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崇祯一愣,怒道:“拯救大明好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那你为何不与朕商量做事如此的胆大妄为!”

    朱慈烺的目光如同有形一般,直直地刺入崇祯的内心,道:“儿臣事事想和父皇商量,可父皇呢,总喜欢一意孤行,您是天子,一言九鼎,儿臣改变不了你,只能改变自己。”

    崇祯嗤笑道:“巧言令色!你所做的这一切,就不怕激起全大明的地主,士绅,商人,勋贵等阶层的逆反”

    朱慈烺摇头道:“儿臣读的书少,不懂那些乱七八糟的弯弯,只能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问题。”

    “别再说了!”崇祯面色难看,喘着粗气,挥手道:“你赢了!”

    朱慈烺叹息,真是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他说道:“儿臣数年前就说过,皇明没有谋逆的太子,儿臣所做的一切只想改变父皇!”

    说完这句话,朱慈烺脸不红心不跳的,一副坦然的模样,显然多年的磨砺让他的脸皮也厚实了一些。

    崇祯呆呆地权衡了半日,目光又在朱慈烺的脸上凝注了良久,最后终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就算再不服,自己也无力改变。

    不过自己现在的情况貌似比李渊好些,最起码太子去南京监国后,大明长江以北还是自己说了算,自己更是名义上的大明天子,大明也始终没落在外姓手里......

    崇祯整理了一番衣冠,忽然道:“答应朕的五千万两银子什么时候送上来!”

    朱慈烺一愣,脑门一阵黑线,到现在这老爹还惦记着这笔银子。

    崇祯瞥了他一眼,道:“怎么,你反悔了”

    朱慈烺道:“给给给,只希望父皇能悠着点花,别喂饱了那些贪官污吏。”

    崇祯冷笑一声,道:“你顾好自己就行,江南是东林的老巢,他们在京师被朕打压的站不起身来,你去江南要是扶持他们还好,若是依旧手段强硬,只怕到时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朱慈烺如何不知道,东林党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以士人为基础,其势力盘根错节,很是难搞。

    临走之前,崇祯还不忘点炮,道:“你重视武人阶层,小心有一天控制不住那群骄兵悍将,想想洪武朝的蓝玉吧。”

    朱慈烺笑道:“这就不用父皇操心了,待儿臣南下后就将父皇密诏的那三个总兵放还。”

    王廷臣等三个总兵都是在辽东之战中立过大功的,在历史上评价也不错,朱慈烺不忍除掉他们。

    至于崇祯担心的武人阶层做大,更是不可能,天武军经过几番军队改制,权力早就问问掌握在朱慈烺手中,他将练兵权、统兵权和调兵权完全分开了,军屯部负责练兵、武将统兵、军机部统筹调兵,无论是谁想要调兵只能通过朱慈烺和军机部。

    军机部是由几名大将组成,需要全票通过方能以军机部的名义调兵,如




第414章 出发、南下
    孙应元和周遇吉在王府外跪了整整一天一夜,清冷的夜里还下起了半夜毛毛细雨,二人身上的衣袍浸的通透,冻的脸色发青,却依然没有怨言。

    往来信王府的天武军众将不敢相劝,也不敢替他们求情,众人并非蠢笨之人,知道武将抱团只会更加惹得皇太子不快。

    下午之时,朱慈烺走出王府,见二人依旧稳稳的跪在那,身边还多了两个人,陈圆圆和周遇吉的老婆刘英昭。

    刘英昭虽是女将军,善骑射,能挽弓数百石,但并非五三三粗的暴力女,相反她的容颜娇好,身材纤小盈盈,一副英气逼人的侠女形象。

    四人见朱慈烺出现,连忙拜倒,由于长时间的跪着,身体已经冻得有些僵硬,险些扑倒在地上。

    孙应元拜伏道:“臣擅作主张,有罪,请殿下责罚!”

    朱慈烺负手而立,道:“如何责罚”

    孙应元道:“罢官除爵,殿下要臣以死谢罪亦可!”

    周遇吉也道:“臣也一样,错就是错了,只求殿下不要牵连臣的家人。”

    朱慈烺看着他道:“牵连家人周遇吉,在你心中本宫是那种睚眦必报的人吗”

    刘英昭面色一惊,连忙道:“殿下息怒,夫君他心直口快不会说话,请您恕罪。”

    朱慈烺皱眉道:“你闭嘴,让他说!”

