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YTT桃桃
每晚,这些大姑娘们洗漱完就赶紧去寻他女儿,茯苓那身边从来就没缺过人。
一圈圈大闺女小媳妇围着。
这些姑娘家还不耽误干活,一边叮叮当当砸核桃编艾草,一边听他闺女说话。
搞的他想和女儿单独说上两句都要找机会。
宋茯苓这面也有听到丫鬟们向她爹问好,第一反应向背坐着的宝珠嘘一声。
嘘完,这才在向日葵下,对她爹笑嘻嘻挥挥手。
宋福生也跟着一挥手:“玩吧,别让蚊子咬着。”
说完就进了内院。
宋福生哪里知晓,这些姑娘家凑一起嬉嬉笑笑念的诗歌,全是关于爱情的。
古代这里的爱情诗词。
宋阿爷坐在内院长椅上,连头都没回就笑,知道他的生娃子回来了。
因为草席上的两个胖娃娃,前脚还在你推我搡,恨不得挠一块去,后脚忽然一起欢快起来,扭头看远处,笑出哈喇子。
“看来这是知道你们三叔回来啦。”
宋福生穿着官服露面也跟着乐。
富贵家的年年和忠玉家的小败家被养的很好。
胖的像年画中的胖娃娃似的。
每晚他从前衙回来,别人见他没有多稀罕,这俩小玩意倒是挺稀罕他。
又是着急噢噢噢的叫着,又是张着小胳膊欢迎他,想让他抱。
“三叔先不抱了,一身的汗,换身衣服的。”
阿爷喊钱佩英,“胖丫她娘,给拿身衣裳,胖丫她爹回来啦。”
按理说,这喊儿媳伺候儿子的话,应该是马老太喊。
但马老太每日这时候在屋里盘腿擦金叶子,甭管家里谁回来,也要容她先擦完金叶子再露面。
钱佩英撩开门帘。
宋福生和媳妇对视一眼就向屋里走。
路过门口台阶时,嘱咐米寿:
“洗完衣裳,水先别倒,给我袜子也洗洗。”
米寿用胳膊蹭了下额上的碎发:“还有别的吗?我一起洗。”
又探头喊钱佩英:“姑母啊,将我姑父脏衣裳都抱出来吧,我洗。”
坐在米寿旁边的金宝、二郎他们,也两手都是肥皂沫子说道:“大件的,米寿洗不动,我们能洗动。”
自从来了会宁,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
宋九族家的姑娘们在诗情画意,连丫鬟们也算很轻松。
宋九族家的小子们却在洗自个衣裳。
一会儿洗完,还要带丫鬟们的弟弟一起摇水井去。
将缸里用的水添满,将院落几个大木盆里添满水。
木盆里的存水,放在院子晾晒,留作明日给年年和小败家洗澡用。
没一会儿,拉起的衣杆就挂满洗的干净透亮的衣裳。
这是小子们。
而媳妇们是最近每日傍晚忙完屋里事,就会坐在院子里凑一起切豆角丝、切萝卜丝。
切好白天晾晒,晾满满一院子,晒干干的存起来留作冬天吃。
像今日,内院飘着蒜味,富贵媳妇和忠玉媳妇正忙着腌蒜茄子。
宋福生换一身短打出来,坐在阿爷和富贵旁边。
富贵从凉水里捞出一个大西瓜切开,挑中间大块的递给宋福生,又坐旁边给宋福生摇着蒲扇,扇走蚊子。
几人边吃西瓜边说话。
宋福生让老爷子别每日都折腾去地头,他有点不放心,白天老爷子偶尔会落单。
想等着过些天家人们全来了,有宋大伯这种闲人陪着再去。
宋阿爷却不同意。
那一大片地种着辣椒,不去才会不放心。
你大伯,来不来,也不是什么顶用的东西。
“再者说,真没啥活计,累不着我。那些犯人临走前会给菜地浇的透透的,我就晌午呲些水。巡检队押他们去干活的地方也不远,有啥事,我喊一嗓子都能听见。”
劝不听,宋福生又和富贵说起了话,问问嘱咐的那些事都办到什么程度。
富贵和福生还有没说上几句,接收到媳妇眼色,忽然站起身道:“那啥,福生,我先回趟屋。”
