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在这场浩劫中,大明损失重多,被掳掠百姓高达十八万,虽然被夺回了十多万,但还有数万百姓被早早的掳掠出关了,其他金银财帛等物资更是不计其数。

    大明多地受到清军扫荡,经济受到最大的摧残,百姓苦不堪言,清军同样损失惨重,在大明丢下了数万颗首级。

    在出了冷口关回到迁安后,附近地方的一些官员和守军将官们纷纷前来拜会皇太子,朱慈烺只召见了永平监军刘景耀,其余人一律让他们跪在行营中的龙旗下。

    刘景耀虽然是永平监军,却不是太监,这让朱慈烺有些惊讶,大明自永乐朝开始确立了宦官监军制度,监军基本都是太监,这刘景耀倒是个特别。

    随后,朱慈烺了解到,刘景耀是天启二年的进士,现任山东按察使佥事同时监军永平。(明朝的山东省不仅是后世的山东,还包括辽东一带,范围很大。)

    朱慈烺与刘景耀简单的聊了一会儿后,就让跪在龙旗下的一群官员去干活,统计记录被俘百姓的姓名籍贯什么的,并负责安抚救济。

    至于缴获的物资和财物,都由勇卫营和新营负责整理往京师押运,当地官员和守军提供车辆后,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大量物资被运走。

    朱慈烺专门召开了一次军议,将此战斩首的首级仔细分了一下,然后才写成战报派人送往京师。

    最后,神机营、神枢营、天雄军的将官们脸上都洋溢笑容,乐呵呵的从大帐中出来了。

    九月十四日,朱慈烺在修整了两日后开始领军回京,在路上他收到京师传来的消息,兵部尚书张凤翼和宣大总督梁廷栋,二人畏罪服用大黄药过量,在几日前相继死去,朝廷下诏定二人大辟之罪,抄没家产。

    九月十五日,冷口大捷的捷报传入京师。

    报捷的骑兵挥舞着捷报奔驰在京师的主街道上,大呼道:“捷报!冷口大捷,我军追击奴贼三百里,在冷口斩敌七千级,救回百姓十二万!”

    “捷报!冷口大捷!皇太子阵斩老奴第七子阿巴泰!活捉降将巢丕昌!”

    捷报送到内阁后,立即引起了一片震动,崇祯皇帝亲阅读捷报,一字一字的读了出来。

    “哈哈哈!阵前斩王,真是大捷啊!”崇祯哈哈大笑着,感觉此时身上的每个毛孔都舒适无比。

    群臣纷纷附和,献上华藻的贺词,开启了拍马屁的各种姿势。

    几日后,皇明时报在最新一期专版报道了此次大捷,内容大夸特夸,拼命的吹,将此次大捷赞上了天,标题也是一个比一个震惊。

    各版还有更详细的报道,不仅有每场战役的过程介绍,还有几大营主将英勇事迹的专栏介绍。

    在皇明时报的推动下,整个京师沸腾了,人人口中都是皇太子之名,勇卫营、神机营、神枢营三营之威连新营和天雄军的名声都打出去了。

    京师各个报亭周围早就黑压压的聚满了人,听着中间唱报之人在那摇头晃脑的读着内容,不时的发出一阵喝彩。

    当朱慈烺带着众将回京之时,永定门两旁早已站满了京师的老百姓,都想要一睹皇太子的风采。

    此时的朱慈烺已经被传的神乎其神了,什么真龙转世,什么真武大帝下凡,紫薇帝星转世,这才让如此糜烂之局有此转机。

    巳时正点,在礼部官员的指引下,大军陆陆续续进入永定门,密密麻麻的迎接人群也爆发出一阵欢呼。

    德胜大军旌旗招展,遮天蔽日,天子仪仗在众旗中如同天帝銮驾驾云而来。

     




第133章 封赏、庆功
    九月三十日,崇祯皇帝在皇极殿举行了盛大的朝会,此战一干有功人员一一接受皇帝封赏。

    黄得功,升京营总兵官,授骠骑将军,荫一子世锦衣卫千户。

    孙应元,升京营总兵官,授金吾将军,荫一子世锦衣卫千户。

    张世泽,授左都督,掌中军都督府,提督京营。

    汪万年,升京营副总兵,授右都督。

    李廷表,升锦衣卫指挥同知。

    徐盛,升锦衣卫指挥同知。

    .......

