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这是真着急了。想想也是,多半年了,前方什么情况,朝廷一无所知。

    这不仅仅是千数新军军卒性命的问题,更是涉及到国朝谋划西夏能否成功的大事。

    轨道马车等等赵曦感觉自己好像漏掉了什么。整个冬季,脑子里全想的是让前方军卒们猫冬,避免他们因气候原因造成伤亡,尽可能周全的考虑他们熬过这个冬天的物资。一直没想过让他们出行。

    唉,这个脑子呀怎么可以忘记这个

    “宣苏颂、沈括觐见”

    赵曦已经忘记了这还是在议事,他需要赶时间。幸好,这时候应该不算太迟,虽然耽误了一个冬季,却同样避免了冬季伤亡。

    “官家”

    内阁大臣有点莫名其妙的,怎么官家突然就兴奋了呢

    “富相,朝廷发加急诏令,让王韶、苏辙等,在整个青塘河湟寻找可以在雪地里辨认方向的军卒,实在不行将范围扩大到吐蕃人,但必须保证忠臣,甚至商贾也行,在确保这些人不得走漏消息的情况下,集中起来,等待朝廷下一步行动”

    “中正,备笔墨”

    赵曦真的有点小兴奋,兴奋自己这灵光一闪。怎么能把这个忘记了后世东北的雪橇车

    不管冬季里在西北下过多大的雪,而现在雪应该越发瓷实了。雪橇,在雪地上的速度,恐怕不会比轨道马车慢。

    “对了,富相,同时告诉王韶等人,要征用部分吐蕃人的獒犬,就是那种特别威猛的大型獒犬”

    藏獒拉雪橇,在那冰天雪地的青塘以西,将会改变整个西北的传统习性吧。

    雪橇很简单,比轨道马车要简单很多,只需要简单的几下子,便能画出大概的样子。

    诏令自然不需要内阁大臣起草,有秘书处的专门做这个,只需要官家印和内阁印即可。内阁大臣还在继续关注着官家的行为。

    这是车又不太像,没轮子,只是两端有微微翘起的板子,上面倒是有些车的模样。

    “官家,这是”

    “待苏颂他们到了一起说。”

    苏颂和沈括来的很急,官家的召见被传旨的内监放大了,说是官家和内阁大臣都在等着。倒也符合事实。

    “子容,存中,你俩看一下,这物事在工坊城最快什么时候能产出产量能有多大”

    赵曦将自己随便画的那简陋的所谓图纸,递给了苏颂,直接就发问了。

    苏颂看了看,闭上眼又想了想,沈括也是同样的动作。

    “官家,此物是雪地行舟”

    这就是这时代科学家跟政治家的区别。内阁大臣需要赵曦解释,而苏颂和沈括一眼就能看出物事的用处来。

    “雪地行舟这个名字倒也契合。姑且这样叫吧。你二位认为可行”

    “官家,臣不敢确定,但此样式臣以为可以试试。只是雪地倘若疏松,战马很难行进。”

    苏颂发言,沈括颔首。不管沈括是不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地位,他很谨慎。

    “子容,官家让征用獒犬,大型的獒犬”

    “官家,富相,诸位上官,臣以为此物可行用吐蕃獒犬拉此雪地行舟,完全可以在冬季畅通整个北地的流通官家,臣请奏,工坊臣马上开始营造,最迟明日出样品”

    一个雪地行舟,再没必要什么解释了,看看样式,内阁都可以试着去想象那个场景。大雪天,孩童们都会玩滑雪的嬉戏,不难联想。至于成与不成,试过了就知道了。




第七百章
    用不着验证,这是千年后还在使用的物事,还是所有冰雪覆盖的北方都常用的物事。

    再说了,就汴梁周边,那又什么可以验证雪橇的地方

    当第一批工坊城的雪橇,运送到青塘时,王韶已经把朝廷诏令里需要的人和物都准备妥当了。他是南方人,章惇也是,看不出什么来,但是吐蕃人,征用的那些吐蕃人,一眼就看明白了。

    于是,吐蕃人赶着獒犬,拉着雪橇,带着军卒和信使以及物资,嗷嗷叫的向西而行。

    “携带的旗杆,应该足够他们在一路上标记了,这样下来,下一次用不用吐蕃人都可以畅通了。”

    “督帅,等这一次回来,那些吐蕃人都处置了吧,除了饲养獒犬的朝廷的谋划重要”

    听章惇这样说,王韶的嘴角抽抽着。这章子候,还真是狠辣。

    王韶这么多年在河湟,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吐蕃人,他没有章惇那样狭隘,甚至更很多的吐蕃人都成了好友,很亲近。

    就是这一次征用的吐蕃人和獒犬,都是根据自己对这些人的熟悉程度来征用的,就这样简单的杀掉好歹是对国朝有贡献的。

    王韶想了想,没有回话,也没有表态。不过,他准备以个人身份向朝廷要一个赦免,以个人来担保这些吐蕃人的性命。或许以后还有得用。

    通道上驻守的信息还没回复,朝廷倒是先接到了王韶为吐蕃人求情的奏章。就是赵曦都没想到,章惇会有这样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章惇这样的做法是最合适的,也是最能杜绝后患的。

