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明第一帅

    拿到俸禄的官员们心中那个激动啊,特别是这些知县和知州,自从严打后,贪又不敢贪,不贪开销又不够,这一年来真是勒紧裤腰带办事了。

    大明从七品官员月俸七石,正七品官员月俸禄七石五斗,从六品月俸八石,正六品官月俸十石......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按照万历时期的一石粮食半两银子折算,一个七品知县一年的俸禄也就四十五两银子,相当于后世年薪四万两千多块钱。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年俸一千零四十四石,折银子五百二十二两,相当于后世年薪五十万软妹。

    在乱世时期,粮食值钱还好点,使得官员们的俸禄升值了不少,但前提也要朝廷能及时发放。

    除了提高官员俸禄以外,朱慈烺还将原本由官员自己花钱请师爷和雇马车轿子的开销都转到了官府,也就是可以公款报销,但每月报销的额度会根据官员的品级有限制。

    以前当官的不仅要养自己人,做什么时候都要自己花钱,官员的生活过得很拮据,很容易出现贪腐现象,现在不仅俸禄翻倍,还有公款使用,这让南直隶几个府的官员们感觉自己变得幸福多了。

    朱慈烺这么做,也仅仅是预防或者是说减少贪污,有些官员,你给他俸禄再多几倍,还会忍不住伸手贪的,对于这种情况,朱慈烺正在考虑如何加大防御和监察力度。

    朱慈烺亲自去了趟朱大典家中,与之相谈了一番,并告诉他,在家先休息一断时间,以后自己还有用得到他的地方,朱大典闻言感动不已,一时间老泪纵横。

    朱慈烺心中感叹,朱大典这个人啊,虽然贪财成性,在漕运总督任上捞了不少钱,但在历史上还是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大明灭亡后,南明的扬州、南京、杭州等重镇相继被清军攻克,朱大典散尽贪污所得财产,招募兵勇,巩固家乡的小城金华,使得清军损兵折将,久攻不下。满清以高官厚禄来招抚朱大典,朱大典不但不为所动,更是当场撕毁招抚书,表示坚决抗清的决心。

    金华在坚守两个月后,最终被清军的红衣大炮轰开了城门破城而入,为了不受清兵的侮辱,朱大典的妻妾们带着子女自尽,而朱大典则和部下在火药局引爆火药,与附近的清军同归于尽,壮烈殉国。

    朱大典也算瑕不掩瑜了,在清军面前他保持住了民族气节,倘若南明各地军民皆如此,天下事尚未可知。

    在除夕这天,朱慈烺遥望北方,来到大明后第一次在外面过节,有些思念京师的生活和家人。

    朱慈烺忽然有个想法,他能思念家人,将士们自然也会想家、思念亲人,想到这里,他立即传令在天武军大营设宴,与将士们一起过年。

    天武军各部主要将领已经早早的回到中都了,因为按照朝廷礼制,每年正月初一都要进行正旦朝贺拜见皇帝,群臣们拜见过皇帝还得拜见皇太子,虽然现在朱慈烺不在京师,但中都附近的官员在初一这天还是要过来朝贺见礼的。

    天武军的大营中一片欢乐,觥筹交错,全营共庆,整个大营里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冲淡了军营中的肃杀压抑之气。

    朱慈烺一身便装,先是发表了一番讲话,承诺在明年的新年前,会把将士们的亲人接到江南享福,天武军将士们无不兴奋感动,这一刻,军心高度凝聚!

    朱慈烺借着周皇后诞辰将近,准备了一百万两银子让人送到京师祝贺,在前几日崇祯诞辰的时候,朱慈烺也提前一个月让人送




第229章 灾情、应对
    崇祯十一年元宵节后,大明各地官府开始恢复了日常工作。

    今年的年过的是真踏实,不像去年,大年初六的献贼袭击安庆,让南直隶所有官员匆忙提前结束假期,紧张的投入备战防御状态。

    在经过天武军的打击下,南直隶境内再无一个流寇,就连境内常年占山为王的土匪都被一扫而空。

    加上朱慈烺成立锦衣卫巡视队,在各地巡视监察官员,对多收税和胆敢贪赃王府的官员进行了彻底的抄家,南直隶,特别是朱慈烺实行屯田的七府真正做到了百姓安居乐业,再无饿死一人。

