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时代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宁中南

    自打有钱之后,吃饭这方面,他是变着花样吃,学校里食堂吃腻了,就去外面下馆子,外面吃腻,就自己做。

    前不久,他不是买了个蜂窝煤炉子吗

    这不,最近又买了锅碗瓢盆,就为立冬这天自己包饺子吃。

    嚷嚷着要来的人还是蛮多的,不过都是附近的,稍远一点就没办法了。

    六点多下课,人齐刷刷来到编委会教室,将地方腾开,然后便忙活开了,有的人剁猪肉馅,有的人擀饺子皮,有的人忙着热油泼辣椒,剩下的人围着炉子烤火,干一下再换别人来。

    冬天到了,宿舍里有暖气,但也就那么几个人,冷冷清清的,还不如在这,人多热闹。

    烤火的时候,就开始闲聊,说起他们上山下乡的事。

    林晓光在这方面没有发言权,只是安静地听着。

    “那一年,伟人发表‘知青下乡’的最高指示之后,北平各校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高举标语,敲锣打鼓,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宣传上山下乡的伟大意义,我在这次红旗飘扬、锣鼓喧天的游行中,受到巨大的震撼。”

    蒋学文感慨不已:“然后我就去了东北,在龙江省爱辉縣爱辉公社三道沟大队,插队落户。”

    “你们北平是那样啊,我们尚海也差不多,我就是那次去的北大荒,北大荒真的是太大了,荒无人烟,一个人都不敢外出随地走动,万一遇到沼泽,陷下去那就麻烦了。”尚雪梅想起沼泽地,至今心有余悸。

    “我们汝南不是离郏縣很近嘛55年伟人说,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这个乡,就是郏縣大李庄乡,我下乡那会儿,动不动学习大李庄。”

    火热的气氛,钱胜利也忍不住加入其中聊起来。

    还有丁抗美,她闻言笑了:“我们没学过大李庄,不过我们南云边疆,很多知青翻越国境线,奔赴缅甸战场,投入光荣的国际主义战斗行列,支援世界革命。”

    在坐的十多个人,半数都是老三届。

    比如北平知青蒋学文、尚海知青尚雪梅,还有涼山知青梁振道和他老婆党红霞,汝南知青钱胜利,和北平知青丁抗美、江汉知青方亚男。

    天南海北的,真是齐聚一堂。

    梁振道和党红霞是老高三,前者47年的,后者48年的,两人老家是邻居,学校有是高中学长学妹关系,下乡后都回农村老家。

    后来瞅对眼直接结婚了,现在孩子上小学了。

    梁振道66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就是老高三,面临高考,相对于其他级学生,高中三年都是实打实上过的,恢复高考时最有实力。

    不过,就因梁振道那一届学得扎实,高考录取时却对他们有加分,同样的分数,其他届被录取,他们要高二三十分,说不上好究竟是占便宜还是吃了亏。

    党红霞老高二,他俩夫唱妇随的,恢复高考后一起复习。

    最终,老公清华,老婆北大,也是一时佳话。

    尚雪梅是老高一,49年的,与共和国同龄,高中读了一年,去的是北大荒。

    丁抗美是老初三,50年的,出生那年正赶上抗美援朝,名字直接取这个,她三年初中都读完了,然后就去了南云生产建设兵团。

    方亚男是老初二,51年的,江汉人,初中读了两年,去的北湖生产建设兵团。

    蒋学文是老初一,52年的,赶上老三届的尾巴,初中只读了一年,钱胜利和他一样。

    剩下的,都不是老三届,是新五届和后五界,不过都是知青。

    知青也分两种,插队的和插场的,插队就是去农村,插场就是去兵团去农场,这里面差别可大多了。

    前者,是响应伟




第五十六章:《青年文摘》联合编委会
    新中国的历史,其实可以用歌曲来展现。

    比如,五十年代上半叶,中国人民志愿军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下半叶工农学兵商齐唱《社会主义好》。

    六十年代上半叶,演唱家郭兰英唱着《我的祖国》,下半叶宇宙中播放着《东方红》,传遍海内外。

    整个七十年代,知青们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奔向天南海北。

    八十年代上半叶,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人们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下半叶春晚上香港爱国歌手张明敏歌唱《我的中国心》。

