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朝会上,朱慈烺宣布了两件大事,第一,祭拜天武军阵亡的将士;第二,定下去南京的日期和南京六部职位预定分配。

    对于六部官位分配,各人脸上皆是喜形于色,南京六部除了户部和兵部,其余都并无实权,但皇太子在南京监国,这些部门都要正常运转了。

    只是朱慈烺尚未宣布六部正式人选,让吴伟业等东宫属官们忐忑不已,不过想想皇太子的文官人选貌似不多,众人也稍稍放下心来。

    至于天武军武将们的分配,朱慈烺暂时没有言明,只是告诉他们此去南京要分田,无论将官还是士兵都有田地。

    天武军的军职系统已经很完备了,无非就是接管南京兵部,众将也清楚,有军机部在,南京兵部已经名存实亡了。

    三日后,朱慈烺率文武官员在城外皇陵旁忠魂祠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

    凤阳的忠魂祠是朱慈烺亲自下旨敕造,占地极广,方便天武军阵亡将士家属的祭拜,忠魂祠和凤阳皇陵毗邻而居也是为了提高祭祀的等级,表现朝廷对为国尽忠将士们的重视。

    自崇祯十一年十月八万天武军北上,平定入关的清军,再到辽东之战,出征一年多的时间天武军阵亡近万人。

    由于路途数千里之远,不可能把阵亡将士的遗体运回凤阳,只能带回英烈们的骨灰和衣冠,将灵牌请入忠魂祠,供世人祭拜,阵亡将士的盔甲兵器等遗物则归他们的家人所有,传家流传。

    祭祀之时,众多凤阳府的百姓不断涌向忠魂祠,浩浩荡荡形成庞大的人流,他们大多是天武军的家眷。

    在一片哀乐声中,将士们将阵亡战友的骨灰盒安葬在忠魂祠后的陵园中,朱慈烺与一众将军们亲自铲土立碑。

    祭祀大典开始时,一队队天武军的将士手持灵牌,有序的将之请入忠魂祠内。

    在庄严而隆重的祭祀乐舞中,朱慈烺亲自点香,对着祠堂中密密麻麻的灵牌拜了数拜。

    忠魂祠外的辽阔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黑压压的军民,足有数十万人,远比数年前在良乡城祭祀时的规模大。

    朱慈烺站在广场前,高呼道:“皇明忠魂血气在,埋骨他乡魂归来!英雄剑,百战折,大明魂,永世存!”

    在广场中央,数万人的天武军军阵行并枪礼,齐声吟唱军歌《精忠报国》: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数万人齐声颂唱,感染了在场所有人,战死将士的家属们更是哭成一片,在哀伤之中,他们又是自豪,自家的男人没有白死。

    连一些文官都有些动容了,吴伟业忍不住道:“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随后,朱慈烺颁下令旨,忠魂祠以国家级大祀的规格进行祭祀,设神官,而后每年都要在固定时间进行祭祀大典。

    临走之时,他路过一个领着年仅几岁孩童的小妇人身边,小妇人看样子只有二十出头,自家男人战死,还带着个孩子,想来日后的日子不好过。

    朱慈烺看着哭成花脸的小妇人,驻足轻声道:“以后要是有什么困难,尽管去找凤阳本地官府,如果他们不管,可去找本宫状告他们。”

    小妇人连忙拜倒,带着哭腔道:“民妇多谢殿下关怀,民妇男人杀鞑子的封赏已经发下了,有




第418章 衣锦还乡
    祭祀大典后,朱慈烺下令,天武军全员放假修整半个月,半个月后回军营集结开赴南京。

    修整的命令下达后,天武军各个军营中瞬间传来阵阵的欢呼声,人人准备着回家抱老婆孩子,没老婆的看望父母或是自由活动。

    一处军营中,团总徐青山向部下们严令道:“二团所有人听令,回家途中严守军纪,不得扰民,违者严惩不贷!”

    一名士兵笑道:“将军,如果路上有人主动惹咱呢”

    徐青山眉头一横,道:“要是哪个王八羔子敢主动挑衅我天武军,就按照我军的应急条例,砍他娘的!”

    “好!”营中爆发出一阵呼喝,紧接着各人打着包袱一溜烟的跑掉了。

    看着心急的部下们,徐青山笑着摇了摇头,在铜镜面前整理了一番仪容,又正了正身上的盔甲,这才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包袱急急出了营门。

    徐青山骑着高头大马进了中都城,先是雇了一辆马车,又连扫了几家商铺,书籍、衣服、熏肉等大包小包塞了整整一马车,看得车夫眼睛都直了,暗道这位军爷真他娘的有钱!

    徐青山的家在凤阳府寿州,距离中都凤阳二百多里路,此番他回家带的东西太多了,挂在战马上会影响行程,只得雇一辆马车载货同行。

    回程的半路上,车夫终于忍不住,询问徐青山道:“我说军爷,你买这车货这打算去寿州做生意吗”

    徐青山笑道:“我回家的,这些都是给我老婆孩子买的!”

