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滚蛋!你不看所有的物质里没子弹吗太子殿下的想法,你懂个球毛!”

    ……

    还有时间扯淡,因为西夏人还是前些日子那种做法,营造了投石机往边墙丢石块。

    他们就用火药弹发射出去,就往投石机处发射。

    天天这样。顶大了看着撞令朗挨近了,直接丢一波火药弹下去,炸死一片,再吓退一波。

    可惜,西夏人越来越不好杀了,都懂得抬头看火药弹的发射轨迹了,也知道躲避了,再也没有刚开始的时候,一颗火药弹下去……吓都能吓傻一堆。

    攻城的烈度没变,守城的烈度也没变,除了撞令朗挨近后火药弹多些,滚木擂石少些,其他的都没变,根本感觉不到守边寨的宋军少了。

    “他们在干嘛”

    “他们这是要准备让骑兵攻城了……”

    说话的这位出自西军,所以一眼就看明白了。

    “骑兵攻城”

    “对,用土堆堆成一条漫坡直达边墙,然后骑兵直接冲城!”

    “咱们有火药弹。”

    “这几天感觉西贼的战马好像不怕火药弹了……”

    西军已经撤走五天了,西夏人好像真的准备投入精锐攻城了。

    “那是什么”

    如果赵曦在萧关,肯定会感叹……战争就是播种机。

    别小看古人的智慧。就看现在萧关下面的那玩意儿,就不得不承认战争的作用。

    一个就像房屋屋顶一样的玩意儿出现了,是牛皮做的。又像一把伞,中间凸起,两边缓坡,然后就跟一条大毛毛虫一样,一步步的接近边墙……

    “标高二十五,干掉它!”

    “轰……轰轰……”

    火药弹打中了,只可惜,那个伞状的毛毛虫,还继续往边墙在蠕动。

    火药弹不是后世的手雷,即便是护卫营军卒,也不能准确的把握火药弹引线时间,更何况是新军和发射器。

    这就造成了,当火药弹落在那个伞状毛毛虫顶上时,如果不能即可爆炸,就会顺着斜坡落到地上,还是在那个伞状毛毛虫三尺开外。

    而炸响的早了,对于下面的伞状毛毛虫一点用没有。

    这下麻烦了。

    “往它前面发射,别让它往前推进!”

    古成再一次下达了命令。他本以为,即便没有西军,他们这不足一千的新军,也能挡住西夏人一个月。结果,这才六七天,眼看就要被攻上来了。

    其实,在西军撤走的第三天,他就可以从萧关撤了。只不过指挥部给新军下达的是机动命令,在十日内可以任意选择时机撤退。

    只是古成没着急撤,他理解的是在西军撤走十日后,他们到达指定地点就行,所以就多扛了几天。

    现在嘛……

    “指挥使,它停了,不过好像他们在堆土堆……”

    &nb




第三四七章 战前最后一次会议
    虽然好水川之战过去二十多年了,可秦州的百姓对于战争的理解相当深刻。

    赵曦并没有下达坚壁清野的命令,主要是受后世人道主义的影响,忽略了这点。他还真不在乎西夏人是不是能掠夺到粮草。

    但秦州的百姓,把这点做的很到位。

    在战时开始,百姓已经拖家带口的进山了。

    西夏人收集粮草的游骑越跑越远了。人家有战马,精良的战马,百十里地的路程,还真不在乎。

    况且,攻击永兴军和会川军,牵制宋国两翼的西夏骑兵距离主力战线,也就两三日的路程。

    也就是说,整个秦州境内,从萧关一直到定川寨,西夏人已经全部占领了。

    不知道算不算真正的占领。

    西夏人不守营寨,但从萧关以南,每三五十里,就有千人或者两千游骑……这是后路。

    西夏人几乎是一路攻,边一路留下游骑,确保退路畅通。

    边寨破了,但他们撒出去的骑兵,居然没有追击到宋国的溃兵,这是与以往最大的不同。

    这一点不同,被长驱直入的态势压下去了……以往游骑派出去是可以斩杀溃兵的,也能收集到那些村寨的补给。

    “这宋国百姓看来很了解他们的太子殿下,知道无胜算,早早的逃了。就是守军也如此。”

    “把精锐全部留在身边,根本不管边寨守军的死活……他倒是真惜命。”