    朱慈烺原本以为兵部尚书张凤翼死了,卢象升会接任兵部尚书一职,然而崇祯却起用了丁忧在家的杨嗣昌为兵部尚书。

    杨嗣昌曾经担任过宣大总督,近年来农民军闹腾的时候,杨嗣昌多次上疏献计献策,给崇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他是个人才,能入内阁。

    杨嗣昌的老爹杨鹤不懂兵法,当年遇到流寇只是一味的动嘴皮子招安,并且也取得过一定的成功,陕西各部的起义军几乎都接受了招安。

    好景不长,流寇们花完了杨鹤发的招安银子后降而复叛,杨鹤被朝廷追责拿办,崇祯出于对他儿子杨嗣昌的欣赏,这才留了杨鹤一条命。

    最终,崇祯诏升卢象升为兵部左侍郎,授太子太师,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至于其他几路入卫勤王的总兵,崇祯皇帝只是象征性的加封了一些太子太保等虚职,又发了点粮饷就打发他们回各自的驻地了。

    朱慈烺对卢象升的事情表示很惋惜,通过半个月来的相处,从他的谈论中,朱慈烺看得出卢象升是个锐意改革的官员。

    如果卢象升任兵部尚书,朱慈烺还能与卢象升一起对兵部进行一番改革,这也是当初他为什么上疏请求让卢象升率天雄军北上的原因。

    不过卢象升去宣大也好,目前九边之中的防御,宣大那边最薄弱,让卢象升这个能人去补救一下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

    德胜门外,朱慈烺亲自送卢象升去宣大去就职。

    “卢先生,一路保重!”

    “臣不敢劳殿下远送。”卢象升微微躬身道,领着天雄军北上而去。

    朱慈烺一行人遥遥目送着卢象升等人离去,不知这一别是否是最后一次相见。

    历史上,两年后清兵再次入关,卢象升和五千天雄军陷入数万清军主力的包围圈,天雄军不惧强敌,与八旗军进行了激烈的血战。

    在友军冷漠的注目之下,五千天雄军孤立无援,战至最后一人,血洒北国,于寒风冬雪中被埋葬。

    在送别了卢象升后,朱慈烺带着众将来到了德庄火锅,将三楼整个都包了,办了一场庆功宴。

    勇卫营、新营、神机营、神枢营所有把总以上将官都参加了庆功宴,相聚一堂。

    几营的所有将官先是集体向朱慈烺敬酒,朱慈烺则是以茶代酒回了众将士,并吩咐众人随意吃喝,不必拘束。

    这种不分等级的大宴让众将感到极为的轻松愉快,都是有说有笑的,人人欣喜。

    神机营和神枢营在此战沾了勇卫营不少光,汪万年和张世泽等将士不仅升职加薪了,还私下分了不少好处,因此对黄得功等勇卫营的将士礼敬有加,动不动的来回敬酒什么的,一时间氛围极为融洽。

    一盆盆麻辣味的火锅接连不断的端上,还有其他一些平日难得吃到的招牌菜,让众人吃得大呼过瘾。

    黄得功从冒着红油的火锅汤中夹起一块羊肉片送到嘴里,使劲的嚼了几口,被辣的满脸通红,大呼带劲,边吃还边赞叹道:“也不知是谁开的这种火锅店,真是绝了!”

    一旁的朱慈烺和李廷表等人则是笑而不语,没有拿这件事当面装逼。

    席间,一个勇卫营将官拿来一份报纸,笑嘻嘻道:“殿下,



第134章 清廷议事
    盛京城,从城内到郊外,家家披麻戴孝,哭声连天。

    此次伐明,满清共举十万大军,回来的只有四万多人,损失了将近六万人。

    其中死在大明的八旗满洲兵就有一万人,镶白旗直接损失过半,两黄旗去的人少也基本都报销了,正蓝旗完全被打废了,两红旗作为辅助损失的倒是不多。

    其余大多数为八旗随军的从役、包衣、家奴、蒙古八旗及外藩、八旗汉军、东北部落兵等等。

    虽然损失惨重,但此次入关奔袭劫掠的收获也有不少,共俘获人口五万多人,牛、马、羊、骡共六万多头。

    抢获黄金一万余两、白银一百七十万两、珍珠一千六百五十两,各色绸缎共两万五千二百余匹,缎衣和裘衣四千六百余领,还有铁器和粮草无数.......

    盛京皇宫崇政殿中,正举行一场大朝会。

    皇太极面无表情的看着手中的战利品清单,偶尔抬头扫了一眼跪伏在地的阿济格。

    阿济格、阿山等出征的高级将领都跪伏于地,向皇太极请罪,他们不停的擦着顺着脸颊滴下的汗水,显得很惶恐。

    皇太极随手将清单放在案上,亲身从宝座走下御阶,将阿济格扶起来道:“十二弟,你晒黑了,也瘦了。”

    阿济格闻言,心里瞬间放松了,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容,道:“多谢八哥关怀,臣弟铭记在心!”

    在殿上的有十余位满汉大臣,都是目前皇太极身边的重臣,他们都在意味深长的看着皇太极的举动,只有多尔滚和多铎的脸色很不好看,暗骂阿济格愚蠢,居然顺杆子往上爬,跟皇太极称兄道弟的。

    皇太极拍了拍阿济格的肩膀道:“此次伐明,收获不错,我大清的国力又可更上一层,十二弟,你想要什么封赏”

    没事了皇太极给自己这次出征定性了,是有功之臣还有封赏阿济格很开心,正在考虑要什么封赏,只听一道听着很不舒服的声音自大殿中传来。

    郑亲王济尔哈朗出声道:“皇上,武英郡王此次出征让八旗损失太重,万万不能赏!”