    刘英昭连忙闭嘴,用左臂捅了捅周遇吉,示意他不要乱说话,这小动作看的朱慈烺暗暗一笑。

    周遇吉道:“殿下不是那样的人,是臣多心了。”

    朱慈烺暗叹,看来自己不仅把敌人杀怕了,就连自己人内心都害怕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经过这些年的征战和杀戮,朱慈烺明显感觉自己的心态有些变了,杀心越来越重,以前是杀鞑子杀历史上的卖国贼,越杀越解气,现在连杀一些反对自己的文臣都毫无波澜,甚至内心还有点小兴奋。

    铁血手腕硬固然重要,也很适合治理乱世,但要是天下统一后,开始治国再这么杀下去,恐怕就要变成隋炀帝了。

    朱慈烺暗下决心,没事要多练练琴棋书画陶冶下情操,当然了,该铁血还得铁血,人还是要杀的,大明还未统一,贪臣墨吏横行,江南也有一群蛀虫在那活跃,唯有用尽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

    朱慈烺看向孙应元和周遇吉道:“如果重来一回,你们会如何去做”

    孙应元道:“如果重来,臣会先向殿下建议去南京监国,再听从殿下的决策。”

    朱慈烺点点头,上前道:“起来吧,回去泡个澡休息一晚,明日启程,大军南下!”

    孙应元和周遇吉都是历史上为国尽忠之人,无论敌人招降多少次,他们都毅然选择战死,品性没得说。

    孙应元是最早跟着自己的人,忠心度毋庸置疑,周遇吉为人耿直,也算忠心可嘉,二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也是为国考虑,并非违反军令。

    朱慈烺不会因为一己私利而把两人换掉,如果那样,那他以后也没什么可用之人了,有的也是一群杨士聪之流。

    不怕武将有思想,就怕为了一己私利拥兵自重,只要他们能服从军令,忠勇报国,为人正直,其他都是小事,目前整个大明想找出符合这几点的武将,怕是已经不多了。

    朱慈烺能用杨士聪、吴伟业这些品性不佳之人,如何容不得孙应元、周遇吉,再说二



第415章 凤阳府
    四月初,经过两个月慢慢悠悠的行进,南下大军终于进入了南直隶凤阳府地界。

    望着眼前一块巨大石碑上的“皇明南直隶凤阳府”几字,朱慈烺喃喃道:“终于回来了!”

    这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是凤阳知府杨廷麟所书,字体遒劲有力,颇为大家风范,此块崭新的石碑也见证了凤阳府日新月异的发展。

    看着熟悉的景色,数万天武军将士们顿时欢呼了起来:“回家了!回家了!”

    大军怀着热切的心情进入了凤阳县,凤阳府的官员们以杨廷麟、朱大典、程国祥为主,声势浩大的前来迎接。

    现在的凤阳府较之以往发展更盛,到处是平坦笔直的道路,有些主道路甚至用水泥铺成,两侧分部着长长的排水沟,在排水沟旁还有树木林立,没隔数里就有供人休息的石亭。

    道路周围的田地中水车林立,一眼望去颇为震撼,还有些地方建立一片片宽阔的养济院,河南的流民进入凤阳府就会在这里接受检查,吃几天饭养好身子后安排垦荒或者到矿场工作。

    朱慈烺见凤阳府被治理的这般好,一路上对杨廷麟等人赞不绝口。

    随军南下的东宫属官们见此情形皆是面露奇色,吴伟业更是兴奋道:“凤阳乃龙兴之地,果然气象非凡,有桃源之感,吾真想吟诗一首!”

    言语间,他看向杨廷麟,颇有些嫉妒之意,同样是东宫侍讲,杨廷麟现在混的有模有样的,还有这实打实的业绩,往后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杨士聪看着脚下的水泥路,暗暗吃惊,道:“此路真是别致!”

    大明各地官道年久失修,北方的道路更是坑坑洼洼,下雨天污泥漫道,走哪都伸不下脚,哪能和凤阳的官道比,如此坚硬平坦,只怕是连番狂风暴雨后也能如履平地吧。

    其他东宫属官们也感慨万分,看向周围那些高大的水车更是暗暗点头,南方水网众多,有这些水车运作,干旱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处理,虽然不能彻底解决,但粮食收成肯定比北方高出一大截,百姓吃饱肚子应该没问题。

    如今这年头,能填饱肚子的地方对于百姓而言,就是桃园乐土,李自成诸流要是能生活在此地,哪有闲工夫去造反。

    大军行至中都城外,只见前方布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漫无边际,不知道来了多少迎接的百姓。

    当看到天武军的龙旗时,人流一阵骚动欢呼,众人挥舞着手臂迎接着大军回师。

    透过龙辇看着激动的人群,朱慈烺心情极为舒畅,他从龙辇中走出,骑在战马之上,挥手向众人致意。

    他的行为更是引爆了人群,引来了潮水般的欢呼声,一个个年轻的崇拜者激动地看着朱慈烺,扯着嗓子在那呼叫着。

    天武军将士感受着百姓的热烈,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连那些东宫属官们也是与有荣焉,感觉不虚此行。

    迎接的人流中,一个身穿大明举人青袍巾服的男子看向身边的同伴道:“而农兄,你觉得皇太子如何可有辅佐殿下安邦兴国的意向”

