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但在汤和死后,因其子、孙、曾孙三代均早逝,无法袭爵,汤氏子孙到了明英宗时失去了爵位,明世宗时汤和五世孙汤绍宗以功臣后续封灵璧侯,仍获诰券。
临淮侯李弘济是岐阳王李文忠的十一世孙,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也是大明开国元勋,战功显赫,死后不仅封王还配享太庙。
怀远侯常延龄是常遇春的后人,诚意伯刘孔昭是刘伯温的后人.......
南京的一帮勋贵,祖上大多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各家族势力在江南一带根深蒂固。
朱慈烺对这些开国功臣之后并不感冒,在这里站着的一群勋贵,大多是没骨气的孬种,历史上清兵入关南下后,南京大多数勋贵都主动开城迎降,丢尽了他们祖宗的脸面!
魏国公徐弘基道:“殿下,臣等迎驾来晚了,还请殿下恕罪。”
朱慈烺笑呵呵道:“不晚,众卿都是功臣之后,不必那么客气。”
朱慈烺知道他们中有很多人很失望,不希望自己来南京监国,但既然来了,又带来了十万天武军,谅谁也不敢阴阳怪气龇牙咧嘴的。
徐弘基继续道:“为殿下准备的接风宴已经在奉天殿安排好了,请殿下移步宫城。”
“好!”朱慈烺
第422章 强行清查、抄家分田
宴会结束后,魏国公徐弘基和兵部尚书李邦华立即展开了清查工作,但各卫所将官的反应并没有想象的那般激烈。
三年前,朱慈烺以雷霆手段收了湖广和南直隶几个府的卫所土地,已经让所有人胆寒,如今他带着十万天武军前来,明眼人都看出是来分地的,谁还敢出头反抗。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想要他们老老实实把二百年来搞到的土地一下子全部交出来,显然也不太现实。
朱慈烺早已派人暗中清查卫所土地,对他们的手段了然于心,知道一些南京勋贵找人冒充军户充数,一来让各家名下的卫所土地有名有主,二来可以用这些军户继续吃南京京营的空饷。
不得不说,这帮勋贵精的很,魏国公送上来的卫所黄册基本与之前的没什么两样,只查出一小撮侵占屯田的军官,徐弘基下令将他们处死,算是给朱慈烺交代了。
然而朱慈烺不是个省油的灯,怎会被他们糊弄,他直接下达令旨:凡是冒充军户的,全部抓了杀头;凡是主使其他人冒充军户的军官全部斩首抄家,没收家产。
清查全国卫所土地的旨意是崇祯皇帝和内阁下达的,朱慈烺完全可以借着此事砍一批勋贵,谁都没话说,有事也是崇祯和内阁背锅。
一时间南京勋贵们措手不及,一些胆小的纷纷主动交田交地。
令他们更加惊慌的是,令旨下达的第二天,宫中又传出一道令旨,皇太子下令调集五万天武军前往南直隶各府,仔细查核卫所土地,登记田地,重新建立地租黄册!
整个六月,南直隶一片鸡飞狗跳,五万天武军兵分数路,在应天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扬州府等府县进行大清查。
天武军中并非只有武将士兵,还有大量早年弃笔从戎的国子监监生,这些监生经过数年的随军融入,已经成为天武军的文职军官,搞些清查工作毫无压力。
天武军将士得知清查的这些良田会分给自己后,一个个嗷嗷直叫,十分卖力的清查,大有将所有卫所军官老底都查出来的趋势。
有情报部的帮助,天武军的清查工作进展极为迅猛,一队队军士取得证据后开始抄家拿人。
“查苏州府乡绅吴丰有,勾结卫指挥佥事周建方,私占军屯五万亩!”
“查大兴伯邹存义,勾结大宁中卫指挥使,私占军屯八十万亩,奉旨查其家产如数充公,害国之贼,斩首示众!”
“查......”
在各地一片喧喝声中,大量勾结军官侵占卫所军屯的士绅被锁拿,还有一批舍不得交出侵占军屯土地的勋贵,被锦衣卫抄家拿办押往南京诏狱。
不仅北京有诏狱,南京亦有,洪武与永乐年间,锦衣卫在南京诏狱里办了不少大案,南京诏狱和刑部大理寺这些凶杀之所就在太平门一带。
如今的李廷表充任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其培养出的锦衣卫暗谍可以名正言顺的以锦衣卫的身份办事拿人。
一时间南京诏狱中挤满了犯事的卫所军官,吃了两天饱饭后便被锦衣卫拖走,在太平门前被开刀问斩了正法了。
近日来,太平门前每晚都会传来莫名的鬼哭狼嚎之声,惊得附近之人纷纷绕道而行。
一些早早交出田地的勋贵暗暗心惊,还好当初狠下心主动交田了,不然在太平门前被砍的就是自己了。
有了北京勋贵们的教训,南京勋贵们显然老实多了,同时人人心中祈盼着这个杀星赶紧走人,别呆在南京了。
朱慈烺在太平门一次性杀了那么多军官和勋贵,不仅南京勋贵们心中胆寒了,连一些官员、士绅、百姓们都感到了一股压力,这就是来自北面的皇权吗......
