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觉三千里
说着就站起身,刘恩小碎步跟上。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分节阅读_305
此时崇政殿内落针可闻,八贤王的声音忽然响起:“官家留步。”
赵受益脚步不停:“皇叔也有事要奏?若是家务细事,没必要在崇政殿里议论。”
八贤王道:“臣要奏的,是国家大事。”
赵受益道:“国家大事自有宰相操持,皇叔不必挂心。”
八贤王道:“宰相是官家的臣子,纵然官家的决策有所疏漏,也未必直言敢谏。”
赵受益转身看他:“宰相不敢谏,皇叔如何敢谏?”
八贤王道:“宰相不敢进谏的事情,我敢进谏。”
殿内愈发鸦雀无声,离得近的官员都偷偷地抬起头来,围观皇帝父子吵架。
没错,父子。
谁不知道,八贤王其实就是皇帝的生父呢?
八贤王不是一向明哲保身么,怎么忽然又玩起立殿谏君这一套了?
前些天这父子俩不还浓情蜜意的吗,又是请赐婚又是请祭陵的,怎么这会儿闹成这样?
赵受益道:“皇叔凭什么敢呢?”
八贤王道:“因为我是官家的叔父,先帝临终前,曾将官家托付于我。”
赵受益笑了:“皇叔糊涂。先帝明明将朕托付给了母后和莱国公。”
八贤王道:“那现在他们人呢?”
寇准致仕了,刘娥昨天晚上又病了,赵受益亲自派人去探的病,此时两人都不在崇政殿。
八贤王轻声道:“所以臣来劝谏官家,除了臣之外,还有谁敢呢?”
他从袖子里掏出劄子:“这是臣连夜写就的奏章。臣口拙舌笨,不如诸位大人文采飞扬,唯有一颗忠心而已。请官家看完之后,能够静思己过,将狄青撤职,另择年长贤德之人充任枢密使。”
小黄门将八贤王的劄子接过,传递到刘恩手里。
赵受益没去接,又看了一眼八贤王,转身回了内宫。
八贤王又在崇政殿里站立良久,才转身出了殿门。
他的劄子,赵受益没翻开看。
狄青自然没被撤职,还住在清北大学里,横竖清北大学离禁军大营挺近,每天上下班还方便。
接下来的每一次,八贤王都会准时出现在崇政殿,也不做别的,就在赵受益和群臣议完事后,递上一封奏章,劝赵受益罢了狄青的职。
一开始,御史台有小御史抨击过他这种行为——宗室不该干政,何况是皇帝的亲爹。你是要当太上皇吗?
这种言论,八贤王一概不理,只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崇政殿里,听议事,递劄子。
渐渐地,居然连御史们都不忍抨击他了。
多好的一个贤王啊!也不想干别的,只是想要让皇帝撤了狄青的职而已。
说到狄青,大家伙也不是很服他,只是先前被皇帝一番嘴炮带跑偏了,迷迷糊糊地就让他当了枢密使而已。
仔细想来,御史们对他也没什么好印象。
而八贤王从来就是贤德的化身,此时又如此静默地替他们表达了对狄青的不满——他们可是想参狄青想了好久了,可是皇帝就是铁了心地要护着他,还编了一堆歪理邪说出来,搞得他们参无可参。
你说狄青年纪太轻,皇帝就说他熟谙兵法。
你说狄青只打了一场仗,经验不足,皇帝就说他天生战神。
你说狄青功高盖主,皇帝就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你说狄青是皇帝的亲戚,有走后门的嫌疑,皇帝就说这是太后首肯的。
而八贤王就不一样了,八贤王不听皇帝的解释,他就只是默默地递折子。
你不狄青的职吧!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分节阅读_306
别那么多废话!
日复一日地,御史们居然对八贤王起了惺惺相惜之情。
唉,都是干进谏这一行的,同行才知道同行的苦。
他们又都会耍笔杆子,几篇文章那么一写,舆论顿时扭转,八贤王从一个试图干政的野心勃勃的宗亲变成了默默奉献的孤胆英雄。
还有一种说法渐渐起来了,说八贤王毕竟是皇帝的生父,皇帝如此不给生父面子,似乎,好像,不好吧?
