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或许这一次的京师地震,算不得大灾大难,但赵曦还是看到了整个人性美好的一面。
相公们在议事结束,没有一个人回家,在颁布告示之后,便直接分区域走访全城,以了解整个汴梁的灾情。那怕是宋痒也如此。
而太学,欧阳修在接到诏令的一刻,并没有单纯的停学。而是让太学的士子们组织起来,先是帮助入住太学的百姓,然后带领着士子,直接到朝廷招募志愿者处报名。
就是不懂救灾,但吾等可以为百姓打一碗粥,扶一下老人。
赵曦担心的哄抬物价并没有发生,或许是杀无赦的作用。
所有反馈回来的信息,都在有条不紊的开展着。
最让赵曦惊讶的是,这刘毅……这刘毅居然代表商贾,向自己老爹奏请,请朝廷容许商贾可以在汴梁城设粥棚,以补充朝廷照顾不到的地方。
这小子居然成了商贾了
也是,估计内苑食品厂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说是奏请,更像是献好来了。
谁又拦着你施粥了也就刘毅这个憨货,被人捧的找不着北了。
这是好事,就是相公们也没有拦着,甚至还真给了诏令。
内苑能做的,也仅仅是收起了花红柳绿的服饰,一个个都素衣装束,以表达与黎民共苦,连伙食都改成素食了。
随着急递出汴梁的,还有太子殿下拟订的十条。这是要诏令天下,成为所有灾情处置的永例。
这也算是赵曦第一次对国朝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这时候,最闲的人,反倒是赵曦父子俩。
朝朝堂倒是没有放衙,可整个朝堂的官员全出去了,都在救灾的一线忙碌,日常的公务全停了,就连奏折都没有递上来的。
这官家和太子,可不就成闲人了。
赵祯几乎是在枯坐,呆呆的坐在垂拱殿里。
有点乏,可总觉得自己这时候休息不合适,一个称职的帝王,这时候是该与民同感受的。
所以,他就硬撑着。
赵曦也就去护卫营转了一圈,又在内苑看了看……
“爹爹……”
“曦儿,可无碍”
“无碍……”
父子俩相对无语。
皇城司的奏报倒是一直没停,可屁事没有,所有的工作都在秩序中推进。
奏报时那些赞誉,也不知是他们添加的,还是百姓真的这般。开始听着舒心,到后面都麻木了。
“爹爹,要不乘辇驾出宫孩儿与护卫营伴随……”
多久了,赵祯都忘记自己多久没出去巡城了。
除了元夕夜与民同乐的时光,赵祯好像忘记了接近百姓的感觉。
是有机会出宫,比如某个股肱之臣去世了,他有时候也会出去探望。可那都是直冲目的地,办了事就回来。
汴梁的街景,对赵祯来说,只能是看着宫墙想象,或者在辇驾中匆匆路过。
曦儿所提议的出宫,肯定不是走马观花的那种……
“可
第二四一章 生命大于天
自己这老爹……还真是个感性的人。
关键是他这么一说,一个普通老头根本没法接。
本来朝廷做得挺好,方方面面都想到了,整个汴梁的子民对帝王只有感激。
结果老爹这话……感觉这地震真的是老爹招惹的,朝廷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赎罪……
老爹呀,让儿说你什么好
谁看到这样的情形也不舒服,特别是作为这个城市,这个帝国的所谓主人。肯定心里很难受,可你不能说是因为自己的错呀!
说什么不行,说说朝廷所做的,鼓励鼓励子民生产自救,那怕是跟王介甫学,来两句人定胜天也行。
偏偏老爹说的是一切归罪于我!
“陛下,吕圣公曾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此非人之过,乃不测之灾祸。”
“陛下为国操劳,不曾敢懈怠,为民忧虑,不曾有遗漏,夜以继日,年复一年。何尝有不谨之为”
“陛下,言之过重了。如此境况,陛下忧心,致使心境恍惚,自担其责,实乃为吾大宋之福!”
