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积羽成扇
在曹操浮于表面的笑容中,郑平倏然点了一堆酒名与瓜果菜谱。
曹操一时之间有些反应不过来,浮着虚假笑意的眼中缓缓升起一个问号。
郑平又道:“司空既然盛情难却……那就再盛情难却一些,帮我二人准备这些叙旧之物。”
曹操感受到了久违的心梗,与一千八百年后的某视频站镇站之宝王司徒找寻到了相同的话题: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他皮笑肉不笑道:
“怕是这些俗物会耽搁二位的口舌,让二位忙于吃喝,无暇谈天叙旧。”
郑平刚才报的“菜单”都足够拼成一个大宴,别说曹操本就不喜杨修,刚才让他们小聚的话只是挤兑,当不得真——就算真腾出房间给二人叙旧,准备一杯酒水不错了,还想点菜点个全席宴?想得美!
曹操到底记得面前这人是郑平,不敢讥讽得太过分。他自认为给了郑平台阶下,然而郑平并没有领会他的“好意”,反而顺着他的话道:
“没事,我们吃完了再叙不迟。”
曹操险些被气得哽出一口血。
他不想再多说,本来还想明着暗着为难杨修,此刻也没了心情,命人火速将二人送走,别留下来碍眼。
郑平与杨修结伴离开司空府,杨修脸上谦逊的笑容转瞬退下。
他面无表情地看了郑平许久,深沉道:
“你该不会让我家也准备这么一席全宴供我二人叙旧吧?”
郑平没想到杨修对他说的第一句话竟是这个,当即同样深沉地回道:
“这可说不准。”
杨修继续面无表情地深沉了片刻,突然忍不住笑了起来,右手成拳,轻轻往郑平肩头锤了一记:
“祢正平,数年未见,功力见长啊。”
郑平暂时还未摸透杨修的脾性,便只是含糊回道:“彼此彼此。”
杨修左右环顾,确定周围没人,这才神秘地靠近郑平,一把勾住他的肩,在他耳边小声道:
“孔文举昨日被弹劾了?”
郑平不清楚刚回许都的杨修知道多少,将孔融的事简略地叙述了一遍,得到杨修蕴含各种意味的“啧”声。
“这世间,竟还有主动做犬的?”
杨修原本以为孔融这次触霉头是被曹操下了阴手,或者被不同派系的人捉到把柄,哪知道是因为一个喜欢揣度曹操心思、想要借机讨好曹操的小人在作怪,面上当即露出厌恶之色。
他对郑平道:
“这叙旧之酒暂时顾不上喝了。这郗虑好给人送‘大礼’,我们若不及时回应,岂不失礼?”
郑平原本已想好对付郗虑的方案,如今和杨修碰头,又听他话中似有别的想法,便问道:
“你想如何?”
“郗虑在侍中之位待了太久,已急得慌不择路……听说他溺爱亲子,我们自当‘投其所好’……”
过了几日,郗小郎在买珍墨时与一穿着普通的文人起了冲突,当场将人推倒,还听了旁人的起哄,命令护卫把文人打了一顿,并拖到隔壁马市沾一沾马粪的“仙气”。
那文人虽然逃脱了郗家护卫的一勺马粪,却是忍不下这般羞辱,立即上报家中为官的长辈,求他做主。
原来,因为曹操讲究“唯才是举”,被曹操重用,成为曹操心腹的除了综合实力强大的世家子,还有许多个人能力优秀,家世不显的幕僚。
这些幕僚因为家底不丰,平时穿戴颇为拮据。郗家人以貌取人惯了,从没把这些出身寒微的文人当回事,这便一头撞上。
原本两种家世的人井水不犯河水,因为层次与家底的差异本就有许多摩擦,郗小郎这一举动可算是炸了锅,彻底激化了平日潜藏在和谐假象下的矛盾,将曹操帐下的两派阵营搅得沸反盈天。
等曹操知道的时候,底下已吵的不可开交。
曹操正忙着迁徙军机中心,没想到在这关键时刻“后院”直接起火,让他不得不腾出手解决两方的矛盾。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_分节
等知道这一切起源于郗虑的儿子,曹操不由在心中大骂,立即找来郗虑将他喷得狗血淋头,让他洗一洗脑子里的水,不要尽给他添乱。
郗虑正忙着攀咬孔融,哪知道自己儿子惹出了这事。
他任由曹操骂了许久,想到自己之前正是与一个寒门言官合作,一起对付孔融,给曹操“排忧解难”,心中蓦然有了一种不祥的感觉。
“能否请司空告知——犬子所得罪的究竟是何人之孙?”