……这时候又要皇帝孝顺亲爹了。
赵受益翻了个白眼。
他固然可以视八贤王的奏章于无物,但这种舆论倒是让他挺闹心的。
反正他是八贤王的儿子么,八贤王就算准了自己不敢动他,有恃无恐的。
赵受益心想要不给赵允熙找门亲事算了,然后让八贤王回家操持婚礼,三年抱俩,含饴弄孙,别再掺和朝堂中事了。
他正翻着宗正寺送来的美人图——那寺正以为他要选妃,颇殷勤地送来了全汴梁未婚的武将家小姐的画像。
反正他们老赵家就是喜欢娶武将的女儿,找将门虎女准没错。
结果就看刘恩在廊下和一个小太监交头接耳,面色古怪地回来了。
“官家,”他说:“包拯回京城了。”
赵受益从美人图上抬起头:“太好了!叫他管管手底下那群御史,别什么都写!”
刘恩摇头:“这倒是小事。官家,你知道他带回来了谁吗?”
赵受益道:“他是去结婚的,当然带了夫人回来了。”
刘恩微笑:“除了新婚妻子之外,他还带回来了一个女人。那人也姓李,包拯对外声称那是他妻子的娘家姑母,单独给这姑母雇了一台轿子,执礼甚恭。”
赵受益眼皮一跳。
姓李,姑母,执礼甚恭……
他缓缓抬头:“你别告诉我,他把我亲娘给找回来了?”
第94章郡国夫人
刘恩点头:“只有这一种可能。否则依包拯这么个清廉节俭的性子,怎么可能给那李老夫人雇一抬轿子呢?”
轿子不是马车。马车是马拉的,轿子是人抬的。
要雇一抬轿子,就得同时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人来抬轿子。
一路上这两人的吃喝拉撒住,都得花钱。
人还不是马,马往树上一栓就能过夜,人可没这么好伺候。
轿夫还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得经过特殊训练,否则走着走着连人带轿都能翻到沟里去。
所以大户人家都是自己养轿夫,穷些的宁愿骑牛骑马甚至骑驴都不坐轿子。
外边雇的轿夫,谁知道业务能力怎么样。
包拯现在是个不小的官了,衙门自然给他配了上朝用的轿子。但他此番离京是去结婚的,不是去出公差的,自然没坐衙门的轿子,是和展昭、公孙策等人赶着马车去的隐逸村。
他从外地回京,轿夫自然也得跟着走长途。也就是说,包拯带着这个李老夫人回了汴梁,还得另给轿夫一份路,叫他们抬着轿子一路返乡。
这一番折腾,可是够贵的。
普天之下,值得包拯这般破的老夫人,还姓李……
赵受益苦笑。
果然是他亲妈回来了吧!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分节阅读_307
他搓着手指:“你说说,什么事都赶到一块儿去了。现在八贤王正闹得欢,又来了一个李太后,你说说这……”
等等……
不对……
他说着说着,忽然停下了,偏头看向刘恩:“你说,”他迟疑道:“有没有可能……”
有没有可能,利用李后还朝的事情,让八贤王不再纠缠他?
刘恩道:“李太后在此时还朝,未必是件坏事。”
赵受益拍拍他的肩膀:“咱们两个想到一块去了。”
他越想越兴奋:“包拯不愧是朕的文曲星君!朕正在这里愁肠百结,他就给朕送忘忧散来了。”
八贤王现在没给他带来什么实质性影响,只是每次朝会都要说教他一通,还给他送本劄子。这也没什么,只是有点烦。
真正可恶的是惟恐天下不乱的御史们,借机搅风搅雨,说皇帝不孝顺亲爹,太无情了。
只要八贤王停止上朝递奏章,就差不多能结束这场闹剧。
御史那边,等下一个爆点新闻出来,就会被转移注意力,不再揪着皇帝和他亲爹的破事不放。
大不了叫包拯和范仲淹平时多约束约束就完了。
而八贤王之所以能如此坚持地给他上奏本,原因只有一个,他认为自己是皇帝的亲爹,有管束皇帝的义务。
同时,他也仗着自己名义上是皇帝亲爹,皇帝不敢对他做什么,所以有恃无恐。
换个旁人每天这么烦他,早被他打发到崖州和丁谓作伴去了。
皇帝每天很忙的,真没空听你一遍一遍地讲大道理。
八贤王所倚仗的、所依凭的,都只是“皇帝生父”的这个名头。
他明知自己不是皇父,却觉得反正我养育了皇帝这么多年,不是亲生也胜似亲生了。
这时候,要是皇帝真正的生母回来了呢?