    这是西夏人最普遍的认识。

    这人吧,一旦脑子里形成某种观点,所有的因素,都会围绕着这个观点解释,并且所有的因素都能解释成支持观点的成立。

    就比如现在的西夏人。

    攻城过程中,西夏人确实是让战马适应了火药弹,同时,他们也感觉到了每个边寨没有增兵。

    所以,对于整个秦州像坚壁清野一样的情况很理解。

    宋国太子怕死,把所有的精锐都留在了秦州,根本不管边寨守军。

    这也就想通了为什么破了营寨后找不到军卒了,因为军卒都跑了,直接成了老百姓,躲山里避战去了。

    估计,就是秦州边境上的百姓,也多数这样想赵曦了。

    赵曦顾不了这些,别说不知道,就是知道了也不会在意……最终的结果就是最好的解释。

    这时候他正在召集所有将领做站前的最后一次部署。

    三川寨的守军昨晚撤退了,直接回归主力,后天得胜堡的守军就会撤退。最多再有三五日,西夏的主力,就会进入好水川一带,并且与中路军接触了。

    这是围剿前的最后一次全体将领会议,就包括郭逵和种谔也到场了。

    当然,折可行和曹霖也在场……围剿战是以新军为主。

    “大战就在这几天了,我估计在十日内……机动战,咱们面对西夏人没有任何优势,所以,以己之长攻其之短,我们要想赢下这战,就必须打阵地战。这也是我命令各部提前进入据点的原因。”

    “近二十万骑兵,不可能全线对攻,也不存在单独某个区域内几十万人混战的情况。战场,接下来的时间,应该是整个芊笼城以北,每一处都是战场。”

    几十万人对战…~赵曦无法想象,也没那么大的战场。

    这是大宋,不是后世。即便是后世有名的大决战,也是在方圆百里,甚至几百里范围内,不同的城池和不同的战场,由敌我双方的兵员展开不同形式的战斗。

    后世的百团大战,从晋东南以北,一直蔓延到雁北以南,甚至连河北西边也是战区。更别说更大的三大战役了。

     



第三四八章
    在开战前会议之前,种谔和郭逵都找他谈过,认为应该让西军为主打好水川……毕竟西军更了解西夏骑兵。

    赵曦不以为然。悬殊巨大的军备,这就是实力的差距,在强大的实力面前,是否熟悉,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败。

    赵曦不傻,他不会仅仅为了展示新军就硬要让新军打主力,不管是新军还是西军,对于他而言没有区别,他还是知道自己的角色的。

    但赵曦深信,有战车和车轮炮,要比西军的血肉之躯更能对抗西夏人。

    有些场景,在没见到之前,无论如何想象,都很难与亲眼所见相比。就比如现在……

    在整个战局的部署中,赵曦已经尽量分散牵制西夏骑兵了,可到达好水川的西夏人,还是有七八万。

    他曾设想过七八万骑兵是怎样一种情形,当他真正见识了,才知道这不是可以想象的。

    赵曦算是有见识的,最起码他比这个时代的人多了千年的见识,可当他听到那震撼人心的隆隆声时,还是不由的颤抖了……心在颤抖。

    说真的,他不敢肯定自己在面对这样的场景时,会有胆量直接面对。

    此时,赵曦是站在好水川东侧的一座山岭上,距离很远,看不清,但整个好水川,将近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全部被西夏人填塞了。

    战马奔腾时,扬起来的灰尘,让整一片区域都被灰尘笼罩了,像一场大风暴,根本看不清西夏人策马奔腾的景象。但涌入耳中的马蹄声,似整齐似凌乱,隆隆声不绝于耳,让你不由的会有种被压迫的感觉。