曹操冷笑着报出名字,郗虑听了只觉得天旋地转。
那孽障得罪谁不好,竟恰好得罪与他共谋、一同攀咬孔融的那个言官!
郗虑不敢心存侥幸,正想准备礼物,亲自登那家的门赔罪,却已经来不及了。
几日前弹劾孔融的言官在朝堂上反口,不但为孔融澄清罪名,还将矛头转到郗虑的身上。
第75章狂士楚歌
那言官知道自己与郗虑密谋污蔑孔融的事乃是不可告人的秘密,若是全盘抖出只会引火上身。所以他绝口不提郗虑与自己私下交易的事,只从孔融无罪这一点入手,将郗虑打压孔融的证据呈上明面。
起初言官心存顾虑,怕郗虑狗急跳墙,同样抖出自己参与陷害孔融的事来报复;同时也忌惮曹操的态度,担心自己对付郗虑、为孔融平反的行为惹怒曹操。
但后来,一个同派系的属官用一句话说服了他——
“司空尚未有处置孔融之心,你二人危矣。”
言官闻言,仿佛醍醐灌顶。
确实,若曹操真想在这个时候处置孔融,就会如当初诛杀边让那般——无需确切定论,只拿着半真半假的凭证便给孔融定罪。
可曹操没有。他只暂时停了孔融的职位,让他关在家中。比起除之而后快的恨,曹操的行为更像是借机警告,杀一杀孔融的锐气。
言官被对方的话点醒,只觉得全身发凉,对郗虑的恨意更是攀至顶峰。
——如果曹操没有诛杀孔融的决心,就不会冒着得罪天下读书人的想法,帮他们捏造的罪证兜底。孔融作为孔家传人,他的案件必定会引来各方关注,因此负责查案的官员绝对不会玩忽职守,闭眼略过证据中的漏洞,而会仔细检查到底。
到那时,捏造罪证、对孔融咄咄逼人的他与郗虑绝对讨不到好——尤其是他,郗虑在暗而他在明,若郗虑及时抽身,反咬他一口,岂非是他一个人顶替了所有罪责?
言官越想越怕,最后决定先下手为强,由自己替孔融平反,并转移罪证,提前把郗虑按死。
到那时,就算郗虑抖出一切跟他同归于尽,他也可以推脱说是“郗虑怀恨在心,故意反泼脏水”。
言官谢过同僚的提点,一门心思与郗虑互咬。
他不知道这位提点他的同僚转身就进了官署,向郑平与杨修二人汇报战绩。
原来,郑平与杨修各自对了“应敌之策”,互相琢磨了一番,决定将二者合其一,以郗虑之子为引,设下玉石版“仙人跳”,诱污蔑孔融的双方反目成仇,互撕互咬,并顺势解决孔融的危机。
郗虑与言官哪怕意识到其中的不同寻常,也为时已晚。他们已经开始相互啃咬,互相推诿,除了绞尽脑汁将罪名推到对方头上,以证明自己这方乃是“受了蒙蔽,无知者无罪”,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最终,郗虑与言官斗得两败俱伤,各自被揭露了不少阴私。
曹操本就对郗虑的自作主张感到不满,如今见这把“刀”不但擅自出击,还有去无回,被人轻飘飘地动了一指便晕头转向,与刀柄斗得两败俱伤,他彻底失了耐心。又因郗虑诽谤朝臣,证据确凿,被褫夺官职,受徒劳之刑,髡发自省。
郗虑接到旨意后,久久未言。他让人找来手腕粗的木棍,第一次对溺爱的嫡子施以家法,打得郗小郎上蹿下跳,鬼哭狼嚎。
未过多久,孔融官复原职。
大约是郑平的话确实起了效果,孔融自放出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未主动讥讽曹操,在他面前刷存在感。
然而曹操并不开怀。孔融虽未再吐恶言,但观他上朝时的眼神、情态,显然还对曹操心怀不满,对上回的“送妲己”讽刺没有半点反省之意。
绕了一圈,结果孔融毫发无损,连意气都没折损分毫,反而是倾向自己的朝臣群体惨烈地失了两人,曹操喉咙口憋着一团气,一得闲就与郭嘉等人抱怨。
郭嘉作为“贴心小破袄”,擅长抚平曹操心头怒火的同时再在上面刮上一刀:
“司空不若换个思量方法,兴许就不气了。”
郭嘉意味深长地道,
“若当日写信讥讽司空的不是孔融,而是祢正平,司空会如何做想?”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_分节
曹操顺着郭嘉提供的思路认真地想了片刻,悚然而惊。
郭嘉笑道:“同样的一句话,若说的人是正平,司空定不会气闷这般久。”
曹操在沉默的同时也感到了些许怅然——没想到他对郑平的抵抗力已成功训练到这种地步,明明是能让他记恨好几个月的恶行,只需换上郑平的名头,竟能让他一点也不气了,还觉得习以为常……
正在曹操怀疑人生的时候,“安慰小能手”郭嘉又加了一句:
“之所以将恶言之人换成祢郑平,司空便能以平常心待之——那是因为司空知晓祢正平生性如此,对他的言语风味心知肚明。既如此,司空何不将孔融与正平等闲视之?你便当孔融素来是这个脾性,也可认为他‘近墨者黑’,被正平带‘坏’了……孔融有恶言而无恶心,不比正平难缠,司空何必与他见识?”
