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YTT桃桃
“朕要的是,这天下,黎民百姓能……”
吏部尚书:皇上,老臣只是想说,本朝还从来没有过而已。
丁坚听到这里,看了眼杨明远。
发现杨明远脸上毫无波动。
他就不服气了。
丁坚心想:
装的比他还像。
实际上,杨状元,你心里很激动吧?
宋福生可是你状元游街时,当场跪地认下的恩师,你恩师都要破例被高升了,你能不激动?
而且你听听吏部尚书那话,本朝没有出现过此例,惹的皇上还挺反感。
那话说明什么?说明你恩师不是要被提一级半格,他很有可能在任还不满一年,就要迈进四五品的行列。
只有越级提,才会让吏部尚书向皇上搬出规矩。
不足一年啊,丁坚心头火热。
宋福生明明和自己是同届科举,但升迁路却要给他远远甩开,这要有多得圣心才能做到。
圣心,才是天下为官者最趋之若鹜的。
此时此刻,丁坚认为只有一句话,才能形容他内心的羡慕嫉妒恨。
那就是:表弟,你可真会挑岳父。
思考这些时,丁坚一直在观察杨明远。
当里间陆丞相也在吏部尚书之后表态不太赞成时,丁坚终于捕捉到杨明远偷偷攥了下拳又松开。
他立时就在心里乐了:
嗳,这就对了嘛。
你怎么可能比我装的还沉稳。
是不是正在心里恨陆丞相和吏部尚书多事啊?
呵呵,不要担心。
陆丞相于公于私都要拦一拦的,但你要是仔细分析分析皇上那个人,就会发现,皇上一旦下定决心,谁拦得住?
不过是或早或晚罢了。
你恩师啊,我表弟他准岳父,升迁这事算是定下了。
杨明远在攥过拳头后,也想通了这一点。
宋叔在会宁还不足一年,土贡又才运来,比起吏部尚书大人的劝解,陆丞相说的话,皇上应会考虑。
一切都才开始,至少要再稳一稳才会动,这样才是对百姓对宋叔都好的事。
再一个,是他自己分析的。
如果这时候宋叔动了,那才叫这份政绩宋叔不过是牵个头,后来人接了一摊现成的。
要是不动,给坐稳了,将来会宁越好,宋叔才会越好。
因为到那时,无论宋叔身在哪里做官,这份政绩都会跟着他走,履历里有会宁县浓重的一笔。
所以说,这份升迁令,应是至少半年后才能下来。
一年半载,两年,哪怕像他们一样过三年才下来,真不算什么。
毕竟是要越级提。
不过,三年的可能性不大。
杨明远想通就放松了下来,心情非常好,不再为陆丞相拦着升迁而为宋福生遗憾。
放松下来就看了眼丁坚。
又扭过头看一眼。
丁庶吉士在瞧什么,他身上有哪里不妥吗?
杨明远对丁坚微微一点头。
咳,丁坚被抓包后,是低头接着装忙碌。
……
当日下衙后。
这个皇朝真正的高门府邸先有了行动。
在大臣们心中,皇上不会说废话啊,派出心腹盯着还未营业的会宁特产店。
其他高门又盯着他们的动向。
那位和杨明远赌约输出铺子的翰林院小子,竟被祖父和父亲叫进书房特意问话。
陆丞相是在路过会宁特产店时,让落了轿,看了几眼。
国公府的老夫人停下喝芝麻糊的动作,望向夫君,好一会儿才说:“你拦着做什么。”
老夫人最近性情有些变化,连陆丞相都有发现。
可能是皇朝只差没收复南方和以前不同。
也可能是孙儿二次受伤,致使老夫人不想再走低调沉稳路线。
稳什么,还要怎么稳。
她甚至反思过自己,她一个堂堂的皇家大长公主,今上仅剩的姑姑,从今上只是普通皇子时就站出来扶持,是不是在教养子孙时出了什么问题。
才会让她的儿子,她的孙儿都毫无皇家出征风范。
就因为没有自持过高的皇家风范,在外带兵才会和兵卒吃住一起,才会像那些毫无背景的将领一般,以命博前程。
那身上的伤无数。
她怎么就没教过儿孙,真用不着。
陆夫人就是在老夫人不高兴时进的院子。
陆夫人是从娘家听说的,见到婆母问过是真的?那公爹有没有回来讲,皇上要给升迁到哪里?