    九十年代上半叶,人人传唱《春天的故事》,齐齐下海,下半叶香港回归,《走向新时代》。

    林晓光很喜欢这些歌曲。

    当然,他现在最想唱的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因为十二月马上到了。

    十一月,度过立冬,转眼小大雪到来,1978年的第一场雪降临北平,《青年文摘》十一月刊发行。

    整个帝都,银装素裹,白茫茫一片。

    前天晚上北风呼啸,次日早上起来,外面堆积的落雪有两寸深,而鹅毛大雪还在下,随风飘着,像柳絮一样落到人身上。

    林晓光突然想唱一首歌,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

    1978年的雪来的早,钟文璋却来得蛮迟。

    他来清华找人的时候,林晓光正在和读者协会的人商量《青年文摘》的事。

    《青年文摘》十月刊,出了《白桦林》一首歌,在北平大学生中引起轰动,《青年文摘》名噪一时。

    等到十一月刊,《青年文摘》又一次引起震动。

    这一次,《青年文摘》的主打作品,并不是诗歌或者歌曲,而是小说。

    林晓光要想抄诗,还真多的是,随便一首,都能让五四文学社那帮人哑口无言,比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再比如,北岛的短诗,《生活》——网。

    或者安庆诗人海子的经典抒情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无论哪一首,都足以让文学青年们顶礼膜拜。

    但他没有,可能是觉得德不配位,他一个伪文青,真窃据现代诗坛这些著名的诗作,他心里不免愧疚,因为自己实际上没有那种诗歌的天赋和才能。

    再就是,诗人都有代表作,把他们代表作抄去,感觉对不起这几个原作者。

    顾城上吊,海子卧轨……

    这样悲惨的事,他再抄,真有点说不过去。

    所以他没抄诗,只是根据几十年听到的知青经历,写了一本属于伤痕文学的短篇小说。

    伤痕文学现在是一个文学风口。

    比如刘心武老师的《班主任》,就在去年11月份《人民文学》刊登,还有伤痕文学名称由来,卢新华同学的《伤痕》,就在今年八月份,《文汇报》刊发。

    刘心武老师74年调任北平人民出版社任编辑后,一直到77夏天,他才在家偷偷写下《班主任》。

    去年9月,《人民文学》编辑部收到《班主任》,随后通过小说组责编初审,而后又通过复审,在终审环节,副主编难以是否过审的决定,最后,主编张光年决定略作修改后直接刊发。

    于是,《班主任》在第11期《人民文学》“短篇小说特辑”头条位置发表。

    《伤痕》的发表更为曲折。

    复旦大学中文系77级文学评论班要出墙报,于是卢新华同学就创作了这篇《伤痕》,作为墙报稿。

    随后,《伤痕》引起全校学生观看,许多人边看边流泪,《文汇报》的编辑从复旦大学老师那里听到这事,便要来手稿,详细阅读后准备发表,但是,编辑部内部有不同意见。

    两个月时间,在尚海、北平文艺界广泛、反复征求意见时,卢新华同学将《伤痕》寄给《人民文学》,但被退稿,就在这时,《文艺报》总编辑支持发表。

    终于,78年8月11出版的《文汇报》以一个版面的篇幅刊发《伤痕》。

    《班主任》与《伤痕》就这样与广大读者见面。

    &



第五十七章:出版《英雄志》?
    在坐的都是精英,没人想屈居人下。

    虽然读者协会成立之初,是在林晓光的指导下,由比较亲近的人代表出面,联合周围的同学一起创办。

    但到后来,一个个当上读者协会的社长和部长,读者协会便产生独立意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林晓光可以靠几个亲近的人,让读协与清文社紧密合作,但合作不是合并。

