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时代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宁中南

    在他看来,这个全权委托人,钟文璋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也可以。”

    “这么说,你是答应了”林晓光有些欣喜。

    “答应什么”钟文璋有些摸不着头脑:“不过,我不建议你这个时候出版。”

    这又是什么意思

    “一来嘛,《英雄志》还在连载,我觉得等到连载完毕,那时候出版最好,可以利益最大化,你可以拿到更多的稿费,现在《英雄志》还没到达销量极限,而且你又不缺钱,何必这么着急,再说金大侠抠的要死,价格方面,你可以等等看。”钟文璋侃侃而谈。

    林晓光承认,他说的确实有道理。

    像实体出版,书籍销售量的多寡,表示一个作家的实力,一本销量过万的书,自然和销量过十万,过百万的是天壤之别。

    第一本书销量太少,这会影响到第二本书的报价,甚至决定第二本书能否出版。

    出版商也是要盈利的,销量太少,赔钱的事他们可不做第二次。

    再就是钱的问题,钱多钱少是一个相对问题。

    他现在只是吃喝玩乐的话,光是在香港商报连载小说,这稿费足够花了,至于其他的,眼下还没改革开放,又不能做生意,要那么多钱还真没用。

    这年头一个有钱人,还是相当扎眼的。

    就说上次《青年文摘》十月刊的事,他垫了一笔钱,但更多的钱却不能垫,一则没有这个道理,清文社又不是他私人的,二则财不外露,这笔来自香港的稿费,还真不能在内地见光,至少不能让别人知道。

    至于金镛抠门这事,明报稿费并不高,是众所周知的。

    不少名专栏作家,如张小娴、亦舒等都是从《明报》出的名,但明报的稿酬一直比较低,林燕妮被称为全港最好的散文作家,她要求增加稿费,金镛拒绝,亦舒为此在专栏里骂他,他稿费照样不增加。

    金大侠性格特别好强,不说加稿费,到年底他还会加一点,一提的话,绝对没有增加的希望。

    “第二呢”林晓光问。

    钟文璋见他一开始还有些激动,后来变的很淡定,也是啧啧称奇。

    “二来,你就算缺钱花,也不是没有其他的路子。”

    “怎么说”林晓光听出他的言外之意。

    “你知道香港商业电台吗”钟文璋没有解释,而是转开话题,问起另一件事。

    “知道一点,河东之子何座芝于59年创办的,佳艺电视台倒闭了吗”林晓光并不重视香港商业电台,他对佳艺电视台很感兴趣,要是重生到香港,他说不定还会投资一二。

    钟文璋知道他对香港很了解,没想到了解的这么深入。

    “知道就好。”钟文璋叹息一声:“佳艺电视台倒闭了,还没到今年九月,就撑不下去了。”

    感叹完,他不再卖关子:“是这样的,香港商业电台有人过来,想跟你谈一下《英雄志》在电台广播的事。”

    “他们想拿到电台广播权”

    &n




第五十九章:十二月二十四日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建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全会讨论未来两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时,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搞好综合平衡的要求。

    全会还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就整体来说还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12月24日早晨,林晓光看着新出版的《人民日报》,报纸头版——全会会议公报,沿万泉河走着,低头深思。

    他从上述一些关于经济和农村的语句,联想历史进程,便能察觉到国家要启动农村改革进程。

    他现在在犹豫一件事,要不要参与到包产到户这件农民心中开天辟地的大事上。

    这并不是博政治资产。

    他从来没有当官的想法,对于未来,只有一件事,赚钱赚钱再赚钱,但赚钱也是有一个方向的,赚哪门子钱

    一直抄书,先不说心里会不会愧疚,只说一件事,每天抄那么几千字,天天都抄,不累吗

    林晓光也累,心里也有负罪感。

    打定主意,赚到差不多,就停止这门行当,接下来,当然是做一个企业家。

    但现行的体制下,只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没有民营经济,眼下的个体、私营、外资,三资企业还未出现。