老夫人没什么耐心告知道:“如若升,自然是当地的府尹。”
陆夫人惊讶的一下子瞪圆眼睛。
六品变四品,哪怕黄龙府的府尹职位低半格也是从四品。
这这这,之前没有七品过渡,直接做了六品知县。
眼下,指日可待,又要不经过五品就迈进四品。
陆夫人很是高兴,这是头一次彻头彻尾的对宋家满意。
为自个儿子。
要知道那宋福生很是年轻。
再这么跳着升,那她儿将来在朝上,或许有一日,祖父和外祖父年纪大了都不在文官队伍里了,但又出现了岳父。
与此同时,丁坚和杨明远作为御前行走的小秘书,活多,才下职。
杨明远出了衙门急匆匆就要走。
丁坚坐在轿子里却突然叫住他:“我猜你,是要去镖局?”
杨明远一点头。
“能否进一步说话?”
这是第一次,丁坚主动和杨明远打招呼。
离皇宫有些距离的胡同里。
轿子外,站着几名丁坚的小厮在左看右看。
轿子里面,丁坚在和杨明远说着如此这般那般。
哪般呢。
丁坚在提点杨明远。
你可知,皇上今日的行为是在带头提松花石砚?松花石要成御砚了。
皇上为何要带头炒红它呢。
丁坚在心里猜:皇上要走一步看三步,可能是不想给会宁百姓为兵部制造磨刀石的钱。
目前国库吃紧,没法让采办处向会宁拨款。
炒红它,让全天下的人趋之若鹜,最好到一石难求、价格高昂的地步。
然后宋知县那个人,只要不是傻子,就会懂得,有些话就不用明说,皇上不能白帮忙。
会宁特产甭管是谁的,宋知县都要想办法拿出炒红的那些银钱,贴补给当地百姓为军队制作磨刀石的钱。
而宋知县那人傻吗?
要是傻,珉瑞不会只甘心情愿认他当岳父。
傻,不会成为天子门生,那贡生卷,丁坚都阴谋论过,是不是为脱颖而出的手段。
所以,当务之急,丁坚想让杨明远这个明面上是宋福生的人,去提醒宋知县派来卖特产的亲信,让别乱卖松花石。
皇上夸过的,用的御砚,你卖百八十两银钱?
最好开业只亮相,私下订货。
相信在有心人的操作下,用不了多久,松花石砚,松花石摆件,将会天下闻名。
“懂了?”快给宋知县那个聪明人传消息吧。
杨明远郑重的一抱拳,下了轿。
回头过,丁坚回府就与母亲谈话。
要说丁家,其实早在丁坚的父亲病死后就落魄了。
但还好丁坚有个好外公。
他总出入外公家,尤其是在奉天时,外祖一家待这个外孙格外亲厚。
有时,同样是外祖家,待丁坚比对陆畔还好。
原因是,在外祖一家人眼中,陆畔什么都有。
再加上,丁坚的母亲是陆畔的亲大姨,陆家又是本皇朝首屈一指的名门,这都是沾着边的,甭管冲里子还是面子,各府明知丁家落魄,但仍邀请为座上宾。
再说回此时。
丁坚自从有了探花之身,靠自己进翰林院后。
丁府大事小情已由他彻底做主,成为几房中名副其实的当家人。
当家人要管大家吃喝拉撒啊,没银钱,高门人情往来它也转不起来呀。
丁坚叫来府中在外面开文玩店的几位大掌柜,在书房里安排了一番。
就这事儿,过后,杨明远感觉被丁坚深深的教育了一回。
原来,别人说的御前行走真能发财,不是假的。
他那时,只以为别人要送礼是让给透露皇上消息之类的,那这钱可不敢收,更不敢与别人走得近,以免让皇上反感。
却不想,还有这种方式发财。
利用第一手消息,哪里哪里的东西要涨价了,在大家都不知晓屯一些,倒手再挣。
杨明远之后有足足一年的时间后悔。
他和丁坚抱着一样的金饭碗,人家丁坚还提醒他松花石将要天下闻名。