擦完金叶子的马老太,恰巧出来了。
问宋福生明早想吃啥。
每日清晨那顿饭,宋九族家吃的最不孬。
没办法,白天凑不到一块去,只有早上了。
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
富贵就抽空回了屋。
正坐在炕沿边,边骂媳妇,边给媳妇解腰间缠带:
“我就说你不是好嘚瑟吧,是不是刚刚肋岔气儿啦?大热天的,你缠它做啥。”
富贵媳妇露着腰,望着富贵头顶撇嘴:
“我还不是为体型好看?从生完这个最小的,我肚子就大。忠玉他媳妇说,缠一缠备不住能好一些。”
宋富贵觉得媳妇脑子好像有问题,怎么能信着忠玉那败家媳妇的话。
这娘们在家带孩子,切菜晒菜,洗衣做饭,蹲下站起,可想而知,腰腹紧肋块破布那会多遭罪,刚吃几天饱饭啊就开始嘚瑟。
“好看孬看能咋的,我嫌弃过你?我瞧着好就得了呗。”
“可我又不是给你一人瞧的。”
富贵被噎的憋半响才冲媳妇背影,拍炕席道:
“不给我瞧,你想要给谁瞧,我看你是要欠揍。”
“咳咳。”阿爷在窗外咳嗽了两声。
富贵急忙冲歪说:“阿爷,俺俩是闹着玩呢。”
恩?
阿爷一愣,天刚擦黑就开始闹啊?
他刚才路过抽烟袋,没憋住咳嗽罢了。
……
几日后。
会宁县外,走来一辆辆车身晃悠着红辣椒红菇娘的队伍。
他们从故乡到异乡。
他们风餐露宿。
抖落抖落一身土,脚上的草鞋磨破几双,头发造的又像草堆一般,终于快到了。
葛二妞掀开车帘:“我说,咱们进城前拾掇拾掇吧,别给福生丢脸。”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第七百九十一章追梦赤子心(二更)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我全家都是穿来的最新章节!
女人们蹲在溪流边,撩起水就洗脸洗脖子洗胳膊,再沾点水按压按压头发。
“咱们到地方要买些虱子药,我这一路下来,头皮又痒痒了。”
“那是必须的。”
爱美的媳妇们一边探头看水面里的自己规整的咋样,一边七嘴八舌笑着回道:
“咱们再不是泥腿子了。”
“咱们可是县太爷家的亲属。”
“那对,县太爷家亲属头上生虱子像什么样子。咱们可以不要脸,但不能让福生丢脸。”
“嗳?谁那里面油在外面,快给我擦擦,我脸干的像榆树皮。我面油不知晓掖哪里去啦。”
“我这,我这里有。”
有妇女还喊丈夫:“你也洗洗,将那眼屎抠掉再拾掇车。”
宋阿爷的大儿媳抓住丫丫按溪流里用肥皂水冲洗。
洗的丫丫带着哭腔说:“奶奶,太凉啦,那头不是在热饽饽?热饽饽下面的热水添盆里再给我洗呗。”
“你别净事儿,还得翻盆,吃一口收拾收拾咱就要进城了。”
丫丫憋着泪,顶嘴道:“净事儿怎的了,胖丫姐姐说过,女人可以净事儿。”
葛二妞和田婆子她们岁数大的,站在大锅前热干粮。
边热边说:“终于能松快松快了。”
眼下,老头老太太们看见车就打怵。
可以说,这一路,牲口不歇,他们就不停。不分黑白的赶路。
孩子们又孝顺,怎么倒班也不让她们这些岁数大的下车,蜷缩一路,腿都要蜷缩成罗圈腿了。
简单吃一口,上车,出发,这回再停下就是进县里。
大概是快到地方了,吃饱饭后,再次出发,大家的心情都不一样了。
几位老太太凑头挤在车窗前,探头向外望。
碧蓝的天空上,燕子排成行的向南飞。
随着走,越来越能看见人烟。
最奇特的是,有很多一帮帮的小孩子在漫山遍野的挖着东西。
“嗳?小孩儿,你过来。我问你,你们这是挖啥哪?”