    他想要在这个领域发展,还得借助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不是好借的。

    他从小都在县城长大,但老家在云台公社南窑大队,老头子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这一点上可以借力。

    眼下就有一个好机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个政策要到明年9月份,才会被国家肯定为社会主义性质,所以他有些迟疑,迟疑南窑大队的干部会不会听他的。

    不敢包产到户也行,包产到组敢不敢

    事实上,包产到组在很久就有人在做。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在西川省光汉縣金鱼公社,一些生产队就尝试过包产到组,不过很快因为一些原因停止。

    77年,金鱼公社凉水村生产队,悄悄把队里所有的田埂分了,社员拥有田埂的经营权,收成归自己所有。

    78年,尝到甜头的社员,将“擦边球”进一步向前推进,把公田一分为二,每户分到近半亩私田。

    同年3月,在光汉縣书记的带领下,金鱼公社进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试点。

    终于,78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光汉縣金鱼公社实行生产责任制。

    赵子瑜很久都没见他来编委会,便叫人来找,谁料他在路上慢悠悠走着。

    他暂时放下这事,去编委会。

    清文社编委会是一个听名头很响的组织,但实际上,人只有几个,青年文摘的权利在他这个总编手里,下面是主编白杨,还有其他几个主编,各负责一个栏目,以及手下几名责编,负责栏目下的几篇文章。

    没有主任,林晓光既没答应编委会主任由潘虹兼任,也没答应由赵子瑜担任。

    这事一度让赵子瑜耿耿于怀。

    在编委会,林晓光是说一不二的存在。

    不过自从联合编委会成立后,这个情况大有改变,以前他是乾纲独断,现在实行民主集中制,一些他反对,联合编委会委员们同意的事,也不得不遵从。

    就比如《青年文摘》十二月刊。

    林晓光这一次没有想写的,正好刘震云同学向读协投稿,写了一部关于农村生活的小说,写得特别棒,他打算十二月刊主打这个。

    谁料,同学们参与政治的热情很高,很多人都反对,想推选一首政治抒情诗作为主打。

    全会召开在即,这个紧要关头,林晓光怎么会允许他们乱来,所以否决了,但同学们还是很支持。

    最后举行投票,这首名为《黎明》的政治抒情诗获得超过半



第六十章:千字六十港元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青年文摘》做大做强,向全国数十所大学所在的二十余座城市发展。

    代表们有两点比较服林晓光。

    第一点,是他文采比较好,即便是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学生,如查建英、黄子平,也承认林晓光的才华不比陈建功差。

    第二点,他做事情比较有战略,高屋建瓴,同时能求同存异,组织能力比较强,把这么多人团结在一起。

    唯一有一点不好的地方,就是他比较胆小,审稿方面比较谨慎,筛选的都是不太出格的文章。

    这让一些一心想要搞事情的同学,有些不满。

    不过代表们有一个共识,《青年文摘》还很弱,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在思想上紧跟国家的步伐,才能避免一些令人遗憾的事,所以这方面还是比较严格的。

    但认同这一点是一回事,试探底线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十二月刊才会主打政治抒情诗。

    这就是一个小小的试探。

    林晓光知道这些,既然有丁抗美这个大院子弟兜底,表达出反对的意见,见没法阻止,只好顺水推舟答应。

    不过,他觉得这些人在作死,心中萌生退意。

    但什么时候退出,还不一定。

    十二月刊发行,便要准备一月刊,约稿审稿同时进行。

    他开始忙着创作,填补之前挖的坑,这时,钟文璋再次来访。

    “小光,我要走了。”

    “文哥,你可是来去匆匆啊。”林晓光忽然想到一首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何时能相逢。