可他让亲娘哥哥嫂子省钱,只会让家里人少买些地,丁坚却在一年内,他都不愿意去猜测赚了多少银钱,怕猜出数目,心里更呕得慌。
原来,还可以有如此发家的方式。
不过,眼下,小杨还看不到以后的事,不知道就会很快乐。
他正快乐地向镖局的方向前进。
京城郊区,千里马分镖坐落京边。
这里以前属于京城有名的贫民窟。
宋福生头几年买下几户人家,房子破败得不像样,找人修补又打通院子,就成了镖局分部。
那院落很大。
可今天,杨明远却觉得拥堵不堪,离老远就听到院子里一片嘈杂。
富贵他们到了,才到。
宋富贵手里举着馒头看到杨明远进院,急忙三五口咽下就迎了出去。
对杨明远其人,由于顺子那话,富贵之前保留意见。
但这次,听留守在这里的账房和揽单子的工人讲,门市早就被解决了,很好的地段,就是杨明远给解决的。
而且比起那几位留京的进士,只有杨状元来得最勤快,经常问镖局是否有难处,还亲自来。那几位留京当官的进士,都是打发人来问。
宋富贵能不对杨明远改观吗?
“杨状元,快,进屋。”
郭老大也站在马厮前,冲杨明远热情挥手。
杨明远明显比富贵还激动,先递给一封信。
富贵:这么厚?你这是写了啥呀,咋和俺福生那么有话说。
搞的咱都不好意思了。
因为俺家福生在出发前没让捎啥话,只让给你匀点蜂蜜,给你们留京的几位进士一人一块松花石砚。
宋叔没话说,杨明远却依旧热情不减,“那砚台千万别给我们,留着卖钱。富贵叔,你听我说。”
“可不敢让状元郎叫声叔。”
“别说这些,富贵叔,你先听我讲……”
讲到后来,杨明远和富贵对着吃馒头,边吃边说,连个咸菜都没有,俩人却觉得这饭咋就那么香,就着大喜事下饭。
“懂啦?”
“放心,保准办的明明白白的。”
杨明远是在天完全黑透时才回家。
到了家,对他娘、他哥说,会宁来人了,这是宋叔给咱家人的蜂蜜。拿给小侄子喝。
又踌躇一下:那什么,娘,哥,这次押镖来的人太多,他们忙的吃饭只吃干粮,让嫂子留家照顾侄子和家里,你们这几日能不能帮忙去给张罗张罗饭,再将咱家的存菜拿去一些。
明远的哥哥第一反应是:
去伺候他们,会不会丢了你的面子?白帮忙倒是不要紧,其实对于宋家帮你的,这都是应该的。
杨母的第一反应:
她就知晓这蜂蜜不是那么好随便吃的。
唉,好吧。
儿都说了,有些事不要想那么复杂,就当是认识的亲朋间互相帮忙而已。
三日后。
杨母在镖局院子里帮忙,看傻了眼。
踩高跷和唱大戏的扮相起来。
数不过来的挂鞭向外运送。
大鼓唢呐队伍,汉子们头上戴的小帽绣着字,难得她还认识,关键这两天总能见到,小帽正中间绣:会宁二字。
好些掌柜打扮的,正围在宋富贵身边听最后指导,“记住没?”
“放心,大掌柜,您就瞧好吧。”
最惹人注目的是,二十名身高一模一样、穿着一模一样的精神小伙亮相。
那衣服怪模怪样,可它也是真养眼。
得亏来这里帮忙的是杨母,还算镇定。
要是杨大嫂,大嫂看见小伙子们都会没空偷吃蜂蜜,她会多看一眼是一眼。
要知道这可是从会宁县选出最精神的小伙子。
会宁门面担当的选拔,那是从初试报名到复试都很严格的。
主考官团队,更不是宋知县和宋富贵这俩在外面坐着的。
而是在帘布后面的宋茯苓、桃花、宝珠,钱佩英,以及给面子亲临现场的马老太。
正可谓,老中青三代女人选拔出的帅小伙。
衣服是制服样式,鞋底弄上了铁掌。
……
会宁特产开业这一天,京城百姓们只有一个感觉:
怎么啦?发生了什么?