此番之后,南直隶所有卫所土地除一些比例极少的世代军户,仍保留着祖上传承下来的土地,其余
第423章 监国理政
应天府江宁镇。
方山脚下,胭脂河环绕而过,景色秀美的山水一侧,一座座宅院林立延伸,这里是天武军将官居住的片区之一。
十万天武军除了驻守南京城的两万人马,其余皆被朱慈烺分驻在南直隶各府,对整个南直隶形成直接控制。
目前大明各地已经没有战乱,李自成躲进山沟里,满清在苟延残喘,此时正是大明恢复元气的大好时机。
大明经过几十年的战乱早已虚弱不堪,加上近几年各地天灾加重,连富饶的南直隶都受灾严重,已经不具备再进行一场大战的实力了。
一队鲜衣怒马的天武军来到一处宅院前,为首之人大呼道:“徐青山,出来接客啦!”
宅院打开,徐青山抱着幼子走出,笑道:“戚兄,快请进!”
戚广阳翻身下马,哈哈一笑道:“哎呦,青山兄弟这是在家相妻教子了!”
徐青山将一行人请进宅院,边走边道:“也不知何时又要上战场,趁着空闲在家教教孩子。”
戚广阳打量着一圈宅院,道:“我说青山兄弟,你得了那么多赏银,怎么就不买一座上档次的宅院呢”
天武军的营总以上的军官都免费分得一处不大不小的宅院,这是天武军的福利,如果需要更好的也可自己去买。
徐青山放下幼子,让其自己去找兄长玩耍,这才呵呵笑道:“穷惯了,这里的宅子就挺好的,比我老家寿州那的好太多了。”
在厅中入座后,戚广阳感叹道:“是啊,殿下给咱们的待遇真是太好了,不仅分地,还分了房。”
徐青山也是感慨,道:“加入天武军后,徐某算是光宗耀祖了。”
徐青山作为团总,又立下了诸多功劳,分得田地三千亩,这是他一辈子也想不到的事。
三千亩地啊,老家寿州最大的老财主也不过千余亩地,徐青山的祖上还替他们家种过地,据说被老财主压榨的差点活不下去上吊自杀。
戚广阳带来了几个护卫也是心有感触,数年前自己还在凤阳府逃荒,当时怀着能到五十亩地的心态入征屯田兵,几年数场战斗下来,自己也能凭军功分得良田百亩,还有大量赏银,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戚广阳没有徐青山这种感慨,他爷爷是戚金,副总兵的官衔,家里的田产也有不少,虽然被几位叔伯堂兄弟分的差不多了,但他多少分到了一些。
不过戚广阳胸有抱负,想靠自己的能力攒下一份家业传给子孙,如今分得良田数千亩,也算小有成就了。
看着徐青山的三个子女,戚广阳道:“青山兄弟,你成家这么早,都是三个孩子的爹了,老兄我可是还是个光棍汉啊!”
徐青山笑道:“殿下不是说了嘛,让大家趁着没有战争抓紧成婚,你还不尽快寻一个”
戚广阳摇了摇头,道:“我哪有那功夫啊,前段时间我向军机部递交了申请报告,准备去皇明军校学习一段时间,你有没有兴趣一起去”
徐青山点点头,道:“我也申请了,去皇明军校学习是我的愿望。”
天武军的将官们大多没经过系统的军事教育,只在实战中获取了不少经验,看着从皇明军校出来的一些军官于沙盘间随意比划的专业劲,战果亦是极大,一个个羡慕的不得了。
很多将官已经向军机部提交了申请,就连旅帅高邦和李少游都递交了申请,准备接受专业的军事学习。
南京紫禁城。
气派宽阔的乾清宫内,壁画横陈,数面绣着苏州名家刺绣的高大屏风整齐排放。
朱慈烺正坐在龙案前翻看一份份文案,大内总管太监吴忠在旁边垂首侍立。
吴忠外放太平府江南军器总局后明显沉稳了许多,原本白皙的面孔也晒的有些黝黑,被调入紫禁城后,吴忠内心欣喜若狂,熬了几年终于又回到了皇太子的身边。
朱慈烺仔细翻阅一份文案后,点了点头,在上面签下“批准”二字,然后合上放在一边,又继续下一份。
南京监国后,朱慈烺每日都很忙碌,每天都要批复着从江南各地送上来的条陈文案,还要下达一些政令。
近日,朱慈烺一连裁撤了南京冗员八十九人,其中工部侍郎一人、主事三人,吏部主事二人,户部库大使五人,兵部主事二人,都察院御史七人,照磨一人,大理寺左右寺丞各一人,翰林院孔目一人,会同馆大使二人......
