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只是赵曦担心自己高估那些人的智商,低估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所以,不得不做一些准备……
没让他太失望……
“曦儿,汝在护卫营所谋,娘舅家传话了,所有行动以东宫为首,步调一致。”
曹皇后专程到东宫这里来说的,她知道,要说守密,内苑比不了东宫。
虽然她还不大清楚儿子到底谋划了什么,娘家人传话也是这样云里雾里的,但她知道应该是需要保密的。
不是传话的不清楚,就是曹霖也不清楚,只是将太子殿下所做的安排叙述一下。
然后,家主就把曹祥唤回去,并带来了这些话。
“三哥,爹爹也传话了,高家与东宫一致。”
说是都说完了,可都是一脸的疑问。
“京兆府、河北大旱,势必在青黄不接时,此两地粮价会暴涨,甚至会有大量流民涌到开封府。”
“一旦粮食涨价,流民就会变成贫民,乃至乱民。吾只是做些预防……”
“带个话吧,让在京兆府和河北道的自家商铺,或者是粮商的,把所有仓库腾空,然后准备接收粮食。”
“若有可能,再营造些库房,最好在国道的周边……”
对于同一战线的,赵曦不介意为他们提前布局。
这一次为大旱付出,得让他们在以后有所收获,更何况都是自家人。
眼看就要到栽种时节了,老天仍然没有一点要下雨的意思。
筒车的灌溉,对于整个中原大地,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太多的土地挨不着河流了,靠天吃饭才是农事的现状。
老爹已经求雨三次了,老天爷压根不搭理这个所谓的天子。
受天人感应的影响,臣工已经让老爹下了三次罪己诏……一样没用。
让开放常平仓的朝议不是一次两次了,可在朝堂上嚷嚷了多半个月,还是没定下来。
汴梁城里打米价,已经从三十文涨到了五十文一斗……
“陛下,臣奏请朝廷着令汴梁钱监制币,以缓解子民无钱购粮之困境……”
这谁呀赵曦都不知道人家这想法是怎样形成的。
没搭理,没法搭理,跟这样的人争辩,都会拉低自己的智商。
“陛下,太子殿下曾言,粮丰多制币,粮欠少制币。刘侍郎所言荒缪,制币会致新币贬值,同时推高粮价。万万不可!”
第二四八章 是否开放常平仓
苏颂制造的轨道马车,一辆的载重量大概百石左右,也就是十吨左右的载重量。
说实话,这点载重对于如今军器监制作马车的工艺,真的不算啥。
后世的一节火车皮,可以拉三五十吨,而此时军器监的马车工艺,尽管比后世差,那也是锰钢的材质。
赵曦一开始便设计的是双向轨道,也就是说单向运输可以做到每一刻钟,就可以发四辆马车,相当于不分昼夜,这条轨道上马车不停的在运送。
如此,一天便可以运输近两万石……
赵曦为轨道运输制定了详细的章程。
没办法,他应该是实地查看,甚至应该试运行期间盯在那里。
可是不能,既然想挖坑埋一些人,他就得待在朝堂,别让那些有心人看出什么来。
轨道运输是新事物,一开始绝对不会那么顺畅,还是让一些原本很烂的军卒在执行。
赵曦都能想象到会是怎样的混乱。
赵曦不得让苏颂去陪着李诫主持大局。
这时候,让赵曦最为深刻的是:能用的人太少了。
“爹爹,可否令薛向暂时到军器监任职”
真的是没办法了。
苏颂离开了,运送到汴梁的粮食分配,就成了麻烦。
不管是吕公著还是韩缜,包括王陶,都不精通数术,更是对财货之道模糊。
这时候赵曦便想到了薛向。
“薛向”
赵祯似乎在搜索这个名字。
