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宁中南
“你要从字面意思理解,西陇西陇,自然灾害陇縣的西面,所以叫西陇,同理,我再问你,陕是西陕省的简称,中
第五十二章:你要战,那便战!
转眼间,国庆过去,步入十月份。
《青年文摘《》十月刊还在筹备,《未名湖》却新出一期。
林晓光在北大食堂正吃饭,杨蓝的室友方亚男拿着文刊过来,翻到其中一页,直接递给他。
“怎么回事”杨蓝脑袋凑过来。
他看着上面:“就《青年文摘》某些文章的批评。”
看完之后,他有些错愕,继续往下看。
“文学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
“没毛病啊”杨蓝一脸狐疑。
“继续往下看!”
“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然而,有些人却可耻地将神圣的桂冠玷污,将低俗粗鄙的文字拿出来,堂而皇之地宣称是文学艺术。”
林晓光开始上心,看着看着,逐渐动容。
一直到看完,他才将这篇文学批评递给杨蓝,然后坐在凳子上,继续吃饭。
“你不生气”方亚男有些吃惊。
“为什么要生气狗咬你一口,难道你还追回去咬狗一口不成”林晓光若无其事反问。
“噗嗤!”几个女生闻言,齐刷刷笑出声。
“你这张嘴,太坏了。”田甜忍俊不禁,刚才差点把米粒喷出来。
笑过之后,方亚男追问:“你真的什么都不做”
林晓光摇摇头:“我不知道从来不刊登文学批评的《未名湖》,为什么就《青年文摘》很特殊地发表,不知道五四文学社是不是把我们当成对手,还是打算全面开战,不过我并不怕。”【!…最快更新】
他继续说着:“当他们试图把文学,当成少数人的玩意时,即便文学性再高,也没法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但是很多人就是不懂装懂,就比如我们学校的中文系,看上青年文摘的人不多。”方亚男有些担心。
林晓光这样回:“我们创办青年文摘的初心,就不是给北大中文系的人看的,而是给非中文专业的其他文史理工专业,我们瞄准的是99%的那一撮,而不是1%。”
“北大中文系的人看不看青年文摘,喜欢或者讨厌,真的无所谓。”
自从《未名湖》出了针对青年文摘的文学批评之后,很多人都知道了,清华文学社的人也在讨论这事。
就这件事,社里专门开了一场会议。
林晓光指着这篇批评逐条反驳:“他们说《从前慢》是文字堆砌,情感浮华单调,表现直白不含蓄,那我就不明白了,难道诗歌非要像意象派那样,不明觉厉,深沉才行”
“我爱这土地和乡愁,前者爱国,后者思乡,都是很单纯的感情,没见有多单调,非要很复杂”
“再说,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直白吧没见有人说它低俗。”
“我还是那句话,青年文摘并不低俗,低俗只是因为你没有自信,你没有把自己当成人民大众,而是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精英贵族,自以为高贵,看不起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大众文学。”
“鲁迅将《红楼梦》定义为‘清之人情小说’,并且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觉得低俗粗鄙,是因为他自己低俗粗鄙。”
“至于青年文摘是不是低俗粗鄙,五四文学社说了不算,人民大众说了才算。”
“说的太好了。”刘燕情不自禁鼓掌。
有她带头,再加上潘虹也开始鼓掌,赵子瑜紧随其后,终于全场响起雷鸣般的鼓掌声。
会议结束,潘虹便找到林晓光。
“小光,我觉得你刚才讲得非常好,我认为我们有必要进行反击,伟人说过,无产阶级革命的宣传阵地,我们不占领,敌人就会占领,所以我想找人整理一下你刚才的发言,作为十月刊发表出去,同他们展开论战。”
&nbs
第五十三章:故都的秋
重阳过后,进入深秋,天逐渐开始冷了。
林晓光穿上羊毛衫,待在《青年文摘》编委会,泡着茶喝。
最近因为青年文摘这档子事,弄得他有点心浮气躁,察觉这一点,他去街上买一套茶具,暂时打算用这个来磨磨性子,过段时间等开春了,再买一副钓具,去圆明园的湖里钓鱼。
一个蜂窝煤火炉,一个大茶壶,既能围着烤火,还能喝水,别提多舒服了。
白杨从外面进来,便看见他像个老头子一样,优哉游哉喝着茶,一副悠然自在、闲适自得的样子。
“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思喝茶”
“什么时候不能喝茶每逢大事有静气,坐下,我给你泡茶喝。”林晓光提起紫砂壶,给小茶杯里倒上一杯茶。
白杨上气不接下气,端着茶,一饮而尽。
“再来!”