一言以蔽之,你都有了高配版喷子时刻淬炼神强度了,何必因为一个简配版喷子伤身,这不是徒增苦恼吗?
被郭嘉这么一“安慰”,曹操只觉得更加心梗。何时他的幸福感得靠“对郑平毒舌的适应”来烘托了?
而更让曹操悲痛的是,他竟然还真的被郭嘉堪称离谱的“安慰之语”给“安慰”到——哪怕他再怎么想要否认,在顺着郭嘉这套荒诞的思维模式代入孔融那封信后,他对孔融的怒意还真的降低不少。
曹操不想再将自己的幸福感沉浸在与“苦痛”的对比中。
他立即转移了话题,提起迁移军机中心一事。
“……万事俱备,择日便可迁移。”
说完,曹操又叹了口气,“然而文若(荀彧)似乎有不同的想法。”
此话郭嘉不大好接,他借斟酒的动作掩去眸中的光影,轻抿了一口,对今日的酒味深感不喜。
曹操接着道,“底下之人提议——劝孤复置古之九州,我欲从之,却被荀彧劝阻。”
对于迁移军机中心一事,荀彧虽然似有忧色,却未明言制止。
而恢复九州古置一事彻底暴露了他蠢蠢欲动的野心,荀彧虽未直白地说些什么,却与他分析了大局,表现出清晰的劝阻之意。
曹操一如往常那般,从善如流地听从了荀彧的建议,心中却是非常失望。
恢复九州古置一事实际上是曹操故意授意旁人而为,与其说是为了野心而谋划,倒不如说是故意设局的试探。
当年的他无立锥之地,可谓毫无根基。荀彧却在他最艰难的时候,弃袁绍而投效之。彼时的曹操正怀着满腔热血,与荀彧怀揣着相似的匡扶之心,既激荡于遇见伯乐,又为自己能得此志同道合的人才而欢喜,好几夜睡不着觉。
荀彧也没有辜负他的期待,他居中持重,为曹操立下累累大功,举荐了无数人才……曹操将他视作张良全然发自真心,没有分毫虚假。
当年即便是他被陈宫、张邈两个老朋友背叛,穷途末路,荀彧也没有抛弃他,反而冒着生命危险替他稳固局势。
曹操以为荀彧永远是他最值得信任,永远不会背叛的臣属兼好友。却没想到——当年生死一线,最为艰难的时候荀彧没有背叛;如今曹操志得意满、权倾九州,荀彧却与他生了隔阂,这让曹操隐隐焦虑,想要与荀彧重归旧时,却始终不得其法。
郭嘉知曹操与荀彧的症结,缄默几息,只是开口道:“荀彧持君子之道,与旁人不同。”
曹操没有接话。
他曹操向来不是君子,自小便会行阴诡算计之事,自然与君子非一道之人。
可他亦曾愤世嫉俗,为汉朝乱象而怒,试图肃清吏治,除权宦之弊,举义兵以灭董,匡正汉祚。
如今他亦未改治世初心,只因久居高位,身下埋着无数血肉铺叠而成的九层垒土,后退一步便会跌落云端。他不想跌成肉泥,便攀着眼前唯一的一道杆,意图再进一步。
“天子式微已久……荆州、江东虎视眈眈,即便没有孤,割据一方者,何人不想成千秋之业?”