    不仅没有饿死之人,连流民和乞丐都几乎没有了,那些乞丐和流民,早被官府登记造户拉去垦荒了,一些流民刚到凤阳府境内,就被官府拉进养济院了,先供给吃食,让他们休息两天,期间登记造册,两天后就拉去垦荒干活了,或者安排到铁厂等矿厂里。

    垦荒包吃包住,温饱问题还是能解决的,如果有人吃了两天饭不愿意垦荒想跑,直接就关进大牢,先饿个两天再说。

    朱慈烺的意思很明确,想要生存,自己动手劳作,张嘴等饭伸手要的这种人,大明不需要!

    凤阳府等地的情况虽然很好,但大明各地的旱灾却越来越严重了,从去年六月起,大明京畿、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各地一直没下雨,大旱后漫天的飞蝗横空出世,所过之处,田里的绿色全无。

    与凤阳府接壤的河南,灾情更重,再加上地方官的贪污、士绅地主的剥削压迫,米价直线上升,百姓苦不堪言,只能削树皮木屑混入糠皮之中一起吃下。

    更有甚者,以观音土为食,一时间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很多人蠢蠢欲动,只等有人领头造反。

    南直隶同样受到旱灾和蝗灾,好在凤阳府等地都已大规模的挖渠和使用水车灌溉,旱情影响不大,蝗灾虽然较少,却也给屯户们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杨廷麟提出了让人捉蝗虫的建议,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有个南京国子监的监生立马反对,并说蝗虫是天虫,代表上天惩罚人间的,吃了就是对上天的不敬!

    对于这名南京国子监的监生,朱慈烺直接让他滚蛋,并降下令旨对他永不录用,断了他的仕途。

    遇到天灾就说是上天的意思,不作为,这种人当官能办事当了官还不知道得误了多少百姓,这种人不是读书读傻了,就是真的傻,是千万不能用的。

    朱慈烺对于杨廷麟吃蝗虫的建议表示赞同,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二年就带头吃过蝗虫,让蝗灾减少了很多。

    朱慈烺下令各地捕捉蝗虫卖给官府,让官府煎炒做出菜肴,发给一些百姓品尝。

    许多百姓见状哪里敢吃啊,朱慈烺无奈,只好让人用竹签串上一排烧烤,然后他捏着鼻子带头撸了一串烤蝗虫,众官员见状只能紧随其后,龇牙咧嘴的吃着蝗虫菜。

    朱慈烺知道,蝗虫富含蛋白质,偶尔吃吃有益无害,不仅补充营养,还能治疗破伤风、小儿惊风、发热、平喘、痧胀、鸬鹚瘟,冻疮,气管炎和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等,但也不能多吃。

    连皇太子和当官都吃了,百姓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许多人开始纷纷效仿。

    一些商人甚至私下收购蝗虫,再转卖给酒楼饭馆以谋取利益,官府对其不但不管,还保持鼓励的状态,这更加激起了南直隶各地百姓捕捉蝗虫的积极性。

    除了煎、炒、烤,一些酒楼还推出了腌制蝗虫.......就这样,无数



第230章 招抚流寇
    在崇祯八年之前,明末的流寇非常混乱,一直各自为战,自从高迎祥建了个群,将各地贼首拉到一起后,才有了一定的组织性,流寇的战斗力也大大增强了。

    主要分散在陕西、河南、湖广等地活动的流寇各路人马在荥阳会师后,流寇开始以群主闯王高迎祥为首,干了不少大事,其中最震撼的就是攻下了中都凤阳,推了明太祖爹妈的坟。

    祖坟被刨后,崇祯派出洪承畴和卢象升两个猛人,一南一北主导剿寇战事,两个猛人也打的非常好,干掉了群主高迎祥,把流寇群打的很散,几乎都被揍的潜水了。

    洪承畴一直追着管理员李自成打,卢象升一直追着另一个管理员张献忠打,流寇的日子过的很艰难,整天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