在八贤王的认知中,宋真宗和李氏都已作古,他是皇帝在世的唯一一个较为亲近的长辈——刘娥不算——有管束他的义务,因此他才在明明不是皇帝生父的情况下还硬撑出了一个严父的架子。
如果李氏回来了呢?
八贤王是个正人君子,他的道德不允许他在明知李氏还在世的时候,继续假装自己是皇帝的生父。
人家亲娘还在,你一个叔叔来多管什么闲事?
在普通家庭里,可能还有叔叔是男性长辈,因此对下一辈的管教权多于母亲的情况。
但在皇家,不存在。
太后是君,亲王是臣。
太后是皇帝的母亲,可以管束皇帝,亲王是皇帝的臣子,根本没有对皇帝指手画脚的资格。
除非情况极其特殊,比如太后眼看着就要把皇帝杀了自己登基了,亲王才有可能站出来维护一下皇室的统治。
其他情况下,亲王基本都得靠边站。
若非八贤王目前名义上是皇帝的生父,他之前这些天劝谏皇帝的行为,其实都是很不妥当的。
因此,李太后一旦回来了,八贤王就不可能再仗着自己是皇帝的生父做什么事情了。
毕竟在他的心里,君臣礼教所占的分量极重。
他若还是像如今这般天天给皇帝递奏章,回头李太后找人问他,说八皇弟啊,宗亲不得干政,你为什么要天天上朝劝皇帝枢密使的职啊?
八贤王能怎么说?
说我是皇帝亲爹?
当着皇帝真正的亲娘,他怎么能够说得出口?
说我是皇帝的叔叔我有义务管束他——人家亲娘就在面前呢,用得着你这个叔叔来多管闲事?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分节阅读_308
因此,李后一出场,立刻将八贤王克制得死死的。
就算李后直接表态,说八弟,皇帝是你养大的,你尽管去劝谏他,八贤王也不可能再像之前一样理直气壮了。
他毕竟不是真的贪图皇帝生父这个身份带来的权力荣耀,只是想管束一个不听话的孩子罢了。
因此,只要李后出现了,八贤王就绝不会再将自己代入到皇帝生父的角色里——没有了立场和理由,继续劝谏就不可能再发生了。
赵受益长舒一口气:“好家伙,终于能让他老人家回家歇歇了。”
说实在的,这么长时间,八贤王不累,他也累了。
“对了,”他问刘恩:“包拯回京,先去拜访了谁?”
包拯既然带着太后回京,就是冲着替太后找回身份来的。
他就算是御史台二把手了,这个身份也不够资格干预皇帝的家务事,肯定要去找一个分量足够的帮手。
这个帮手,还得是个正派人,否则反手把你给卖了可就好笑了。
别看如今太后式微,瘦死的骆驼还比马大呢,拼死一搏之下,还愁带不走你和这除了你以外无依无靠的老妇人吗?
刘恩道:“他去找范仲淹了。”
赵受益微愣:“为什么不直接去找八贤王?”
按照剧情,包拯应该直接去找八贤王,借着给狄娘娘祝寿的机会先让李后和狄娘娘见上一面,再在寿诞当日拦下前来祝寿的皇帝——
赵受益一拍脑袋。
傻了不是。
虽然先前办先帝皇陵一案的时候他和八贤王达成过短暂的合作,包拯那时候也搭上了八贤王这条线,但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
八贤王正和皇帝闹得不可开交呢,整个南清宫阴云密布,别说狄娘娘的寿诞尚在半年之后了,就算在明天,也不可能大操大办了。
这种情况下,包拯怎么让他新婚妻子的姑妈和狄娘娘见面?又怎么让赵受益见到他的这个姑妈?