    但是,对于王韶的请求,朝廷不能不重视。毕竟,能想象到,这一次紧急征用吐蕃人,应该有一定的影响,做不到悄么声的完成。

    “不要提王子纯单独奏报的事,就以朝廷的名义吧。诏令偏师指挥部,组织一队吐蕃人和獒犬为主的向导队,以备冬季畅通流通。务必让指挥部做好人选甄别,并严加监控”

    站在大宋朝廷谋划的立场上,章惇的做法是对的。可站在人性的角度上,不管是赵曦,还是内阁的诸位大臣,都还是没法过关。

    见官家这样说,好像诸位内阁大臣也都松了口气。说起来,现在的内阁,狠辣的人要比人仁慈的多的多,说韩绛和王珪仁慈,赵曦信,可像韩琦、文彦博、王安石、张方平之流,居然也如释重负,赵曦就有些不明白了。难不成自己比他们几个还狠辣不成

    这样做,肯定是有一定的风险的,这就需要权衡风险和收益了。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国朝谋划对西夏的战略包夹,这就是奇。以国朝现在的军备实力,单独对战西夏,应该不存在发生大意外的可能,除非前线指挥官昏聩。

    之所以在实力超出时,仍然出奇谋,是为了绝对优势,为了减少伤亡,为了营造一种大势。

    组建并集中管理吐蕃人的向导队伍,或者说是驭手队也合适,就让国朝的谋划存在了泄露的可能。在如今整个朝堂知情的臣工并不多的情况下,王韶的担保真的没什么分量。

    赵曦的支持才是最根本的。赵曦之所以支持,并不是什么人道主义精神填满了思维,而是对一个前方指挥官的信任。

    在赵曦看来,朝廷越是信任王韶,他就越能很好的控制住事态。

    姑且这样做吧,赵曦是真心不想让王韶心思多。即便是西夏知晓了国朝的部署,他们有解决的办法吗

    接下来将是大量的工程兵西进,营造整个通道的接力兵站保密性不会像探路者队伍那样严密了。

    这样做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让吐蕃人知道卖身与大宋,比卖身与他们的领主更合适,有种在民间市马骨的意思当然,这点几乎可以不考虑。

    当前方的奏报到了汴梁,雪橇的功能也得到了验证。赵曦在经验军卒们记录尔等内容时,也有点惭愧,提早有雪橇,那里的军卒不至于如此艰难。

    “可惜如今不是冬日,不能尝试在汴梁热水成冰在各个时辰的时间,否则就可以对比通道个兵站跟汴梁的差距了。”

    虽然富弼是很欣慰的说,赵曦却知道,这样的对比没有意义,他们不知道,高原上的热水水温跟中原是两回事。

    雪橇的出现,倒是让营造兵站的进度提前了,哪怕现在通道上还是冰雪皑皑,工坊城已经开始往西运送物资,准备营造兵站的物资。

    也就在这时候,整个朝堂开始晓得朝廷的谋划了。

    因为三级决策制,监察衙门以及保密法令,让臣工只能在心里晓得不能像早先那样,在朝堂上肆无忌惮的弹劾。朝廷毕竟进入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统治模式。

    到后来,国朝几乎不再有什么忌讳了,也没法在藏着掖着了,营造兵站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保密。也就这样了。

    虽然这时候的做法还是以商队的形式西行,都看的明白,什么时候这条通道会有这样大的商机。关键是,地处沙洲的西夏,并没有见到任何西出玉门关的商队。

    知道是一回事,采取措施又是一回事。对于现在大宋的强势,西夏不敢像早年那样责问了。倒是不断地遣使来进贡,真正的纳贡,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送进来的还不够拿走的十一。

    旁敲侧击的问了,不管是接伴使,还是馆伴使,亦或是任何熟悉的臣工,都含糊其辞,甚至还有告诉西夏使者,朝廷会斥责河湟督府的。哄孩子呢

    沙洲并没有任何迹象,西夏人唯一相信的就是当金山的气疫会让宋国人知难而退的,并且也在当金山下设置了军营,同时,将驻防沙洲、肃州的军伍,从三万增加到了五万。

    令朝廷没想到的是,黄头回纥,这个根本跟国朝没交往的势力,居然通过通道上的将士,向朝廷请奏,说要向大宋纳贡。

    “这不能拒绝,安抚黄头回纥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借此机会,从来使那里可以知晓更多颚关于西向那片区域的信息。”

    所以,黄头回纥进京了,在错开西夏使臣的空闲里,黄头回纥到汴梁朝拜了。



第七零一章 官家的风传
    不管是西夏人的探询,还是黄头回纥的首次登门,都没有改变国朝在谋划西夏上的进度。

    经过几次探询而得不到具体信息,然后派遣了细作,想从当金山越过,或者从青塘西进,都没了回音。

    整一年也没见着大宋有什么动静,都不明白宋国到底要做什么。这时候,市井突然有了传言,说是宋国皇帝为求长生不老,方士建议在孔雀海营造祭坛

    赵曦真的无语了。不管这是不是事实,在将来的野史记载里,真说不定有自己寻求长生不老的故事。

    “官家,要不要查一查”