有一只队伍,一路走一路放鞭炮,离远就能看见踩高跷的,吹拉弹唱,东北特色,比娶亲还热闹。
最惹人注目的,踏踏踏,二十名护卫小伙整齐划一护送一块在京城“罕见”,在会宁一点也不罕见蒙着红布的松花石。
皇上忙完大半日,问:开业了?
大太监回:开业了。
唔,朕要出宫走走。
杨明远和丁坚急忙恭敬站起身。
皇上瞟眼他们,意思很明显:你俩就不要去了,朕可不想被认出。
带的随行秘书是陆畔的二姐夫。
想了想,皇上说,去给孟景遇叫来,让他随朕去瞧瞧。
陆丞相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皇上正微服出宫。
陆丞相之后,其他内阁大臣们也通通知晓了。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第七百九十五章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我全家都是穿来的最新章节!
何伯躬身对陆丞相告知:“老爷,是孟大人随皇上出宫了。”
陆丞相拿起茶杯,慢悠悠喝了一口。
喝完,一语双关,说孟大人,也是说自己:看来要破费了。
“回府知会一声,准备银票。”
“是,老爷。”
陆丞相这种的,都要准备钱了。
丁坚那种小年轻的,都能猜得到皇上要故意捧会宁松花石。
就可想而知,其他大臣,老油子们,能不做两手准备吗?
即使有脑子是那种真笨的,到这种时候也该品出味儿了,皇上微服出宫这事,他们怎么就齐刷刷都知晓了,一点儿没隐瞒呢。
而皇上能随便去哪个铺子里溜达吗?
皇上就是出去吃个包子,回头包子都会涨价的对不对。
那要有多棒槌,才会等着皇上质问到头上:你们不表示一下吗?
所以,不管家、出门不带钱的官员们,在听说皇上出宫的第一反应是,纷纷告诉亲信,回府准备银票,只等皇上归来就要用。
……
与此同时,微服出巡的皇上带着几人已来到市井街头。
皇上这一路走,一路瞧。
挺新鲜,好久没出来了。
命孟景遇和陆畔的二姐夫进粮铺子问过粮价,在路边问过卖蛋蛋和猪肉的。
孟大学士和陆畔二姐夫这位大家公子,得到皇上明晃晃的嫌弃。
那份嫌弃一点也没藏着掖着。
你们怎么能不知晓鸭蛋鸡蛋鹅蛋平日里卖多少钱?
朕要你们有何用。
孟大学士和陆畔的二姐夫:“……”
但一路上,几人脸上还是笑容多。
毕竟在外行走的皇上,护卫们隐藏在百姓中,他眼下看起来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富家老爷”,和在宫里动不动拧眉瞪视他们不同,说话很随意。
来了兴致,路过扛着糖葫芦的商贩瞅一眼,站在摊子前看一会画脸谱的,还会指向某一处市井百态,十分平易近人的让老孟他们瞧瞧,一副你们也没见过吧的模样。
就这样边溜达边瞧热闹,皇上来到了京城第二繁华的街头,也是今日最吸睛的位置。
到了这条街上,想不注意会宁特产铺子都不行。
门前正在敲锣打鼓,踩着高跷的艺人正随着鼓点双手舞动,带领看热闹的小孩子们拍着巴掌。
“老爷,到了。”
“恩。”
皇上在热烈的欢迎光临中走进店铺,进来他就一挑眉。
铺子里的热闹,他倒是能猜到,在外面就能感到里面正人声鼎沸。
但里面的布置却是他没有想到的。
只看店里面布置的像现代的农产品展销会一般。
每一样特产都有一个专门的展销台。
比如椴树木耳,红锦缎上不止堆着木耳,旁边还放着各种包装,台上有一说明牌子和价格签。
说明牌子上写有,经多少位大夫证明,食用椴树木耳的好处。