“婆婆丁呀。”
“挖这么多呀,能吃了吗?”
“不多,俺们县青天大老爷贴出告示收婆婆丁根儿,俺爷说,能卖几个铜板呢。”
“那你们知县大老爷可真厉害,这东西都收。”
宋大伯坐在车里和外面的小孩子们喊话,笑的眼睛都没了。
“嗳?那些人是干啥的,怎瞧着像犯人。”
巡检队带另一支犯人队伍,正在凿石头,预备盖驿站。
宋九族看他们奇特。
他们也停下手里活在眯眼望着他们。
看见那个“镖”字出现,带队的头领,顾不上训斥犯人们赶紧干活别卖呆儿,心算了一番日子,这是知县大人的亲属们到了,急忙腰胯着佩刀跑上前。
“敢问队伍是为宋姓?”
宋福寿撩了下头发,露出独眼龙眼罩。
想必你们该有这个眼力,我曾经在这个县里大打出手:
“姓宋。”
这一肯定,巡检队领头立马回身向手下喊话,“快,骑马回县里送信儿,知县大人的家人们到啦。”
宋九族挂着辣椒的车,是在一众犯人注目下,巡检队卒吏的拱手行礼中通过的。
当宋福生在县衙接到消息时,宋九族已经过会宁城门。
会宁城门大开。
一辆辆拉着新米和家当的车驶入,衙役们热情地在前方指挥。
当宋福生搀扶着宋阿爷,和马老太、王婆子赶往城门时,看到的就是宋九族全体都有,全部下车。
他们穿着最体面的衣服,将家里能装来的都装来,风餐露宿一路,却雄赳赳气昂昂的向他们走来。
让岁月铭记这一天吧。
高屠户激动的不行,一激动:“小三。”
宋大伯张开双手向宋福生跑来:“福生,俺们来啦。”
牛掌柜手里攥着鞭子:“姑爷。”
宋福生一身官服,攥了一下拳,眼角笑出皱纹。
宋阿爷眼圈一热,带小跑的上前,嘴里念叨着:“咱家又凑齐了。”一把抱住宋大伯。
给宋大伯截住,不准抱福生,百姓们都看着呢,你给官服抱皱了不好看。
马老太和王婆子一把攥住田婆子和葛二妞她们的手,手都不够用扯了,八位老太太叽叽喳喳说着:
“点心店早就开门了。”
“那我们还是来晚啦?”
不晚,到啥时候都不晚。
让你们来,就是为带你们一起飞。
这天,知县大人明晃晃的翘班啦,老百姓们都知道。
宋福生做东,在会宁最大的饭庄,大白天的,推杯换盏,请全家人吃饭。
饭庄老板特意赶来,差些跪下说不要饭钱,想要同喜同贺,祝贺宋知县一家团团圆圆。
宋知县拒绝。
宋福生又作陪,身后跟着一众家人去选屋子,早早就将吏舍收回。
承租楼上楼下两层小楼,下面有炕有火墙睡人,上面存货,房租钱他给县衙交的。
九族们表示:阿爷,老规矩,记账,这么多屋子,一年好几十两银钱呢,凭么让福生掏。
一向不愿意让别人占便宜的宋福生,大手一挥,记什么帐,就凭大伙撇家舍业的奔他来,他请住宿。
宋知县又穿着官服,亲自点燃炮竹,迎家人们搬家。
相聚的日子是快乐的,感觉一眨眼就两日后了。
县衙后院,所有的人都或蹲或坐在院子里。
大伙面上带笑,期待的望着前方桌前坐着的宋福生。
太留恋了,福生终于又给他们开起了会。
宋福生一身家常衣裳,像极了当年带领大家挣钱,地窝子里种蒜,盖房,以及分发第一笔银钱时的模样。
他正在前方不停说着:
大哥宋福财,从即日起,依旧是做火锅辣块和辣酱的生意。
务必扩大生产,因为已经开始给五十多位进士朋友各地知县写信。
二哥宋福喜,从即日起,拉起一只会宁县手工队伍做包装盒。
姐夫田喜发,四壮一组,铁头、忠玉一组,分别带队会宁人参挖掘队,蘑菇木耳山货队。蘑菇木耳完事,组队当地打猎能手收皮子。
大堂哥宋福禄,二堂哥宋福寿负责会宁特产总运输。
高叔一家除铁头外,今年先负责收猪,咱们灌肠向外卖。
郭家几位哥哥要先辛苦一段,头两次特产运输,要负责往返于路上,负责会宁到奉天、到京城,到几十位进士朋友那里的运输,具体情况富贵会与你们说。
这个会,足足开了一个多时辰之久,开到最后,家里的所有人身上都有担子。
至于钱的事,宋福生说分到谁头上的,谁就拿那一摊的利润。
他除千里马掌控百分之六十股份,其他只占一成,不要再劝。
但丑话说在前,对外就等于被老宋家的九族垄断会宁特产从运输到最后销售了,我们的利润很大。
刨去所有的成本包括给百姓的收购钱,我们要从净利润里拿出三成,建设会宁,回馈百姓,中不?