    马夫惊叫道:“军爷应该是天武军的人吧难怪发财了,听说砍个鞑子兵脑袋就有五十两的赏银”

    徐青山点点头微微一笑,没有多说,自己何止砍了个鞑子兵脑袋,他在战场上可是亲手阵斩了一个鞑子亲王,豫亲王多铎,皇太子赏银一万两,又连升三级!

    马夫颇为健谈,见策马而奔的徐青山盔甲腰刀尽显英武之气,不由叹道:“天武军真是厉害,我儿子也日夜盼着加入天武军呢。”

    徐青山心中自豪,也想起了家中的老婆孩子,心中不由一暖,思家之情更甚,他一抽马鞭,绝尘而去,车夫连忙驾马赶上......

    马车往西而行,一路沿着官道而行,凤阳府的官道平坦宽敞,可并行两辆马车,行驶的速度也比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快多了。

    寿州城外,徐青山远远的看着熟悉的城隍庙,心中感慨万千,出征一年半后,自己不仅活着回来了,还战功累累,封赏无数。

    他指着城隍庙附近一个破旧的小院门,道:“大叔,前面那座小院就是我家,帮我把马车驾到那吧,我多给你一钱银子。”

    “好咧!”车夫咧着嘴道,心里美滋滋的。

    徐青山家所在的屯堡颇为热闹,来往劳作的村民随处可见,一辆陌生的马车忽然到来,立刻引起了众人的围观。

    不消多时,全堡半数农忙的百姓围拢过来,指指点点的议论猜测是什么人。

    在堡中能雇得起马车的人可没几个啊,就如后世一个乡村中忽然开进来一辆轰着油门的红旗s9超跑,很容易吸引周围人的注意。

    城隍庙中,徐青山的妻子五妹正做着祷告,嘴里念叨着:“小妇五妹诚心祷告,求关圣帝君保佑夫君徐青山能平安归来,若是有劫难,小妇愿折寿十年,二十年也成,只希望换夫君能平安回家。”

    说完,五妹虔诚的拜了数拜,心中总算踏实了一些,正准备带着三个孩子回家。

    正在这时,一个嗓门大的婆娘在庙门外扯着嗓子大叫道:“五妹,你家男人回来了!”

    闻言,五妹连忙站起身来又惊又喜,道:“大娘,青山哥真的回来了!”

    “可不是嘛,你家男人不仅回来了,还出息了,骑着马赶着马车回来的!”

    “爹爹回来喽!”徐青山的三个孩子连连欢呼。

    五妹刚准备奔出庙外,又急冲冲的返回冲着关圣帝君拜了数拜,口中连连谢着关二爷。

    在大嗓门婆娘的拉扯下,五妹带着孩子兴冲冲的向自家小院跑去,心中暗暗兴奋,都说关圣帝君主平安,果然是真的!

    徐青山家的破旧小院前,围满了堡中的乡邻,听说徐青山当了将军出息了,立时引起了堡中各人的轰动。

    “青山回来啦!”

    “看青山这身盔甲,这是只有将军才能穿的啊!”一名见多识广的宿老啧啧称奇。

    “青山加入天武军后,整个人都变了,看看这杀气,肯定是杀过不少鞑子!”

    在一片热情招呼的声音,徐青山含笑着不断向周围乡邻拱手。

    当车夫把马车内的大包小包一个个往院门前堆放时,更是引得众人惊呼连连。

    “哇,青山这是发财了啊,买这么多东西!”

    “看,那都是熏肉,城里才有的!”

    “天武军的封赏这么丰厚,五妹有福了!”

    “你们别光羡慕青山,战场刀剑无眼,这也是人家青山拿命博出来的!”

    “娘的,我决定了,等会就去参加天武军!”

    “就你这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也能入选进天武军你看看人家青山什么精气神,再瞧瞧你自己......”

    在无数人的热切目光下,徐青山笑拱着手,脸都笑要僵了,却不知如何是好,自己总不能把买的一车东西分给周围人,这么多人一



第419章 进入南京城
    五月初一,数万天武军在中都城外结集,在万众瞩目下,朱慈烺率领大军及一干文武官员,浩浩荡荡的前往南京。

    留守凤阳府的有一万名天武军,以及杨御蕃的两万安武军,从陕西回师的黄得功部已经从武昌府乘船沿江而下。

    五月初八,大军与黄得功部在**长江边会师,两部天武军共计十万人共同渡江。

    五月初的应天府隐隐有了初夏的感觉,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自入春以来应天府滴雨未落,秧苗插下去一段时间田里的蓄水就快要见底了。

    “苏州府、松江府连岁暴雨大涝,我们应天府却连连大旱,贼老天玩的这是什么把戏,还让不让人活了”

    面对绝收的危险,南京城外,田地里的老百姓喋喋不休的指天叫骂着。

    忽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紧接着便看见一大群骑兵马队滚滚而来,劳作的百姓们好奇的观望着。

    有农户低估道:“这是哪来的军队看着不像是后军都督府的人马啊......”