南京的混吃等死的冗官太多了,朱慈烺一是裁撤,二是准备将自己人安插在各部,此时的他正在准备换掉六部尚书,对南京六部和都察院等主要部门进行大换血。
&nb
第424章 皇太子微服私访记
李邦华调往都察院后,朱慈烺非但没有重新任命兵部尚书,还将南京兵部里里外外全清了一遍,由天武军军机部入驻兵部衙门。
处理完政事,朱慈烺准备出去微服私访一番,看看外面的民风。
都说江南富庶,南京城作为留都更是繁荣,到处店铺林立,所销货物更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产品。
朱慈烺还发现了一些金发碧眼的欧洲人,还有欧洲人开的钟表等店,南京城俨然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一些豪门大户的宅院更是随处可见,这些住宅大楼居、高宏垣,气派非凡,府中不时有一群壮健的家奴来往。
朱慈烺通过情报大概了解,江南一带这种豪门大户有很多,大明东南地区的社会财富基本都在他们手里,如无锡的华家,每年单是地租收入就有四十八万两白银,苏州的钱家,每年的地租更是高达九十八万两白银。
这些豪门名下的土地保守都有三十万亩,算是其他产业,各家的家产起码在数百万两白银,吴江大姓等江南八大名门大族更是富得流油,撒泡尿都能肥二亩地,对比大明穷的叮当响的财政收入,可以说是真正的富可敌国。
这类名门大族多是顶着“书香门第”头衔的官僚富豪,官商勾结的非常紧密,尤其是东林党官员更是其坚强的后盾,一些东林士人更是出自这些大族。
朱慈烺依旧发现南京城各街道上身着奇装异服者甚多,可以用争奇斗艳来形容。
最近朝廷正举行三年一次的恩科考试,来自江南各地的读书人齐聚南京江南贡院,满城的秀才们几乎个个都是浓妆艳抹,穿着类似女装的衣着到处招摇。
朱慈烺感叹道:“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通过这两个月的了解,朱慈烺知道了江南流行女装风,而且换装极快,号称“苏意”,而且“女装风”只是短时期流行的时尚,这些的时尚经常是两三年大变样,别说是袖子衣领,就连穿的鞋子都能流行高跟的。
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江南衣着奢侈风也是大起,再穷的秀才也要穿上上好的绸缎,谁要穿布衣招摇过市,肯定会被人笑。
这不,闲逛的朱慈烺一行人就被周围的几个秀才指指点点的,鄙视的眼神毫不掩饰。
朱慈烺眉头紧皱,决意要对这种风气进行治理,不过想要治理却不能强行硬来,这些读书人搞好了是助力,搞不好是大麻烦,当然了,必要时朱慈烺也不妨采取强硬措施,给他们来一次深刻的社会毒打。
思考间,朱慈烺微微一笑,心中已有了大概的计划。
朱慈烺一行人的陪同下漫步于南京城中,他看着飞着蝇虫的一些巷口,对身边朱大典道:“南京城的街道需要整改,清理垃圾污秽之物,避免疫病,最好每条街上摆放几个垃圾桶,每天派人定时清理运出城外燃烧销毁。”
朱大典被任命为应天府府尹,此时正随驾左右,他闻言立刻道:“臣今日就会下达政令。”
朱慈烺缓缓点头,又看到几个五城兵马司的巡城衙役椅靠在墙边闲聊,接着道:“五城兵马司好好整改一番,吊儿郎当不能用的人全部裁撤掉,余者加强巡查学习,安排片区和巡查任务。”
朱大典欣然领命,皇太子想要扎根江南,必然要对江南各地进行整改,现在所提之事本就是自己应天府分内之事,如果做得好也算政绩,造福于民。
巡视了几条街后,朱慈烺打算去秦淮河边瞧瞧,“秦淮河畔”这四个字对他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趁着今天倒是可以见识一下大明时期天上人间的样子。
朱慈烺将朱大典等人打发走,只带着吴忠、徐盛及天武军几个
第425章 金陵四公子
繁楼并非仅是一座楼阁,而是一座三进三出的半宅半园,里面既有楼台婀娜之姿,又有曲径通幽之妙,很是雅致。
繁楼内一片抚琴和瑟之声,或是卿卿我我,或是打情骂俏,此处寻欢作乐之人丝毫不在意他人眼光。
朱慈烺看得不禁感叹,都说古人保守,看着形势是后人大大的低估了呀!
朱慈烺身后,吴忠和徐盛低调的左顾右盼,而李少游却与之相反,遇到惊诧之处便啧啧称奇,忍不住赞叹一声,害的徐盛离他远远的。
李少游故意拉着徐盛又是一阵啧啧品评,甚至还冲着园中飘然而过的侍女抛了个眉眼,一副轻浮好色的样子,惹得身旁的赵景麟偷偷作笑。
徐盛小声责怪他,道:“莫要如此,给殿下丢脸!”
李少游嘿嘿笑道:“咱们不是微服出巡吗,怎会丢殿下的脸面”
他又低估道:“这些读书人一向瞧不起咱们这些武人,若不是随殿下微服出巡,老子今日非恶心他们一番,连那些劳什子梳拢都给他搅合了,看他们急不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