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本来自己也能凭老爹得个官的,只是老爹出了朝堂……
“对了,爹爹,孩儿听人说,太子殿下操持的轨道已通行,且日夜不辍。”
“日夜不辍”
“嗯,传言如此。传言说,轨道马车在行驶时,车前车后都有罩灯,即便是深夜也可视。”
日夜不辍……韩琦似乎捕捉到什么了。
摆了摆手,准备让儿子出去,他也好理理思路……
“等等,回来!汝即可赶往相州,传吾之言。令家中粜粮以常平仓粮价为准!”
韩琦突然想起那一次新币的事,很明显,太子殿下又准备故技重演。
轨道之事,即便是朝堂,也无多少人关注。
即便当初太子殿下在朝堂提及,时隔几年,也没多少人还能想起。
只是像他家,亦或是其他相公家,因为跟太子殿下的某些营生有关联,又曾被太子殿下遣人问过掺和轨道之事,才有心关注这个。
日夜不辍,太子殿下曾言轨道马车是帝王辇驾马车的三五倍,韩琦都能差不多估算出每日的运量了。
倘若所运皆为粮食……
韩琦知道太子殿下南征时,在两广撒下了一大片的渊源,从新币铸造时,就知道了太子殿下有另外的运送渠道。
也就是说,太子殿下又在储备,就等着某一刻能对那些囤积粮食的人,给予当头一棒。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韩琦,也并不是所有都了解太子殿下。
“常平仓开放了……”
“朝廷储备粮食能支撑几时无非是三五月而已。如今三地皆为大旱,即便是天降甘霖,今年的收成已经是绝收了。”
“那些苦哈哈能有多少存粮莫慌乱!如今常平仓平价粜米,就是有点存粮的人家,也会考虑到常平仓籴米……”
“吾等是否也可到常平仓籴米”
“朝廷诏令乃是以丁口为准,吾等也乃大宋之子民
第二五一章 此事蹊跷
一百五十文!也真敢哄抬。
赵曦专门对常平仓储备粮食做了调查,足可以支撑两个月平价粜粮。
所以,市面上虽然粮价高企,但赵曦知道,商贾们也在造势。
按照丁口数量,每月上旬常平仓放粮,都是按月出粮。也就是说,尽管市面粮价很高,也只是有价无市。
营造这样的氛围,无非是想说明一点:粮荒!
相当有效果。
“殿下,还有三天常平仓才开放,籴米的百姓今日已经在常平仓排队了,不分昼夜。”
“市井传言,常平仓已经无粮可供朝廷平价粜粮。”
这就是效果,就连护卫营都操心开粮食了。
应该说整个汴梁都被粮荒压着,整个街市上,几乎看不到笑脸。
其实护卫营根本没必要愁这些,就看看搬走军器监工匠后的空房子,再看看外出练兵的那些营房,到处都是粮食。
之所以如此说,很多的是被气氛和环境影响的。
赵曦没吭气,护卫营不参与这些,赵曦也不想让他们操心这些。军卒的职责是什么,他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即可。
“曦儿,如今之势如何是好”
为稳定爹娘的心,这些天赵曦每天都得到慈明宫待一阵,不断的重复同样的话。
没办法,如今的汴梁,气氛真的很压抑,很紧张。
“爹爹,如今汴梁的粮食储备,应该近百万石,而每天仍然有两万石左右的粮食进城。”
“自轨道通行开始,未曾一时停歇,三月以来,轨道运送粮食已经超过两百万石……”
说实话,赵曦计算过,就汴梁城百万人口,一天所耗粮食也就五百吨,也就是轨道半天的运输量。
别说是自己已经储备了,只要轨道这样运行着,完全够整个汴梁的粮食用度。
更别说原本百姓也是有些存粮的。
至于粮源,安南那边现在无非是成群结队的漫山遍野收粮食而已。
别奇怪,赵曦记得一个说法,在后世,直到七八十年代,安南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国。
那是什么人口规模现在国朝才多少人所以,真的没什么危机,也不可能会有危机。
现在所有人的危机感,只是被商贾营造出的气势给吓的。
“今日米价一百五十文一斗……明日或许更高。今日朝堂已经有人在指责富彦国误国伤民了……”
富弼还可以,能憋的住,仍然没让赵曦放大招。
也罢,自己也该为他减轻点压力。
“通知下去,明天,倘若市面米价仍然在百五十文,所有库房以百文左右价格出卖三成储备!”
不就是造势嘛,有闲钱尽管造,爷配合你们。
“只售三成,且在售完时要公告,告知再无余粮。同时,恳请爹爹,令朝廷明日重申,常平仓按时开放,仍然以五十文每斗的平价,凭票购粮!”
凡是对朝廷有信心的,就不会去哄抢这边的粮食。赵曦出卖的这三成,目标对象是粮商,是那些准备在灾年发横财的投机者。
在这档口,赵曦这样插一杆子,真的会让人懵。
常平仓无粮了,突然多出这么多卖粮的,可数量又有限,加上朝廷告示常平仓仍然会按期放粮……
信息量很大,看人们怎样抉择了。
果然很乱!
一大早,一下子多出了很多出卖粮食的点,就连平时卖蛋糕的店铺,也挂出了有余粮出售的标识。
百文一斗!童叟无欺!
开始是观望,紧接着奔走相告,一群又一群的聚堆议论着。
买还是不买
朝廷常平仓是五十文,而昨日那些粮店是百五十文,今日更是百六十文。
这边才百文一斗……可常平仓只需五十文呀!