    张献忠和罗汝才跑到了四川,本想喘口气修整一番,却被秦良玉的白杆军赶出了四川,转眼又跑到了湖广。

    恰巧崇祯九年清军入,关卢象升领天雄军北上,流寇才有了喘息的机会,特别是张献忠和革左五营,两部开始联合,在英霍山区一带搞事情,李自成运气不好,依然被洪承畴追杀,跑往陕西老家,又被陕西巡抚孙传庭围堵。

    崇祯十年后,在中原一带搞事情的革左五营目前已经被朱慈烺干掉了,现在只剩下在徽州府和江西交界处的群山里,躲着过年的张献忠和罗汝才等人。

    现在躲在山里的流寇主要有张献忠、罗汝才、刘国能、李万庆四部,四部近十万都窝在一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估计连过冬的棉衣棉被都没有。

    朱慈烺决定招抚这群可怜的人,不过朱慈烺人虽年幼,却不天真,他了解黑道的规矩,更知道这几位的投降史,不会轻易着他们的道。

    因为这些人化整为零躲的太好了,朱慈烺也仅仅知道他们大概的位置,还没有确切找到,因此他决定在徽州府和江西广发小广告,以告知朝廷招抚的意思。

    招抚告示很简短,没有过多的废话,只说了两句,主要内容是:所有流寇必须在崇祯十一年五月初一日之前投降,朝廷概不追究以往责任,如果逾期还在对抗朝廷,抢掠百姓财物搞破坏的,杀无赦!

    最后告示上的一句话写的最大:皇太子殿下只招抚一次,错过了将再无机会,切勿自误!

    在江西九江府看到告示的左良玉对此嗤之以鼻,湖广各官员也是苦笑,暗道皇太子怎么这么自信啊,招抚搞的跟威胁一样,不说人家流寇敢投降吗,就是看这语气也不愿投降啊。

    正当江南各官员和勋贵们看笑话的时候,没过多久,左良玉等人被打脸了,流寇们争着抢着投降!

    首先是张献忠,他派人上门表示愿意投降归附朝廷,条件是官兵撤出江西,让他们先出来。

    现在年景太差了,当反贼越来越不好混了,加上从京师来的这群官兵太猛了,张献忠不得不另做打算,他准备按照以前的套路玩一波诈降,先找官兵们谈谈,提点条件投降几个月,等恢复了元气京营的那帮爷们回去了,自己找准时机再起来嗨。

    谁也没想到,张献忠刚刚喊完话后,闯塌天刘国能率所部三万人马直接走出深山投降了,这让张献忠一时间慌了,暗骂这蠢货怎么这么直接啊!

    刘国能的实力在所有流寇中能排前五,也是个能人,不过他并不蠢,他是真心想投降啊!

    刘国能读过书,还考中了秀才,当年活不下去了,加上懵懂无知一时冲动才造



第231章 所见所闻
    刘国能有三万人马,李万庆只有一万人马,两部合计四万人马。

    周遇吉按照朱慈烺的意思,挑选出有战斗力的,只保留一万人马进行整编,其他三万人收回武器全部放回家,无家可归的就近在徽州府分地屯田。

    流贼中的很多人是沿途掳掠来的百姓,本来就不愿从贼,此时得知官府要放自己走,很多人异常的兴奋。

    不过不少人早已无家可归了,大多愿意留在徽州府垦荒种地,毕竟官府白送四十亩地,徽州府还三年免税,条件还是很诱人的!

    刘国能和李万庆二人亲自前往中都凤阳拜见了朱慈烺,一路进入凤阳城,二人心中的震撼越来越大,感觉自己走错了地方。

    三年前刘国能和李万庆都来过凤阳,那时候的他们是跟着各路义军一起杀进来的,进城后把整个凤阳城基本烧光了,人也杀了不少,整个凤阳府都被各路义军糟蹋的乱七八糟的。

    没想到这才短短三年时间,凤阳府发展这么好!凤阳城也重建的这么好,一片繁荣,一点都不像经历过严重战火的地区。

    其实凤阳城的重建主要归功于朱大典和杨御蕃,他们二人自崇祯八年上任凤阳以来,一直大力重建凤阳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崇祯八年卢象升坐镇凤阳总理剿寇,也对凤阳城的重建做了不少贡献。