而最吸引皇上注意的是,每个展台后面的墙上,都挂着一幅幅用原木相框裱起的画。
他就走了过去,这一看,就被吸引住了。
连陪同孟大人和陆畔的二姐夫,也在嘈杂的环境中沉下了心。
只看,那墙上正中间挂的是四幅关于长白山的画卷。
春天满山杜鹃,夏天大峡谷悠远。
秋天红叶覆盖,冬天林海雪原。
最奇特的地方是,连画都有注解。
长白,长相守,到白头。
向人们介绍这大气磅礴的山脉,它是从哪开始,一直到高丽那面。
且很接地气的给人们举例,曾有多少人,爬了多少日,才不过爬了山的一角。
宋福生认为,注解注解,就为让人听懂。
总不能和古代人民讲占地有4500平方千米吧。
又平方又千米,你就是让古代人民把手指头脚趾头全用上也掰扯不明白啊。
咱给举例,老百姓他就懂了,啊,爬那么多天才爬那点儿啊?这更直观。
皇上看完长白山,又去看其他画了。
他背着手,在看他的老百姓。
像是对着卖木耳的展台,那画里就是老百姓是如何从椴木上辛苦采摘下来的场面。
而其他画里制蜂蜜的,蜂农们在山上如何与蜜蜂为伍。
晒蘑菇的,妇女们被晒红膛膛的脸蛋,望着一院子的蘑菇捶着腰笑容满面。
采人参的,打猎的,要为上山提前准备多少日与野兽抗争,汉子们困顿的造的没人样,下山后大伤小伤,场景各不相同。
最终都汇为被收走山货那一刻,老百姓望着那难走的盘山道,眼中聚满了期盼。
这些画取名为:满天星。
老百姓才是满天星,群星簇拥才能月光明。
皇上不知的是,配合这些画的,其实还有一幅来自宋福生亲笔写下的注解。
只是由于黄龙府截了给皇宫进贡,宋福生就不方便再命人挂出来。
挂出来那是在给上级穿小鞋。
皇上就没见到。
那份注解的大致意思是:
他叫宋福生,他是会宁知县,他为老家土特产代言。
敢以官职向大家担保,会宁出产,绝对是真正的好东西,大家放心购买。
像人参,标注大致是多少年头的,它就不会差年头。
即使皇上没有见到这份注解,也在此刻笑了,在心里对宋福生笑了。
他转回身看向那热热闹闹的场面,听着掌柜们在向买家推销。
觉得这里连推销都新鲜。
“您瞧瞧这土精参,中肚肥大,根茎长的胳膊是胳膊腿是腿,这都有人型啦,要您老八十两一点儿也不贵。
您老也别比对那根年头说事,您老怎么不说说这药性。
我们山民可是在谷雨后白露前进山采参。
不信您找人问问,对面就是药铺。
只有这段日子挖出的参才最具有药性。
平日里采挖的照这差远了,您在外面买那些乱七八糟的,花不少银钱,三五根却不敌这一根。
它可是集天地精华长出来的。我们那里可是长白山,山清水秀,要是有本事爬到山顶,抬头就见云端。”
“哎呦,大娘,这是椴木耳,您还悄悄与我讲,还整个不影响我买卖。您悄不悄悄的,也不能一刀砍我大脖筋上啊,您不留神讲出的那价,听的我心口窝疼。再者说,我们这里不讲价啊大娘。”
“您识货,是这个,一看就常采买。
瞧见没,外面那些皮货商与我们没法比。只有我们长白山才有这种小貂。
我们小貂那可是风吹皮毛毛更暖,雪落皮毛雪自消,雨落皮毛毛不湿。”
“这位爷,您真说对了,有您这一句话就是暖我们心窝子。
我们从会宁来到京城那都不是确实不容易,那是很不易。
您是不知晓,盘山道,山高水长,我们来京城都没有去下面某些村庄费劲。
没有路了,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那盘山路是让我们硬生生趟出来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