那叫一个纠结。
行会的也听说了,本想纠结人去找找看,结果到店铺一看,没人敢作乱。
没办法,整个百文一斗买粮的,不是皇亲国戚,就是豪门大族,甚至执宰之家也有。
这不是朝廷,更能代表朝廷。
苦哈哈的屁民不清楚,可他们清楚呀。
“行头,他们卖粮,咱们买粮,纯粹的买卖交易,就是皇亲国
第二五二章 谁来背锅
吴奎透过门,远远的感觉有些熟悉,不确定。
都是士子的装束。
“吴学士……”
有点耳熟,好像像太子殿下。
“子文……”
“富相殿下……”
这下他确定了,是富相公和太子殿下,再仔细看其他人,可不都熟悉嘛……
包拯、曾公亮,还有护卫营的吕公著!
这般层级的人物,齐刷刷的都到了开封府衙,还是都装扮过,吴奎清楚,接下来所要说的,肯定非同小可。
先是把闲杂人等,都清出去了,看了看自己的幕僚,忍着没说。
吴奎琢磨着自己该煮点茶……
“子文,饮殿下的清茶吧。”
似乎清茶真的能让人静心,一轮清茶饮罢,仍然没有谁开口,都等着。
赵曦觉得相公们清楚了,接下来应该由朝廷全面主持了。
再说了,接下来的布置,需要朝廷出面,并以朝廷的名义展开了,自己没必要在这时候继续出头。
惹人,以朝廷的名义惹人,要比以东宫的名义惹人强。
毕竟这次不同于新币兑换。新币兑换时,是有了朝廷诏令,之前也留了道门,没想着把人往死里坑。
这次不一样,对于发灾难财的人,赵曦没留一点余地,就准备着往死里坑,
有点狠辣!所以,这时候也该着往后退退了。
“殿下,还请为子文言明吧……”
“富相,接下来的所有部署,非单纯东宫可以做到的,需要三地之官方齐心合力,协调统一。曦在此言明,轨道运输完全可以确保所有安排的粮食用度。”
小狐狸!富弼看了一眼赵曦,太子殿下这是要退居幕后了……好像一直未曾走到前台。
从诏令常平仓开放,就是朝廷主导了。
唉!从开始,太子殿下就把自己的反应也谋算进去了,最后这锅还真是得朝廷背。
所谓的粮商,都是些什么人,整个朝堂都清楚。
所谓的囤积粮食者,又是些什么家户,朝堂也是明白的。
这是北方,士大夫家里没有航运和易货的营生,所指靠的,就是那些土地。
土地收益,也只有在今年这般年成时,收益最为丰厚。
而朝廷要做什么不仅是要阻断所有的收益,甚至还有可能将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
这事……不能干也得干!
每一次的灾年,都是地主们扩大自家田地的最好时机。
百姓没有存粮,可地主家有。当灾年来临时,百姓没了喂嘴的,首先是花钱采买……
粮价高了,家里的钱就不够用了。
没人一开始就想着逃难,去做流民。
自家不是还有地吗所以,百姓会拿地的收益,甚至拿地本身去兑换喂嘴的粮食。
接下来就很清楚了,原本有土地的百姓,要不成为佃户,要不成为流民,而地主家的田地是越来越多,余粮是越来越丰。
地主们就安心等着下一个灾年的来临,从而让更多的田地成了自家的。
今年,对地主家而言,是收益最高的年成了。
自开春耕种时节,就没见过一滴雨,别说耕种,恐怕是连种粮都填肚子里了。
这时候,抬高点粮价,然后只需要坐家里等着百姓们过来送田地即可。
这也是朝廷开放常平仓,整个朝堂没有多少反对声的原因。
很简单,朝廷的常平仓也没余粮时,就是那些苦命百姓不再抱有任何希望的时候。
而伴随着旱情的开始,就已经在开始营造缺粮的氛围了,所以,对于市面上任何可能导致粮价下跌的苗头,他们都会齐心协力的扑灭。
而现在……唉,太子殿下可不想现在收场了。
真正的痛,还在后面呢,这锅却是让朝廷背,最后的卖好,恐怕是太子殿下自己。
&nb
第二五三章 贪婪是要付出代价的
常平仓开仓了,跟往日有点不一样。
因为一个被杀掉的吏员,这次开仓开始,就跟往日不一样。
凭票购粮,已经施行两三个月了,汴梁的那些苦哈哈都已经习惯了,每次采买够一个月的口粮就行。
而这一次,那怕知道会开仓十日,也早早的就排队等候了。
第一天,便是个拥挤的场面。
挑担的,骑驴的,拖儿带女的,牛车马车的,整个常平仓的官道都快排到内城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汴梁人都来采买常平仓的陈粮……
这虫吃鼠咬,沙土跟米粒各占一半的常平仓粮食,那些富户是看不上的。
就是那些能抗住每斗百文的殷实人家,也无意来跟这些苦哈哈抢食……前几天不是汴梁城有斗米百文的故事嘛早抢够了。
其实上,如今的汴梁城里,赵曦估计,所有的粮食加起来,够近两年的用度了。
这还不说汴梁还有往来不绝的运粮船,更不说轨道这边的运量。
之所以他还没发动,就是想让这个泡沫吹的更大一些,把他们的贪婪再放大一些……这样,最后才能更疼一些。
当然,能借这个过程,赚一些钱,包括让朝廷也赚一些钱,那都是捎带的。
能是捎带的吗
如果说新旧币兑换是刮皮的话,这一次真的能称做割肉了。
粮食,从来就是硬头货,永不贬值的硬头货,就是囤积的再多,都不用担心粜不出去……
嘿嘿,到时候就知道了。
常平仓还是五十文,凭票购粮,童叟无欺……这是诓人的,那粮食本身就算得着欺人了。
在常平仓放粮的这十天,前些日子曾有粮食出售的店铺,一律是没粮食出售的。
就是粮商,这十天也没涨价,好像还回落一点……每斗百二十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