要不说国朝的文人靠嘴皮子活呢,就是富弼这相对疏于斗嘴的,面对这情况,几句话就把整个话风转向了。
已经基本定性的罪己诏,立马变成了忧民忡忡。
赵祯也是没相公们在,心里上有些松懈,这一听到富弼声音,立马谨慎了。
“富卿所言极是。吾见汴梁之境况,臣民之苦难,不能自己……”
说话间,甚至抬手擦拭了眼角。
泪是真有,擦拭却是做出来的。老爹这功夫,也是被相公们练出来了。
趁着机会,也松开了那老头的手,也算是放过了这老头……可把他紧张坏了。
“陛下,吾等子民感激皇恩,区区地动,不能改变吾大宋盛世繁华……”
这……赵曦看富弼,富弼看赵曦。不认识,都不认识,应该不是安排的,看来这是个士人,还是个能说会道,很会抓机会的士人。
就是那神情,让赵曦不太舒服。
怎么说呢,这人有点过了……
“陛下,弼恳请陛下,移步朝廷粥棚……”
富弼的老辣真不是盖的,任何事都可以轻松的转化。
不是说赵曦玩不了这个,是一个当儿子的,当太子的,真不好左右老爹。
国朝以孝治国,做儿子的,只能是顺着老爹,就是错,也得顺着。
没再上驾辇,赵祯执意不上的。赵曦搞不懂老爹是想多放风,还是真的要与汴梁臣工感同身受。
看了看街两边同步移动的护卫营众,再看看老陈琳也环视街边……随老爹开心吧。
“那……是何方人士”
对于这些事,皇城司要比护卫营精通。
“回殿下,此人姓蔡名确,字持正,泉州郡城人,乃嘉佑四年进士。如今应为入京铨选……”
行家就是行家,这探事司的,在这个蔡什么确,刚刚接触过老爹,立马就把此人的所有信息全摸透了。
姓蔡赵曦不知道这人,但他知道有个叫蔡京的,也不知道有没有关系。
有些事就是这样,像蔡确的这种做法,尽管赵曦是有些讨厌,但这个名字他确实是记下了。
视察有时候真的是搅乱秩序的一种行为。
就比如现在,赵曦看站立在街道两旁的人,有的甚至手里还拿着家伙什,大多数脸上都是灰土……都在生产自救。
可老爹这一出现,都得恭立着,做什么都得等官家过去再说。
可老爹好像很不自觉,总是要时不时的停下来,问东问西的,然后陪着黎民感叹一番。
没再有什么出格的话,全是鼓励的言辞,也重申了朝廷的各项措施。
机会难得,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安全应该没什么意外,就随意吧。
“看到手了……都小心点……”
声音很大,特别在多数人停下来感激皇恩的时候,街道两旁的人都为了能听见陛下说话,都静悄悄的
第二四二章 少一点
这一天都在感动中,从装着被感动,一直到后面的真正感动。
就连赵曦,心情也一直没有平静。
若是老爹没有那么多张口就来的赏,或许赵曦会心情愉悦很久。
赏赐那个被救出来的孩童,这没得说,这时候需要这个。
人本就不会完全公平,同样是遭难,陛下不可能都遇到。
所以,这家的房屋由将作监营造了,孩子连进学也被安排了。其他人没这个幸运。
这也没得说,都是朝廷负担的。
“殿下,若官家再有任何赏赐,由东宫担负吧!”