    阿济格看着对自己发难的济尔哈朗,心中很不爽,但也只好不情愿的道:“皇上,臣弟此番出征损失确实不小,实在不敢居功。”

    这次阿济格倒是识相了不少,不敢跟皇太极称兄道弟了。

    皇太极摆了摆手,随口道:“征战之事,岂能全无损伤。”

    肃亲王豪格急道:“皇阿玛,十二叔让我的正蓝旗几乎打废了,您怎么还要赏他”

    被自己的大侄子当面怼,阿济格有些怒了,道:“豪格,你的正蓝旗是你七叔打废的,关我屁事你咬人也要分清楚!”

    豪格刚想跟他怼,只见皇太极怒瞪了自己一眼,顿时吓得忿忿退下了。

    济尔哈朗继续道:“武英郡王,我可是听说你在冷口自己率军先行出关,让饶余贝勒独领正蓝旗抵抗数万明军的。”

    阿济格一听,立马变得紧张了起来,他指着济尔哈朗道:“你胡说!”

    济尔哈朗冷笑一声,对着还跪在地上的阿山使了一个眼色。

    阿山会意,向皇太极叩首道:“皇上,武英郡王确实自己先行出关了,饶余贝勒率正蓝旗殿后,最终战死,正蓝旗全军覆没。”

    “混账!”阿济格指着阿山怒道:“当日你兵败,本王真后悔没杀了你!让你在此胡言乱语污蔑于我!”

    睿亲王多尔滚和豫亲王多铎两人互相换了一个眼色,都从对方的目光里看出了不满来,这显然是有人给阿济格下套啊。

    多尔衮冷哼一声道:“阿山,你方才说正蓝旗全军覆没,你是正蓝旗固山额真,理应和七哥在一起,那你是怎么回来的”

    &n



第135章 皇太极的小心思
    多尔衮三兄弟是一母所生,之间也十分团结,他们所掌管的两白旗已经成了满八旗内实力最雄厚的两旗,合计共有九十八个牛录(这里的所有数据是几年后的记载,现在应该没这么多。)

    皇太极虽然掌控着两黄旗,加上长子豪格的正蓝旗,一共才一百一十七个牛录,双方差距并不大,让皇太极感觉很不安全。

    因此皇太极决定慢慢削弱他们的实力,但这兄弟三人十分的机警,不像阿敏和莽古尔泰那么跋扈,压根不给他下手的机会,皇太极只能从其他方面想些歪点子。

    此次入关,按理说压根轮不到阿济格当主帅,不管是多尔衮或是豪格、济尔哈朗等亲王,随便出来一个都比那个蠢货阿济格强。

    皇太极却偏偏亲点了阿济格当主帅,还让他领两白旗的大部人马出关,又将长子豪格的正蓝旗交给了一向稳重的阿巴泰一同出关,并派了正黄旗的扬古利跟着阿济格。

    皇太极就是想借助明军来消耗二白旗的实力,阿济格脑子不好,为人鲁莽,入关后肯定横冲直撞,说不定会被明军痛揍一顿。

    皇太极对阿巴泰和扬古利的要求是,遇到强敌不要强攻,保存实力,让阿济格的两白旗人马去冲锋,你们跟着他们后面领军功就行。

    结果事情恰恰相反,扬古利和阿巴泰先后遇到了明军最强的一部,打的那叫一个惨,阿济格反而连勇卫营的面都没见到,活到了最后,真是天意弄人。

    现在豪格的正蓝旗被打废了,双方的力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皇太极只能借助出征的事情将矛头对准了阿济格,除掉一个算一个,其他那两个人精以后慢慢收拾。

    在处理了阿济格和阿山后,朝会继续进行,皇太极让群臣讨论明军目前的实力,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这次打得这么溜的。

    群臣哪里知道啊,这次又没入关跟明军干过仗,一时间大眼瞪小眼的在那杵着,不知道怎么开口,礼亲王代善则是站在一旁微眯着眼睛,像是在说:关我屁事

    最后在济尔哈朗的建议下,皇太极下令将阿山重新召回,仔细询问一番此战经过,因为除了阿山,其他跟明军交过手的高级将领都死翘翘了。

    多尔衮暗哼了一声,他已经看出来了,皇太极明显是护着正蓝旗,想保住阿山!

    阿山屁颠屁颠的跑回来了,他觉得特赦的机会就在眼前,于是极为卖力的在崇政殿中讲述着此次攻明的整个战斗经过,就像个说书的大爷,什么都不顾,光动嘴了。

    阿山完全是豁出去了,将所有大小战役也都完完本本的讲说了一遍,连自己在红山埋伏反被明军打的全军覆没的事情也没敢隐瞒。

    其中的重点,自然是阿巴泰领军出平谷进攻新城,到冷口战死的这几场仗,这些都是阿山亲身经历的。

    满朝的满汉大臣们听得十分仔细,这次伐明的损失比前两次要大很多,因此众人也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好在御前插上话,给老板留个好印象。

    在阿山唾沫横飞的讲完之后,多尔滚和多铎的脸上都露出了不屑之色,显然是认为阿山是在有意夸大明军的战斗力,好掩饰自己的无能。
1...3536373839...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