    百姓们都知道,应天府的军队都是由南京守备节制,打的是后军都督府的旗号,而这股军队却截然不同,远远望去就能感受到阵阵杀气,绝不是久历太平荒废战阵的南京守军可比的。

    “看!江边来了好多船,好像有军队准备南下了!”

    “走,去看看他们是哪里的人马!”

    在各队军官的指挥下,天武军有序的下船登岸,踏在应天府结结实实的土地上,人人显得很兴奋。

    应天府的一群百姓们见大股军队靠岸,竟然有许多乡民纷纷赶到江边来看热闹,对身穿精细红盔的天武军士兵们指指点点的。

    有大胆的百姓还上前问:“军爷从哪里来的”

    见应天府的百姓们居然不怕官军,几个天武军的军士显然一愣,他们回道:“我们是皇太子殿下的天武军!”

    大明北方的百姓见官兵如见贼寇,轻则被抢光财物,重则被借用人头杀良冒功,哪像江南的百姓不仅往上凑,还嬉笑着指指点点。

    朱慈烺看到这一幕后,不由得感慨了一声,整个大明最后的净土只剩下江南一处了,江南的百姓多年没有历经战争,面对这么一大群百战余生的军士竟然没有半分畏惧之心,可知江南富庶之地的百姓此时正沉浸在一片太平世道中,全然不知道中原被北方的战事之苦。

    随着运兵的船只纷纷靠岸,长江之上的木帆一片遮天蔽日,应天府的百姓哪里见过这种盛况,江边聚集而来的百姓越来越多,个个伸着头看热闹,就差个手机拍照发朋友圈了。

    徐盛担忧道:“殿下,这些百姓越来越多了,堵在那实在不成样子,也影响我大军的入城仪式。”

    朱慈烺点点头,道:“打起龙旗仪仗,派几队人马驱散百姓,再派一队传令兵去南京城通知,让城内所有官员迎驾!”

    朱慈烺又道:“传令全军,拿出气势,准备入城!”

    在几队天武军骑兵的呼喝下,围观的百姓们这才骂骂咧咧的离开了,惹得这些驱赶的骑士们郁闷不已。

    南京古称金陵,又称建业、建康,襟江带河,依山傍水,三国时诸葛亮曾来过,因睹秣陵山阜,赞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自那后,虎踞龙盘就成了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的专有名词。

    元末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路,改集庆路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国大明,以南京为京师,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n



第420章 南京勋贵
    正阳门是南京的正门,昔年南京还是大明京师时,正阳门是大明的国门,外国使臣来朝觐见必须经过正阳门出入。

    当皇太子仪仗进入正阳门时,立即引起了南京城的轰动,大明二百多年没有皇帝或皇太子出现在南京城了,这可是件百年未见的稀罕事。

    关于皇太子的传闻可不少,有人说他是位文武双全的仁君,不仅平掉了盘踞在中原的流寇,还北上收复了辽东,更是养活了大量的百姓。

    也有人说朱慈烺异常凶残,不仅将八大晋商给一锅端了,连京师中的勋贵也杀了一大批,其中还包括自己的外公嘉定候。

    但无论怎么样,令人肯定的是,皇太子与天武军不好惹!

    进城的天武军连绵不绝,似乎没有尽头,朱慈烺坐在龙辇之中,透过帘子看向在城门两侧夹到欢迎的南京大小官员们,只见他们个个低眉俯首,脸上满是畏惧之色。

    朱慈烺暗暗点头,此番带十万天武军进城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南京官员们的畏惧会让自己少不少麻烦,他对南京各方势力虽有一定的了解,也打算杀一批立威,但初来乍到,还得先深入了解一下再动手比较好。

    一位身穿玉带蟒袍的中年男子,领着一众南京勋贵和文武官员上前几步,道:“臣魏国公徐弘基率南京臣民恭迎皇太子殿下!”

    大明的官话并不是后世的北京普通话,而是南京话,在语言上没有什么沟通难度。

    朱慈烺微微点头,对魏国公徐弘基并不陌生,他是中山王徐达的第十四世孙,万历年间袭封魏国公,与京师的定国公徐允祯是同宗。

    徐家一门两国公,分驻南北二京,并掌管两京的京营兵权,可谓是勋贵中最有实力的。

    在徐弘基之后,一群勋贵也纷纷出列请安,有怀远侯常延龄,隆平侯张拱日,临淮侯李弘济,怀宁侯孙维城,灵壁侯汤国祚,安远侯柳祚昌,永昌侯徐宏,忻城伯爵赵之龙,定远侯邓文囿,项城伯常应俊,大兴伯邹存义,宁晋伯刘允极,南和伯方一元,东宁伯焦梦熊,安城伯张国才......

    其中灵璧侯汤国祚是汤和的后人,汤和和徐达是最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累封至信国公,获赐世袭诰券,七十岁时寿终,被追封为东瓯王。
1...123124125126127...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