富弼拽着赵曦,延后了一步,莫名其妙的说了这样一句。
“富相,为何”
“因官家出宫,是殿下鼓动所致。”
这理由……赵曦没想到富弼也阴人。
赵曦无语,也就相当于认了。他本以为老爹不会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了,也就不会再有太多赏赐。
他错了,错的离谱。
老爹的赏赐是随意的,凭心情的,看兴致的。
从救出那个孩童开始,一路走,老爹便一路在赏赐着。
见人抱着亲人痛哭,他会过去安慰几句,然后赏赐;见老翁一大把年纪,仍然在训斥着那些施救的军卒,凑过去搭聊几句,然后赏赐。
见到小吏满身污泥的官服,不管人家战战兢兢的样,过去拍一拍肩膀,勉励几句,然后赏赐;见士子,不顾形象和架子的,端着簸萁捡常平仓粮食里的沙子,很感动的夸几句,然后赏赐。
……
一开始,赵曦觉得这都是小钱,虽然自己没带钱的习惯,搜刮随从,总是够赏赐用的。
可还没走多远,别说是护卫营这几个教导和指挥使,就是相公们,赵曦也都掏空了,可老爹还在兴致勃勃的赏赐。
老爹呀,你干脆下一道诏令,让儿子拉一车钱,沿路撒钱吧!
服了,真是服了!好歹是当家的,咋一点不知道柴米贵呀
总有机灵人,反正这街道两旁的皇城司探子不少,也不知道谁就把着情况告知了内苑。
然后,赵琴,就那个东宫的代言人,真就遣人送来了一车钱,还有娘娘和滔娘的手信……
赵曦是真的后悔了,真后悔不该撺掇老爹出宫,更不应该纵容老爹下车,就只该让老爹隔着锰钢车窗看看。
这都什么事呀!
看着这群相公乐呵呵的脸,赵曦就越发觉得亏大了。
我说,你们这些相公们,平时不是特别能纠正帝王的得失吗你们倒是进言呀!
“富相,天色不早了,是否该让陛下回宫了”
富弼看了看天,又看看赵曦。
“殿下,天色尚早,官家体味民情未了……”
去你大爷的!富弼这老小子也玩这个。
自己真是儿子,若是相公,早劝阻了。
然后,赵曦不得不继续撒钱。看那拉车的马儿都欢快着,独有赵曦一人不乐,乐不起来呀。
总算是完了,赵曦在看到城墙时,心里特轻松,总算是完了。
相公们特别开心的跟父子俩告别,专门对着太子殿下表示了辛苦。
“今日诸位相公受累。各赏新币千文……”
“噗呲……”
谁是谁幸灾乐祸到笑出声的地步
再看看,不就是富弼这老小子吗
“谢陛下……”
完了都看着赵曦,陛下已经上车了,就是那个军器监专门营造,由八匹马拖着的马车。
而老陈琳直接招呼着起驾了,连同皇城司的……就太子殿下这样子,他陈琳也觉得是躲开点好。
“别看,没钱!”
“殿下,陛下出言是金口,殿下也是金口,殿下可是答应了富相……”
赵曦没言语,径直到了后面的马车,是那种女眷乘坐的那种……
“诸位相公请看吧,一车,一车的新币,没了,一枚都没留下。还不说所有随从,更不说各位支援的……”
&nbs
第二四三章 等你挂帅收燕云
蔡州团练使,说白了就是个乡民训练总指挥……
倒是信阳军知军,还算正规军编制的。
乡民除了耕作,闲余时间还不够蔡州征发民役呢,谁会陪着狄青玩军训那一套
所以,狄青现在就是单纯的信阳军知军。
偏偏信阳军还是刚刚反叛过的……所以,一直处于防备中,时不时会有文官找个茬啰嗦两句。
这很长一段时间,狄青都处在一种恐惧中。没其它原因,老想起那个被韩琦不由分说杀掉的下属,担心自己也会那样死去。
他不怕死,就怕死的冤屈。
虽然跟太子颇有渊源,可太子……他听说了好多事,连护卫营都被拆分了,轨道也是东宫独自支撑。
自己不想给太子找麻烦,可总是有人找自己麻烦。
护卫营第一次练兵,以西军、河东、河北路为主,没有往南派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