    王中正若不是知道官家在谋划什么,都要相信了。

    “你个憨货查什么查谁造谣还是查是不是营造祭坛闲的该干嘛干嘛。”

    赵曦是有点哭笑不得,但还不至于因此而大动干戈。不就是流言嘛,自己的这一次流言,若是能让西夏放松了警惕,他还真无所谓。

    越是太多的人相信,越能发挥作用。

    这不,就连臣工都开始相信了。要说是谋划西夏,为什么近一年朝廷没有派遣军伍呢既然有一条可以直达沙洲的路,为什么国朝一直不派兵遣将

    “官家,撰写这些文章的士人,臣已经遣人监视了”

    才让王中正息了查人的心思,结果高家的娘舅又上劲了,估计不止是他一人,很可能还有曹家的意思。

    “不必,人家是矫正君王得失,时论本来就是一个非官方针砭朝政的平台。该怎样就怎样。”

    “官家,那是刊登还是留中不发”

    “刊登吧,不助长,也不限制。”

    也不知谁出的这鬼点子。既然有了这个势头,赵曦没必要强令压下去,就这样顺其自然吧。再说了,也正好借此机会,让大家看明白,时论真不是他赵曦控制的嘿嘿,这话说的。

    “曦儿,长生之术,自秦皇开始,凡沉迷于此的君王,无一善终者。不仅仅是对于皇宫内苑,即便是对整个国朝,都将会是灾难”

    这股风传的相当猛烈,连长居深宫不闻世事的太后娘娘也惊动了,硬等在延庆宫赵曦新营造的内苑宫殿,等着赵曦下朝,专门为规劝官家死了求长生的心。

    也是,从史书记载,凡追求长生的帝王,多数会六亲不认,残忍暴虐,杀子弑父,让内苑血流满地。曹皇太后很担心。

    本以为,有这样一个君王那是大宋之福,这么多年也一直证明了这一点,耳边听到的都是曦儿让国朝日新月异的传闻,曦儿几乎做到了万家生佛的地步。

    好好的,怎么就生了这样的心思这将是国朝的灾难曹皇太后忍不住了,她也知道,如今的曦儿,在朝廷的权势,直追太祖,根本不是先皇能比的,朝堂的臣工,怕是连劝都不敢劝吧

    更何况,就现在国朝的各项制度,曹太后看过,表面上是在分散官家的权利,实际上,确实在收拢朝廷之权于君王。她这么多年居宫中,从刘太后掌权,到后来先帝,有些事她看的比朝臣更明白。

    以前,若是君王有不当之为,朝堂恐怕早吵成浆糊了,可现在呢曦儿直接让御史言官换了天。虽然给了另外一个阵地,可被君王控制的必然。

    曹太后真的很担心,担心曦儿刚愎自用,担心他唯我独尊,担心了独断专行,担心他从此被长生蒙蔽心窍而导致大宋的灾难

    所以曹太后来了,就是滔娘不找她,她也需要劝谏曦儿了。

    不过曹太后一直有些怀疑,儿子怎样,她很清楚,觉得不该这样昏聩的。可在时论也刊登那些劝谏的文章后,她就不冷静了。

    老六家跟曦儿那是怎样的关系非常事不可能决裂。而现在,由高家主导的时论居然也开始劝谏了,也就是说,曦儿求长生的念头,让他最坚固的同盟都开始分裂了。很严重

    还有,曹太后更担心,因为高家的时论这样做,会导致内苑不稳滔娘会很尴尬。这也是滔娘急匆匆的求到她那里的原因。

    这事闹的

    赵曦遵照自己的习惯,不把工作带到生活中来。虽然有点难,但是他还是尽量这样去做了。所以,内苑的不管是嫔妃,还是宫女,包括内监,知道朝廷大事的很少,即便是皇城司,也是各司其职,严格执行保密法令。

    只是,赵曦没想到这一次居然引起这样大的动静。

    “中正,将人遣出去,看好殿门。”

    在赵曦这,是绝对杜绝内苑掺和政事的。可是今天这情况,他需要让自己人知道。但是那些下人,还是必须回避。想当年,濮王能让整个宫内千疮百孔,他不敢肯定自己的内苑就万无一失。

    “娘娘,朝廷在谋划西夏。去岁,孩儿召集讲武堂的近卫,在河西走廊另外打通一条通道,今年欲在这条通道营造十二所兵站。为这条通道运送偏师准备。”

    “现在,这条通道已经探明,可以直达西夏之沙洲、肃州一带。待来年,国朝出一偏师,直取沙洲,便可以形成整体上对西夏的包夹大势。孩儿想一举收回整个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商道。”
1...266267268269270...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