    这就是骑兵……

    这时候赵曦似乎理解了国朝历年的败战,也理解了种谔和郭逵为什么要让西军做主力……西军毕竟还是有骑兵的,而新军,是纯粹的步卒。

    这种强大的盛势,真不是说你有坚定的信念就可以摒弃的,它是事实,不由思想控制,它是存在,不以信念决定。

    尘埃落定,当西夏骑兵驻停后,飘荡着的灰尘随着战马的勒停而落了下来。

    这时候赵曦也算看到了西夏人。

    准确的人数没法确定,估计就是西夏人自己也无法确定。但,从现在赵曦所处的山岭看下去,一块块以块状形态分布的西夏骑兵,在好水川这一片盆地里,有层次有秩序的摆放着。

    这时候,赵曦才从马蹄声的震撼中缓过来,这一刻,又让他觉得也就那么回事……

    此时已经是临近黄昏,估计西夏人这是要扎营了。

    赵曦安排的包围圈,都是在山岭上……步卒对骑兵,那怕是有战车和车轮炮,赵曦也没有自大让军卒第一时间去接触西夏骑兵。

    他要做的是:用大量的战车和车轮炮连接起来,由近十万精兵,慢慢的推进,向好水川压缩,以包围的态势,压制西夏人的空间,从而在气势上胜出一筹。

    这也是围三缺一,缺下北面的原因……提前部署,不可能将西夏人的来路给堵死了。

    狄青已经披挂整齐了,虽然太子殿下是以火器为主,在狄青看来……最终还是得有真正的交锋。

    不管是车轮炮还是火药弹发射器,都无法做到太子殿下所说的那种无差别全覆盖轰炸。

    方圆十几几十里,就车轮炮和火药弹发射器的发射距离,甚至连西夏人的一次冲锋厚度都打不穿,不可能达到太子殿下所谓的围歼。能做到的仅仅是挡住西夏骑兵的冲锋,并将攻守方转换。

    所以,狄青将以前线副总指挥的身份,做一个骑兵将领,率领整个西军拼凑起来的万数精锐骑兵,直插西夏人最终将混乱的阵营中。

    这一战,狄青盼了许多年。

    狄青一直是在西军服役的,不过他很幸运,前几次国朝的对夏作战,他所在的队



第三四九章 开打了
    人的听力与分贝和距离有关,赵曦不清楚具体的公式,也无法做到准确的运算。

    但他可以肯定,就是战车和车轮炮在松软的泥土,或者说是沙石地上行驶,那怕是深夜,几公里以外的西夏人,又有山梁阻隔,绝对听不到。

    虽然曾被建议,要做什么马衔草裹蹄行军,赵曦没听从,不是说这建议不对,是根本没法解决如此多战车和车轮炮的声音。

    所以,就干脆全部放开了。

    无非是在特定的距离停止行军罢了。

    当清晨再一次来临,能听到西夏人的营盘里开始传来喧嚣声时,国朝的军卒才开始将战车搭接起来。

    这个距离,已经能看到西夏人的营寨了,估计也就是三五里,对于双方而言,这已经算是接触了。毕竟,这是战争。

    西夏人很狂,并没有放太远的探马。也是,这一路各个营寨的溃败,已经给了西夏人一种印象,宋军依然如故的印象。

    西夏人就准备着,再一次整束队伍,然后往秦州方向继续突进。

    这一路虽然一直是边攻打边寨边推进,可对于整个西夏精骑,并没有像样的抵抗。

    对于西夏而言,他们认为宋国的太子殿下,会凭仗着秦州的坚城,与他们展开攻防战。

    因为宋军擅长守城。并且,近二十万骑兵,一路南下一路向外围放出游骑,确保了不会被切断后路,也避免了被包围。

    他们不认为在方圆几百里的范围内,宋军有足够的兵力可以将他们围剿。

    从机动性来说,以步卒为主的宋军,根本无法跟他们相比。

    一旦开战,在任何一个地方开战,接应和支援都能快速的聚拢。

    就是现在的好水川,东西两边的山梁背后,他们都各自安排了五千精骑。

    多少次的入宋国境内作战,他们都是这样的战术……以中路为主全线推进。

    以前的双方作战,整个秦州境内,到处是战场,随时有战斗。

    就如上一次的好水川,也是非主力战线的一次围剿,打乱了宋军的作战计划,最终成就了对宋军的大胜。

    这一次,似乎应该还会是一样的。

    骑兵的机动性,不是步卒可比的。这一点,赵曦也清楚,所以才安排了诸多的作战单元。

    并且,最重要的一点,赵曦没有给任何一个作战单位,下达过具体的作战任务,也没有要求谁与谁互为支援。

    有火器,有新式军备,投入了将近两倍于西夏的兵力,还是提前埋伏在所有有可能成为战场的区域。每一个区域都应该能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都是以逸待劳。

    赢下来应该是肯定的,就看赢的程度了。

    赢面的基础是,西夏人想不到己方可以提前数日,甚至长达一个月提前埋伏,他们永远想不到会有不用点火造饭的军粮。

    “砰……”
1...8687888990...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