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李待问心中惴惴不安,他所报的这些价格,基本都是按照现在的行情,只是这火铳的造价他虚报了不少,希望在这个不懂行的皇帝面前能糊弄过去。

    打造火铳牵扯到的利益链很多,李待问不敢将造价说的太低得罪人,他也相信杨嗣昌和陈新甲不会揭穿自己,毕竟这银子走的是兵部......

    崇祯脸色难看,问道:“朕给你们户部的四千万两银子呢”

    李待问不急不缓的回道:“户部除了去岁拨出的两千多万两银子用于各省赈灾,拿出几百万两还借饷的债,今年又拿出了五百万两银子用河




第476章 天灾人祸
    崇祯十四年三月中旬,商洛山附近的河南府陕州境内。

    “嘭!”

    一声巨响伴随着门板砸地的声音响起,一座破旧的家院院门被粗鲁的踹开,一队盔甲破旧的官兵踩着杂乱的脚步声闯了进去。

    “奉知府大人的命令,凡是陕州辖内的民户,每家必须交十斤粮食救济灾民!”

    为人一名穿着罩甲的军官拿着告示对着瑟瑟发抖的一家小民宣读着,随后一挥手,身后五六个官兵二话不说立即开始动手搜粮。

    一家老小缩在屋中,惊恐万分的看着手持腰刀的官兵四处翻找粮食,年仅四岁的孩子顿时吓得哇哇大哭。

    军官对于这种场面早已习以为常,只是冷冷的瞥了一眼他们,便不再看他们。

    皇帝御驾南巡的消息早已传到河南,河南巡抚李仙风严令各地征集粮草,对开封和洛阳二地的灾民进行大力安抚。

    洛阳和开封是河南最重要的地方,也是皇帝此次南巡最有可能驻跸的地方,听闻皇帝要来,整个河南官场都炸了锅,表现出前所未所的团结,上下一心做好表面形象。

    军官无聊的看着院中一块木板上刻着的物价:稻米、粟米,每斗二两三钱,小麦一斗二两一钱,一升盐银九分,清油一斤一钱六分,猪肉一斤一钱八分,棉花一斤二钱三分......

    近年来天灾不断,今年则更盛往昔,引起了各地物价的不正常腾涌,可以说到了“米珠薪贵”的地步,山东之地一石米二十两,而河南灾情最终,有的地方甚至飙升到一石一百五十两银子。

    “找到了!”

    一名官兵翻箱倒柜后终于发现了藏在柜子后面的一小袋粮食,将之提在手中垫了垫。

    一家五口顿时慌了神,二十出头的小妇人更是死死拦住官兵道:“军爷,你们不能拿!这是我们一家人最后的活命粮!”

    为首官兵没有理会她,将她推到一边,一挥手道:“走了!”

    “军爷......”

    三个大人追出屋外,全都扑倒在为首军官的脚下,老妇抱着他的腿嚎啕大哭道:“我们家年年缴税,这是家中最后的口粮了,军爷给我们留条活路吧!”

    为首军官喝道:“胆敢抗拒官府,给老子滚一边去!”

    说话间,他抬脚将老妇人踹到一边,不知是故意的还是使劲太大了,老妇人被踹得移出去数米,头一仰磕在院中石磨上,顿时鲜血涌下,不省人事了。

    “娘!”老妇人的儿子见老娘没了气息,顿时大怒,抄起院中的锄头砸向军官。

    军官大惊,连忙躲得躲开,待稳住身形后,他猛的拔出腰刀劈向男子,顿时鲜血淋漓,男子抽搐了几下便倒下了。

    男子的妻子小妇人顿时惊叫连连,对那军官不停的捶打。

    那名军官看着小妇人,怒骂道:“妈的!打死这疯婆娘!”

    随后几名官兵上前,对小妇人一顿拳打脚踢的,打得她满地打滚,直到打的不能动弹为止。

    为首的军官眼中寒光闪闪,道:“他们是李贼的同党,已被我等斩杀,全都割下脑袋拿回去请赏!”

    说话间,他听到屋中的哭泣声,却是那四岁孩子的哭声,军官盯着屋内,慢慢的抽出腰刀,显然是动了斩草除根是杀机。

    他身旁的一名官兵阻止道:“大哥,他还是个孩子,说他是流寇同伙也说不过去啊。”

    那名军官猛的收回腰刀,一挥手,几名官兵带着一小袋粮食一涌而出。

    约莫一刻钟,一名老汉拿着锄头进入了小院,见院中的三具无头尸身,顿时嚎啕大哭了起来。

    ......