思来想去,只能去找范仲淹了。
范仲淹是赵受益的宰相,和他的关系密切,又马上要做他表弟的岳丈。
比起兵荒马乱的南清宫,范仲淹这条线才是更好的选择。
只是最后他们还是会到南清宫去,因为只凭着李后和包拯的一家之言根本不可能取信于皇帝,只有八贤王夫妻作证,狸猫换太子才真正能够坐实。
赵受益问:“范仲淹怎么说?”
范仲淹知道事情真相之后,一定是会支持皇帝母子相认的。
只是母子相认之后,李后的身份究竟该怎么处理……
直接昭告天下说这才是皇帝的亲娘是不可能的,刘娥之前摄了那么多年的政,忽然间太后不是太后了,对朝野上下的打击实在太大了。
传到外邦,名声也不好。
那么,得给她安一个新身份。这个新身份必须足够尊贵,和皇帝足够亲密,最好能够类似于母子关系……
“如果是范仲淹的话,应该会建议我将李氏认作乳母,封为郡国夫人吧。”
刘恩点头:“如此似乎最好。只是现在包拯他们刚和范相通过气,还没搭上南清宫呢。”
赵受益看了看他:“范仲淹和南清宫之间的联系,只有一个——”
就是狄青。
狄青要娶范仲淹的女儿了,他又是狄娘娘的侄子。八贤王现在和皇帝闹得很僵,但狄娘娘还是皇帝名义上的生母。通过狄青和狄娘娘这条线,避开八贤王,直连皇帝,倒是可行。
赵受益道:“咱们宫里的内库,有没有女子的首饰?”
刘恩道:“有得是。”
赵受益道:“请皇后拾几样没有龙凤图案的,送到狄娘娘手上,让她给范小姐添妆。”
狄青是他的表弟,自然也是皇后的表弟。表嫂给表弟媳添妆,天经地义。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分节阅读_309
刘恩笑道:“之前赐了几根蜡烛,引出这么一堆的事情。如今还敢赐首饰?”
赵受益笑骂:“让你去你就去,哪来这么多废话!”
狄娘娘给范小姐添妆,怎么着都要见一回本人,毕竟是要做自己侄媳妇的人了。
范仲淹应该不会放过这个大好的机会,肯定会让李后混进随行人员里。
狄娘娘和李后是手帕交,感情深厚。
两人见了面之后,自然就真相大白了,也不会影响范小姐在狄娘娘心目中的形象。
刘恩道:“我为什么要去,我叫别人去。”
又去廊下招呼小太监,叫他去皇后宫里,请皇后拾几样首饰,经狄王妃的手给范小姐添妆。
赵受益大惊小怪地摇摇头:“机器人都知道偷懒了,天下要大乱了。”
第95章易褪花容人易老
包拯放下手中的茶杯,对范仲淹道:“范相公,事情就是如此了。”
范仲淹神情恍惚:“你是说,官家并非是八贤王的亲生儿子,而是先帝长子,生母是李妃娘娘。只因当今太后善妒,所以才在李妃产子之时以狸猫换去了太子,将李妃打入冷宫?”
包拯道:“确实如此。”
范仲淹道:“后来李妃无意之间发现了真相,太后意图赐死李妃。李妃娘娘趁着冷宫大火之际,诈死出宫,流落民间数年,直到数日之前拦下你的车马,坦白了身份,叫你替她伸冤?”
包拯道:“是。”
范仲淹静思良久,苦笑道:“希仁啊!”
他手指颤动:“这可开不得玩笑!”
包拯道:“千真万确,绝不是玩笑。”
范仲淹道:“牵涉到皇家血脉,”还是关于皇帝本身的血脉问题,“稍有不慎,是要……”
他比划了一下:“是要杀头的啊!”
国朝不杀士大夫,也只是说得好听罢了。皇家乐意做出一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模样,施与一些小恩小惠。可这并不代表士大夫就真的和皇家平起平坐,有资格插手皇位传承了。
人家做皇帝的,看你不顺眼了,想要你死,难道非得大张旗鼓地杀你吗?