    说话之人正是前年一路尾随天武军北上的河南举人李信,此番听说太子要在南京监国,他又从河南跑到了凤阳,等待自荐的机会。

    李信的同伴也是个文人打扮之人,年在三十左右,面如冠玉,头发以发巾整齐的束在脑后,有种温润如玉的气质,他微笑回道:“未曾观其真容,不予评价,至于辅佐,那要看其人如何,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说话之人名叫王夫之,是湖广衡州府人,出生在书香门第,十年前,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在京城拒绝首辅温体仁党羽的索贿,气愤之下撕毁荐贴,自誓不出。

    王夫之秉承父亲的气节



第416章 两大谋士
    中都皇城前,洪武大街上人流熙攘,街道两旁聚集了众多商铺及茶楼酒肆,往来的商贾人群密集,热闹非凡,丝毫不比京师棋盘街差。

    李信和王夫之来到皇城前,被一队驻守皇城的天武军拦住询问道:“皇城重地,二位止步!”

    李信上前递上名帖道:“听闻太子殿下招贤纳士,曾在皇城中建了一座聚贤楼,我等前来自荐。”

    天武军的队长接过二人名帖,又从上到下打量了一番二人,这才点点头,道“二位先生请!”

    王夫之有些惊讶,他万万没想到一个大头兵居然这么有礼貌,相比参加乡试时遇到的那些巡街大兵,天武军士兵的素质真不错!

    二人进入皇城,发现天武军正在安营扎寨,庄严气派的禁垣前,一个个前呼后拥的天武军将军下马互相说笑着,还有一些凤阳府的官员在等待觐见。

    二人将名帖交给了聚贤楼的管事,等待着皇太子的召见,不过他们并没有抱希望今天能觐见,看这情形太子殿下是要召集文武官员开一次朝会,恐怕没有时间召见自己。

    不到一刻钟,出乎李信意外的是,禁垣中来人,言太子殿下在偏殿召见二人。

    李信和王夫之大喜,暗呼太子殿下礼贤下士,招贤之心热切,真乃仁君。

    其实他们二人想歪了,朱慈烺本是没空召见他们的,当他看到其中一张名帖上的大名王夫之时,这才挤出时间召见。

    朱慈烺对王夫之的大明早有耳闻,此人是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历史评价很高,其气节凛然,是个抗清志士,曾提议南明政权与农民军联合抗清,直到康熙三十一年去世都没有剃发。

    见到二人后,朱慈烺先和王夫之进行了交谈,此时的王夫之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也没提出解放人民思想的主张,更没有反对**皇权。

    朱慈烺对其解放思想的想法很感兴趣,想用这位未来的大儒也是为改变大明百姓想法感兴趣,至于其反对**的想法,暂时还是要遏制住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皇权**自然会消亡,但不是现在。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不是张张嘴就能消除的,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推翻了大清朝也没能搞得动,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击败了孙大炮的二次革命,也没能让民主宪法深入人心,帝制刚刚结束后的中国依旧有着浓浓的封建思想,人们认为皇帝没了,王法也没了,各种偷鸡摸狗的动乱层不出穷。

    发现了这一现象后,袁世凯这才手捧宪法恢复帝制,袁大头并不是为了过一下当皇帝的瘾,而是想效仿当时部分世界列强成熟且主流的政治体制,准备建立相较于中国历代君主**政体先进的君主立宪政体。

    当时美籍宪法顾问古德诺教授发表的《共和与君主论》称:“......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由**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结果,中国将来必因总统继承问题‘酿成祸乱’如一时不即扑灭,或驯至败坏中国之独立,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此殆无可疑者也。”

    事实证明,美国佬的这个预测是准确的,袁世凯披上龙袍百日就挂掉了,君主立宪制失败,北洋政府总统更换频频,各方军阀势力打得热火朝天的,还让日本鬼子进了中国,中国前前后后折腾了几十年。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新的思想,才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革命。

    想在明朝搞总统制,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至于君主立宪,相当于把皇帝的权力分给了一小撮人,这就民主了瞎扯淡!

    制度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执行制度的人,人不行什么制度都是空有其表,目前的状况来说,大明的内阁制就挺好的,足够用。

    朱慈烺又和那位名叫李信的人交谈了几句,令他惊奇的是,李信交谈间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不像个寻常举人。

    朱慈烺询问道:“先生是河南人”

    李信站起身来,回道:“学生是河南开封府杞县人。”

    听到他的籍贯,朱慈烺忽然笑了,问道:“先生是否也叫李岩”

    李信猛然一惊,好奇道:“这是学生上个月刚改的名字,还未更改户籍,殿下如何知晓”

    说话间,李信脸色有些窘迫,其实李岩一名是一个流寇的女首领为他起的。

    数月前,李信在老家杞县赈济灾民,被一个人称“红娘子”的女首领抓住,红娘子劫富济贫,路过杞




第417章 忠魂祠
    奉天殿中,文武官员汇聚一堂,有朱慈烺在江南的班底,也有从京师带来的东宫班底。
1...122123124125126...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