    一个社团那么多人,他能影响到的,实在有限。

    事实上,清文社和他们都是平等并列的,并不存在身份上的隶属关系,也不存在前者领导或者指导后者,顶多双方是攻守同盟。

    更何况,人都是有立场的。

    就像之前,杨蓝因为北大读协这事,被别人骂是北大叛徒,她心里难道很舒服

    再说,眼看着《青年文摘》做的风生水起,读协焉能想一直为别人做嫁衣一直被别的同学骂是叛徒

    分裂在所难免。

    清文社也不能犯众怒,被千夫所指,以致众叛亲离,所以《青年文摘》只能改组。

    怎么改组还是一个问题。

    有的人想丢弃《青年文摘》这个名字,另起炉灶,有的人不想,想搭《青年文摘》的顺风车,把自己学校读协的社刊做起来。

    为了不至于分裂,为了不影响林晓光在余主任面前做的承诺。

    所以,必须让各读协对《青年文摘》产生归属感,产生这不是别的学校社团的社刊,而是自己学校自己社团的。

    最后,他想到一个勉强两全其美的做法。

    《青年文摘》保持不动,在现有近十个栏目的基础上,以此为核心,各学校读协再添加自己的栏目,共用一个名称,出版发行。

    这样,困扰大家的经费问题得以解决。

    这个策略,终于在代表大会上达成一致,会议达成以下决议。

    清文社将《青年文摘》的品牌,借给各大学校读协使用,清文社保留收回品牌的权利,同时组建联合编委会,由联合编委会负责整体编辑工作。

    开完会,林晓光累得不轻。

    出门之后,赵子瑜便问:“这样就能继续下去”

    林晓光脚踩在积雪上,发出沙沙的声音,他叹口气:“走一步看一步吧,幸好发现的及时,要不然他们就该逼宫了,到那时,就完蛋了。”

    “只要《青年文摘》这个名字一直用着,先入为主,学生和老师肯定还以为是咱们清华的。”,他没说,还有余主任。

    “好吧,那联合编委会呢”赵子瑜只能接受。

    “联合编委会当然是以清华为主,北大为辅,其他人大、北理、民大、农大、北航再次,就算选了人,每周六天在上课,周日他们才有时间过来,能有多大发言权”

    林晓光笑眯眯看着她:“相信我,联合编委会还是清文社做主。”

    “是你做主吧”赵子瑜翻个白眼。

    正在这时,白杨连忙走过来:“小光,有个人找你,说是粤州来的,叫钟文璋,当时你在开会,你快去找他吧,他现在在学校食堂。”

    “文哥”林晓光有些吃惊。

    这个时间点,马上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了,他跑来干嘛

    林晓光一边想着,一边赶往食堂。

    可能钟文璋饿了,先去吃饭,也没说坐在具体哪个位置,还是林晓光费力地在食堂上千人中找到他。

    一见面,他就发现,钟文璋风尘仆仆的,脸色掩饰不住的疲惫,分明是远道而来。

    “钟哥,不至于吧你可以先休息一下的。”

    “我是开心激动,你知道吗”钟文璋一边夹着面条细溜,一边口齿不清地说着。

    “你开心什么马上开的全会吗”林晓光打了一份米饭,边吃边聊:“你们香港商报是佐派报纸,以你们贵社社长总编的级别,还不够来北平参加会议吧”

    全会出席者,最低都是,总共只有两百多人。

    至于佐派报纸参加会议一事,是有前例的,新华社香港分社,就是内地政府驻香港代表机构,而分社社长这一级的高官,



第五十八章:双喜临门?
    七个多月时间,终于有人想找他出版小说了。

    林晓光等得好辛苦。

    那可是金镛封笔古珑逝,江湖唯有英雄志的《英雄志》啊。

    “文哥,怎么说是三联书店中华书局还是商务印书馆”林晓光心情有些迫切。

    “想多了,这三个都不是,是明报、天地图书、香山文化。”

    金大侠的明报不只是一份报纸,还有图书出版业务,这次想出版《英雄志》,想必是看到它的实力了,至于后两家图书出版商,林晓光听都没听过。

    “明报的报价多少分成还是买断版税多少”

    “不知道。”钟文璋摇摇头:“这些事情,明报见到作者才会谈,你觉得作为同行,他们会跟我这个记者透露这些吗”

    “好吧……”

    明报非要见到作者才肯谈,但是他没办法去香港啊,林晓光有些苦恼,

    “其实这事已经有一两个月了,我还是听一位编辑同事说起,才知道的,眼下就这三家,看你怎么选”

    “看来,我必须找一个全权委托人,去跟明报谈这事了”林晓光盯着钟文璋的眼睛,试探着问。
1...1516171819...9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