“中!”
秦主簿在前衙一抖,后院这是干啥呢。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第七百九十二章 千车连万户,一线贯九州(两章合一)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我全家都是穿来的最新章节!
眼下,县衙斜对面,有个像广场似的大空地。
那地面都是宋福生命人用火山石铺路的,特别规整。
空地处立一长杆,杆上飘扬一幅红色大旗。
旗绣大字:会宁县衙。
每日,这四个大字,迎风飘展。
其实,宋福生还想要这一路,路边都飘扬七彩小旗来着。
最好早上,在官吏们上班时,再让衙役们踢正步来个升旗仪式,务必要培养出官员们为民做主的使命感。
百姓们也围观,共同仰望升旗,有和县衙一心的郑重感。
慢慢的,最好这就成为会宁精神文明方面的特色。
咱不能只抓经济,不抓精神文明啊。
但没空。
宋福生只倒出手让卒吏给主要街道插上街牌,至于这些虚的,打算过年再整。
另外,县衙门前广场,除旗杆外,街道一旁还立两个高石柱。
目前,那两个石柱四面,贴满了招工和又要收什么的告示。
最近几日,在县衙当值的官吏们,来回上下班时,都快要被气笑了。
因为那石柱边,忽然来了一位略识几个字的瘸腿老头。
那老头日日搬来一桌一凳,桌摆廉价纸墨笔砚,比他们当职的人都准时。
知县大人昨儿还笑谈:以后你们来没来晚,本官不用看更漏。打发人去门口看一眼那老头在不在就知。
那老头是干啥的呢,帮人念告示。
告示下,放一碗,全凭人心意赏。
但你要以为老头只挣念告示的钱那就错了。
他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帮人写信,这信可是明码标价的收铜板。
县里招工量如此大,谁家没有几个亲属在乡下?
大家是很讲究血缘和互相帮扶的。
城里缺人干活,得告诉亲戚们一声啊,速来。
城里连婆婆丁根都算钱。
这老头就利用这种心理挣钱。
他每日坐在石柱边,替大伙写信。
积攒一天信件后,老头就收拾桌子,拄着拐杖赶到城门口,按村按庄子找拉脚车夫将信捎下去。
几封信不占地方,拉脚的通常又是村里人,一提谁家谁家还都认识,就意思意思,有时帮忙捎回好几封信才收一两个铜板。
所以说,官吏们能不被气笑吗?
挣钱挣到县衙门口来啦。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听说那老头,最近还收了几份长期的大活。
这不嘛,知县大人多次向外传达,强调特产特产。
下面那些里正就干疯啦,都不想被那些松石村之类的比下去,看啥都像特产。
今儿挖出块石头,明日带几样说什么山洞里挖出的宝贝,赶车就来县衙刷存在感,让给辨认。
搞得县丞、县尉、主簿、典史大人们,每日要有一个官员值班,特意弄出一间办公场所,专门负责带人掌眼接待。
下面这些里正来县里就赏盒饭。
当这些里正走时就瞧见那老头了,过来一打听是干啥的,明白啦。
那你这里能包月不?