“三司度支,曾奉命调查榷场羊毛的交易事宜。”
哦,想起来了。当时相公们提议,还真有过这么一道诏令……
然后,第二天薛向便受朝廷委派,进驻了工坊城。
职责也是现成的,也算是三司使的业务范畴,对新钱监的制币进行摸底。
而真实的目的,薛向却是接到了官家的密旨。
“殿下,此番作为可是为赚钱”
薛向有些不明白,就看每天到了钱监,又分运到京兆府和河北道的粮食,足可以将粮价降到三五十文一斗的水平,不明白为何殿下捂着不出货。
“师正,粮价何时最高”
这是关键的。只有在粮价飙升至最高时,大批量放出粮食,对于投机粮食的商贾,打击才是最有效的。
“常平仓清空之日,应该是米价最高之时。”
“庆历年,米价曾有斗米近百文的年辰,而并未出现粮荒之忧。就如现如今,斗米百文,尚在黎民承受范围。”
“无流民之忧,常平仓未开,目前处于相互试探阶段。朝廷等流民,商贾等常平仓,而百姓熬日月,等老天。”
“说白了都在蓄积,吾在蓄积粮食,商贾在蓄积资金,百姓在蓄积怨气,朝廷在等着爆发……”
“而流民至,常平仓开,待那时,商贾才会将筹集的资金,疯狂哄抢了常平仓的储备,从而将粮价推高以博取巨额利润。”
“此番所做,就是准备在商贾资金套牢后,在京畿道、京兆府、河北道,同时大批量粜米……”
说白了,赵曦就是想让借灾荒而发财的人,把粮食都砸手里发霉。
汴梁城的米价已经上涨到每斗一百二十文,而河北道和京兆府奏报,米价已经接近斗米百五十文。
朝堂再一次争论了,为是否开常平仓而争论。
这一次,主要争论的是,河北道和京兆府是否应开放常平仓。
又是各有各的道理。
“河北道、京兆府开放常平仓,可缓解开封府流民之患。如今之时月,百姓备粮消耗殆尽,若米价继续上涨,势必导致殷实家户也承受不起,从而背井离乡,流向汴梁。”
“此灾荒非一府一郡之灾情,整个河北道、京兆府几近全境欠收,受灾人数达百万之巨。若朝廷不开放常平仓,将有百万流民至京,一旦作乱,后果不可想象。”
&n
第二四九章 意有所指
富弼对太子殿下的奏疏,还是相当感兴趣的。
但这不是他留下奏对的目的。
奏疏该看看,可看完了人还没走。
不但没走,连话也不说,继续盯着父子俩看……
唉!到底是老狐狸,在这点上,老爹还是要差一个档次的。
这不,老爹似乎感到愧疚了。
“富相,可否随曦出宫一趟”
赵曦真不想看老爹这样。既然要透露,就没必要说一些留一些了,干脆全部敞开了,让富弼了解所有的流程和谋划。
“可。”
留下奏对的第一句话,还是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
赵曦带着富弼,是从东宫偏门出去的,没用自己的马车,也没动仪仗。
出了大内,用那种陈旧的马车,一直到了汴梁城外,才换乘了新式马车。
这段时间,那怕是赵曦外出到工坊城,都是这样的。有富弼,他更得谨慎些。
商贾很少有人关注工坊城这边。这是钱监和军器监,别说不感兴趣,就是感兴趣,也有可能被当作细作给逮进去。
在这一大片,都不用护卫营操心,原本的军器监工匠,连同皇城司和新招的军卒,把这里看的死死的。
保密条例和保密协议,不仅仅关乎国朝机密,更是与自家生活息息相关的。
只要是军器监或者钱监的工匠和军卒,几乎全家都在为太子殿下的体系劳作。
比如毛线纺织,比如军用睡袋,比如护卫营的桌椅,比如马车作坊……
这些工匠,在汴梁城都算的上殷实人家了,谁也舍不得这营生。
都不用交代的,不仅仅是每日的军训不辍,就连工坊城的巡逻警戒,都自发自觉的在扩大范围。