    “没办法,领导动动嘴,下属跑断腿。”钟文璋苦笑。

    林晓光就觉得这厮很可疑,两次回北平,太刻意了,第一次来的时候,五月份,文联正要开三届三次全委会,这一次过来,十二月份,刚好要开党的中央全会。

    这不能不让人多想。

    他想着,便说道:“虽然我知道你不是为我专程来的,而是有很重要的任务,但我还是感谢你,来清华看我,告诉我好消息。”

    他盯着钟文璋的眼睛,很是诚恳。

    钟文璋无奈,停下脚步,说道:“小光,你就别试探了,我是不会说的。”

    林晓光闻言眯了眯眼。

    文哥前几天来清华找他的时候,他就出言试探过,可惜被滑不溜秋的文哥撇开话题,今天再一次试探,没想到竟然直接承认,但还是不肯说。

    不过这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便适可而止。

    “好,我不问了。”他轻笑一声:“文哥,还是像上次说的,出版的事暂时算了,电台广播版权,这事可就麻烦你了。”

    “嗯,知道。”钟文璋点点头:“你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没了。”

    林晓光沿着大路往前走,听到天上飞的鸽子叫着,忽然转身对他说:“你办事,我放心。”

    钟文璋当时一愣,然后噗嗤一声笑了。

    良久,他才止住笑意,恢复平静,一本正经说起事:“其实我有好消息告诉你。”

    “什么好消息”林晓光紧了紧围巾。

    “这事说来话长。”

    钟文璋叹口气:“之前报社里有过争执,眼见商报不死不活,提出恢复副刊,对这事,很多人反对,但总编一力支持,最后恢复,现在政策明朗,证明恢复副刊是对的。”

    “跟我有什么关系”林晓光不知道这里面还有这些内幕,想必当时争论得很激烈。

    “这七个月来,商报销量翻了三倍,扩大了商报的影响力,报社上下对你很感谢,总编托我向你转达谢意,所以决定对你涨稿酬。”钟文璋笑眯眯说着。

    这件事的冲击足够大,三秒钟后,林晓光才回过神来。

    涨稿酬是好事,他还真没想过商报会主动提这事,但他的注意力却没在这上面,他愣愣的看着钟文璋:“文哥,总编大人知道我的事情了你什么时候跟他说的”

    “就这两天。”

    “文哥,你是要害死我啊。”

    “小光,都改革开放了,我都不怕,你怕啥”钟文璋一点都不担心。

    “那能一样吗”

    &nbs



第六十一章:侨汇券
    忙一月刊编辑工作时,林晓光一直等着钟文璋的消息。

    一直到一月刊顺利发行,快到小年,版权出售的事情才敲定,粤州那边发来电报,是的,粤州,不是香港。

    “事已定,一册十五元,已汇款。”

    电报上就寥寥这十一个字,林晓光看到后,怔了一怔,抬起头,看向旁边邮电局的办事员,朝他露出笑容,说声:“谢谢!”

    对方有些不解,但还是点头一笑,随即偏过头去,忙其他的事。

    林晓光走出邮电局,心中大喜。

    这次对香港商业电台购买电台广播版权一事,他们是这样的打算的,文哥回香港作为全权代理,与对方谈,不过不是谈这一整本,而是二十二册,每册近十五万字。

    单以一册卖,因为商报目前还在连载,暂时只卖五册。

    香港商业电台答应了,一册一万五千港元,没错,就是一万五,五册总计七万五千港元。

    这是他俩的约定,为了避免被邮电部门发觉,电报上写的是“十五元”,后面“已汇款”三个汉字,代表十五后面三个零,如果四个汉字就是四个零,“元”的意思就是港元,“块”或者“圆”的意思就是人民币,所以就是一册一万五千港元。

    从香港汇款过来,官方汇率,林晓光瞬间身价多出一万五千人民币。

    光有电报,但是钱还没过来,他只能继续等。

    这一等就是三天,三天后他才收到汇款单,签好回单交给邮局,然后才去银行取钱。
1...1617181920...9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