    大队身穿破烂盔甲的官兵载着粮食行进在官道上,周围的百姓见了莫不慌忙逃窜。

    运粮官兵所经乡村之地,满目荒凉,四野萧条,皆是十室九空,道路边上,不时可见倒伏的饿殍。

    队伍中,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河南副总兵陈永福见此情景,长叹了一口气,长时间的旱灾,兵祸,流贼的洗劫,河南处处,惨不忍睹,这类惨状陈永福在河南各地看得太多了,他已经麻木了。

    在去年年底,藏身于商洛山的李自成等流寇时不时的下山袭击周围各地,最远的甚至出现在洛阳境内抢掠。

    治下不靖,流贼声势又不大,河南的官员们不敢上报,唯恐遭到朝廷降罪免职。

    听闻最近皇帝会巡视河南,陈永福心中隐隐有些期盼,若是天子见到此情此景,定会龙颜大怒,罢黜掉这些欺上瞒下、祸国殃民之辈吧!

    陈永福从心底佩服皇帝,敢御驾巡视流贼遍地的河南,他不怕被流贼冲击圣驾

    不过他心中有些疑惑,皇帝是不是不知道李自成复起了

    陕州位于李自成藏身的商洛山附近,沿途中有不少夹在在流民中的流寇,探头探脑的盯着官兵押送的粮草,他们时不时的怂恿身边饿红了言的流民打劫官兵的粮队。

    随着官兵凶神恶煞的开着鸟铳无差别射击,流民们在倒下一些尸体后顿时惊醒,迅速一哄而散。

    押运队伍刚出陕州城不远,周围便有不少闯军马兵出现,不时奔来迎往,想要截了这支运粮队伍。

    刘永福立即派出军中哨骑,不断的驱赶这些流贼马队,他的骑兵虽然战力比流贼马兵强上一些,但周围的流贼太多,为了安全起见,他不敢派出更多的骑兵去拼杀。

    &n



第477章 太子南巡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崇祯取消御驾南巡的消息传到了南京,朱慈烺对此无奈一笑。

    世界这么大,历朝历代很多皇帝住腻了恢宏壮丽的宫殿都想出去走走,顺道体察民情,宣扬政治,加强统治。

    然而大明的皇帝出去一趟不容易,会受到文武百官极大的限制,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这两位手段强硬的皇帝不提,后面的皇帝就像被养在铁笼中的金丝雀,文官们恨不得皇帝一生都住在紫禁城里。

    像正德皇帝朱厚照这种离经叛道不听话的,强行南巡则被文官们说成大动干戈,劳民伤财,回京没多久就凉了。

    说到底这背后就是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博弈,老朱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清理了三万多人,好不容易废除了宰相制度,没想到后面却出来个更厉害的内阁制度。

    连搞出内阁制的明成祖朱棣都没想到,内阁的权力会越来越大,内阁首辅几乎等同于一朝的宰相,文官集团也有了足够舞台和力量与皇权抗衡。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万历立储这件国本之争,万历想立最喜欢的福王为皇太子,遭到了内阁和文臣的坚决反对,万历也没少罢免反对的官员,终然在漫长时间的对峙里,万历终究还是输给了大臣们,不得不做出妥协。

    论起与文官集团的抗衡,万历的爷爷嘉靖就比他高明多了,经过大礼仪之争,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以强势姿态将文官集团按在地上摩擦,还饶有兴趣的南巡了一次,这也是大明皇帝远巡的最后绝唱。

    崇祯皇帝虽然有些手段,但依然经不住文官们的忽悠,想要南巡河南更是刺激了一大片官员的神经。

    不说崇祯如果看到外面百姓们的生活状况会不会发疯杀人,万一御驾被流寇冲击出现闪失,岂不是让那位暴戾的太子提前登基了

    崇祯是位好皇帝啊,一定要长命百岁,江山永固,可千万不能凉了啊!

    这是所有北方官员们心中的祈盼。

    崇祯看着一群抱着自己大腿哭诉的“忠臣”们,立时心下一软,眼眶湿润,乖乖返回乾清宫勤奋工作了。

    相比大明的皇帝,后来的满清皇帝们就比较随意了,康熙六次南巡,乾隆六下江南,耗费无数人力财力,却没有一个大臣敢站出来反对的,更别说抱大腿死死拖住了。

    一套新朝雅致的金钱鼠尾鼠,加上一首清风无意不留人的文字狱,立马把臣子们治的服服帖帖的,唯命是从,明朝那些喷子们敢言死谏的精神荡然无存。

    满清皇帝无论是想要南巡,还是其它重大的决定,完全可以做到乾纲独断,想怎么浪就怎么浪。

    朱慈烺深知窝在南京治国是没有出路的,必须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崇祯十四年三月二十八日,朱慈烺在南京面北遥祝周皇后三十周岁诞辰后,便正式开始南巡。

    这次南巡的目的地是浙江,沿途从南京走常州府、苏州府、上海县、湖州府、杭州府、余姚县、宁波府,最后在定海卫(舟山)巡视海防。

    江南之地虽未历经战乱,但天灾情况不容乐观,造成了人口减少,大片土地荒芜,经济萧条,朱慈烺南巡主要是为了安抚民心,促进生产,发展经济。

    四月十五日,朱慈烺巡视江南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进入了苏州城。

    在密密麻麻的旗帜和棋牌后面,是数千名身披精甲、头戴云翅盔的勇卫营精骑。

    随着仪仗大队的行进,铁蹄轰隆作响,一股肃杀的气势蔓延,苏州城内两旁的百姓早己鸦雀无声,拜倒迎驾。

    一些在动乱中侥幸活命的抗税士子和商人们跪倒在地,不时抬头瞥向中间的仪仗,却见仪仗周围几个策在马上的亲卫向他们冷眼扫来,这些亲卫身上铁甲闪着寒光,那种顾盼自雄的威势,让人望之心畏。