叫你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太宗皇帝登基之后,连太.祖长子都被一句风凉话挤兑得刎颈自尽了,你一个外臣,比得上人家龙子凤孙吗?
“所以,”范仲淹认真地看着包拯:“包大人,你必须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你所说的话。”
范仲淹知道包拯的来意。包拯想要让自己协助他帮太后回朝。
如果此事证据确凿,他并不介意帮包拯一把。杀头并不可怕,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刘娥杀害皇嗣,天理难容。李氏身为皇母,却被陷害产下妖孽,流落民间,实在可怜。
若是为了叫皇母沉冤昭雪、皇帝母子相认,纵有一死,他也甘愿。
但他总不能不明不白地赌上自己的一条命。
他需要看到证据。
包拯的证据,若是连他都不能说服,更别提说服皇帝、说服世人了。
包拯道:“我们有证据。”
范仲淹道:“是什么?”
包拯道:“是一枚金丸里包裹着的九曲夜明珠,金丸能开能合,上刻着玉宸宫李妃的字样,是当年李妃娘娘与……当朝太后同时有孕,先帝同时赐予两位娘娘的宝物。只不过太后的金丸上刻着的是金华宫刘妃的字样。后来刘妃封后,金华宫就成了如今的凤宸宫。”
“玉宸宫李妃?”
范仲淹若有所思:“我似乎在哪里听说过这个名字……”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分节阅读_310
包拯忙道:“是在何处听得的?”
范仲淹道:“似乎官家如今的寝宫就是玉宸宫……”
身为臣子,不应议论皇帝居所。他忙岔开话题:“那枚金丸,你辨过真伪了吗?”
包拯道:“我并不知什么是九曲明珠,只知道那珠子又大又亮,金丸做工巧,不是民间工匠能做出的东西。”
范仲淹略一点头:“金丸是真是假,还得找信得过的能工巧匠来看一看。不过,即使那金丸是真的,也只能证明那老夫人或许就是当年的李妃,她诈死出了宫。却不能证明她是皇帝的生母啊。”
包拯道:“这却不难。既然这些年来是八贤王一家抚养了官家长大,那他们一定知道当年的真相。李娘娘还说,她与狄王妃是多年的手帕交,只要能叫她见到狄王妃,一切就都真相大白了。”
范仲淹一点头:“这倒是个可行的办法。这样吧,我先找个能人来检查那枚金丸,若金丸当真是由内宫打造的,咱们再想办法叫李妃娘娘和狄王妃见上一面。”
包拯道:“有劳丞相了。”
又问:“不知范相打算寻哪位能人来检查金丸?”
范仲淹一笑:“自然是包大人从应天府带回来的那位夏老前辈了。夏老前辈一生参悟机关术数,对各地的巧手工匠建造的妙机关自然也有钻研。金丸究竟是不是内造的,他一看便知。”
包拯也笑:“原来是他。说来,我也有许久未曾见过夏老前辈了。夏老前辈如今还住在南清宫吗?”
范仲淹脸上的笑容暗了下来:“他已经从南清宫搬出来了。唉……”
他看了看包拯:“你刚从外头回来,可能还不知道最近朝中发生了什么事吧?”
包拯道:“略略打听到了些,似乎是八贤王与官家有些分歧?”
范仲淹点头:“对,是有些分歧。”
于是就将皇帝封狄青为枢密使、八贤王誓死不从,现在天天跑到崇政殿给皇帝递劄子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包拯。
言毕,他叹了口气:“其实八贤王也是一片为国之心,只是有些过于……”
八贤王不知道狄青的本事和忠心,也不知道皇帝的心意。
范仲淹倒是想劝八贤王放宽心,皇帝愿意信任狄青,狄青也不会辜负皇帝的信任。
只是……他现在是狄青的准岳父,这种话说出来,怎么都像是在为自己辩解,甚至在有心人听来,都有些结党营私的兆头。
所以范仲淹只能把话憋到肚子里,假装感觉不到每次朝会身后八贤王愤怒的目光。
唉,做丞相难啊。
包拯道:“原来如此。”
猜你喜欢