭掉西夏,在北辽尚未反应之前,直接形成灭掉西夏的事实。最起码达到西夏不再有让北辽拉拢联盟的实力。

    “官家,不知近卫可否担任此职责”

    韩琦所说的近卫,是国朝对一直在讲武堂的第二批精选军卒。

    这些军卒自挑选上来,基本上是跟随官家的,朝堂都称呼为近卫。不管从忠诚度还是战力,不比老护卫营一批的差。

    这批近卫,跟老护卫营编制数量相同,都是两千人。本以为他们是承担太子六率的职能,结果,因为官家将皇子外放,只是挑选部分护卫力量。这部分精兵就继续为官家服务了。

    “准了”

    本来赵曦也准备派遣这部分人的。他们也算是赵曦的储备,正是需要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时候。探路和偏师,留给他们了。



第六七九章 面授机宜
    种建中,应该是后世有名的种师道。

    赵曦也是在详细了解种家人的前提下,又对种建中在讲武堂的表现才确定的。

    周侗,赵曦不知道是不是跟传说中的林冲师父是一个人,他没见着林冲,但是周侗的武力值,确实是顶尖的。不管是第一批老护卫营的校尉,还是这一批被称为近卫的校尉,周侗的武力值都是拔尖的。

    折克行,折家子弟,在西北跟种家齐名的传承武将世家。

    原本折家的麟府二州是听调不听宣的,几乎相当于割据的形式。

    从折可适入老护卫营,又加上后来的好水川大胜,这家彻底放弃了听调不听宣的陈例。不仅仅不断的往新军中送优秀的子侄,甚至想朝廷恳请,派驻文佐官和监察官。完全融入了朝廷。

    也是,有折可适对赵曦的熟悉程度,自然是知道,国朝不会允许这样的实质上的割据存在。

    官家,是最推崇中央集权统治的,最在意上下一统的,是最善于推行举国之力,最希望集中国朝之力办大事的。

    王舜臣,纯粹的草根将领,是折家举荐的。在赵曦眼里,都是真正的神枪手。不论是箭术还是火枪,王舜臣有天生的感觉。

    高敬亭,算是他们几个里面最普通的了。后族子弟,与老护卫营校尉高敬贤同辈,是皇后娘娘的堂弟。

    赵曦在当初,就有过感慨,把他们当做是未来的名将名帅,对于他们这一批,赵曦寄予厚望,甚至还有高于第一批护卫营的几个。

    狄青也有这样的体会,对他们几个也是倾心教授。

    原本,赵曦就是为平灭西夏,收复燕云十六州储备的。现在,也该着让他们登场了。

    在这个时代,对于那一片地域的了解,赵曦觉得应该没人比得上他,即便是那些胡商也未必比得上。

    所以,有必要对即将出发的几位面授机宜。

    “你们无人,将分五个批次探路。身份是商队,所以最多只能带五十人为一队。此次探路事关重大,是为即将征战西夏的偏师探路。”

    “以后对西夏夹击的偏师,朕有意让你们几人率队出征。这次探路,同样是为你们将来的队伍探路。探路不仅仅关系到国朝对西夏战略夹击的谋划,更关系着你们自己队伍的生死。”

    对于老护卫营,还是现在所谓的近卫,赵曦说话都是很直白的。

    “这次说是探路,其实朕更觉得是清路,控路之举。这条路是存在的,因为有胡商通过。”

    “国朝对夏征伐,在偏师到位之前,必须是潜行,这就需要,你们最后的成立的偏师,要在没人任何消息走漏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古玉门关,然后向东出击。”
1...256257258259260...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