    与正月时屠戮镇压动乱的天武军驻军相比,皇太子这支卫队眼中的杀气更盛,看那一身的



第478章 巡视浙江
    收藏网址下次继续看:""。

    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朱慈烺巡视了苏州府、松江府以及湖州府,围绕着太湖水系视察沿岸诸险,临阅河工。

    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河港纵横,河口众多,有主要进出河流五十余条,连续七年的崇祯大旱,呈现了北旱南涝的格局,旱灾旱区逐年向东、南扩大。

    每逢夏季,太湖周边的湖州府、苏州府等地便出现了特大暴雨,进入看海模式。

    崇祯十三年后,北方降雨增多,转变为北涝南旱,在这期间蝗虫灾害猖獗,瘟疫开始流行......

    南直隶太湖地区有耕地一千多万亩,受到天灾的影响极大,若不是现任南京户部张国维,主政苏州期间曾经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引水,恐怕水患将会更大。

    太湖水系湖荡众多,河网密集,引水蓄水条件优越,只是朝廷没钱修堤引渠,不能及时的治理,导致建闸启闭不灵,引排失时,小潮引不进,大潮引不足。

    朱慈烺带着熟悉江南河道的张国维几人巡视了一番后,决定从税务部拨银五百万两用于治理江南河道,力争将江南之地变成“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的景象。

    为防止以往地方官的现象,朱慈烺任命新晋官员阎应元为江南总河大臣,陈明遇、冯厚敦辅助,掌管江南堤防、疏浚之事。

    历史上的抗清三公在江阴联手抵抗二十四万清军高达八十一日,现在朱慈烺让他们联手抗洪,看看究竟是八旗军厉害,还是洪水厉害。

    五月二十日,南巡大队到了杭州。

    黄土铺垫的官道上,明黄绸带飘扬,鼓乐生萧合呜,礼炮轰得震天响,浙江巡抚杨廷麟和总兵黄得功二人,亲率浙江文武百官出城十里迎接。

    这个杭州城都沸腾了,人人齐集街头,万人空巷,谁不想瞻仰一下太子出巡的排场和风采,谁不想看看一声令下杀得人头滚滚的狠太子

    摊丁入亩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废除卫所制更是让许多军户得到了自由,尤其是一些被废除贱籍的浙江惰民,更

    阅读提示:系统检查到无法加载当前章节的下一页内容,请单击屏幕中间,点击右下角或者右上角找到“关闭畅读”按纽即可阅读完整小说内容。

    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朱慈烺途经之处,人人顶礼谟拜,一片“千岁、千千岁”的欢呼声。

    朱慈烺身穿大红朝服,端坐在仪仗内,不禁被这个场面感动了。

    众官员簇拥着朱慈烺来到了杭州巡抚衙门,接受百官朝贺。

    演礼已毕,杨廷麟恭恭敬敬地走上前来,行大礼道:“臣杨廷麟,参见太子殿下千岁!”

    朱慈烺笑着道:“杨卿在巡抚浙江还习惯吗本宫将你从南京吏部调来浙江,你心中有没有怨言”

    杨廷麟忙道:“臣为太子殿下办差,不敢有怨言!”

    朱慈烺点点头,道:“本宫沿途听说你在浙江严厉推行新政,获得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膜拜,你的官声不错嘛!”

    杨廷麟连忙跪拜道:“殿下明鉴,浙江百姓淳朴,但臣绝不敢生受百姓谟拜,新政是殿下推行的仁政,臣不敢邀功。”

    朱慈烺将他扶起,道:“你这是做什么,你官当得好,百姓拥护你,爱戴你,这是好事嘛,快快请起!”

    浙江的一众官员见太子如此礼遇杨廷麟,顿时泄了气,杨廷麟这酷吏,一来浙江就免掉了四个知府,十三个县令,强制推行考成法考核官员政绩,大家本想联手将他赶走,看这情形应该没戏了。

    朱慈烺将杨廷麟召到后衙,与他聊起了浙江的情况,说道:“杨卿,浙江的重要你应该清楚,你在浙江的情况本宫都听说了,只管放心大胆的实行,本宫会做你的坚强后盾,如若有人不服,只管让黄得功派兵镇压!”

    杨廷麟行礼道:“殿下信任,臣感激不尽,定会不负殿下重托,治理好浙江!”

    “坐下吧。”

    杨廷麟谢恩欠身坐下之后,朱慈烺又道:“本宫正是有重托,本宫准备最迟三年领兵北伐,彻底灭掉建奴,要你每年向南京多交五百万石粮食,你能办到吗”

    杨廷麟沉吟道:“殿下,臣以为,三年



1...139140141142143...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