还离工坊城很远,赵曦他们的马车,已经停了三四次,每一次都有人认真的查验王中正手里的牌牌,那怕是知道是太子殿下近侍,一样不曾懈怠。
“每次如此为何上次朝堂诸公来此,不曾查验”
“回富相,上次乃是朝廷诏令。日常查验,对任何人都不得松懈。”
“殿下也如此”
“然,即便是吾进工坊城,也一样接受查验。因有人放过吾一次查验,被停岗停薪三月。”
工坊城,乃至赵曦折腾的所有营生,一律是制度为上。
还是在兑换新币时,听太子殿下说过轨道马车的规格,现在看到了,富弼才有了真实的感官。
怎么说呢,让他有些震撼。
马车的轮子他数了数,八排,也就是十六个轮子。整个马车几乎有两三间房那么大。
八匹马,从前往后,依次排开,而下面轨道的枕木间距,恰好是马迈步的距离。这就使马匹之间不至于相互接触和碰撞,并能保持统一的速度行进。
驭手驱赶着马,车轮卡在轨道上,马车快速的向前。
往后看,似乎就能看到另一辆马车的影子……
“翻车如何处置”
“原本吾章程规定,是翻车后顺国道运送,这也轨道沿国道铺设的原因。”
“但在实际运行中,货物是分段监管,轨道也是分段经营。顺国道运送,势必增加人力物力的花费。”
“厢军中有名申天赐者,认为马车在起始不必满装。一旦有翻车及其他意外,可将出事之货物分装于后来车辆,而马车顺国道返回。”
“这样省去了沿路护送的人力,同时为节省时间。马车载重时,在国道上的速度,与在轨道上的速度,无法同日而语。”
这人的才能,不放在特定位置上,谁也看不出。
就像申天赐,在厢军,那就是个混吃等死的主,而在轨道运输上,连李诫和苏颂都赞叹。
“一车载重几何”
富弼已经明了了,也看出了这是官家和太子的凭仗。
“百石左右,昼夜不停。”
&nb
第二五零章 都是粮食闹的
朝廷的诏令下达了,在京畿道、京兆府、河北道,开放常平仓售粮。
按丁口数量,每次每户可以每斗五十文的价格,采买不多于一月口粮的粮食。
而采买平价粮,首先必须得经过里坊,取得县府的官押……目的是避免弄虚作假,冒名顶替。
同时,御史台将巡查三地平价粮出卖情形。
更有皇城司探事司也在三地行动。
“这不是胡闹吗”
韩琦在接到朝廷诏令时,第一感觉就是胡闹。
国朝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灾情,却是第一次如此着急的开放常平仓。
常平仓有多少储备粮别说是韩琦,应该说国朝的那些商贾、地主,没人不清楚。
顶多了,也就支撑三五个月的用度。即便搭配丁户家口的存粮,如何能度过这有可能是整一年的大旱
这不是施粥,更不是放开让百姓颠沛,是在原地以粮定人心谈何容易!
如此做法,最终的结果,是在常平仓接近清仓时,粮价会飙升到不可想象的地步。
朝堂为何会做出这般决定
“端彦,可曾听闻汴梁稀罕事”
富弼富彦国在朝,关键还有那个妖孽的太子,韩琦觉得朝廷不应该如此草率。
有些消息,抵报未必有传言真实。
“回爹爹,孩儿听说,富相早朝后自请奏对。并无涉及他人,在富相奏对之后,朝廷便下达了诏令。”
“奏对当日,富相滞留宫中直至放衙……”
自请奏对若期间无其他意外,富彦国也绝不会同意开放常平仓。
“问汝可曾听闻稀罕事,谁令汝非议相公行为”
你不就是对朝廷诏令疑惑吗告诉你了,又怪我非议富相公刚才说的时候,咋没喝停了我
韩端彦也是没法。
大哥恩荫得官,又考中了进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