“真是牛嚼牡丹。”林晓光摇头失笑,继续倒上。
白杨一连喝三杯,才感觉不那么渴了。
一屁股坐在凳子上,等气喘匀了,才盯着他,上下打量,许久才开口:“林晓光,我以前对你挺不服气的,不过现在我服了,你有点本事。”
“是吗”林晓光看着书,头也不抬。
“是的,你真的挺有本事。”
“我其实挺没本事的。”说到本事,林晓光忽然想起来,傅老师至今还在安庆老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回来,见一面都做不到,谈什么本事。
“你真的很有本事,《白桦林》这首歌,我服。”
“外面都在传了”
白杨连连点头:“都传开了,你歌词乐谱都写了,多累秘法索拉西他们难道不会啊,这首歌太好听了。”
林晓光心说,能不好听吗,这可是朴树的歌。
不过他有些不好意思,明明只想当一个文抄公的,没打算在音乐领域也抄,这一次,五四文学社把他逼急了,要不然也不会放这种大招。
他点点头,表示知道,然后低头继续看书。
“看什么书啊,这么认真”赵子瑜和顾敏一起走过来,人未到声先至。
“郁达夫,《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向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滋味。”白杨开始大声背诵。
顾敏接下一句。
赵子瑜又接后面:“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就是文艺青年的模样,忽然福灵心至,便要朗诵诗歌散文,像传染病一样,把文青病一个传给另一个。
然后白杨忽然心血来潮:“要不我们去外面玩吧。”
其余几人也很心动,可一想到眼前,《青年文摘》的事情堆积如山,都叹口气,什么时候才能有时间出去逛一下。
“读者和读者来信怎么办读者反馈怎么办工作总得有人干吧”
林晓光摇摇头:“鲁迅说过,人要做兴趣的主人,而不要做兴趣的奴隶。我们喜欢文学是因为兴趣,但是当兴趣变成工作和负担,就不再是兴趣,而玩也是因为兴趣,所以我们去玩吧。”
“鲁迅说过这话我怎么没听说过”赵子瑜瞪大眼睛。
“子非鲁迅,安知鲁迅曰呼”白杨却很感兴趣。
“别管那么多了,我们去香山吧。”
“这样真的好吗”
“有想留下的,就让他们留下好了,多给学弟学妹们机会嘛,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
于是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在一个周日,他们呼朋唤友去香山,林晓光叫来杨蓝和林晓芸,还有堂哥林卫东,以及常安縣革委会副主任李季成女儿,今年考上民大的李婷。
赵子瑜也叫来人,她一个堂哥,北航的赵子琦。
还有林晓光宿舍的几人,杨蓝宿舍的,林晓芸宿舍的,等等,只要想去香山玩的,都一起过去,最后好多人。
有不去香山的,有别的打算的,社里也给放假了,只留下自告奋勇留下的人坚守岗位。
不知道傅徽怎么听到这个消息,也跟着一起过来
第五十四章:白桦林
林晓光本来不打算在《青年文摘》中新加入文艺评论这个栏目。
不过,来自邵小兵之流的打压,让他意识到不加入还真不行,就像伟人说的,舆论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一定要去占领。
这一点上,他极为佩服伟人他老人家。
在北平大学生文艺领域,总要决出一个胜负,而文艺恰恰是和舆论宣传密切相关的,不管是五四文学社打败清华文学社,还是后者打败前者,舆论阵地绝不能丢失。
所以,十月刊的《青年文摘》,便新加入文艺评论这一栏目。
第一篇文艺评论就是他自己写的,文学性与大众性的冲突:赵树理的选择。
新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赵树理,有一篇文章不得不说,那就是《小二黑结婚》。
他将这篇评论发出去,没想着让邵小兵那帮人投降,只是表明一个态度。
大众文学低俗粗鄙,这个帽子,他不戴,《青年文摘》不戴。
此外,那就是针对人民大众,针对青年大学生们,让他们看到这则评论,不至于人全被拉到五四文学社的阵营去。
此时,北大静园六院,中文系文学专业课堂。
吴组缃教授拿出一本书,指着上面:“这本青年文摘,你们应该都知道吧燕园对面的清华园创办的。”
未来的苏南省副主席黄蓓佳抬起头。
未来创作了《刮痧》剧本的王小平直接回答:“老师,是的,这是清华文学社的社刊,已经发表两期了,是没考上北大中文系的林晓光主编的,他就是《青年文摘》的总编。”
未来写出经典室内剧《我爱我家》剧本的梁左,竖起耳朵倾听吴教授说话。
“你们都看了吧,觉得怎么样”脑袋铮亮的吴教授微笑着。
课堂上,不能大放厥词,发言要言之有物,不然在坐的同学和老师都是行家里手,难免贻笑大方。
更何况,这里是北大中文系,面对清华文学社创办的社刊《青年文摘》,你是表扬好呢,还是批评好
表扬的话,好像有点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那么批评呢当然不能因北大清华之争,就狭隘粗暴说对方不好。
还是那句话,要言之有物。
很多人都没说话,都思考着,斟酌着言辞。
吴教授见状就笑了:“先不说别的,就以这篇文学批评而言,你们觉得怎么样”
同学们便纷纷开口。
未来的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说道:“我们前面学过,文学批评有五种模式价值,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和身份批评。”
“这篇批评里说,新文学实质上只是少数都市精英学生的狂欢,新文学如何走到最广大的民众当中去如何走到西山黄土沟沟里千万农民身上去”
“赵树理选择了一条新路——既不同于鲁迅的启蒙立场,又异于沈从文的乡土神话,他说,不想成为文坛作家,只想做一个‘文摊’作家。”
“于是就产生了新文学乡土小说,赵树理的探索受到热烈欢迎,且探索中包含某种思想,纵使这思想不见得如何高深,却恰到好处地附和农民们的期望。”
“愿意放下身段走入大众,这已经足够伟大,我觉得说得挺对。”
吴教授闻言,看着若有所思的同学们,便笑了:“看来同学们的心胸很开阔,并没有因为是对面学校的,就因此而产生的偏见,这很好。”
“须知,傲慢与偏见是人都有的,你们作为文学专业学生更要克服它。”
他看着一个个学生,不明觉厉的宋红,正翻着《青年文摘》的查建英,若有所思的黄子平,忙着记笔记的刘志达。
“我一直反对文学领域,动辄这主义那主义,反对这反对那,作家写作的时候,尽量不要考虑主义,还没落笔,就已经圈定主义,这等于是教条和八股。”
吴教授继续说:“胡适说过,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这话我也要送给你们。”
“文学上,少谈主义,多学多看。”
“学习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n
第五十五章:一条大河波浪宽
俗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眼见冬天到来,立冬这天是周三,食堂里也准备了饺子,不过林晓光他们没有去吃,而是回到《青年文摘》编委会,在小教室里自己煮饺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