此般掏心掏肺的真心之语,若是旁人听了只怕会大惊失色,两股战战怕自己身首异处。
郭嘉却是毫无异色,只长叹了一声,为曹操的酒樽满了一杯。
“韩信功高,原未有谋逆之举,不也身首异处?”
郭嘉这一句话,犀利而尖锐地指出曹操心中最为忌怕的心事。
即便曹操没有篡位之心,卧榻之旁却不容他人酣睡。天子刘协并非灵帝那样的昏碌之君,他身上有汉和帝刘肇的暗影。一旦找到机会,便会扫灭身旁的威胁,将曹操变成第二个韩信。
旁人或许各有各的理想与信念,唯独郭嘉,万事不挂怀于心,对名利视如粪土,比其他人更多了一分旁观者的极致清醒。
也只有他,最能深刻地了解与洞悉曹操的心思。
曹操听闻郭嘉之言,闷尽杯中之酒,叹道:“唯奉孝知我。”
自衣带诏后,曹操与天子早就没有握手言和的可能,曹操实则已无退路。
郭嘉便问:“主公意欲如何?”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_分节
曹操未有隐瞒之意,缓缓吐出二字:“结姻。”
遇事不决,姻亲来确。结姻确实是长久以来最被滥用的一个办法。
曹操自然也不能俗。虽然他觉得和荀彧成为儿女亲家,对他与荀彧的隔阂完全没有任何作用。
郭嘉见曹操愁眉苦脸,再次语出惊人地揶揄道:“主公既有这样的好办法,为何不与正平结个姻亲?若能与正平‘和和美美’,这世间哪还有烦心事?”
一听郭嘉的话,曹操就想起上回险些调戏祢正平老娘的事,脸色霎时黑了一半。
第76章狂士楚歌
祢正平的老娘他是没胆子肖想的,这辈子也没可能。世间成熟美丽又有内涵的女子千千万,如果不是嫌命长,谁敢冒着被夭寿的风险给自己找个随时能气死自己的继子?
郭嘉还不知道曹操与郭氏的二三事,见曹操脸色大变,只以为他对郑平避之不及,连姻亲都不想做。
他故意道:“正平恰逢而立之年,有才有貌,身份贵重,除了……”
话音被刻意拉长,
“除了脾性略有几分乖张,能喷得人死去活来,倒也没有别的缺点。”
这话与其说是夸奖,倒更像对故友与曹操的揶揄。
而他的下一句话,更是让曹操太阳穴抽痛,很想直接派人将郭嘉叉出去。
“以正平之家世才貌,便是尚主也能使得——反正主公是要嫁女,又不是以身相许,何须理会正平性子上的微末瑕疵?”
曹操按住突突直跳的额角。
“你且住口罢。”
听听这都是什么话?都是他平日里太纵着郭嘉,又放任他与郑平相处,这才几年,对着他这个主公连“以身相许”这话都能随口揶揄了。
“什么叫‘微末瑕疵’?”
郭嘉口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才是最致命的,他要敢强塞郑平一个女儿来个喜当岳父,信不信郑平明天就敢让他喜丧?
“此事不妥,休要再提。”曹操想也不想地拒绝这个提议,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另一个问题,“且慢……正平他尚未娶妻?”
和郭嘉争论了半天“是否要招郑平为婿”的问题,结果他连郑平是否已娶了妻室都不知道。
按照年龄来看,当初祢衡来到许都的时候便已经二十出头,便是世家子,也应是早已娶了妻的,哪怕这些年来曹操从未听过郑平提起妻妾之事,潜意识里也认为他已经成过家。
可今日被郭嘉这么一打岔,曹操察觉到不对之处——当初他因为祢衡屡次冒犯而生起杀心的时候,曾让人密切关注祢衡的行踪,未曾在汇报中见过妻妾。后来祢衡归许,接了家人前来,与他一同在许都落户的家人也只有寡母与从妹,没见到别的女子。若正平已有家室,怎么可能不把妻妾接来?
“莫非……”曹操的脑中冒出一个猜测,“祢正平脾气太差,无人肯嫁他;又或许娶了妻,被他气跑了?”