啥是包月。
就是你经常性的给我们这些里正写信,将你听说县衙传达的新精神写到信里。
没别的意思,我们只是想多了解知县大人又说了什么,又在忙着让百姓们做什么,城里人最近在干些什么。
不想在下面由于交通不便脱离大人的领导。
想要跟紧大人的脚步。
懂了,就是让小道消息四处传播呗。
如此的单子,常年包月的,这老头收了二十几份。
宋福生午休时,边吃工作餐边听说时都笑了。
有官员表示:“大人,他是不是有些冒犯?”
“冒犯什么,咱们有什么可怕老百姓知晓的。”
在宋福生看来,那老头属于靠自己本事挣钱,没什么大不了的。
别说老头子们,他自家的小子们,他儿子米寿,农忙假都在下面挣钱。
……
安图村,那个靠产蜂蜜赖以生存的村庄。
从里正到下面的小孩子,全在村口翘首以盼。
没一会儿,只看头车从山的另一面拐了过来。
接着第二辆露面,第三辆,第十辆,第二十辆,数不过来啦。
沿着山路,车队像小溪一般的在向养蜂村庄涌来。
来啦,这回真的来了。
知县大人没有骗他们。
大人说,这里年年花开满地,蜂舞飞扬,老乡们实实惠惠采回的好东西,本官一定要让你们挣到更多的钱。
他说到做到。
好些岁数大的养蜂人,还没有将蜜运出,就开始激动的哭。
用被蜜蜂蜇出肿包的手捂眼说:终于摊上了好官,在他们最犯难时,是青天大老爷护住百姓周全。
不知是谁带的头,哗啦啦跪地一片。
钱米寿此时就坐在这支取蜜队伍的头车里。
小孩放古代节日农忙假,特意跟来记账挣零花钱。
不挣怎办,钱让姐姐熊去了,也不说还。
一问姐姐讨要就遭埋怨:
谁让你开口就赏给国公府派来送信的小厮,我是借,你是赏。
弟啊,在外面装面子可以,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你管我要不着。
米寿只能吃下哑巴亏。
而且这次出来挣零花钱的,可不止是米寿。
二郎宋金宝他们跟着不同的队伍,也在外面挣钱。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米寿还给班里一位穷同窗介绍了工作,跟他关系挺好的。
那小伙十七岁了。
第一次与宋福生讲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临时工给同窗干干,宋福生都听愣了。
扯远了。
此时,米寿跳下车,被老乡们前呼后拥走进各家院落,拿本子开始记录。
装满多少五斤桶十斤二十斤桶了。
这一户人家,一共拉走多少斤蜂蜜。
到最后有的人家凑不上整斤的,米寿需要标注,然后按照整斤给人核算银钱。
“这五户算完了,二堂伯,装车。”
“好嘞!”
宋福寿放下老乡家的水舀子,嘴里嚼着蜂蜜块,开始带人手装车。
跟队伍来的宋富贵,更是一点大老爷的架子也没有,走街串巷,频频喊话,操心极了:
“老乡们,不着急,落不下任何一家。
倒是你们装桶的时候一定要加小心。
你们弄点儿蜂蜜不容易,那都是被蜂子蜇出来的辛苦钱。
好东西,咱们万万不要浪费,我们给你拉出去那都是银钱。”
村里正想代表村民们,向富贵他们一行人表示感谢。
宋富贵姿态摆得很正道:
“乡亲们,要说感谢,我们也该说声谢谢。
其实咱们属于是合作的关系。
感谢你们辛勤劳作,心眼很实在的取出最纯正的椴树蜜。
今年,是第一次向外运卖,咱不知晓会什么样。
如若,卖上得价,销量不错,县太爷要求我们了,明年务必还要给主动你们提价。
让老乡们再多挣一些,日子过的再再富足一些。
我们的目标和口号是,争取双赢!”
富贵挥舞着手,话落,九族随队来的汉子们就激烈鼓掌,必须搭台子捧场。
蜂农们不知晓这是啥意思,但也跟着一脸激动生疏的拍起了巴掌。
到了后来,竟越拍越来劲。
一张张黝黑粗糙的脸,从心里向外笑的甜蜜蜜,就像他们亲手制的那蜂蜜,眼里充满期盼。
1...341342343344345...4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