    刘国能和李万庆二人来到奉天殿,一见金座上的朱慈烺就立马下跪认罪,乞求原谅。

    朱慈烺见二人态度真诚也没为难他们,让二人直接去皇陵叩拜认罪。

    既然想招抚,朝廷就要拿出气度,弄死他们很简单,不过这样只会让所有流寇都不敢相信朝廷主动投降,增加剿寇的难度。

    二人在皇陵中老老实实的叩拜认罪后,朱慈烺任命刘国能为黄州副将,李万庆为随州参将,二人领军原部人马一万分别驻守湖广的黄州和随州。

    朱慈烺把他们安排在湖广,一是为了让他们日后北上对付李自成,二是让驻守武昌府的黄得功看着他们,他们只有一万人,谅他们也翻不起什么浪来。

    刘国能和李万庆对皇太子的安排很意外,他们原以为会派自己去打张献忠沾点血,没想到皇太子这么讲道义,这让二人有些小感动。

    在解决了刘国能和李万庆两部后,时间进入了三月份,南直隶各地已经完成了春耕,天武军三个师也已经完成了扩编。

    张献忠和罗汝才迟迟不肯投降,一直拖延谈条件,让朱慈烺已经很不耐烦了,他传令驻守九江府的左良玉领军进入景德镇一带布防,防止张献忠和罗汝才进入江西作乱,同时又传令驻守太平府的周遇吉率天武军第三师一万

    人马进入徽州府,防止献贼再度迂回南直隶。

    阳春三月,白花照春,正是一年好时节,在凤阳府境内通往中都的官道上,一辆驴车缓缓而行。

    赶架驴车的是一位接近耳顺之龄的老者,他身着布衣,面容圆白,颌下拖着一尺长须,虽年老却双眼有神,此时他正惊讶的打量着周围的环境。

    “老爷,我们是不是走错到扬州府了”驴车上,一位老妇满脸惊愕的问道。

    赶驴车的这位老者就是前任户部尚书程国祥,在崇祯十年正月,朱慈烺为领军南下平叛做准备时,向户部要了十天的粮草,程国祥将其呵斥了一番,后被内阁首辅薛国观训斥,程国祥不服气,大骂奸臣当道后直接辞官回徽

    &n



第232章 大明第一清官
    吃完包子后,程国祥一路行去,来到了中都禁垣前,在出示了皇太子的传召令旨后,这才被勇卫营的亲卫领进了皇城。

    程国祥作为户部尚书,在京师时经常见到朱慈烺,此时看他身穿龙袍,年纪虽小,但举止间的气度越发的威严了。

    程国祥对着朱慈烺恭敬的行了一礼,很是注意观察朱慈烺对自己的态度,只见皇太子脸上只是带着淡淡的笑容,并无憎恨恼怒之色。

    皇太子身边的几个将领则对自己不冷不热的,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只有凤阳知府杨廷麟面露笑容,还微微行了一礼,表示很尊敬,让程国祥很是欣慰,到底还是读书人懂礼貌。

    朱慈烺开口道:“程老一路辛苦了,本宫已在殿中准备好宴席为你接风洗尘。”

    程国祥先是微微一愣,随后道:“殿下厚爱,臣不敢当,不知道殿下招臣前来所谓何事”

    众人见他这么不知好歹,都有些微微皱眉,不过在没搞懂皇太子找他来干什么之前,所有人都没有开口责问。

    朱慈烺对他如此直接的话并不在意,只是笑道:“本宫听闻程老为官一向廉洁,又在户部任职多年,对钱粮方面管理得当,此次传召,特想请程老协助本宫管理钱粮。”

    对付这类直人,还是不绕弯子的好,朱慈烺说的也很直接,他就是想要程国祥帮他管税收钱粮这块,有这个廉洁敢言的老头,将会省他很多事情,他可是听说在历史上,这位户部尚书辞官后是穷死的,家里穷的叮当响,经常几天都没饭吃,活活饿死了。
1...6263646566...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