一直致力于友好的“神慰问”,让曹操在喷酒边缘反复横跳的郭嘉这回也尝到了险些喷酒的滋味。
他觉得自家主公这个猜测不太友好,可仔细一想,却惊恐地发现这个猜测竟是非常合情合理。
“应当不至于……”郭嘉反驳的甚为无力,但他与郑平不仅是损友,也曾蒙受救命之恩,总不能在这不友好的事上附和,“或许是早年丧妻,鹣鲽情深而不愿续弦?”
二人面面相觑,未有答案。
恐怕此事只有郑平一家知道,但不管二人对这个答案有多么好奇,也不敢去找本人八卦。
曹操心里存着事,在送走郭嘉后让人找来曹丕。
他知道这几年曹丕与郑平走得近,他也乐得此事,放任自流。他觉得曹丕或许知道这件事,便拉了人过来探探口风。
当然询问的时候曹操没有像面对郭嘉时那样直接,毕竟不能给儿子留下一个八卦的形象。
他先提到了自己准备与荀彧结成亲家,把女儿曹蓉嫁给他的事,又说到军祭酒郭嘉提议他可以与秘书丞结亲,问他有什么看法。
秘书丞就是郑平,是曹操在服冀州后右迁的官职。秘书丞主掌重要文籍,所属府衙是由曹操新设,名义上属于朝廷,实则为曹操直隶。
此衙与尚书职能密切,“典尚书奏事”。下设一令一丞,目前衙中只有郑平一个秘令一位空悬。另有属官七人,不予赘述。
曹丕一听曹操找他过来,是问他要不要与郑平家结亲,心中重重一跳。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_分节
他强制压下繁芜的杂念,掩去那一分慕艾少年郎的羞意,连回答的声音都轻了许多:
“儿觉得……应当询问当事人是否情愿……”
曹操闻言一惊,他本欲打听几声八卦,哪知八卦还没听到,就被曹丕的发言打了个措手不及。听曹丕之意,他似乎不反对让正平成为他的妹夫。
曹操认为儿子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深沉地提醒道:
“婚姻并非儿戏。若因为救命之恩而另眼相看,而愿意与其结姻,怕是有所不妥。”
自从郑平第二次救下曹丕,曹丕对郑平的态度便已截然不同。曹操对此从不干涉,可见曹丕竟然因为对郑平的超厚滤镜而毫无障碍地接受了与他成为姻亲这件事,曹操还是忍不住提醒道:虽然郑平对你有着救命之恩,你不介意让他成为你的妹夫,但你好歹要考虑家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你老爹我,你觉得咱家合适吗?
曹丕却是误解了曹操的意思。
因为心中存着别样的想法,在曹操说起与郑平家结姻的时候,曹丕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郭暄。在先入为主的情况下,曹操又提起“救命之恩”。曹丕就以为曹操是在否定他对郭暄的感情,反对他与郭暄的婚事,对他们二人并不看好。
曹丕不由变了脸色。一向老成持重、善于矫饰的他忍不住急声与曹操争辩:
“以儿愚见,不管起因为何,只要二人相互有意,便可共效于飞。”
曹操没想到曹丕对让郑平成为他妹夫这件事如此热衷。
他微皱起眉,颇有几分不客气地道: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之事,素来考虑由多。他已过婚期,却不见配偶在侧,焉知不是另有隐情,不堪婚配?”
曹操已然有几分不耐。他本就没考虑过要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郑平,找曹丕过来问话不过是为了打听八卦,哪知说了半天,曹丕一点没提郑平到底有没婚配,是未婚还是丧偶,让他不得不直切重点,引出话题来让曹丕回答。
可曹丕听到他的话,误解更深。“过了婚期却不见配偶”,这是嫌弃郭暄比他大三岁,双十年华而未许人?
曹丕立即道:“人各有志,婚姻之事亦然。择偶不在于龄,而在于其人。见容色而欣喜,因其腹中才华而陷溺。父母之命不可违也,真心亦不可违也。过婚期又如何?茕茕其身,有何过错?”
曹操没想到曹丕平日里对郑平无比推崇,连对这种事也中毒颇深,把大龄单身汉祢正平的缺点变成优点,贴了无数亮闪闪的标签。
他哽了一小会儿,实在不好再试探下去,直白地问道:“他真的不曾婚配?不曾被他人退亲?”
曹丕闻言已生薄怒,忍着怒气对曹操道:“司空何至于将人想得若此?”
1...2829303132...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